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才讓
【摘要】 目的:觀察藏藥及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的效果。方法:選取46例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口服別嘌呤醇片治療,觀察組給予藏藥及放血療法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31%,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尿酸(UA)、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且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藏藥及放血療法能夠明顯緩解痛風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藏藥;放血療法;痛風;療效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4-0003-02
痛風是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之一,由于該病的病因為過多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導致嘌呤代謝紊亂,故以往在歐美發(fā)達國家比較多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痛風的發(fā)病率也呈直線上升趨勢。痛風病的好發(fā)年齡是30-60歲,40歲是發(fā)病高峰期,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為20:3,女性一般在絕經(jīng)后出現(xiàn)一段高峰期。痛風的好發(fā)部位不僅僅是關節(jié)部位,也可見于耳廓、鷹嘴、髕韌帶、脛骨結節(jié)、手指、足背等血液循環(huán)比較遲緩的終端部位,偶爾也可見于眼瞼、鼻軟骨、陰莖海綿體、包皮、主動脈、心肌、二尖瓣、聲帶等處。在腎臟尿酸鹽多沉積在髓質內,結晶周圍可見巨細胞炎性反應,腎小盞內有時可見棕黃色尿酸鹽結石,晚期部分患者可發(fā)生腎盂腎炎或腎血管病及高血壓病變。因此,藏醫(yī)學認為治療痛風的根本是改善脾腎功能的協(xié)調性和腎臟的代謝分泌功能。
痛風病因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所致,而嘌呤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是尿酸,尿酸的2/3需經(jīng)腎臟排泄尿液排出,1/3隨糞便排出,其來源有三:①體內的嘌呤物質進行分解代謝;②體內的核酸物質進行分解化解;③食物中的嘌呤物質分解而成。前二者為內源性尿酸,后者為外源性尿酸和藥源性痛風。在原發(fā)性病人中大多數(shù)都有內源性尿酸增加;在繼發(fā)性病人中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癥、慢性溶血性貧血、各種淋巴病、各種骨髓增生性病變、惡性腫瘤細胞壞死等由于細胞中核酸大量分解而使內源性尿酸升高。外源性尿酸攝入量過多,是由于大量食入富于嘌呤的食物如肝、腎、腦、魚子、魚醬、豆類等引起,故本病又稱“富裕病”。藥源性痛風患病原發(fā)群體中一部分病人其腎臟排泄尿酸的功能低于正常,各種腎臟病引起腎功能減退,腎小管分泌尿酸的功能下降而使血尿酸升高,當體內有乳酸和酮體蓄積時也影響尿酸的排泄。許多藥物如噻嗪類、乙酰唑胺、吡嗪酰胺等抗結核類,抗腫瘤類藥物都能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導致尿酸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產(chǎn)生藥源性痛風。本文旨在探討藏藥及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的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6例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齡37~49歲,平均年齡(43.67±6.42)歲;病程2~25年,平均年齡(13.75±1.45)年。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齡38~47歲,平均年齡(42.37±5.37)歲;病程3-22年,平均年齡(14.28±1.2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口服別嘌呤醇片(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492)治療,早晚餐后30min各服用1次,1片/次,7d為l療程。
1.2.2 觀察組 (l)分型用藥:①脾腎失調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脫發(fā)、聽力下降、尿頻、失眠等為主):早晨餐后和下午服用石榴健胃丸(甘肅奇正藏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62020660)2粒配25味兒茶丸(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藏醫(yī)院:國藥準字2140201)3粒共同服用;中午餐后和晚上睡前服用的得力滋腎丸(卡加藏藥集團,國藥準字242021270按說明口服);期間繼續(xù)加服骨痹風濕康湯劑(藏藥名稱“扎仲湯”),一天兩次,不限時間段,每次3g加冰水100ml,煎服或開水飯后沖服,主要組方由訶子、余甘子、寬筋藤等二十味天然藥材研末制成,具有祛風活血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引起的各種關節(jié)紅腫疼痛,四肢僵硬變形,腿腳皮膚出現(xiàn)壞死性潰瘍等癥,尤其對痛風病有顯著療效。