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珍
(棗莊學院文學院,山東棗莊 277160)
?
棗莊民謠初探
周惠珍
(棗莊學院文學院,山東棗莊277160)
[摘要]民謠是一種社會語言學現象,是一地民風民俗的反映,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密切聯系。研究民謠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和歷史,對于語言文學、音樂、民俗文化研究,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棗莊作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特定的文化底蘊也催生出為數眾多,內涵豐富,有節(jié)氣、勞動場景、婚嫁、童謠、風俗特色等,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反映了棗莊地區(qū)特有的風俗和人文特色。本文以棗莊民謠為分析對象,著重分析了民謠承載的文化內容和語言特點,指出它在方言研究及文化貯存方面的作用,以增強人們對棗莊民謠的保護和研究意識。
[關鍵詞]棗莊;民謠;文化內容;語言特點
棗莊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的繁衍生息。根據史志記載,夏時南部為鄫國,北和西北為滕國和薛國。明時北置滕縣,南置嶧州,解放后幾經更易,建立棗莊市。幾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延續(xù)著中國的小農經濟模式,以耕讀為主,孔孟之鄉(xiāng)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民謠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創(chuàng)作,屬于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篇幅短小,具有特殊的節(jié)奏、音韻、章句和曲調等形式特征和抒情的性質。民謠所涉及的生活面很廣,有的是反映幼兒的游戲,有的記錄了一些婚慶習俗,有的傳遞生產生活經驗,有的是表現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有的是對人生行為的規(guī)范等等,十分豐富。
民謠在反映生活的同時更注重寓教于樂,使人們浸蘊在一種樸素的文化氛圍中,吸收著文學的素養(yǎng),熏陶出入世的情懷,來直面現實的物質世界。這些民謠具有在生產勞動中指揮勞動和調節(jié)氣氛的實用價值,有人際交往的禮俗價值,有民眾生活倫理教化的教科書價值,同時還有節(jié)日與休閑的娛樂價值。
一、民謠展現了棗莊的風土人情
棗莊民謠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可分為以下五類。
(一)節(jié)氣
1.節(jié)日
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頭子要個新氈帽;老嬤嬤要個新鞋套;兒媳婦光看不敢要。
這首民謠表現了春節(jié)過年的時候,人們換新衣要花要炮(鞭炮)的喜慶場景,把地位低下的兒媳婦的神態(tài)描摹的呼之欲出。
清明不插柳,死了變個狗;端午不插艾,死了變個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襖橫。
這首民謠也交代了清明、端午的時候,人們該做的事情,雖有些粗橫,卻也通俗易懂。同時還說明過了端午才徹底脫棉換單,說明節(jié)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皺M”是方言詞,扔,脫。
2.氣候
正月立春寒未消,二月風擺路兩條,三月燕雀池塘柳,四月櫻桃掛滿稍,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茶花水上漂,七月寒蟲報秋至,八月燕子回南巢,九月菊花重陽開,十月寒衣往外捎,十一月大雪攔管道,十二月行人過冰橋。
這首老嶧縣民謠《十二個月》把一年十二個月天氣的變化描述得清清楚楚,而且用棗莊人熟悉的特產“櫻桃”“石榴”進行說明,既形象又親切。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首民謠把冬至以后的天氣變化分成九個九天來描述,簡單明了,而且準確地告知、提醒人們耕種的時間。
