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一、 演述故事,撥動語感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先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故事,起到了制造氣氛、渲染語境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了他們的情感。當我說道:“狐貍在樹林里找吃的。他來到一棵大樹下,看見烏鴉正站在樹枝上,嘴里叼著一片肉……”這句時,有個學生就忍不住舔了舔舌頭,一臉饞饞的樣子。當講到“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親愛的烏鴉,您好嗎?”很多學生的臉上都表現(xiàn)出著急、焦急的神情。課堂上,經常會看到同學們時而喜上眉梢,時而撅著小嘴,時而眉頭緊鎖……從這些傳神的表情就可以看出,這個故事已經撥動了他們的心弦,他們已對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已經捕捉到了文字透露出來的信息。一學期下來,我和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了基礎教育閱讀書目上推薦的、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小豬唏哩呼?!贰兜静萑恕芬约啊恫灰粯拥目防返认盗凶x本。
二、 誦讀涵詠,積累語感
“反復誦讀”,這是語感教學最基本、最根本的策略,沒有反復誦讀,免談語感。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教學要十分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感,而語感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每一個具體過程通常又可分為感知、領悟、積累和運用幾個階段,在內容和范圍上則是由字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部分到整體,不斷擴展的。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的內容,教師應在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訓練。
低年級的課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只要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也就基本理解了文本內容。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詩文,更應該要求兒童熟讀成誦,這是一條為古人所證明的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方法。朗讀是用有聲語言塑造形象、傳達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一個“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多重思維、多重感覺不斷疊加的動態(tài)運動過程。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一邊讀,一邊在腦中浮現(xiàn)畫面。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首先要求讀正確、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地讀,有感情地讀、自我欣賞地誦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強朗讀的點撥指導,把朗讀與理解詞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而決不能搞成枯燥的純技巧的東西。如《烏鴉喝水》一文中,“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的教學,我采取學生讀,師生共同評議的方法。讀后學生評議道“讀得太快,沒有讀出感情來”。我順勢引導說:“小朋友想想,烏鴉當時的心情怎樣?”(著急、焦急、難受)“你怎么知道它難受、著急?”進而引導學生抓住“口渴”“到處”等詞語,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烏鴉口渴難受、焦急難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朗讀表現(xiàn),此時學生自然就能夠通過強調重讀,或拉長聲音、或配合動作,把烏鴉的形象、心情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訓練不僅及于語言的形式,還深入到內容,不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這樣的朗讀指導對理解課文來說,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對感受課文來說,是追求鮮活的理解。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理解。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找到朗讀的感覺,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讀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提高朗讀水平,而朗讀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語感能力的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語感
低年級語文的課文大多淺顯易懂,富有兒童情趣。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使學生與作品情感產生共鳴,讓他們深刻地感受鮮活形象畫面,體會思想感情。葉圣陶先生說過:“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我們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越多,了解越見深切?!比~老先生的話告訴我們:敏銳的語感是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相應的生活積累,可讓學生自覺地將生活經驗與語言文字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逐漸具體,進而達到領悟。在教學中,通過繪畫法、情景法、渲染法可以使學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學古詩《江南好》時,我通過音樂和圖像創(chuàng)設展現(xiàn)情境,讓同學們一邊聽著舒緩悠揚的古箏曲,一邊看著美麗的景色,這樣強烈的視聽沖擊,使他們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展開想象的翅膀,與詩人心靈相通,感同身受,然后教師再通過語言進行渲染性的描述,由景及語,由景感而達詩語,而詩語的感性特質正與景和,其本質是語感的作用。
四、入情入境,體驗語感
低年級的許多課文充滿童真童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角色,去感受、體驗、思考、領會文本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培養(yǎng)語感。比如在教學《大海睡了》一課時,我對同學們說:“現(xiàn)在的你們,伴著一輪皎潔的月光來到海邊,此時啊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大海睡覺了”,我故意把“睡覺”兩個字說得很輕,同學們立刻就把頭埋下去了,像進入夢鄉(xiāng)似的,教室里靜悄悄的。這樣,學生入情入境,在后面朗讀“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本妥匀蛔x得很輕柔。
五、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語感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不失為一種有效培養(yǎng)語感的做法。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種感官,將生活中的體驗與語言文字結合起來。比如看到清澈的小溪,就仿佛聽到“咚咚”的流水聲;聞到花香,就好像走進了百花園——在課文中,多問學生幾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聽到了什么?你好像感覺到了什么?”由于每個人的體驗不同、認識不同,產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也不同,以致產生的感覺也不同,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有的學生也許讀出來的聲音是低沉、平穩(wěn)的;有的學生讀出來也許是輕快、急促的;有的也許重音落在前面;有的也許重音稍后,這體現(xiàn)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和理解,表達了文本的意圖。在學生學習《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請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發(fā)揮想象,用圖表達出課文描繪的景象。同學們畫出的“蝴蝶谷”景象各不相同,有的還創(chuàng)造性的用了一串串音樂符號來表示蝴蝶歡快的歌聲,用花兒的表情來說明鮮花開得多、開得美,一朵朵竟相開放,像在比美似的。學生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詮釋了自己的感受,從中領略了表達語感的多種形式,也就增強了語感表達的豐富性、創(chuàng)造性。
(作者單位: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