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索因卡戲劇在中國*

2016-02-28 08:36:10
學術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非洲戲劇文化

陳 夢

?

索因卡戲劇在中國*

陳夢

[摘要]中國對索因卡的譯介始于1979年。中國讀者對索因卡戲劇經(jīng)歷了一個從冷淡到關注和從理解困難到深入探討的接受過程。索因卡戲劇在中國的36年傳播歷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1979年到1986年為初始階段,1987年到1999年為緩慢升溫階段,2000年至今為活躍發(fā)展階段。索因卡在中國的身份標志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非洲作家。索因卡戲劇作品中獨特的戲劇藝術、后殖民主義特征以及非、歐雙重融合的文化特質,是中國讀者的關注點。中國對索因卡戲劇的譯介與研究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索因卡戲劇中國

*文中所涉數(shù)字是根據(jù)國家圖書館聯(lián)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tǒng)(http://210.82.118.4:8080/f)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藏數(shù)據(jù)庫檢索系統(tǒng)(http://219.141.236.146),并借助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超星讀秀學術搜索(http://edu.duxiu.com)和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對索因卡作品在我國的中譯本和相關的評論文章或研究論文進行爬梳式的量化統(tǒng)計。

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非洲作家,享有“非洲的莎士比亞”和“現(xiàn)代非洲戲劇之父”的美譽。索因卡在戲劇、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研究等領域都表現(xiàn)了卓越的才華,但數(shù)量眾多的戲劇作品是奠定索因卡文學地位的主要基礎。索因卡的戲劇創(chuàng)作始于1950年,一共創(chuàng)作了40多個劇本。中國對索因卡的譯介始于1979年。鑒于索因卡在當代世界文壇的重要地位,中國文壇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在傳播、譯介與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從冷淡到關注、從理解困難到深入探討的接受過程。

一、索因卡戲劇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對索因卡的傳播比國外晚了20多年。20世紀80年代初,索因卡的戲劇作品順應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新文藝形勢流傳到中國,迄今傳播歷程大致可分3個階段。

1.傳播的艱辛起步(1979—1986)

“文革”以后,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開始解凍、復蘇,大批外國作家作品被譯介到中國,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也在其中。然而,索因卡并未像貝克特、布萊希特、奧尼爾等歐美當代戲劇家那樣受到國人熱烈歡迎。1986年之前,國內涉及索因卡的公開刊物僅5種,中譯戲劇僅1部,期刊文章僅1篇。

邵殿生是中國譯介索因卡的第一人。1979年,他撰寫了《索因卡傳》,收入張英倫等主編的《外國名作家傳》,為索因卡戲劇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揭開了序幕。這篇傳記提及了索因卡的《沼澤地的居民》(The Swamp Dwellers,1958)、《森林之舞》(A Dance of the Forests,1960)、《雄獅和寶石》(The Lion and the Jewel,1959),《裘羅教士的考驗》(The Trials of Brother Jero,1960)、《強種》(The Strong Breed,1964)和《孔其的收獲》(Kongi’s Harvest,1965)等劇作。邵殿生以1960年為界把索因卡戲劇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認為前期劇作已經(jīng)“顯示出幽默和諷刺的戲劇才華和卓越的言語藝術”,后期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諷刺變得辛辣,風格轉為低沉,特別是表現(xiàn)手法趨向‘隱晦’和‘荒誕’”。[1]后來,他一共翻譯了索因卡戲劇作品5種,還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不少推介索因卡戲劇作品的評論文章,為索因卡戲劇在中國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1年,《外國文學研究》刊登的《非洲文學現(xiàn)狀》簡單介紹了索因卡及其劇作《森林中的舞會》,認為索因卡是非洲最成功的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這篇短文摘選自西德《明星》雜志1980年第42期所刊蓋爾德·莫伊爾撰寫的論文《反對今日的獨裁者》,第一次讓中國讀者看到了西方學者對索因卡的高度評價。198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2》又刊載了邵殿生撰寫的索因卡簡介,對索因卡的劇作《沼澤地居民》《雄獅與寶石》《瘋子與專家》(Madmen and Specialists,1970)《路》(The Road,1965)和《孔其的禮物》做了簡要評介,洞察到了索因卡“把西方戲劇藝術和非洲傳統(tǒng)的音樂、舞蹈、啞劇等結合在一起”的高超藝術技巧。李耒和王勛翻譯的《路》是索因卡劇作的第一個中譯本。1983年,高長榮主編《非洲戲劇選》,收錄了該譯本,這是索因卡戲劇作品首次面對中國讀者。這個中譯本比較忠實于原文,保留了原劇的結構布局,譯本的語言樸素直白,較注重動作性、口語化和個性化,也不乏詩意和含蓄,很多地方近乎直譯,能讓讀者感受到索因卡的戲劇原貌。

