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
[摘 要]閱讀與寫作應融合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教學中,通過對過渡句段、特征刻畫、關聯(lián)詞、對比手法、借物喻人等寫作方法的解析、模仿與訓練,并結合其他文本的仿寫練習,使學生在習得并鞏固寫作方法與技巧的同時,實現(xiàn)了對文本閱讀的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6-01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選錄的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簡單易懂,作為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的五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那教材編者選編這樣的一篇文章目的何在呢?
細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的寫作方法,這些寫作方法的習得對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作者寫作的方法,體會其表達的作用,進而感悟?qū)懽魈攸c,并指導學生模仿運用,做到真正地學語文。
一、刪刪減減知過渡
文章的各部分總是靠過渡來連綴的。理解好過渡段,就能在習作中加以運用,使文章更加富有“黏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的過渡段:“這是兩棵樟樹……”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少了這個過渡段后文章銜接就不太緊密了,從而了解了過渡段就是夾在中間既總結上文的內(nèi)容,又為下文做一定鋪墊的文字,是使文章更協(xié)調(diào)的過渡性的句段。然后教師總結:“這段話叫過渡段,作用是承上啟下?!保ò鍟菏褂眠^渡結構緊湊)
二、圈圈畫畫認特征
指導學生習作中,我們常常要求他們寫景狀物要抓住特征。而作家茹志鵑筆下的樟樹,也給人留下了鮮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如何引導學生挖掘體會呢?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圈圈畫畫認特征,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作者是從“枝干粗壯、樹葉稠密、四季常青”等方面來描寫樟樹的。進而教師總結:“像作者這樣抓住特點勾勒事物的形態(tài),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會使物體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板書:抓住特征勾勒形態(tài))
三、說說背背解關聯(lián)
關聯(lián)詞可以聯(lián)結分句與分句,標明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起到表情達意的效果。準確地使用關聯(lián)詞語,也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中的一大亮點。為了突出這一特點,可以讓學生先讀課文中的句子:“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jīng)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這句話包含了幾個意思,然后結合學生回答進行句式練習。通過練習使學生對于這句話中關聯(lián)詞的感受更加深刻,進而鼓勵學生:“你們真了不起,就這樣輕易拿到了寫作的第三個錦囊:巧用關聯(lián)表情達意。”
四、讀讀議議映對比
本課中,作者為了凸顯樟樹的特質(zhì),把石榴樹的容易招蟲和樟樹的驅(qū)蟲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這樣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應該讓學生在讀一讀、議一議中逐漸明晰。學生在默讀、交流中就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拿石榴樹的容易招蟲來和樟樹的驅(qū)蟲進行對比,從而襯托出樟樹的可貴之處。這就是寫作的又一技巧:恰當對比彰顯品質(zhì)。
五、賞賞評評悟喻人
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能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借物喻人,借樟樹贊譽宋慶齡這樣的人。要使學生真正明白如何借物喻人,必須要降低坡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引導他們在相關的資料中賞賞評評,逐漸厘清寫法,達到目標。
在學生誦讀宋慶齡的兩個小故事的資料后,教師引導:“宋慶齡和樟樹還有一個相似之處,一個精神永存,一個香氣永存。這里作者要告訴你們的最重要的寫作方法已經(jīng)呼之欲出,一起來讀這段文字?!?/p>
出示:樟樹的香氣讓蟲類害怕,一身正氣的宋慶齡讓敵人害怕。樟樹的高貴品質(zhì)和宋慶齡的崇高人格融為一體。作者寫樟樹,其實就是在寫宋慶齡;作者贊美樟樹,其實就是為了贊美宋慶齡。
這樣可以升華主題的寫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書:借物喻人升華主題)
七、仿仿寫寫化運用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毙W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更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指導學生學會作者的寫法并進行仿寫,從而幫助他們打開寫作思路。在本文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拓展閱讀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然后讓學生借荷花、小草等物體展開一段借物喻人的小練筆。這樣的隨堂練筆或課后作業(yè),能讓學生通過模仿學習到作者的觀察方法、寫作思路、習作方法等,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