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學 郭 珊
?
有效教學須讓學生“學問”、“會問”
□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學郭珊
【摘要】“問題導學模式”是我校在學記語文學習研討的過程中推出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的研討中,我們真切地體會到:有效教學必須讓學生“學問”、“會問”。
【關鍵詞】問題導學有效教學“學問”“會問”
可能教師們會疑惑:以“問”為線索組織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常用教學手法,我們的隨堂課或公開課,哪一課沒有“問”?哪一課不在“問”?可問題是:這些個“問”中,更多的究竟是誰在“問”?客觀上,又是誰在主宰著幾乎所有的“問”?現(xiàn)象很普遍、答案很明確:是教師,而不是天性“愛問”,本應在教學雙邊活動中享有發(fā)問權利的學生。我們教師的理由很簡單、辯辭很直白:教師的“問”,旨在啟發(fā),而啟發(fā)恰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重點之一;讓學生“問”,要么無所可“問”,空耗時間;要么七嘴八舌,難以控制,而這正是順利演繹、按步推進自己教案的大忌……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按照預先的預設,“問”得心安理得,“問”得樂此不疲……被“問”的學生則不是對答如流,就是甘當陪聽……諸如此類的教學,不免讓人質疑——到底誰是教師,誰是學生?如果說教師是教師,怎么教師幾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問”學生?要說學生是學生,怎么學生幾乎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答”教師?說得絕對一點,既然學生被“問”必“答”,必能“答”,那學生還要求教于師、求教于他人干什么?既然學生只需“答”,無需“問”,也沒應有的機會“問”,那強調師生互動、強調生生自主探究、強調解決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等有效教學的要義和效能又將何以體現(xiàn)?
我們的反思不外乎兩點:(1)知道應讓學生“問”,但學生不會“問”。與其讓學生悶聲不“問”,或“問”不到點、“問”不到位,還不如教師“問”。(2)至于如何讓學生“學問”、“會問”,實際操作中對策無幾。與其在此傷神,還不如輕車熟路由師“問”。正因為如此,師“問”依然貫穿于教學紿終。
有效教學必須須讓學生“學問”、“會問”,其目的、意義和價值等無需在此費口舌。而如何讓學生“學問”、“會問”?
學生不“學問”、不“會問”的主要成因是學生難有機會“問”、不敢隨意“問”。長期沒機會“問”、不敢“問”所累積的結果勢必造成學生不想“問”、不會“問”。讓學生想“問”又敢“問”,是學生“學問”、“會問”的先決前提。因此,我們教師應義不容辭地讓學生獲得此前提。而要讓學生獲得此前提,教師應放下架子,轉變觀念,讓學生容易產生安全感,容易有感而發(fā)想“問”、敢“問”。
在切實保障學生想“問”、敢“問”的過程中,教師須對學生的“問”時刻保持應有的尊重、寬容和敏感。諸如以上,至少可讓學生在想“問”、敢“問”中擁享到“問”的權利和機會,體驗到“問”的情趣和快樂,進而有可能品悟到如何“問”才算會“問”、才能“問”得更妙的要領和竅門。
既然是天職,就得義無反顧,就必須尋求以更好的方式、更簡的線路去達成更佳的效果。這三個“更”,說說容易,做做難。但“迎難而上”、“化難為易”,這不僅可培植、造就學生,也能修煉、成就教師自身。因為“學問”、“會問”的學生,必能求到真學問;能通過“學問”、“會問”求到真學問的學生越多,課堂教學必能呈現(xiàn)更多的真景象;如此真景象越多,師生融為一體的有效教學的質量和效能,包括教師自身工作的內質和外顯必能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xiàn)。
我校胡榮教師在執(zhí)教《可貴的沉默》一課時,以問題導學模式推進課堂教學,讓學生首先自己提問,然后小組同學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最后將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老師讓學生自己試著解決,在學生不能自己解決基礎上適時引導,一起解決。
課前,教師曾擔心學生不會提問,提不到“點”。可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正是學生真正難以弄懂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重難點。雖然試教的幾節(jié)課上學生所提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為什么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這一最核心的問題提問。
問題提出后,胡榮老師引導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并幫助學生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讀——聯(lián)系上下文找句子——邊讀邊想。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生問求取生解”的方法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持續(xù)提升學生的真學問,摒棄了教師“一問到底”也含“一講到底”的教法,讓學生“學問”、“會問”。如果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能讓學生學問,會問成為一種常態(tài)教學,務時務遠,相信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真切切地提高學生的真學問,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