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
公務活動中,孰先孰后,看似小事,實則是一件關乎原則性、政治性的大問題。如果不能妥善安排,有時甚至會引發(fā)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安排好公務活動中的先后順序,常常秘書需要在遵守相關規(guī)則的前提下,結合實際,認真推敲,反復考量。
一、會議活動中的“先”與“后”
公務活動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會議活動。會議中有關孰先孰后的問題非常復雜,幾乎貫穿會議的始終。比如,在議程安排上,常常先進行一些具體事項或其他人員的講話,而把最重要的領導放在最后做總結講話。在主席臺座次上,常以職務高低為標準安排座次。領導人數(shù)為單數(shù)時,主要領導居中,2號領導在1號領導左手位置,3號領導在1號領導右手位置;領導人數(shù)為偶數(shù)時,1、2號領導同時居中,2號領導依然在1號領導左手位置,3號領導依然在1號領導右手位置。有時,外來領導的職務即使低于本單位最高領導的職務,出于尊重,也會把外來領導居中安排。一些重要的會議還設有主席團,在其位次安排上,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兩側,左側高于右側。
會議群眾席的排座,可以不進行統(tǒng)一安排,由大家各自擇位而坐;也可以安排與會者在群眾席上按單位、部門或者地位、行業(yè)就座。如果是后者,其座次也有孰先孰后的問題。這時,座次既可以按照與會單位、部門的漢字筆畫的多少、漢語拼音字母的前后來安排,也可以按照平時約定俗成的習慣來序列。按單位就座時,若分為前排后排,一般以前排為高,以后排為低;若分為不同樓層,則樓層越高,排序便越低。
會議召開時,常常是與會者先入座坐好。隨后,主席臺領導按照職務高低的先后順序依次由等候區(qū)步入,并對照事先放好的桌簽,從座位左側就座。有時,領導步入主席臺時,會和現(xiàn)場群眾進行鼓掌、致意等互動。這時,其他領導要等最高領導落座后才能就座。
會議開始時,主持人常常需要介紹與會領導,特別是介紹在主席臺就座的領導。介紹順序一般是和主席臺上領導的座次保持一致。
會議進行時,有時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提供茶水服務。服務人員在為主席臺上就座的領導加水時,一般從最高領導開始,然后根據(jù)退場出口方向決定倒水順序。如果主席臺只有一側可以退場,給最高領導加完水后,就依次為距離出口較遠的領導加水,全部加完后再返回身依次為出口一側的領導加水。如果主席臺兩側都可以退場,就要按照先從1、2號領導一側開始這個順序來加水,然后再返回身去給另一側領導加水。
一些重要的會議結束時,常常是先請主席臺上的領導退席,其他與會者才能離場。一些會議,特別是一些涉及外單位人員較多的會議,會議結束后,還要進行合影留念。合影留念時的位次、前后排順序基本上等同于主席臺和主席團的安排。
二、握手、介紹、交換名片時的“先”與“后”
公務活動中,人們見面時,常常一見面就互相握手。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種重要的公務社交禮儀,可以溝通情感,加深雙方的理解、信任,也可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景仰、祝賀、鼓勵。握手時,按照尊者優(yōu)先、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主人、長輩、上司、女士先伸出手,客人、晚輩、下屬、男士再相迎握手。有時,女士優(yōu)先要服從于尊者優(yōu)先,職務高者先伸手,女士再伸手。公務活動中,雙方握手時稍微用力握一下即可放開,時間一般為2至5秒。有時,握手的結束時間也由主動伸手方決定,當其松手時即意味著握手結束,另一方也應立刻終止握手。