(二)勞動場景
種田、割麥、挖地、磨磨、殺豬、繡花、做鞋等生產勞動場景在民謠中都有表現。每一首勞動歌都有與勞動相配合的節(jié)奏,凝聚了生活中的勞動節(jié)奏,它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抗(kàng,扛)著耩(jiǎng)子,牽著牛,東南湖里耩芋頭;耩的芝麻他不下,耩的芋頭他下的稠?!?/p>
這首民謠表現了人們勞動的場景,有勞動工具,還有特定的勞動場所,方言詞“湖里”指田地里?!坝箢^”指地瓜。
(三)婚嫁
1.親事
老綿羊,爬山墻,不要爹,不要娘,要個媳婦撓癢癢。
小二妮,拔草根,拔了草根喂驢駒兒,驢駒兒長大了,會給(gei跟,和)二妮說話了,二妮俺也出嫁啦。
你也扭來俺也扭,一扭扭到十八九,俺娘不給俺說婆家,俺就跟著情哥走。
愛情是民謠中經常表現的主題,相親成家娶媳婦是人之常情。這些民謠表現年輕男女在婚嫁上的心理活動,語言輕松活潑,詼諧有趣,頗有別致之處。
2.哭嫁
哭嫁是魯南傳統(tǒng)婚禮的風俗之一。《禮記·曾子問》載:“嫁女之家, 三夜不息燭, 思相離也。”正是為了紀念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新娘在登轎之前必須哭一番,不肯上花轎,表現戀戀不舍之情。
說婆家,嫁姑娘,嫁個好郎陪嫁妝。叫聲岳母你莫哭,你的女兒在我屋,一輩子生活不受屈;睡金床,蓋銀被,美觀的箱子有大柜;金搟杖、搟面杖,金石磙、壓道場,金竹桿子晾衣裳。
新媳婦,你甭(bāi)哭,你跟新郎你享福;大面子床,大堂屋,不過三年小孩哭。
這兩首民謠是勸新娘家的。勸岳母用金銀,說明女孩不是賠錢貨;勸新媳婦用小孩,說明婚后家庭辛福,其樂融融。
3.撒帳
“撒帳”是指在婚禮上由贊禮人向新郎新娘及婚床上拋擲花生、瓜子、棗子、板栗等干果, 取“早生貴子, 早早得力”的諧音,表達人們的祝愿祝福。
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得個小胖小(胖兒子),一把麩子兩把面,明年吃你紅雞蛋。一把栗子一把棗,先有妮來后有小,這個屋里藏不了,往他爺爺奶奶屋里跑。
這首民謠表達人們傳宗接代的美好愿望?!靶∽印本褪侵改泻⒆?。
(四)童謠
童謠的內容豐富多彩,游戲、教誨和繞口令往往互相交叉滲透。
小孩小孩你甭(bai)哭,你娘有兩個漏兜嚕(奶子)。嘴說你娘不疼你,填到嘴里就(zoù,奏)不哭。(喂奶謠)
嗷嗷嗷,小孩睡了,娘砸碓(duì)了;小孩醒了,娘來哄了;小孩哭了,娘到屋了。(催眠謠)
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個夜啼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哄小孩不哭鬧)
紅眼綠鼻子,四個毛蹄子,走路啪啪響,要吃哭孩子。(嚇唬小孩不哭)
拉拉,扯扯,扯到官家,不給飯兒吃,給個驢屎蛋兒吃;驢屎蛋兒,包蝎子,蟄個小孩兒撂角子(亂踢,亂蹦)。(逗小孩玩兒)
(五)時政謠
說棗莊,道棗莊,棗莊是個好地方。龍頭路,人民路,路路不通。東盛路,青檀路,該修不修。解放路,君山路,補丁滿地。
七級工,八級工,不如農民一溝蔥。
勞動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狀況,用怨刺的方式,既痛快直刺又諧趣婉諷,超越了一般文學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標準。
(六)風俗特色
民謠展現了一幅較為完整的具有棗莊特色的農家生產生活圖景。豬、牛、雞、鴨、貓、狗、老鼠、烏鴉、螢火蟲、烏龜、桃樹、玉米、黃瓜、芥菜、蘿卜、花生、芝麻、棉花、大麥等棗莊農村常見的動植物經常出現在民謠中,勾勒出一幅鄉(xiāng)村日常生產生活圖景。
四大香:秫米飯,羊肉湯,煙袋鍋子,拉魂腔。
四大慌:火上了墻,水泡了房,八十的老頭(老爺爺)碰見狼,小孩爬到井臺上。
四大熱:鐵匠爐,鏊子窩,耪豆壟子,鉆秫秳。
四大松:縵披繩,破茅蓊,拔棚的殯事,打退的兵。
這首老嶧縣的“四大”,簡明地概括了棗莊人生活的狀態(tài)、風俗習性。吃的、喝的、吸的,聽的,做的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精煉的高度概括,地方特色濃厚。
(七)生活現狀
小黃兔,上南山,上了南山斷盤纏:賣公雞,肯打鳴;賣草雞,肯犯蛋;賣小孩,忒可憐;賣老嬤嬤(ma),不值錢。看看黃兔可憐不可憐?!