1985年,陶德臻主編的《東方文學簡史》第一次把索因卡編進高校教材。其中“第五節(jié)索因卡與《路》”除了重點推介索因卡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寫的10多部劇本之外,還新增加了對《死神與國王的馬弁》(Death and the King’s Horseman,1975)和《未來學家的安魂曲》(Requiem for a Futurologist,1983)的評述,為索因卡1975年以后的重要劇作在中國的傳播跨出了第一步。

1986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發(fā)表《渥里·索因卡作品年表》和陳長房的論文《扎根非洲本土:索因卡及其作品》,第一次對索因卡的重要劇作進行統(tǒng)計,為國內索因卡研究提供了文本索引。他特別欣賞索因卡戲劇作品濃厚的非洲本土色彩,評述觀點獨到。后來,《聯(lián)合文學》陸續(xù)發(fā)表了不少有關索因卡的評論文章,成為索因卡研究在臺灣的主要陣地。

索因卡戲劇在中國傳播起步艱辛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過去100年引進外國文藝多把目光聚焦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和民族,非洲語言文學在中國一直受到冷遇;二是戲劇文學在現(xiàn)代社會走向衰落,中國讀者向來偏好小說,晦澀難懂的索因卡戲劇給中國譯者和普通讀者的接受均帶來難度。三是索因卡戲劇文本在偏愛西方文學作品的中國當代文學消費市場缺乏競爭力,難以得到譯家和媒介的青睞。

2.傳播的緩慢升溫(1987—1999)

1986年,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洲作家,轟動中國文壇。中國在隨后2—3年對其作品進行熱情的譯介,形成第一次傳播高潮。但90年代以后,在市場經(jīng)濟影響下發(fā)展仍然比較緩慢。從1987—1999年,國內出版索因卡戲劇中譯本1種,推介索因卡戲劇的作品選、叢書等10種,專篇研究的期刊論文約16篇。

