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琳
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詞語的教學策略研究
◎荊 琳
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符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記錄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語言反應著文化,文化支撐著語言。目前有關文化詞語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詞語本身。怎樣高效地向?qū)W生講授文化詞語,讓學生不僅知道文化詞語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文化詞語背后蘊含的中國文化,從而地道地掌握漢語,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之一。該研究通過對文化詞匯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文化詞語,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文化詞語的授課效率。
關于文化詞語的定義比較多樣化,因為文化的定義原本就有多種見解。楊德峰將“文化詞語”定義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詞語,或與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的詞語。”筆者認為,文化詞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反映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內(nèi)容。中國文化包羅萬象,所以文化詞語的種類也多種多樣,覆蓋到中國獨特的歷史、國情、風俗、環(huán)境或時代變化等。通過學習中國文化詞語,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同理,越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詞語。
國家漢辦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2010)中對漢語教學中有關中國文化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進行了具體細化,按照漢語等級教學的原則將中國文化教學內(nèi)容劃為相應的五個層次。基于大綱中對文化教學內(nèi)容的大致分類,筆者將文化詞語分為以下幾類。
1.社會交際類;2.飲食類;3.民俗習慣類;4.當代中國類;5.歷史類;6.文學戲劇類;7.建筑旅游類;8.中國人物類;9.地理氣候類;10.宗教神話類;11.生肖屬相類;12.運動健康類;13.成語、習語和詩詞等;14.其他。
對于中國文化詞語,因為文化差異和學生母語相應詞匯欠缺等原因,單純的教師講解無法讓學生們透徹地理解詞匯含義。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們在課堂時間內(nèi)掌握好漢語中的文化詞語,真正地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成為教授中國文化詞語的關鍵。
通過日常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如下四種方法,可以直觀地、有效地、有針對性地講解文化詞語。
(一)多媒體法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MCAI(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對外漢語課堂中的應用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形式更加多樣化,因其將圖、文、聲、像四者結合的優(yōu)勢,讓學生們從視覺和聽覺上直接獲取語言信息,增加了學生的課堂信息獲得效率,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特別是像民俗習慣、戲劇、體育、建筑旅游等類別,教師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筆者在教授文化詞語中,運用最頻繁的方法,也是學生習得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外漢語教師可以較多地運用該方法輔助教學。
(二)圖片展示和體驗法
圖片展示和體驗法對于一些名詞類的實物型文化詞語特別適用。例如飲食類、民俗習慣、建筑旅游類等。因為這些詞匯通常在學生的母語中沒有相應的詞匯去對應,所以教師單純的口頭解釋只會讓學生更加疑惑。例如“文房四寶、月餅、紅雙喜字、迎客松、胡同”等。這些詞語如果教師邊給學生展示圖片,邊簡單地解釋,學生們馬上會恍然大悟。另外,對于教學條件允許的地方,實物體驗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一下。例如,在講解“文房四寶”時,教師事先將“筆、墨、紙、硯”準備好,隨后學生們既可以看到,又可以摸到,還可以自己體驗一下磨墨、寫毛筆字的感覺,這樣學生對“文房四寶”和“筆、墨、紙、硯”這幾個文化詞匯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實物體驗法不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常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實物體驗法要因地制宜,因當?shù)厍闆r而靈活處理。切記不要因為實物體驗而與當?shù)氐拿袼琢晳T或飲食習慣發(fā)生沖突。
(三)比較法
比較法對于亞洲國家的對外漢語教學尤其適用。例如,在講解節(jié)日的時候,中國和韓國都有“中秋節(jié)、春節(jié)”,因而在授課時不能簡單地僅僅告訴學生韓語釋義。中國的這兩個節(jié)日跟韓國的節(jié)日雖然名稱相同,但風俗習慣有著很大的不同。此時,教師需要比較兩個節(jié)日在中韓兩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例如,對于中秋節(jié),相同點是它都是兩個國家重要的節(jié)日,都是全家團聚的日子。不同點有中國人中秋節(jié)吃月餅、賞月,韓國人中秋節(jié)吃打糕(一種年糕)、掃墓等。
(四)例舉法
對于社會交際類和成語習語類文化詞語,教師在講解了詞條意思后,還要通過大量的例句和練習,鍛煉學生如何正確、恰當?shù)厥褂眠@些文化詞語。呂必松教授在《關于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因此,在講授社會交際類和成語習語類文化詞匯時,如何正確運用這些文化詞語成為教學重點。
例如,《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三冊第三十二課有如下一段對話。
馬大為:宋華,我今天也想關心你一下:你爸爸、媽媽每月有多少工資,你能告訴我嗎?
宋華:可以?!氨壬喜蛔?,比下有余”,夠花了。
這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文化詞匯,屬于中國的俗語。在給學生們介紹了詞條本身的意思后,教師還需要列舉更多的語境,讓學生們體驗在什么情況下用該俗語,從而增加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例如:可以向?qū)W生提問:“上次期末考試你考得怎么樣?”“你籃球打得怎么樣?”
對外漢語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中國文化詞語在整個漢語學習中占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講解文化詞語時,要以學生需求為出發(fā)點,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拓寬學生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教學策略上,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法、圖片展示和體驗法、比較法、舉例法等,為學生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文化詞匯信息輸入。在增加課堂有趣度的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國文化詞匯的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播中國文化,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對中國文化詞匯的研究還需要更加全面,更貼近教學實際,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文中列舉的教學策略是筆者從自身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概括總結出來的,還需要進一步的優(yōu)化和豐富。
[1]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英漢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3]呂必松.關于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
[4]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張高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
(荊琳 天津外國語大學 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