這首民謠暗喻了百姓的生活艱苦,左右為難。其中的方言詞有特定的讀音和意義,“肯(kěn)”,特別能、“犯(fan)”,下。
新打茶壺亮光光,新買小豬不吃糠。新娶媳婦不吃婆家飯,眼淚汪汪想親娘。割完麥,打完場,帶點東西去看娘。走一里,過一坡,望見哥嫂去買鍋。哥哥忙著接妹妹,嫂嫂慌著迎姑娘。迎接姑娘堂前坐,問聲姑爺有多長?(多高)不提姑爺還不惱,提起姑爺哭三場,站著沒有板凳高,睡下沒有枕頭長,茄子栝(kuǒ)下跑開馬,韭萊根邊能乘涼,燈盞盤里去洗澡,搓板(洗衣板)底下換衣裳。
這首民謠把一個新媳婦無奈委屈的生活描摹的栩栩如生。方言詞“姑娘”指孩子的姑姑,“長”指高等。
二、民謠反映棗莊人的文化品性
在艱難的生活中這些生動通俗的民謠,不僅有娛情作用,而且對人精神氣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些民謠為人們展示了棗莊的民俗風情,隨著人們的不斷傳唱,這些風情滲透到靈魂深處,引導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立身處世。在傳遞酸甜苦辣的同時,也深深地將傳統(tǒng)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凝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脈里。民謠在教化、貯藏本地文化上也有很大貢獻。透過民謠這個窗口,可以了解棗莊人的傳統(tǒng)美德、審美情趣和精神氣質。
1.務實肯干、吃苦耐勞的品德。
東來燕,西來燕,都來吃俺巧米飯。給俺針,給俺線,俺要織出綢和緞。
棗莊人素來重入世,以實用為尚,能夠務實勤奮,這首民謠就反映了女孩在乞巧節(jié)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織布的老媽老身光,賣鹽的老婆喝淡湯。為人不做活(做工),吃穿在哪何(何處)若要吃穿全,還得勤儉廉。
莊稼錢,萬萬年,買賣錢,六十年。衙門錢,紙糊的船,差使(當差)錢,當時完。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決定著人們的擇業(yè)觀念,即以農為本。這一點在民謠中表現得相當突出,男耕女織,勤于田稼,是傳統(tǒng)社會中一般民眾的首選職業(yè),做買賣,當差都不如老老實實種莊稼。
2.敢于反抗、愛憎分明的精神。
二月二,敲鍋拍(pěi,鍋蓋),日本鬼死在黃河北。二月二,敲破爛兒,日本鬼死在黃河崖(yai),你不信,朝南瞅,死在臨城和沙溝。你不信,朝北看,死在滕縣兩下店。
拖拉機,來開荒,大小干部都沾光,大干部吃小干部嘗,餓的社員罵他娘。
在殘酷的環(huán)境中,棗莊人養(yǎng)成了頑強不屈的性格。這兩首民謠既有對鬼子的憤怒與詛咒,又有對我們干部的不滿。
3.重視家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棗莊人向來知書重教,“沒有家教”是一句很重的罵人話,而怎樣教育,教育什么,流傳在百姓口頭上的歌謠代表著棗莊家教的一個方向。
山咯啦子(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bai)娘擱(放在)了草棵(kuǒ括)里,把(bai)媳婦擱了被窩里。 老娘想吃黃瓜梨,兒子罵娘沒出息。媳婦想吃黃瓜梨,冒著雨,拔(踏,踩)著泥,又買黃瓜又買梨。
他娘想吃蘇州梨:“哪有閑錢買梨吃?!”媳婦想吃蘇州梨:“明的(天)就(zoù奏)去楊莊集!”買著火燒(燒餅)帶著梨,買了擱(放)在袖筒里:“媳婦你咬口火燒就口梨,甭(bai)叫火燒噎著你;可甭(bai)叫咱娘看見的!咱娘看見莫小可,老天看見打雷劈!”