從翻譯情況來看,1987—1999年中國對索因卡的《路》《獅子與寶石》等名劇7種進行了重點翻譯和介紹。1987年,邵殿生翻譯的《裘羅教士的磨難》刊登于《新苑》,鐘國嶺、張忠民翻譯的《森林舞蹈》(后改譯為《森林之舞》)刊登于《外國文學》。1990年,索因卡第一個中譯戲劇選集《獅子和寶石》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索因卡在60—70年代創(chuàng)作的重要戲劇作品7種,其中有周勇啟譯的《獅子與寶石》、鐘國嶺與張忠民譯的《森林之舞》以及邵殿生譯的《沼澤地居民》《裘羅教士的磨難》《強種》《路》和《瘋子與專家》5種,是中國讀者和研究者最主要的索因卡戲劇讀本和文本資料。1992年趙長江、趙鋒譯的《杰羅教士的考驗》,刊載于《世界文學精品大系第20卷》,1994年張放從倫敦麥蘇恩出版公司1984年版《索因卡劇本六種》節(jié)譯了《瘋子與專家》第一幕,刊載于榮廣潤編譯的《當代世界名家劇作》。這些中譯本多以叢書、選集、精選、導讀等形式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一起合集出版,都比較注重口語化,兼顧了直譯和意譯,在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等各方面都比較貼近原著,可讀性較強,能滿足中國讀者的閱讀心理。但是,由于索因卡戲劇涉及到太多的非、歐宗教哲學術語以及尼日利亞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譯成中文有難度,導致譯本的水平和質量各有千秋,在原劇理解、思想表達、行文選詞等方面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從總體上看,邵殿生在翻譯索因卡戲劇文本的過程中,講究遣詞用句,既能夠根據(jù)戲劇文體的特點而力圖使譯文適于舞臺演出,又能夠根據(jù)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和戲劇傳統(tǒng)來對劇本進行取舍和改編,翻譯質量較高。他的譯本《路》比李耒、王勛譯本《路》顯得更加簡練有力,細微之處似乎略遜半籌。趙長江、趙鋒譯《杰羅教士的考驗》和邵殿生譯《裘羅教士的磨難》對劇本臺詞的理解差別較大。張放節(jié)譯《瘋子與專家》的“第一幕”與邵殿生的《瘋子與專家》譯本的翻譯風格差不多,但后者用詞更為精煉準確。

1987年,索因卡研究在中國迎來了第一個高潮。當年中國學者在《文藝報》《人民日報》《世界文學》等刊發(fā)有關索因卡的文章11篇。高等院校主辦的各類外國文學研究雜志以及重要的外國文學出版社成為索因卡戲劇譯介與研究的主要陣地。邵殿生、黃燦然、王燕、元華、鐘志清等堪稱中國從事索因卡譯介和研究的先鋒。3篇碩士論文是這一時期突出的索因卡戲劇研究成果。1989年,沈洪泉的碩士論文《孤憤與荒誕——索因卡戲劇研究》是中國最早的學位論文,他總結了索因卡的戲劇創(chuàng)作之路,以《沼澤地居民》《裘羅修士的磨難》《森林舞蹈》《孔其的收獲》和《路》為例,深入探討了索因卡戲劇的主題意象、藝術風格和美學特征,詳盡的文本分析有助于中國讀者了解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整體風貌。1991年,鐘志清碩士論文《論索因卡戲劇中的主體意象》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角度,通過分析索因卡戲劇代表作中的主體意象,挖掘出索因卡戲劇意象的審美機制,考究索因卡戲劇意象的生成背景,探討索因卡創(chuàng)作成就的文化歷史根源。1992年,元華碩士論文《論渥萊·索因卡創(chuàng)作的文化構成》,把索因卡的戲劇與西方現(xiàn)代派戲劇進行了比較,從文化學角度對其創(chuàng)作中的反理性主義與非理性文化、死亡觀念與循環(huán)輪回的歷史觀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取向進行了深入挖掘。

1993以后,國內報刊雜志和高校學報發(fā)表索因卡研究論文大幅度增加,研究重心也由以前介紹索因卡的戲劇創(chuàng)作歷程轉向考察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思想淵源和變化發(fā)展?!渡种琛泛汀堵贰纷钍苤袊x者歡迎,被選錄入?yún)矔?、作品選的頻率較高,以兩劇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占索因卡戲劇研究論文的60%以上。王燕發(fā)表了4篇有關《路》的評論文章,《探〈路〉談藝——索因卡戲劇形式芻論》以點帶面,深入探討了索因卡在基本框架、象征物、時間凝縮、空間重構以及話語敘述等方面進行了戲劇形式的革新;《略論索因卡劇作中的賡續(xù)性意象》和《略論索因卡劇作中的延續(xù)性意象》指出索因卡劇通過對蛇神、沼澤、森林、精怪、崎嶇公路、破爛卡車、圣經(jīng)等“一系列充滿寓意象征但又負載著具體內容的延續(xù)性意象,把歷史與現(xiàn)實同步處理,使傳統(tǒng)氛圍和現(xiàn)實場景疊合映現(xiàn),折光掠影式地勾描出一幅幅頹敗圖像,外化著憂國憂民的情感體驗,透露出健康向上的理性之光”。[2]

