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屏 王俊燕
論不同發(fā)展時期的性別教育
■孔屏王俊燕
孩子呱呱墜地,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孩子的性別。我們都知道,答案不外乎兩種:男孩或者女孩,也就是我們通過肉眼觀察其外生殖器所判斷的,這就是男孩與女孩最基本的生物性差異。但是,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性別的差異外,還有社會性別的差異。訓練男女兩性習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是性別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男女兩性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然而現(xiàn)實中,有不少男孩喜歡穿女孩的衣服,說話娘娘腔,而有些小女孩又像個假小子。這種現(xiàn)象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乏對孩子恰當的性別教育所導致的。重視不同時期的性別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什么是性別教育
目前,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接觸到的性教育、性別角色教育和性別平等教育,其實都應該包含在性別教育之中。具體而言,性別教育,就是指引導和影響孩子向適合于自己自然性別特征的健康的個性品質、風格、行為發(fā)展的活動。簡而言之,性別教育的目的就是讓男孩有個男孩樣,女孩有個女孩樣。從社會化的角度而言,就是讓孩子順利完成性別角色社會化。
個人學習自己所屬文化所規(guī)定的性別角色的過程就是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文化因素,取決于孩子如何被教養(yǎng)。比如,同是女孩,可以被教養(yǎng)成溫文爾雅的人,也可以被教養(yǎng)成極具攻擊性的人。法國著名女權主義理論家波伏娃認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變成的。”說的就是女性的性格特點來自于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規(guī)定這個道理,它涉及到讓孩子認清自己性別角色的問題。每個人自幼通過家庭的教化、學校的訓練和社會的影響,性別行為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通行的模式,形成各自的性別角色。
二、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一)性別教育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
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了解自身的起點,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一歲半左右就能根據外貌判斷圖畫上的人是男是女,但這時候他還不能搞清楚自己的性別;兩歲之后他可以說出自己的性別,但是還不清楚性別是自己的天生屬性,以后也是不會變化的,而且在這之前,孩子還無法判斷一個留著胡子、梳著辮子的人是男是女,有時甚至因此產生很大的困擾;6歲的孩子,就能確定穿著亮麗衣服的是男孩還是男孩,留著短發(fā)的是女孩還是女孩,也能肯定人的性別是從出生就一成不變的,他的性別認同基本發(fā)展完善。在小學階段,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上,這個階段則屬于孩子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正確處理兩性關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二)性別教育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雖然男女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性別角色是從兒童時期受到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而對孩子性別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結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錯位,帶給孩子的將是心靈的扭曲和傷害。因此,正確的性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兒童的身心健康與否,與性別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有專家指出,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期沒有受到恰當的性別教育。
(三)性別教育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性別平等
性別教育不僅使孩子順利完成性別角色社會化,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和文化要求的合格公民,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擯棄傳統(tǒng)性別主義的錯誤之處,擺脫錯誤的性別分工的束縛,讓孩子在社會實踐中也發(fā)出“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口號,進一步增強女性的自信心,爭取各方面的男女的真正平等,推進在制度、文化等領域的性別平等建設和完善。
三、不同時期的性別教育
在人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性別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也是各異的。這是由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的。
(一)嬰兒期的性別教育
眾所周知,人生來就有兩性的差別,即生理差別。這種差別終生不變,恒定終生。有人認為,性別教育主要是針對一個人社會性別的教育,是從青春期開始的。其實不然,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嚴格來說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的,我們必須注重嬰兒時期對孩子的教育。這就對父母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1.正確對待自己對孩子的性別期待
在孩子出生之前,每一個準爸爸、準媽媽都會根據自己的性別偏好對其性別有一個期待。但是,生男生女并不是人的主觀意愿所能決定的,所以,難免會出現(xiàn)孩子的性別與自己的期待正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正確對待自己的這種失望,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孩子,進行所謂的“男孩女養(yǎng)”或“女孩男養(yǎng)”。殊不知,有很多的同性戀、異性癖、異性裝扮癖等心理障礙以及“男孩沒有男孩樣,女孩沒有女孩樣”等癥狀形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期,甚至嬰兒期,是因為在那一時期他的父母采用了錯誤的性別教育觀念。
