韓曉萍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日本語學(xué)院 遼寧大連 116044)
?
淺談漢日互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韓曉萍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日本語學(xué)院 遼寧大連 116044)
摘 要:直譯與意譯是一對共生的概念,互為存在的基準和依據(jù),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不可分割的??梢哉f,高層次的直譯就是意譯,而高層次的意譯又可以視作直譯的變體。直譯與意譯本身并無高下之分,孰優(yōu)孰劣,應(yīng)視語境而定。
關(guān)鍵詞:直譯 意譯 語境
當我們要進行翻譯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個“怎么譯”的問題。 “怎么譯”就是翻譯的方法,即如何去操作才能使原文轉(zhuǎn)換到譯文。翻譯的方法很多,要靠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去把握。本文要探討的是翻譯過程中常用的兩大技巧----直譯與意譯。[1]
直譯,顧名思義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和敘述順序進行翻譯。直譯出現(xiàn)于五四運動時期,它強調(diào)必須忠實于原文。
比如有這樣一句廣告語:
○本の中の言葉は、いつかあなたの聲になる。
譯文:書中的文字,將會成為你的聲音。
這一廣告語是集英社2009年元旦在報紙上所刊登的宣傳語。文字所承載的思想,伴隨閱讀影響著千萬讀者,閱讀所獲得的力量成為社會繼續(xù)向前的動力。[2]
還有一句廣告語:
○目に見えるものだけが世界のすべてではない。
譯文:眼睛所看到的,并非世界的全部。
這是時田侑季為角川文庫設(shè)計的海報上的廣告語,獲得了2014年度“第63屆朝日廣告大獎”,無論是海報圖還是廣告語,都引發(fā)人們無盡的思考。
這兩個廣告語的譯案既保持了原文的內(nèi)容、又保持了原文的形式。這種翻譯方法就是直譯。但是,直譯并不是機械地逐字翻譯。因為日語和漢語有著不同的結(jié)構(gòu),所以不可能都進行逐字翻譯。直譯就是既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無任何失真或隨意增加或刪除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有時甚至連原來的情緒或情感都不應(yīng)該忽視。在近現(xiàn)代中國翻譯史上,直譯是壓倒一切的準則。傅斯年、鄭振鐸都主張直譯。魯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的作品《域外小說集》被視為直譯的代表。
與直譯相對的意譯,是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對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譯者的個性化闡述的翻譯方法。比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睂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
譯文:「始めるのは簡単だが、最後までやり遂げるのは難しい?!怪腥A民族の偉大な復(fù)興の実現(xiàn)は、何世代も続けていく努力が必要だ。
原句是今年習主席在9·3閱兵時的一段講話?!懊也挥谐?,鮮克有終?!?出自《詩經(jīng)?大雅》 。意思是: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原句用了雙重否定來加強語氣,可謂是穿越了三千年歷史的莊嚴提醒:為人做事要堅持不懈,善始善終。
這個譯案中對于“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钡姆g,只保持了原文的內(nèi)容、沒有保持原文的形式,這種翻譯方法就是意譯。
○夕暮れ、とうもろこしの葉を靜かに揺する風が快い。
譯文: 暮色里,風兒輕輕擺動著玉米葉,寧靜而又怡人。
這一譯案改變了原文句子結(jié)構(gòu),不僅完成了形和意的傳遞,而且非常傳“神”。譯文中的“風兒”“擺動”等詞符合原文的意境,用形容詞句“寧靜而又怡人”結(jié)句,使畫面更加靈動,意味悠長。
所以說,意譯是從意義出發(fā),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不需要過分注重細節(jié),但是要求譯文自然流暢。在翻譯時,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結(jié)構(gòu)和表達形式,我們必須根據(jù)表達形式和特點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來傳達原作的內(nèi)涵。由于原語和譯語在語序、語法、變化形式和修辭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我們只能用適當?shù)姆绞絹韨鬟_原作的意思、再現(xiàn)原作的效果。在翻譯過程中,要使語言清晰、有說服力,并且符合語言習慣,譯者必須盡量遵照所使用的語言習俗和正確的用法,而不是堅持原作的表達模式。
作為一組相對的概念,直譯與意譯長久以來就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之一。下面,我們通過對同一句話的不同翻譯來體會一下直譯與意譯的區(qū)別。
○中國の四川大地震で、がれきの下から36日ぶりに豚が助け出された。
直譯:在中國的汶川大地震中,一只豬36天后,從瓦礫底下被救了出來。[3]
意譯:在中國的汶川大地震中,人們從瓦礫下救出一只被埋36天的豬。
這里對于日語原文的「36日ぶりに」的翻譯,顯示了兩個譯文對整段文字的不同把握。按照字典的解釋,「36日ぶりに」可以直譯為“相隔36天”,或者“36天后”,但從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來看,作者要強調(diào)的不是某個時間點,而是漫長的36天這一時間段。將原本為時間狀語的“36天”轉(zhuǎn)換角度,調(diào)整為“被埋”的補語,似乎更接近原文。另外,被動句轉(zhuǎn)換為主動句,作為漢語表達,則更貼切自然。所以這兩個譯案意譯更好一些。
○はっきりそう言われて、どしんと一度に深い深い穴の底へ突き落とされたような気がしました。
直譯:被這樣清楚明白的一說,我感覺自己好像被一下子推到了很深很深的谷底里一樣。
意譯:這番話再直白不過了,直白得讓我有些錯愕,仿佛一下子跌進了萬丈深淵。
直譯照顧到了原文的各個點,以及句式的整體統(tǒng)一與協(xié)調(diào),但缺少身臨其境的力度。原因在于本體“被挑明,被說清”與“被推入谷底”這一喻體之間似乎缺少了某種臨界點,只有通過更具象地說明主語“我”到底是何種感覺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錯愕”“徹底蒙了”等等多可以起到這種效果。
總之,直譯與意譯是一對共生的概念,互為存在的基準和依據(jù),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不可分割的。直譯與意譯都把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直譯較為重視譯文詞語句與原文在表面形式上的對等關(guān)系,意譯則舍形而求神,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兩者各有所長,可以直譯就直譯,不可以直譯就采用意譯,或者采取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策略,才能兼顧到譯文的表層結(jié)構(gòu)和原文的深層意思??梢哉f,高層次的直譯就是意譯,而高層次的意譯又可以視作直譯的變體。直譯也好,意譯也罷,究竟孰優(yōu)孰劣,應(yīng)視語境而定。直譯與意譯本身并無高下之分。[4]
參考文獻:
[1]高寧.日漢翻譯教程(第1版)[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陶振孝.現(xiàn)代日漢翻譯教程(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陶振孝 趙曉柏.實用漢日翻譯教程(第1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韓曉萍,女,學(xué)歷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