在公務活動中,除了向別人作自我介紹外,有時還需要為他人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也需要注意介紹的先后順序,一般也要遵守尊者、女士具有優(yōu)先知情權的原則,即受到特別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對方的優(yōu)先權,應把男士介紹給女士,把晚輩介紹給長輩,把客人介紹給主人,把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把職位低者介紹給職位高者,把個人介紹給團體,把晚到者介紹給早到者。在口頭表達時,先稱呼長輩、職位高者、主人、女士、已婚者、先到場者,再將被介紹者介紹出來。這種介紹順序的共同特點是“尊者居后”,以表示尊敬之意。介紹語應簡明扼要,并使用敬辭,可以說:“王市長,請允許我向您介紹一下……”或說:“張局長,這就是我和你常提起的李偉博士?!?/p>
名片是現(xiàn)代公務活動中一種重要的媒介,名片不僅可以用作自我介紹,而且還可用作祝賀、答謝、拜訪、慰問等。當今社會,交換名片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公務社交方式。交換名片也有一定的先后順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客人先向主人遞名片,位低者先向位高者遞名片,年輕者先向年長者遞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遞名片。當對方不止一人時,應先將名片遞給職務較高或年齡較大者;或者由近至遠處遞,依次進行。遞送時應將名片正面面向對方,雙手奉上,可以說一些“你好,我叫×××,這是我的名片,請笑納”“這是我的名片,請您收下”等客套話。
三、行進過程中的“先”與“后”
當外單位人員到本單位參加公務活動時,常常需要引導,以便其能夠準確、快速地到達目標地點。按照“以右為尊、以客為尊”的理念,引導人員走在來賓的左前方,距離來賓1米左右。來賓人數(shù)越多,引導的距離越遠,以免照顧不周,給人厚此薄彼之感。行進時,一般讓對方走道路、走廊的中央或內側,自己走在道路、走廊的一側或外側。
除了引導行進外,還可以與客人并排行進或單行行進。并排行進時,中央高于兩側,內側高于外側,一般情況下,應該讓客人走在中央或者內側。與客人單行成一條線行進時,前方高于后方,以前方為上,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應該讓客人在前面行進。
行進過程中,有幾種特殊情況需要特別注意孰先孰后的問題。
一是上下樓梯時。上樓梯時,一般讓來賓走在前面,引導人員走在后面,并且是走在扶手的一邊。下樓梯時,引導人員可以走在前面,來賓走在后面。拐彎或有臺階的地方應使用手勢,提醒客人“這邊請”或“請注意樓梯”等。
二是乘坐電梯時。陪同客人來到電梯門前,先按電梯呼梯按鈕。出入有人控制的電梯,陪同者應后進后出,讓客人先進先出。出入無人控制的電梯時,陪同人員應先進后出,并控制好按鈕。
三是進出門時。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出入房間時應該是位高者先進或先出。但需要開關門時,要格外注意。開門時如遇手拉門,引導人員應先拉開門,并拉住門站在門旁,請來賓或領導進出,最后自己把門關上;如遇手推門,引導人員先推開門,握住門把手,請來賓出入。如果是進入室內,要先請來賓坐下,看到來賓坐下后,自己再坐下或離開。
四、上下車的“先”與“后”
轎車是公務活動中最為常見的交通工具。一般情況下,上下轎車時,應該請位尊者先上車,最后下車;位低者最后上車,最先下車。有時,主人或位低者還要為客人、位高者拉開車門,同時一手固定在車門上方,一手護住車門,請其上下車。如果多人同乘一輛車,由方便程度決定誰先下車。
乘坐轎車時,最重要的位次問題。公務活動中,一般的轎車均配有專職司機。如果是雙排五座轎車,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副駕駛座。如果是三排七座轎車,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副駕駛座。在公務活動中,副駕駛座,特別是雙排五座轎車上的副駕駛座被稱為“隨員座”,循例專供秘書、翻譯、警衛(wèi)、陪同等隨從人員就座。
此外,還有一些公務活動也需要注意先后問題。比如,接聽和撥打電話時,一般要先主動自報家門。按照預約見面時,應先到10分鐘左右。參加公務宴請,一般是位尊者先入座,先動筷。參加公務舞會,一般情況下,男士應主動有禮貌地邀請女士;如果是上下級的關系,不論男女,下級都應主動邀請上級跳舞。
(責編 / 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