2.起一個合適的名字
有人說名字就是一個符號,但是由于歷史的、文化的原因,名字往往有強烈的性別色彩。比如,給女孩子用的字多側重外表形象和內在修養(yǎng),如雪、月、花、嬌、潔、惠等;給男孩子用的字多側重個性和才能,如龍、虎、杰、俊、才等。另外,名字往往包含著家長對孩子性別角色的期待,比如“勝男”、“超男”等,一聽就能辨別出孩子的性別,以及父母對這個女兒的期待。名字的象征性含義,會影響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識,尤其是性別意識和活動傾向。所以不要輕易給男孩起女性化的名字,反之亦然。
3.恰當的著裝打扮
著裝打扮往往會表現(xiàn)出很強烈的性別色彩。女孩子就要梳辮子,扎頭花,穿裙子,穿顏色鮮艷的衣服;而男孩子就該理短發(fā),衣著簡潔大方、利落,顏色不可過于鮮艷。所以,父母給孩子進行打扮和選擇服飾的時候要體現(xiàn)性別差異:女孩子服飾的顏色和式樣要追求艷麗,并且在頭發(fā)梳理上下點功夫,體現(xiàn)柔美;男孩子服飾多追求質樸,體現(xiàn)“陽剛之氣”。這種選擇也包含在孩子出生之前的衣物儲備上,不要根據自己的性別期待去準備,而是準備一些中性顏色的衣物。
4.選擇合適的玩具
玩具如名字和服飾打扮一樣也帶有很強烈的性別色彩。選擇玩具時,應注意男孩與女孩的特點,最好不要玩同樣的玩具。女孩子的玩具可以選擇洋娃娃之類可愛的東西,可以安靜地玩,最好不要選擇槍、炮、汽車、飛機等陽剛勇猛之氣的玩具;男孩子的玩具可以選擇槍、炮、車之類的,以體現(xiàn)勇敢和力量,可以邊玩邊做大量的身體運動。孩子在玩不同的玩具時,兩性活動的不同傾向和心理差異便會不斷發(fā)展。
5.采取適當的活動方式
父母常以自己的活動方式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孩子。所以,父親對女兒說話要溫柔,不厭其煩;對兒子說話則要干脆,說一不二。跟女兒玩時要文雅,跟兒子玩時可以“粗野”一點,等等。父母在給女兒講故事時,要選擇人物溫柔美麗、感情纏綿、氣氛舒緩、環(huán)境幽靜的內容,對兒子講時要選擇一些情節(jié)起伏跌宕、緊張驚險的內容。
(二)幼兒期的性別教育
孩子進入3-6歲,就進入了幼兒期,就開始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這一重要的社會場所,也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第一站。此時,父母對他雖然還有影響,但不再是第一位的,而是讓位給了幼兒教師。孩子也開始受家庭和幼兒園兩種教育的共同影響,且以幼兒園教育為主。這個時期的性別教育也主要是在幼兒園通過幼兒教師來進行的。
1.樹立正確的性別教育觀念
在審視傳統(tǒng)的性別教育觀念時,我們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異的,特別是在生理上。然而,絕對不能形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不能籠統(tǒng)、固定地認為他或她應當怎么樣;而應轉變觀念,通過教育這一途徑,充分挖掘他們各自的特長,給男女幼兒創(chuàng)造平等的發(fā)展機會,讓他們充分、自由、全面地發(fā)展,讓他們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豐富多彩的經驗體驗。比如說,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鼓勵男孩子細心,動靜結合;鼓勵女孩子勇敢堅強,多做探索。鼓勵孩子們都能盡量多地做不同的嘗試,獲得多種社會角色體驗,增進對人、人生和社會的理解。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挖掘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未來的全面發(fā)展。
2.引導幼兒初步形成現(xiàn)代性別意識
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性別意識的,以后他們意識到身體上的性別差異,然后他們開始模仿與自己同性別人的行為,逐漸認同自己的性別,并形成了性別意識,即性別是有區(qū)別的,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有不同的表現(xiàn),做不同的事。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性別意識,易導致幼兒形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是造成不同性別幼兒在未來發(fā)展中差別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構建并形成幼兒現(xiàn)代性別意識有利于幼兒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首先,要慎選幼兒教材和幼兒讀物。教材從來都被社會看作為權威的正面的文化資源,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在幼兒園,相對幼兒來說,教師使用的教材和幼兒翻閱的讀物,是幼兒在幼兒園性別認知的最主要來源。所以,盡量選擇一些反映性別角色多樣化的材料。
其次,精心設計幼兒游戲,注意游戲材料的投放。幼兒的游戲、幼兒園工作者的性別意識,對幼兒的性別認識起著強化的作用。比如幾乎每一個幼兒園都有“娃娃家”,在那里,幼兒開始模仿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一般都是女孩當“媽媽”,男孩當“爸爸”?!皨寢尅笔且诩依镏箫垺Ш⒆?、整理屋子的,如果“媽媽”不做家務,跑出去玩,就會被認為失職。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飯、休息。這無形中就將“女性的職責是在家里”等觀念沁入幼兒的心里了。而游戲材料的投放不當也會加強幼兒的性別意識分化和性別角色刻板化。比如,玩“餐館”這個游戲時,服務員標志不是做成戴在頭上的鮮艷的花頭巾,而是做成比較中性的掛在胸前的標志牌或其他什么的,避免給幼兒帶來性別角色上潛意識的影響。
再次,消除自身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努力培養(yǎng)雙性化心理。由于目前我國幼兒園中以女教師為主,因此,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點的影響。雖然女教師的體貼細心讓幼兒感受到母親般的呵護,但女性教師也往往容易根據自己的心理特點及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來對待不同性別的兒童,如女教師傾向于獎勵整潔和順從的兒童,抑制攻擊性強的兒童,從而可能造成男孩對幼兒園的不適應和逃避。因此,女教師應消除自身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努力使自己不斷向著心理雙性化發(fā)展。另外,幼兒園管理者也應該引進男幼教,平衡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讓幼兒接受兼具男性與女性特質的教育和影響。
3.加強家、園、社會的結合,共同促進幼兒性別認知的健康發(fā)展