這兩首民謠用諷刺的筆法對于不孝子弟丑惡嘴臉進行詳細的描述,并告誡教導子弟重視親情,要知恩感恩。大量民謠是從警示、譏諷不孝入手的。
三、棗莊民謠的語言特點
棗莊民謠同樣是口語化的,明白曉暢, 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質樸、自然、通俗,讀起來很順口,容易記住,便于流傳。由于受地域人文語境的影響和制約,棗莊民謠在構成方面既有對傳統(tǒng)民謠的繼承,同時也呈現出了一些地域特點:
(一)濃郁的方言特色
棗莊民謠基本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創(chuàng)作,并以方言來傳唱的,里面方言土語很多,這使得棗莊方言在民謠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也正是這種質樸而“土得掉渣”的語言形式,讓后人在傳唱這些民謠時倍感親切。
烏螺牛(蝸牛),爬墻頭,開花—打紐—結石榴
洗碟子,拉風箱,燒了一鍋羊肉湯。東一碗,西一勺,洗碟子的沒撈著(喝著)。
小大姐,瘸是瘸,身上穿著半尺羅;半寸的褲子提不上去,二寸的褂子到腳跛;她婆婆叫她去刷鍋,她搬著個椅子去刷鍋;她婆婆一看心有氣,一巴掌呼(hǔ扇)得找不著;她爹說:“三天以里找不著瘸閨女,闖進衙門定干戈;老公公就用竹篩子篩,老婆婆就用細籮來籮;一籮籮個小煙盒:她呠(pèn正)呆(在)小煙盒里揍(做)生活!
小鸚哥,樹底落,一落落個青蛙窩;青蛙想跟鸚哥過,鸚哥嫌他個賴呆貨(邋遢):一身疙瘩不長毛,成天張著個大嘴嚎(叫)。
喝棱挑子(就是用扁擔擔著、手里搖個小鼓、走村串巷賣針頭線腦小玩意兒的,可以用錢買,也可以用破鐵爛銅碎布條塑料鞋底等廢品兌換)你別走,買你的針買你的線,買你的小刀割你的蛋。
(二)巧妙的修辭策略
民謠雖以民間最自然、樸素的語言來寫情言志,但同時也十分注意語言表達的技巧,這主要體現在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來表現情態(tài)。這些手法的使用,或是強調突出,或是烘托描繪,或是含蓄委婉的影射,或是大膽任性的譏刺,或是濃彩艷麗,或是淡雅宜人……無論怎樣,都使得民謠多彩多姿,民俗風情呼之欲出。
這種語言文化現象,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民間語言表達的機巧與佳妙,更清晰地領會它們的意義和神采。
1.設問:一問一答,警醒了讀者,回答也顯得格外鮮明、清晰。再配合同一個問題的反復、排比,一唱三嘆,氣勢更加盛烈,抨擊更有力度。
“雪榔雪榔樹,你呆哪里?。俊薄鞍炒酎S瓜園里住。”你吃什么?”俺吃黃瓜?!秉S瓜老了,騎著白馬跑了。跑到哪里?跑到山上,掉了干糧;跑到卜嶺,掉了洋桶;跑到洪洼,掉了白褂;跑到沙河沿兒,掉了一只繡花鞋。
小針扎,繡梅花;親家婆,來到家;問你“小雞殺不殺?”那雞說:“下蛋累得咯咯噠,你怎不殺那個鴨?”那鴨說:“下蛋累得脖子長,你怎不殺那個羊?”那羊說:“四條銀腿往前走,你怎不殺那個狗?”那狗說:“看家累得喉嚨啞,你怎不殺那個馬?”那馬說:“背上鞍子有人騎,你怎不殺那個驢?”那驢說:“推大磨,拉大麩,你怎不殺那個豬?”那豬說:“一年吃你二斗糠,拿著小刀見閻王!”
