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平
(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試用結構主義解讀漢字結構與漢字書法
閻平
(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摘要:在結構主義關于語言結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重新認識漢字書寫演變中自身結構要求的重要性;在結構主義關于語言和它的對象之間關系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漢字結構的形成以及漢字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同時是構造一個新世界的過程;結構主義提出每個時代具有決定其語言、觀念,進而決定時代其它方面特征的基本深層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是不同時期“知識型”影響的產物。這些分析為理解漢字結構和書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結構主義; 漢字結構; 漢字書法
0引言
本文試用結構主義理論分析漢字結構與漢字書法。結構主義是一個影響廣泛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20世紀初,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對語言學的對象、方法,語言本身的結構、變化做出了劃時代的重要分析。他的這些思想,在其它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解釋世界的全新方法,即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本身的演化發(fā)展復雜多變,其對許多學科的影響廣泛深入。盡管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有一點是得到大家共同認可的:結構主義所用的全新概念和方法,對其它許多領域的理論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如果大膽地試著用結構主義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漢字結構和漢字書法,會得到什么結果呢?這種分析可以從許多方面展開,本文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1重新認識漢字書寫演變中自身結構要求的重要性
探討漢字書寫如何產生和演化,是一個重要問題。下面試著對漢字演化過程中,符號本身結構的重要性提出一種新的觀點。該觀點可能是錯的,但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fā)。關于漢字演化這一問題,我們過去有可能被一種籠統(tǒng)的、感性的認識所迷惑。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認為漢字是從原始圖畫變成的一種“表意符號”,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楣P畫,象形變?yōu)橄笳鳌,F(xiàn)代漢語中還有不少象形痕跡非常明顯的漢字,如“日”、“月”、“水”、“火”等??吹竭@些字,我們很容易接受上面關于漢字書寫演變中書畫同源的觀點。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說法很可能僅僅部分地適用于漢字萌芽的最初階段,不能系統(tǒng)說明大批漢字的發(fā)展演化過程。“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漢字資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辭和器物銘文中的文字,數(shù)目達到三千五百個左右。從文字結構來考察,除了象形以外,會意、形聲、假借等方法都已經(jīng)應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跐h字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從原始文字演變?yōu)樯檀南喈敯l(fā)達的文字,具體途徑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盵1]151這是影響很大的胡裕樹先生《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段話。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沒有注意到這段話中,關于漢字早期演變具體途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提法。有沒有可能,從漢字一開始的演化中,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方法的應用中,作為漢字基本組成的符號結構本身的形成規(guī)律,包括符號本身的形狀、位置及其之間的對比等因素,起著比我們想象中更為重要的作用。符號本身的形成規(guī)律可能與象形同時在起作用,而不是先有象形,其他因素在后期才發(fā)揮作用。這種區(qū)別看似簡單,但對理解漢字有重要的影響。這種追根溯源的研究,不僅對我們了解漢字演變的歷史有幫助,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書寫現(xiàn)代漢字,把握漢字的未來發(fā)展。
這種觀點的提出,主要借助于結構主義關于語言結構的分析,以及運用這些語言的分析成果對社會現(xiàn)象的分析方法。
先看一看索緒爾等人對語言形成中結構作用的分析。索緒爾認為,確定一個詞的意義的決定因素不是這個詞與其對應的外在對象的某種本質規(guī)定,而是這個詞在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與其它詞的對應關系。索緒爾提出:在詞的歷史演化中,“甚至沒有改變系統(tǒng)的趨向。語言的使用者甚至不希望從一種關系系統(tǒng)過渡到另外一種。即使有變化,也不能改變已有的關系,而只是變化關系中的要素。”[2]84還可以這樣來理解索緒爾的意思:這種關系的意義可以說在于它的否定性,而不是它積極的肯定性。換句話說,這種關系決定了符號系統(tǒng)中的各要素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中不是什么,而不是強調它與外在對象的一致性,或是指稱了什么。索緒爾指出:“有些人認為,通過分析語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把語言歸結為一個命名過程。在一系列的詞中,每一個詞對應一個被它命名的事物?!@種觀點錯誤地假定現(xiàn)存的觀念存在于對應的詞之前?!盵2]65
不管是否全部同意索緒爾的看法,至少這種觀點給出了一個重要啟示:詞的出現(xiàn),從一開始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簡單命名過程。我們非要給每一個詞都找一個對應的外部對象,是一種輕率的看法。只要仔細想一想應該同意,人們在交往中最初需要語言的時候,肯定不僅僅需要它的指示功能。換句話說,與語言相聯(lián)系的活動不僅僅是指示,還應該包括比較、計算等其它的復雜活動,這些活動的基礎,或目的不一定都是指示。過去簡單地認為詞的產生過程是:有一個外物,有一個不變的存在,造一個詞來表現(xiàn)它。如果舉出漢字例子就是,有一個外物、一個對象,畫出它的形狀,時間長了,那些表現(xiàn)外物對象的畫就變成了筆畫。根據(jù)索緒爾的看法,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指稱功能沒有我們以前認為的那么重要,前面提到的書畫同源的說法就值得推敲,象形的功能在漢字書寫方式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應該重新理解。漢字從大篆、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草書的演化,不應被簡單地看成是在為指稱服務的基礎上象形圖像的不斷變形;而應同時看到書寫規(guī)則變化中所蘊含的對符號結構及其差異、對比等復雜現(xiàn)象的反映。熟悉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的人知道,他探討的重點在語音結構,但這不妨礙我們從中得出關于書寫現(xiàn)象的新思考。