性別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要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性別教育,我們就必須使家園聯(lián)合,實施共同一致的幼兒性別教育。因為從某種角度說,家庭中性別教育的重要性要大于幼兒園的性別教育。所以,幼兒園工作者在改變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的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盡量使家長也能轉變舊的性別觀念,共同促進幼兒性別認知的健康發(fā)展。
另外,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對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呼吁大眾傳媒,尤其是針對幼兒的媒體,在宣傳時更多注意兩性的共同點,讓幼兒意識到男性、女性同樣偉大,同樣具有創(chuàng)造成功的能力。只有做到了三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促進幼兒性別認知的健康發(fā)展。
(三)青少年期的性別教育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誕生的時期?!边@句話說明了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何等的重要。青少年時期是性別角色意識真正形成的時期,青少年正處于性別角色選擇和準備的時期,面臨許多性別角色選擇、定位的困惑和焦慮,需要正確的性別知識和觀念。但是,青少年的性別意識和科學的性別知識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沒有專門的教育與引導,他們就會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對待社會共同的性別角色期待,從個人的性別經驗中、從他人的性別角色模式中、從傳統(tǒng)文化的性別偏見和社會性別分工中學著自己塑造自己作為一個男人和女人的形象,形成自己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行為。因此,青少年的性別教育在其一生中將起到重要作用,它決定一個人一生是一個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什么樣的妻子和丈夫,什么樣的父親和母親。所以,必須給青少年施以科學的、正確的性別教育。
1.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教育者要教育青少年學會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社會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由此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2.賦予青少年恰當的性別角色期望
首先是父母本人對青少年的期望。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社會期望的性別角色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父母行為的影響,并按照父母的性別角色行為模式,逐步形成與自己性特征相應的角色行為。性別角色行為的發(fā)育,兒童期是個關鍵期,學者們稱之為“性的烙印期”。兒童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性角色行為模式,就會相當穩(wěn)定,并成為其恒常性個性特征。
其次是學校中教師的期望。孩子性別角色行為獲得正常發(fā)育的另一個重要場所是學校,因為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向伙伴觀察、模仿、學習的機會,而同齡人間的模仿對于獲得性別角色行為的認同至關重要。在學校中,教師的期望直接影響同學間模仿學習的方向,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老師期望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行為特征。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期望效應”。而這種期望會滲透到教師的教學及師生活動的方方面面。
3.合理利用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如電視、電影、廣播、雜志、網絡等,也無一不在向青少年傳遞著社會的性別觀念。我們可以合理利用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作用,加強對青少年性別公平理論的宣傳,使青少年學生了解社會性別公平是教育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的基本原則和內容。
4.采用性別教育的理想模式——雙性化教育
1964年,Rossi提出了“雙性化”觀念,即“個體同時具有傳統(tǒng)的男性和女性應該具有的人格氣質”,并認為雙性化是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即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氣質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yōu)點。特別要指出的是,心理素質雙性化既不是性錯位,也不是同性一體的同義語。雙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wěn),既敏感又豁達,既自信又謹慎,既熱情又成熟。許多研究成果證明,雙性人格的人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比性別典型的人做得更好。同時具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全部特點,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表現(xiàn)出男性氣質,也能在適當的時機表現(xiàn)出女性氣質。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個體不僅具有較高的自尊,而且較少有心理疾病,擁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馬錦華.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教育[J].教育評論,2000,(6).
[3] 高靚.性別教育教什么?[J].少年兒童研究,2005,(12).
[4] 戴斌榮.兒童性別教育中的“揚長”與“取長”[J].教育評論,2006,(2).
[5] 叢中笑.淺析現(xiàn)代幼兒性別教育的基本問題[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8).
[6] 陳微.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關于當代青少年的性別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1996,(12).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濟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