總體而言,中國在上世紀最后12年對索因卡戲劇在譯介出版和作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傳播范圍局限于索因卡早期創(chuàng)作的少數(shù)劇本,研究視野不夠開闊。有些研究者在對作品文本和背景及相關評論了解不夠的情況下率爾而論,造成細節(jié)上的失誤。

3.傳播的活躍發(fā)展(2000—2015)

新世紀以來,中非政治經(jīng)濟交流的深化發(fā)展客觀上促使了中非文化交流日益增多。2004年,索因卡因參加反政府示威被捕,引起中國讀者關注,形成1986年諾貝爾獎之后的第二次索因卡傳播熱潮,當年國內出版與索因卡相關的圖書達26種之多。2012年索因卡訪華后,16家大型報紙大力宣傳索因卡訪華活動,共同推進了第三次索因卡傳播的熱潮。

新世紀索因卡戲劇在中國的翻譯出版還是集中在索因卡早期戲劇作品,80年代以后的戲劇作品譯介極少。索因卡戲劇的中譯本仍以收入作品選、叢書中出版為主,而且以微縮、速讀、導讀等文學快餐的形式收錄在諸如《速讀外國文學名著》等圖書之中,入選的只有《路》《裘羅教士的磨難》和《森林之舞》3個早期劇本,其中《路》被節(jié)選的次數(shù)最多?!堵贰分蕴貏e受中國讀者歡迎,主要是因為《路》中明顯借鑒了西方荒誕派的戲劇藝術。

2003年,蔡宜剛譯《死亡與國王的侍從》,由臺灣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2004年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索因卡戲劇在新世紀中國傳播的最重要成果。時隔13年之后,索因卡戲劇的第二個中譯本得與中國讀者見面。蔡宜剛畢業(yè)于臺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是臺灣著名的學者和翻譯家。他的譯本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捕捉索因卡原劇的整體風貌,都體現(xiàn)了較高的翻譯水平,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很好的傳達,賦予了譯作新的審美價值。譯者采用了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策略,善于化解句子中的障礙點,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原文中的空白及不確定性進行調整、填補和具體化處理,照顧了中國讀者對原劇內容的理解,引領讀者深入索因卡的戲劇世界。201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在“天下大師·索因卡系列”中隆重再版1990年邵殿生等翻譯的索因卡戲劇選集《獅子與寶石》,把2003年蔡宜剛譯的《死亡與國王的侍從》也收錄其中。這個中譯本的再版彌補了索因卡文本資料的嚴重缺乏。

從研究情況看,我國索劇研究重心明顯地從以介紹、梳理性文章為主轉向了以理論性、綜合性、反思性文章為主,從思想研究和作品研究的各自為政狀態(tài)轉而在二者有機結合中尋求答案和突破。新世紀中國出現(xiàn)了5篇有分量的有關索因卡戲劇研究的學位論文。2000年,北京師范大學宋志明完成了博士論文《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義文化與寫作》。該文誕生于西方后殖民理論在中國盛行的世紀之交,反映了當時的學術動態(tài),也填補了我國索因卡戲劇宏觀研究和整體研究的空白。宋志明運用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從文化歸航、文化反抗、泛非語言、文本研究四個方面對索因卡文學創(chuàng)作的后殖民主義特征進行了深入探討,評述系統(tǒng)全面,觀點新穎獨到。4篇碩士論文的完成時間跨度較大,其中廣西師范大學余嘉的《森林之舞:后殖民語境下的索因卡劇作研究》(2002),臺灣政治大學吳嘉玲的《傳統(tǒng)、改變、與僵局:渥雷·索因卡〈死亡與國王的侍衛(wèi)長〉劇中社會變革的勢在必行》(2009),青島大學唐猛的《哲人與義者:論渥雷·索因卡作品的基督教精神》(2013)和遼寧師范大學韓丹的《后殖民視角下的〈死亡與國王的侍從〉》(2013)分別從不同視角對索因卡戲劇進行分析與評價,表明新世紀的中國讀者克服了索因卡戲劇的閱讀障礙,逐漸喜愛和深入接受索因卡的戲劇作品。