有人會說,比較、計算等其它活動,都以指示某物為基礎,不然的話,你比較什么、計算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牽扯到我們要說的另外一個方面:正確理解語言和它的對象之間關系的復雜性。
2漢字結構的形成和漢字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同時是構造一個新世界的過程
結構主義認為文字之前沒有現(xiàn)成的觀念,外物對象的形成依賴于文字的幫助,甚至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語言組成的世界。這種嶄新的關于語言與其對象關系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對漢字發(fā)展演化過程有一個新的理解。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結構主義關于語言與對象關系的觀點。首先,把大家熟悉的康德(Immanuel Kant)對認識過程的分析與結構主義的觀點做一個比較,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結構主義的觀點。樸素的直觀告訴我們,人的認識過程類似于一種照鏡子的活動:我們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認識過程就是把對象,或者叫外物,盡可能客觀地描寫在這張白紙上面。人在認識中應該像一個乖乖女聽媽媽的話一樣,如實地反映對象??档聢詻Q反對這種看法,提出把認識過程看成是對外物照鏡子似的反映是錯誤的,我們的認識活動,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客觀過程。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客觀對象本身就是我們主觀構造的產物。康德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一直到現(xiàn)在,人們都假定所有的認識必須與對象符合一致?!屛覀冊囈辉?,如果假定認識對象必須與我們的認識符合一致,形而上學的任務是否會得到更好的進展。”[3]110
康德驕傲地把這種對認識過程的重新解釋叫做哥白尼革命??档轮蟮恼軐W家很少有不受其影響的。產生于歐洲大陸的結構主義的不少觀點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康德觀點的發(fā)展。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結構主義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的知識成果對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強調不是認為語言是對世界的反映,這種反映反過來又作用于世界;而是認為,語言產生和使用的過程也是世界產生的過程,語言誕生的同時,也誕生了一個新的世界。結構主義者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人類生活在語言之網(wǎng),也創(chuàng)造語言之網(wǎng),語言受人類各種主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在認識并說出主觀欲望的時候,“也給世界創(chuàng)造并帶來了一種新的存在?!盵4]229
其次,我們看一看索緒爾關于語言及其對象的觀點:“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它的名稱,而是觀念和音響形象?!盵2]66索緒爾把觀念叫做所指(signified),把音響形象叫做能指(signifier)。具體分析一個語言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索緒爾的觀點。當我們說話的時候,同時做了兩件事:制造一串音響;與音響過程相對應,產生相關的觀念。在語言分析中,如果把這一串音響分割成不同的音響形象段和相對應的獨立觀念,就形成了不同的能指和所指。索緒爾對語言符號的這種重新分析看似平淡,但卻對語言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對傳統(tǒng)的語言與其對象看法的否定:他竟然認為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在索緒爾看來,是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關系決定能指和所指。這為后來結構主義者提出更極端的否定外在對象的觀點開了先河。
第三,后結構主義的一些代表人物否定外在對象的統(tǒng)一性,或不變的本質規(guī)定性,這也同時否定了傳統(tǒng)的語言與其對象關系的觀點。傳統(tǒng)觀點把語言僅僅歸結為簡單的命名過程,其前提是我們可以把世界簡單地歸類,世界存在共同的、靜止的本質。這一點正是后結構主義者所堅決反對的。在語言對象的問題上,對靜止的永恒的本原的追求,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對永恒理念的推崇。近代思想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口號里,把一個既定的自我作為思想基礎、甚至整個世界基礎的觀點中,我們也可以找到另一種形式的對靜止、永恒本原的追求痕跡。從古至今,相類似的觀點還可以舉出很多。這些觀點都認為思想或語言是對一種絕對的、現(xiàn)存的、不變的本原的反映。與這種傳統(tǒng)觀點相反,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指出:“文本之外別無他物?!盵5]136在他看來,與人們接觸的是,而且僅僅是語言符號本身,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雖然很難完全同意上面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觀點,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下面的啟示:語言的作用絕不是像過去想象的那樣簡單,它在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的同時,也在構造世界。不同的語言會產生不同的世界。這是從總體上來評價語言。具體從對漢字結構和漢字書法方面的分析中,我們應該看到作為語言重要組成部分的書寫,也應該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意義。如果漢字不是簡單地對外物形和意的描繪和反映,那么它本身的結構,包括語音和字形,在其對意義形成中起作用的同時,應該對我們把握這個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起著比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更重要的作用。
3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是不同時期“知識型”影響的產物
結構主義提出每個時代具有決定其語言、觀念,進而決定時代其它方面特征的基本深層形態(tài):知識型(episteme)。結構主義所用的知識型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最初說的是與技術相對的知識,從它與認識論(epistemology)這個詞對應的英文詞可以看出它們具有相同的詞源。結構主義使用這個詞,是指決定知識的深層形態(tài)。???Michel Foucault)提出:“在已有的文化和時代中,都存在這種知識型。這些知識型決定了所有認識的可能的條件。”[6]168