②紅腫疼痛難忍者:可早晨餐后和下午用石榴健胃丸2粒配25味兒茶丸3粒,共同服用;中午餐后和晚上睡前可服用15味乳鵬丸(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藏醫(yī)院:國藥準字2130301)或18味歐曲丸(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藏醫(yī)院:國藥準字2140401按說明口服),必要時可遵醫(yī)囑根據(jù)病情酌情加減藥量;期間加服骨痹風濕康湯劑。③藥源性痛風:清晨空腹1粒仁青芒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藏醫(yī)院;甘藥制字208031897);早餐后和下午口服石榴健胃丸2粒配合25味兒茶丸3粒;中午餐后和晚上睡前口服卡加藏藥集團研制的得力滋腎丸(按說明服用),7d為1療程。(2)放血療法:根據(jù)藏醫(yī)外治放血療法的具體施術規(guī)程可分術前準備、施術操作、血色鑒別、放血量、預后處理等程序;放血時應嚴格遵守,認真施治,治療組在對癥治療處理,關節(jié)組織部位癥狀緩解后開始服用三果分離湯(金訶子、毛訶子、余甘子組成),此藥可有引病外除的作用;連續(xù)服用3~5天分離湯后用醫(yī)用繃帶類扎緊需放血的部位,一般骨痛風患者的放血部位均在四肢遠端,結扎放血部位時繩子兩端拉扯纏裹時用力要均勻,不使皮膚皺褶,如結扎不善則下刀難中,若皮膚皺褶血管曲折則血不能出,血管臌脹后用手指揉擦使局部皮膚木麻脈管怒張則進刀易中。放血療法以泄出血氣為宜,因此創(chuàng)口宜稍寬大,過小則創(chuàng)口發(fā)腫作脹導致病血毒氣不能外泄。放血結束后應立刻止血包扎傷口,清潔消毒嚴防感染,術后靜養(yǎng),避免勞累禁浴以防切口感染。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血尿酸(UA)、紅細胞沉降率(ESR)變化情況。
1.4 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條例擬定。顯效:關節(jié)腫痛指數(shù)30d內減少60%~79%,關節(jié)功能有明顯改善,UA與ESR指標降低20%~39%;有效:關節(jié)腫痛指數(shù)30d內減小30%~59%,主要關節(jié)功能有所改善,UA與ESR指標降低l0%~19%;無效:關節(jié)腫痛指數(shù)30d內減少<30%,關節(jié)功能與UA、ESR指標無改善。關節(jié)腫痛總數(shù)=休息時關節(jié)疼痛+壓痛+關節(jié)腫脹分數(shù);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l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X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31%高于對照組的56.51%(P<0.05),見表1。 2.2 兩組UA、ESR變化治療前兩組患者的UA、ESR水平之間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的UA、ESR水平均較治療前有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痛風是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之一,在藏醫(yī)學當中將痛風病歸于“扎南(譯音)”病范疇,與腎虛有極大關系。藏醫(yī)認為痛風之病乃血熱而風濕入侵,瘀濁凝澀,或受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博,熱血汗?jié)崮凉蕴弁?,夜痛甚行于陰累及腎,故肢節(jié)疼痛是主要癥狀。西醫(yī)認為原發(fā)性痛風病需要長期或終身服用降尿酸藥,而藏醫(yī)學認為生命的基礎是新陳代謝,人體內進行的新陳代謝有賴于健全的血液循環(huán),治療以溫腎滋陰去邪、扶陽除濕止痛、通絡利尿排毒為主。臨床實踐證明,藏藥、藏醫(yī)外治放血療法對痛風等疾病確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藏藥治療痛風臨床療效較好,且無毒副作用,本研究亦表明應用藏藥及放血療法治療痛風總有效率高于別嘌呤醇片治療。 同時,痛風患者的腎臟排泄尿酸的功能較差,導致體內UA水平異常升高,而且腎功能出現(xiàn)明顯抑制腎小管分泌尿酸功能,從而造成ESR水平升高。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UA、ESR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說明藏醫(yī)傳統(tǒng)外治放血療法能夠通過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刺激骨髓造血機能,使循環(huán)中的幼紅細胞增多,代謝活性旺盛,并通過神經(jīng)體液的調節(jié)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血管機能血液成分排出血液中的有害毒素,從而提高腎臟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綜上所述,藏醫(yī)藥系純天然藥材,服用簡便,特色外治放血療法臨床療效確切顯著,值得臨床研究推廣。然而目前藏醫(yī)學雖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尚無科學權威的診斷療效標準,這嚴重制約著藏醫(yī)藏藥臨床規(guī)范化研究,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