《死亡與國王的侍從》成為新世紀中國學者對索因卡戲劇個案研究的焦點。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得益于該劇中譯本的問世。2000—2015年國內發(fā)表以該劇為主題的論文較多,馬建軍的論文《〈死亡與國王的馬夫〉中的雅西宗教文化沖突》刊登于2005年第5期的《外國文學研究》,赫榮菊的2篇論文《從〈死亡與國王的侍從〉看索因卡的悲劇精神》和《論索因卡〈死亡與國王的馬夫〉中悲劇精神的文化意蘊》分別發(fā)表在2007年第6期的《湖州師范學院學報》和2009年第4期的《外語研究》,高文惠的論文《索因卡的“第四舞臺”和“儀式悲劇”:以〈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為例》發(fā)表在2011年第3期的《外國文學研究》,閻鼓潤的論文《渥雷·索因卡與陶菲格·哈基姆劇作的戲劇沖突之比較——以〈死亡與國王的侍從〉與〈彷徨的國王〉為例》發(fā)表在2013年的《中國非洲研究評論》。2015年第1期的《四川戲劇》刊載了黃堅、崔靜的《約魯巴神話學視野下〈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的文化解讀》。從這些論文來看,新世紀以來,國內學術界不再局限于以諾貝爾文學獎為切入點而著重論述索因卡在國際的文學地位和對非洲文學的貢獻,開始從文化、歷史、宗教、哲學、政治等多方面、多角度對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風格形成、文化內涵、藝術特色、戲劇理論構建、哲學思想、宗教精神等進行了深入挖掘,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中國社會文學閱讀多元化和審美趣味豐富多樣化,促進中國讀者在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閱讀之后對索因卡的戲劇之美和戲劇風格有了更多的包容與理解,一支新興的索因卡戲劇研究隊伍逐漸形成。

2012年10月28日,索因卡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共同邀請,開始了為期9天的訪華活動。在華期間,索因卡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蘇州國際寫作中心做了精彩的演講,強調“作家寫作要反映社會現(xiàn)實,要對社會進行反思,詩人、藝術家無法游離于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反映社會現(xiàn)實,只能是一種逃避主義”。[3]索因卡的到訪,促進了索因卡戲劇在中國傳播的活躍發(fā)展。2014年5月2—4日,“首屆非洲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匯集了大批國內外非洲語言文學研究的優(yōu)秀學者,共同探討索因卡等非洲作家譯介與研究的新趨勢、新視角、新成果。中國學者對索因卡及其戲劇作品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解讀,表明中國的索因卡譯介傳播與接受研究走向成熟。

二、索因卡戲劇在中國的接受

36年來,索因卡在中國的形象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非洲的普羅米修斯、后殖民作家、再到非洲民族作家,經(jīng)歷了復雜的曲折變化過程。在索劇的中國接受史上,凝練出四個顯著的接受熱點。

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迄今為止,國內出版收錄索因卡簡介、作品或演講辭的諾貝爾獎相關圖書60余種,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文庫》《諾貝爾文學獎金庫》《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和《最新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選讀》等優(yōu)質圖書,發(fā)行數(shù)量可觀,影響力較大,成為中國推介索因卡戲劇的主要力量。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身份入手,評述索因卡卓越的戲劇創(chuàng)作成就和崇高的世界文學地位是中國讀者和中國學者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接受與研究索因卡的最大焦點。1987—1994年,《上海戲劇》《藝術百家》《海外文摘》《藝譚》《青年文摘》《國外社會科學》等多家期刊陸續(xù)發(fā)表評述索因卡獲諾貝爾獎的文章十幾篇(1987年7篇),其中包括吳保和的《非洲的“黑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渥爾·索因卡和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邵殿生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W.索因卡》和黎躍進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得主》等。這些文章大多側重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索因卡獲獎原因,宣傳索因卡的頒獎辭和受獎演說,介紹索因卡的《路》《森林之舞》《死亡與國王的侍從》等獲獎戲劇作品。中國學者一致認為,索劇富于沉郁的非洲氣息,體現(xiàn)了“黑非洲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的突出特征”,贊揚索因卡是一位“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詩意般的聯(lián)想影響當代戲劇的作家”,“成功地讓世界上其他人用非州人眼光來看人類”。[4]