??碌闹R型如果與其同時代的另一位哲學家?guī)於?Thomas Samuel Kuhn)的范式理論相比較可能更好被理解。庫恩認為,范式(paradigm)是一個時代科學家所共同認可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范式“提供了一種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基本類型?!盵7]10當一門學科還沒有形成公認的范式的時候,科學家們對基本的問題爭論不休,這門學科還處在前科學時期。范式形成以后,大家對基本的問題有了共識,學科進入常規(guī)發(fā)展時期。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常不斷出現(xiàn),對已有的范式產生了懷疑和爭論,出現(xiàn)危機,進而走到科學革命時期。當新的范式得到廣泛認可,科學進入新一輪的常規(guī)發(fā)展時期。與庫恩的范式理論相比,??碌闹R型有以下幾點不同:第一,??碌闹R型不僅僅應用于科學領域,而是用來解釋更廣泛的社會現(xiàn)象。第二,庫恩的范式轉換是科學家有意識的行為,是在明確的問題、確定的方法和理論推動下完成的;而??碌闹R型轉換有些像無意識的過程,新的知識型的確立并起作用,基于人們難以覺察的深度基本假設。結構主義認為社會的結構取決于作為文化本質的集體下意識,或者叫“匿名的規(guī)則”。人們共同使用一種語言,同時也就是無意識地接受了一種知識型。第三,庫恩的范式共同體的形成往往需要具體理論的示范;而知識型本身就像一種文化編碼,把一定的原則強加給包括生活、生產、交流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
福柯對不同時期的知識型的概括非常有意思。在《詞與物》一書中,他共區(qū)分了四種知識型:第一種是文藝復興時期以相似性為特征的知識型。在這個時期,人類與非人類的對立尚不突出,人們相信上帝,服從權威。第二種是以心與物對立為特征的知識型。自然科學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知識形式,自然是主要的表象對象,但表象的主體不能表象自身。第三個知識型的特征是把客體視為主體的產物。人類用抽象的方法,對非實體對象進行分析??档聦θ说闹黧w性在認識過程的決定作用的論述,反映了這一時期對人的地位的強調。這一時期,人從后臺走到前臺,成為中心。第四個階段是以結構主義對世界分析結果為特征的知識型。結構主義認為,在上一個階段所表現(xiàn)的人的主體性、優(yōu)越性被先于個人的社會結構消解掉了。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知識型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應該是非常復雜的,不會表現(xiàn)成單一的模式。但是,??碌倪@種分析非常具有啟發(fā)性:人們的意識和行為深受占主導地位的集體下意識和社會結構所影響。過去我們常常提到,不同時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狀況,這些會深深影響藝術作品的風格。但這種說法與結構主義對知識型影響作用的強調相比,程度上有很大不同。結構主義認為,我們一生下來就生活在一定的語言、以及由此決定的觀念系統(tǒng)中,這種影響是決定性的,也是全面、系統(tǒng)的。??乱晕鞣轿拿靼l(fā)展為基本線索所概括的不同時期知識型,對我國不同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結構和集體意識的分析很有幫助。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對漢字結構形成和漢字書法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漢字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古代作品的臨摹、欣賞是如何注意不同知識型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是不同時期“知識型”影響的產物,具有不同知識型的不同時期的人們不可能完全理解、欣賞和臨摹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或者說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同一個作品,只能有各自的理解、欣賞和再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 [M].Tran.Wade Baski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
[3]Kant Immanuel.Critique of Pure Reason [M].Tran.Paul Guy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Lacan Jacques.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Book II [M].Tran.Sylvana Tomaselli,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1.
[5]Derrida Jacques.Limited Inc [M].Tran.Samuel Weber,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8.
[6]Foucault 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 [M].New York:Random House,1994.
[7]Kuhn Thoma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責任編輯張亙稼)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Calligraphy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Theory
YANPing
(SchoolofHumanities,Xi'anShiyou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calligraphy by means of structural theory.Based on the structuralanalysis of language structure,it is suggested to re-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structure demand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calligraphy.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structuralis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its objects,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e also the process to construct a new worl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m,every time possesses the basic deep form which can decide its language,its conception,and then decide its features on other aspects.Consequently,it is concluded that calligraphy works of different ages are the products resulted from the "knowledge type"influence of different ages.The above analysi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calligraphy.
Key words:structuralism;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Chinese calligraphy
收稿日期:2015-09-01
作者簡介:閻平,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哲學。
中圖分類號:B304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645(2016)01-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