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為何"三月不知肉味"
《論語·述而》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边@句話是說,孔子在齊國的時候,曾聞聽了《韶》樂,被深深吸引,以致三月不知肉味。韶,是雅樂的一種,相傳為舜所作,主要是用來“明帝德”,即歌頌并展示帝王之德。傳說舜作此曲,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繼承堯的帝王之德。此后,《韶》樂就被作為祭祀或大典這些場合的音樂。孔子認為《韶》樂是盡善盡美的音樂,內(nèi)容意蘊美好向善,聲音優(yōu)雅動聽,已經(jīng)是好到極致了,因此才會聽到后“三月不知肉味”。這個“不知肉味”,既是一種欣賞音樂時所進入的狀態(tài),一種沉浸于藝術欣賞中的玄妙感受,又帶著孔子對禮樂制度的美好期許。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將詩教與禮樂之教作為教育的三步,而樂教對于教化天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孔子看來,禮與樂是不可分的。從這一點來說,《韶》樂可以作為孔子所追求的禮樂制度的代表。對孔子而言,音樂所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道德禮法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