1994年7月22—26日,由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東方文學分會主辦的“東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研討會”在北戴河召開。與會學者就索因卡等六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創(chuàng)作流變過程進行探討,考究索因卡等作家在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與交叉中的創(chuàng)作生成背景及其對世界文學的沖擊與影響。然而,中國推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作品追求短期效應,以小說譯介為主。索因卡在贏得中國短暫的熱情關注后而逐漸被冷淡或忽略,他的戲劇文本更是遭到中國讀者長時間忽視。

2.獨特的戲劇藝術索因卡被世界人民接受和喜愛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其戲劇作品中那些“對非洲傳統(tǒng)的信奉之中,并成功地綜合了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藝術技巧、語言魅力和獨創(chuàng)性的非凡成就”。從1979到2015年,中國各類報刊雜志發(fā)表索因卡戲劇的研究論文38篇,研究內容主要體現(xiàn)為對其語言技巧、主題意象、荒誕特色以及悲劇精神等戲劇藝術成分的挖掘和闡述。

90年代以后,中國學者開始嘗試系統(tǒng)分析索因卡戲劇作品的戲劇藝術特色,王燕、沈洪泉、汪淏、余嘉、黃堅與王慧、高文惠、赫榮菊、曾梅等都發(fā)表了獨到的見解。他們贊揚索因卡劇作“擁有大量的詞匯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充分顯示了“機智雋永的對話、入木三分的諷刺、拍案驚奇的怪誕的語言天才”;[5]從神話秩序、循環(huán)歷史觀、原始宗教觀念等方面分析渥萊·索因卡劇作的非理性思維,探討了其劇作在優(yōu)美的音樂語言形式和神秘的神話儀式內容等方面的完美融合;總結了“索因卡在他的戲劇作品里用約魯巴悲劇傳統(tǒng)來針砭當今尼日利亞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強調了約魯巴文化傳統(tǒng)中的精神價值和救世價值”;[6]探究出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張揚以約魯巴文化為主體的悲劇精神和民族意識;指出索因卡在劇本中深入探討了約魯巴悲劇的產(chǎn)生根源,并用形象獨特的文學語言闡釋了其悲劇理論中的核心詞匯“轉換深淵、儀式悲劇、第四舞臺”等;認為《死亡與國王的馬夫》是索因卡悲劇創(chuàng)作觀念的最好印證,“《路》是索因卡借鑒荒誕劇的手法創(chuàng)作的一部充滿著后現(xiàn)代色彩的社會現(xiàn)實劇”。[7]

深入挖掘索因卡戲劇作品中的主題意象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的最重要成果。1990年,邵殿生在《獅子與寶石》的“譯本前言”中特別對《路》進行了深入闡釋,從多方面解讀了“路”的寓意和象征。鐘志清認為索因卡的戲劇意象是歐非文化撞擊融和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文化合璧的結果,具有延續(xù)性,連接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構成立體的藝術畫面。王燕認為,索因卡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兩種歷時性空間關系的雙向超越”,其主要意蘊都在于把握人類心魂的本質屬性和關照人類命運的哲理性內涵。[8]