2.反復、重疊:有意把某些字、詞進行重復,表達強烈的感情,使語言增韻生輝,神采飛揚。
月姥娘,圓又圓,里面坐個花木蘭,花木蘭會打鐵,一打打個爹,爹、爹會揚場,一揚揚個娘,娘、娘會割草,一割割個嫂,嫂、嫂會揍飯,一揍揍一鍋驢屎蛋。
這首民謠的反復、重疊不顯羅嗦,也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給重要的內容以有力的強調和突出,加強了聲音上的節(jié)奏感,取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3.頂真:用前一句結尾的詞語來做后一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句子首尾蟬聯,使句子簡潔、短促,有力、有趣。
賣、賣,賣鎖來!什么鎖?簧開鎖。怎么開?左手拿著右手開;開不開,上唐街。唐街有你什么親?有俺干哥老丈人。姓什么?姓潘。攀攀欞子俺看看:幾丈高?萬丈高。騎白馬,跨洋刀。洋刀快,切白(bēi)菜。白(bēi)菜老,切棉襖。棉襖棉,切籽棉。籽棉籽,且麻籽。麻籽麻,且板鍘(喂牲口切草用的一種大鍘刀)。板鍘板,切黑碗。黑碗黑,切鍋配(pěi鍋蓋)。鍋配硬,切不動。打起鑼鼓下正東。
這首兒歌的特點是首尾相接的文字游戲,你可以無限地往下接龍,但是一定要用“打起鑼鼓下正東”結尾。
耩(jiáng割)了麥,炒雞蛋。雞蛋香,吵干姜。干姜苦。吵老虎。老虎一瞪眼,七個碟子八個碗。
4.顛倒:
滿天月亮一個星,樹枝子不動刮大風,一根雞毛沒刮動,火車頭刮的上天空;吹著銅鑼打喇叭,馬棚拴在馬底下,我說這話顛倒嘴,抹了個腚幫毀(打)鞋底。
顛倒話,話顛倒,石榴樹上結櫻桃。蠅子踢死馬,螞蟻架大橋。丫丫葫蘆沉到底,千斤秤砣水上漂。我說這話你不信?老鼠銜只大貍貓。
5.對比: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對照,便于說明一定的道理。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媳婦要吃糖水梨,跑東集,跑西集,買回二斤糖水梨,坐在門口削梨皮:“慢慢嚼,慢慢咽,白叫梨胡噎住你?!?/p>
這首民謠是反比,把兒子和老娘兩種不同行為放在一起加以對比,批評了兒子不孝的行為。
6.夸張:借助豐富的想象,故意擴大或縮小描寫某些特征來提高語言的表現力,使抽象的事物描述得生動、形象。
說胡拉(la,說),就胡拉,寒冬臘月種棉花。鍋臺上頭撒種子,鏊子底下發(fā)了芽,拖著幾根葫蘆秧,開了一架蕓豆花,結了一個大茄子,摘到手里是黃瓜,舀到碗里是芝麻,吃到嘴里是豆腐渣。
以上是對棗莊民謠的一些淺顯解讀,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它源于社會底層,對群眾的日常生活進行了充分的反映,并利用方言來口耳相傳,有利于當地方言文化的傳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當地的風俗和歷史,體現了很強的地域的特色,事實證明,進一步地搜集、整理、研究民謠,無論是對當地民眾的教育還是傳承地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這種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化藝術極有可能失傳,形成文化斷層。無論是社會學的民俗研究,還是文學上的詩歌研究,乃至音樂學上的曲調研究,民謠都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和認識價值,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的“活化石”,我們應該盡快深入挖掘整理,一旦失傳,必將成為地域文化研究以及中國民俗文化研究的一大憾事。
參考文獻
[1]凌曉星. 歙南洽河民謠初探[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楊文全,李治儒.試論當代中國民謠語的語言特點及修辭策略[J].新疆大學學報,2003,(2).
[3]汪毓.淺析桐城歌謠的地域文化特色[J].文教資料,2008,(32).
[4]牛敬忠.從民謠看儒家文化對傳統(tǒng)社會的影響[J].內蒙古師大學報,1999,(6).
[責任編輯:呂艷]
A Look into the Folk Music of Zaozhuang
ZHOU Hui-zhen
(Faculty of Arts, University of Zaozhuang, 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Folk music, a type of so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ustom and culture of one region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 Folk music, the real "literature of the mass", tending to be realistic and allegorical, is the outflow of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best to display a folk's ideology and local features. Studying folk music helps us form proper opinions towards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also makes great difference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iterature, music, custom or culture.As a city famous for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in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possesses a specific culture background, which engendered plenty of folk music in various subjects and categories, such as the solar terms, wedding ceremonies and nursery rhythms. The widely extended folk music that almost covers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can be used to guide one's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thoughts and concepts behind.This paper analyzes Zaozhuang folk music, especially the culture content and language features it exhibits, trying to reveal its significance in dialect studies and culture reserve, so as to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in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it.
Key words:Zaozhuang; folk music; culture content; language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3-0050-06
[作者簡介]周惠珍(1966-),女,山東微山人,棗莊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方言和現代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①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