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燕
語言學習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習得”。而“習得”的最高境界是“內化”。如何讓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積淀,是教師努力工作的方向,也是衡量一節(jié)課的教學策略選擇是否合適的重要標志?!逗苫ā?蘇教版第六冊第12課)一文,課文第2、3兩個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結合這一部分的教學談談讓文字內化的策略運用。
段落是中年級教學的重點。理解構成段落的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則是中年級教學的難點。
不少教師在教學《荷花》第2自然段時,最容易“孤立”地看待和處理其中的每一個句子。如對第二個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抓住“挨挨擠擠”理解荷葉的量——多,抓住“大圓盤”體會荷葉的形——圓,抓住“碧綠”體會荷葉的色——綠;第三個句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時,則往往會抓住一個“冒”來體會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等等。
應該說,就句子教學而言,這樣的處理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問題是,教學往往把這里當作了終點,無視“段落是一個完整的語言單位”的常識。本段中,第一句“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提綱挈領,總領全段。第二句筆鋒一轉,不寫荷花,卻寫荷葉,似乎讓人費解。其實,這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正因為有了第二句對荷葉的多和密的描寫,才讓后來的“冒”字有了“根”——由于荷葉的茂盛,才讓荷花給人以“冒”的感覺,由于荷葉的“碧綠”,才讓荷花顯得那樣潔白而惹人喜愛。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片斷一:
(教師引領孩子們通過想象,把教室變成了荷花池,把孩子們變成了荷花。此時,教室中正站立著五六個孩子,就像那從荷葉中間“冒”出來的荷花。)
師:全都展開的荷花,你是怎么出來的呀?
生:我是冒出來的。
師:為什么是冒出來的呀?
生:因為頭頂上荷葉長得太密了,我就拚命向上鉆,結果勁使得太大了,就冒出了一大截。
師:難怪,你高出荷葉這么一大截。
師(轉向另一朵“荷花”):剛開了兩三片花瓣的荷花,你是怎么出來的呀?
生:我是鉆出來的。
師:為什么是鉆出來的?
生:因為荷葉挨挨擠擠的,一點兒縫也沒有,我就只好使勁鉆,就鉆出來了。
師(又轉向一朵“荷花”):喲,這里有一個花骨朵兒,你是怎么出來的呀?
生:我是頂出來的。
師:為什么呀?
生;因為荷葉太多又太密了,我就用頭向上硬頂,這樣就出來了。
……
這一處教學的可取之處,就在于教者巧妙地處理了這一難點,通過“追問”的形式,讓孩子們在興趣盎然的對話中明白了句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句式的學習和遷移運用是中年級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將句式的學習和遷移與理解文本有機結合是教學中的又一難點。
在不少課堂上,句式的學習往往是為學習而學習,為遷移而遷移——句式的運用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完全或部分脫節(jié)的。對《荷花》第2自然段中句式的學習,老師們的處理方式大致有以下兩種:其一,根據(jù)提示說話:“下課了,校園里可熱鬧了。同學們有的_____,有的__,還有的___?!逼涠?,老師先來一句:“荷花的樣子還有哪些呀?”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句式說話:“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_____,有的____,還有的____?!?/p>
前者,練習與文本完全脫鉤。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學生往往都能較好地運用句式,但它是以破壞了辛辛苦苦營造的閱讀的“場”為代價的。后者呢,出發(fā)點是將句式遷移練習與加深對文本理解結合起來,只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jīng)驗的局限,這樣的訓練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解鈴還需系鈴人,問題的答案還在文本之中。海明威在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論,意即作品中所寫出來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這一部分只占整個材料的七分之一左右。其實,好的作品大致都是如此。
《荷花》第3自然段有這樣一個句子“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一個“姿勢”就能讓我們打開思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只是從花開的程度這一角度寫出了荷花的姿態(tài),為讀者留下的則是更多、更廣的想象空間。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片斷二:
(承接上面的教學課堂)
師:荷花荷花,你抬著頭在干什么呀?
生:我在享受陽光的照射。
生:我在享受清風的撫摸。
生:我在欣賞遠處的美景。
師:荷花荷花,你為什么低著腦袋呢?
生:我在對著荷葉上的露珠打扮自己。
生:我在看荷葉上的蜘蛛結網(wǎng)。
生:我在跟荷葉上的青蛙說悄悄話呢!
……
師:你們這些從大圓盤中間冒出來的荷花真是太美了,看,(出示)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中間冒出來,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還有的______。
……
這處教學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教者引導學生關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荷花的各種美麗的姿態(tài)——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內容。這樣做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荷花的“美”的認識,拓寬了荷花的“美”的內涵,而且在文本情境中進行了句式的遷移訓練,可謂一箭雙雕。而在這同時,作者潛移默化中提醒了學生:觀察的角度可以變化,思維的角度更要變化。
《荷花》第3自然段有這樣一個句子:“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纯催@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p>
孤立地看待這個句子,還真不好引領學生去深入領會。在教學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也確實困住了老師們。他們有的避重就輕——直接跳過去講“活的畫”,有的機械表演——帶著學生歪著腦袋做表情朗讀,還有的干脆一講而過。
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看,文章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盡管中年級教學是以段的訓練為重點,但作為教師,心中不可沒有篇的概念。需知,文章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說得直白一點,我們經(jīng)常教學生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我們也應該教會自己運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當教師帶著篇的觀念去進行段的教學時,這一難點也就能解了。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片斷三:
(繼續(xù)前面的教學,在學生們運用“有的____,有的____,還有的____?!闭f話之后)
師: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同學們,大家看,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纯催@一朵——
生:很美。
師:看看那一朵——
生:也很美。
師: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該是誰呀?
生:是大自然。
生:是葉圣陶爺爺。
生:老師,是我們自己。
……
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乘勢而上,順流而下——運用課堂氛圍中的“勢能”,借第2自然段教學積蓄的“能量”,運用引讀法,直接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又把教學的進程往前推進。系統(tǒng)論的作用就在這里。
荷花是有生命的,正如作者所說,那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畫”;作品是有生命的,無論在作者眼中,還是在讀者、教者的眼中,作品應該是一個“活”的生命體,教學有重點,作品不能肢解;課堂是有生命的,當課堂的節(jié)奏真正適應學生的生命節(jié)奏時,課堂也才能“煥發(fā)出生命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