3.雙重融合的文化特質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拉爾斯·吉倫斯頓在1986年為索因卡頒獎時說,在“多才多藝的作品”中,他“得以將一種非常豐富的遺產(chǎn)綜合起來”,這遺產(chǎn)來自尼日利亞“古老的神話和悠久的傳統(tǒng),以及歐洲文化的文學遺產(chǎn)和傳統(tǒng)”。[9]探討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文化構成、比較非洲與西方文化對索因卡戲劇創(chuàng)作的影響,90年代以后在社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逐漸成為國內外索因卡戲劇研究最主要的論題。

中國深入探討索因卡戲劇中的文化構成,主要成果包括元華的碩士論文和蕭四新、王燕、黃堅、馬建軍、吳虹等發(fā)表的12篇期刊論文。其中,王燕通過對神話劇《森林舞蹈》和寓意劇《路》的評析,闡明索因卡藝術創(chuàng)造的成功主要是因為“站立在東西方文化的臨界點上,將歐洲的人文精神、藝術技巧同西非土著民族的文化觀念、戲劇傳統(tǒng)”交匯融合在一起。黃堅和崔靜以約魯巴傳統(tǒng)宗教為切入點,分析非洲及西方文化中殉葬文化的差異和劇中人物歐良弟的形象,指出索因卡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特之處恰恰在于他對殉葬文化的選擇讓世界得以更好地了解非洲文化。馬建軍和王進則從雅魯巴宗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差異角度重新解讀《死亡和國王的馬夫》,揭示了兩種宗教文化沖突的實質是雅魯巴人維護民族身份意識與英國殖民者實施西方文化霸權之爭。而吳虹從《沼澤地居民》等五部戲劇作品中的“外鄉(xiāng)人”原型人物入手,闡明索因卡從最初對待西方主流文化的親近逐漸走向背離,從最初對約魯巴文化的懷疑逐漸走向肯定和贊揚,最終把希望寄托于充滿神靈、儀式以及巫術的非洲神話世界。

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批評特別注重文學文本的文化闡釋。我國對索因卡戲劇中的文化構成探討涉及面廣,但不少論文只是單個作品的探究,未能從整體上系統(tǒng)地全面考察索因卡戲劇中存在的非洲文化和歐洲文化。筆者近兩年發(fā)表的《從戲劇創(chuàng)作看索因卡對待非洲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和《論索因卡戲劇對非洲傳統(tǒng)的反思與超越》,在這方面做了粗淺的嘗試。前者主要分析索因卡不同時期對待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變化,后者著重探討索劇在對傳統(tǒng)的批判和繼承中,積極借鑒西方文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不同于西方戲劇又全新闡釋非洲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新型戲劇,實現(xiàn)了在兩種異質文化二重組合中的雙向超越”。[10]

4.后殖民主義特征20世紀70年代以來,后殖民時代的理論家特別關注前殖民地國家創(chuàng)作的反殖民題材的文學作品。索因卡被中國學者當作非洲后殖民作家的杰出代表。索因卡身為黑色皮膚的非洲土著人,在約魯巴族人之間長大,耳濡目染黑非洲文化,同時又受到英國殖民文化的熏陶。約魯巴語和英語是他從小到大使用的語言。他在基督教文化與約魯巴民間文學的交互影響下成長起來。他把約魯巴神話和古希臘神話融合在一起,竭力繼承和挖掘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建立神話整體主義的文化體系,對抗歐洲中心主義,成為具有強烈非洲民族精神的后殖民作家。中國對索劇進行后殖民主義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宋志明的博士論文,余嘉、韓丹的碩士論文和黃堅發(fā)表的期刊論文。宋志明運用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著重考察了索因卡重建民族文化、提出神話整體主義的情況,分析索因卡反殖民主義的思想狀況和政治實踐,探討索因卡在語言方面的非殖民化思想以及具體的戲劇、詩歌和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奴隸敘事和反話語的后殖民主義特征。余嘉通過分析《獅子和寶石》等五部戲劇,指出“索因卡始終堅持以非洲民族傳統(tǒng)為創(chuàng)作源泉,廣泛汲取西方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派藝術的營養(yǎng),用本土文化消解西方中心主義,反抗帝國主義的文化殖民”。[11]韓丹則指出,“《死亡與國王的侍從》表現(xiàn)了索因卡對國王陪葬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習俗以及西方殖民下的外來文化存在著既支持又反對的兩種觀點,但劇本和作者更傾向于捍衛(wèi)民族的獨立與自由,對具有殖民色彩的外來文化是否定和排斥的”。[12]此外,黃堅著重分析了索因卡在兩部作品所表現(xiàn)的后殖民困境,指出“索因卡的后殖民主義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能用理性的眼光審視非洲的歷史與現(xiàn)狀”。[13]

索因卡的戲劇創(chuàng)作反映的都是尼日利亞的現(xiàn)實,寫的是黑非洲約魯巴人的生活,用的是嫻熟的英語。既有尼日利亞約魯巴民間傳說和故事的痕跡,又受到《圣經(jīng)》典故和西方現(xiàn)代派的影響。在后殖民語境中,索因卡是一個東西方融合型和文化綜合型作家,無意識層面上站在西方立場上諷刺非洲的落后與愚昧,意識層面上又企圖恢復非洲文化,是植根于非洲殖民或后殖民土壤中批判現(xiàn)實的杰出作家。

縱觀索因卡在中國36年的傳播史和接受史,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索因卡譯介與研究存在三個不足:一是譯介與研究隊伍小、合力欠缺、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尚未有索因卡戲劇全集翻譯出版;二是譯介與研究范圍狹窄、形式單調,未見索因卡戲劇在中國舞臺上演;三是譯介與研究程式化、片面化,未出版研究專著。

[參考文獻]

[1]邵殿生:《索因卡傳》,張英倫等:《外國名作家傳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422頁。

[2][8]王燕:《略論索因卡劇作中的賡續(xù)性意象》,《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3]吳云、李盛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因卡訪華》,《光明日報》2012年10月30日。

[4]邵殿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W.索因卡》,《國外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

[5]汪淏:《黑非洲驕子──沃萊·縈因卡和他的戲劇》,《東方藝術》1994年第3期。

[6]曾梅:《索因卡戲劇對約魯巴悲劇傳統(tǒng)的傳承》,《山東外語教學》2014年第2期。

[7]黃堅、王慧:《荒誕劇視閾下的〈路〉和〈等待戈多〉對比研究》,《當代戲劇》2014年第5期。

[9]劉碩良:《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和獲獎演說》,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第491頁。

[10]狄建茹、龍曉云:《論索因卡戲劇作品中的文化融合》,《芒種》2012年第10期。

[11]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語境下的索因卡劇作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第1頁。

[12]韓丹:《后殖民視角下的〈死亡與國王的侍從〉》,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1頁。

[13]黃堅、禹偉玲:《〈森林之舞〉與〈路〉的后殖民主義解讀》,《當代戲劇》2015年第3期。

責任編輯:陶原珂

作者簡介陳夢,惠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惠州,516007)。

〔中圖分類號〕I3/7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6)03-0160-06

猜你喜歡
非洲戲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有趣的戲劇課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走出非洲》:關于非洲最美的一本書
時代郵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誰遠誰近?
非洲反腐敗新觀察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非洲鼓,打起來
戲劇類
青阳县| 静宁县| 莱西市| 三台县| 平阳县| 石景山区| 广东省| 平谷区| 获嘉县| 丰镇市| 乐平市| 枝江市| 扎囊县| 伊宁市| 鄂尔多斯市| 望谟县| 洛南县| 平塘县| 宜州市| 江陵县| 赣榆县| 天镇县| 环江| 玉溪市| 乐业县| 南城县| 宜春市| 黑龙江省| 滁州市| 涞水县| 仲巴县| 翁牛特旗| 惠水县| 冀州市| 宁陵县| 丰原市| 汤阴县| 仁化县| 红河县| 洛扎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