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菠,黃 巾,John QUAY
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在大學體育中引領著人文教育的發(fā)展,是大學體育教育的精神內核,不僅能推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和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也能激勵大學生全面、綜合的協(xié)調發(fā)展。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發(fā)揮著引導大學體育教育、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以及體育對“真、善、美”價值理想的追求,全面體現了大學體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獨特風格,彰顯了大學體育對人生命存在的意義的終極關懷。大學體育價值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巨大功能的發(fā)揮。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大數據網絡化信息大發(fā)展這樣的社會轉型背景下,當代大學體育的“競技化”“科技化”“工具化”傾向與價值“功利化”取向日趨凸顯,浮躁氣息彌漫大學校園,大學的價值理念也被庸俗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所扭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侵蝕、健美的身體也漸漸變?yōu)榉沼诠ぞ呃硇缘墓|體。鑒于此,大學體育教育的“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致使大學體育中人文精神面臨嚴重缺失的危機。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大學體育中的人文精神為研究對象,對導致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各種深層原因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目的旨在有針對性地為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回歸與培養(yǎng),實現大學體育的目標與價值理想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指導其正確的發(fā)展方向。當然,對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失落原因的探索,不僅要從大學體育教育自身出發(fā),還必須結合社會,從政策、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進行理性思考和全面把握。
就社會政策制度的分析而言,制度總是在社會關系中作為內在的一種形式和結構而存在,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保障與基礎,在社會形態(tài)中處于主體地位,也是人在這一環(huán)境中生存與發(fā)展的存在方式。[1]但是,一向注重協(xié)調人際關系、處事為人,一向講求“通情達理、于情于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往往以人情世故的和諧來彌補法律制度的疏漏。[2]這無疑是不可行的。因為僅靠倫理、道德,靠人們的自覺遵守是無法維護起現代社會的精神家園的。引伸到學校體育層面,同理大學體育的人文精神在這樣一種缺乏保障與約束的環(huán)境中是無法發(fā)揮其正常功效的。相關針對當前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缺失成因的政策制度分析就已指出,“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由于大學體育各項政策和相關制度不完善,現行的大學體育競技管理結構、制度上的各種缺陷已致使大學體育出現“競技化”“科技化”“工具化”傾向,并最終導致大學體育“異化”。[3]這些“異化”現階段主要包括:大學體育競技的理論框架、整體運行機制、分層管理體制、競賽編排制度與規(guī)則不匹配,與現實存在偏差。
此外,在大學體育領域還存在一些與大學體育競賽相關的其他配套制度、法規(guī)(如競技運動員選拔機制、訓練過程管理機制、人才輸送體制、財務管理、競賽監(jiān)督與評價機制、獎勵機制等)滯后于大學體育競技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比賽中有大量高水平運動員參與,使得普通運動員很難在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競技水平無法跟他們相比,從而影響了普通學生參與大學競賽的積極性。[4]當人們的一切體育實踐活動都缺乏制度和規(guī)則的約束時,那么大學體育人的異化、競技體育的異化以及不文明行為就有可能出現,甚至會被這種缺陷制度所制約。
長期以來,大學體育競賽都是大學體育競技運轉的核心,競技賽場通常也是道德問題與“物化”“功利化”等不文明行為的“重災區(qū)”,這些都與競賽制度的完善程度緊密相關。比賽的編排上如果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考慮,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有可能導致“消極比賽”現象的出現。因為運動員故意輸掉比賽,就可以選擇與調控在下一輪次比賽中對自己有利的比賽對手。[5]但這種現象事實上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做到制度上的科學合理,就不會有“消極比賽”情況的出現,體育道德的失范與不文明現象也就無處滋生。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我國已經初步告別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然而任何一種經濟形態(tài)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市場經濟也不例外。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通過激烈競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直接目的,以物質利益的獲得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經濟形態(tài);其次,市場經濟雖然激勵了人們追求利益和創(chuàng)造價值,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它容易使人們忽視長期目標而只著眼于當前利益,只用工具理性的眼光來觀察物化層面。而當價值理性的精神層面被遮蔽,對功利的追求就會勝過理想的實現。具體到大學體育人文教育層面,市場經濟對它的直接影響在于人們普遍崇拜片面發(fā)展的“體育經濟人”而遺忘了全面發(fā)展的“體育文化人”;[6]只關注在經濟領域內競爭獲勝、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大大超越對審美、娛樂、健康、情感、對生命質量的關注與追求,大學體育的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公平競爭精神遭到無情踐踏。
正因如此,可以坦言,是市場經濟“雙刃劍”的作用造成了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缺失。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市場經濟對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它倡導在大學體育文化實踐中講究義務與權力的均衡,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在生存、發(fā)展以及自由方面的選擇權,增強了他們的自由民主意識、團結互助與公平競爭意識,有利于對人身依附的擺脫,促使他們在公平競爭與團結協(xié)作的體育實踐中形成獨立的人格。[9]
其次是市場經濟對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建設的消極影響。這種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兩面性與沖突性”。在市場經濟利益機制的運行驅動中,重點凸顯的是功利性和物質性,道義被抹殺,人的本質被“物化”;大學體育主體的自主意識在市場主體的能動性中被賦予,同時這也對集體本位造成重大沖擊;[10]市場文化的多元性雖然對大學體育精神文化內容的豐富多彩性有促進,但又在導向上加大了難度;市場法制規(guī)范雖然強化了大學體育管理、法規(guī)的制裁作用,同時也忽略了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內在約束的作用。
人文教育總是與科學教育并存,總是在張力中協(xié)調發(fā)展。以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關注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理解,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多年來,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導致我國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缺失的最直接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使迅速實現工業(yè)化發(fā)展成為中國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12]由此,科學教育在各大高校中迅速發(fā)展,在大學體育教育體系中也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時中國的大學體育教育出現了明顯的“重智育輕體育”“重技術輕人文”“重競技輕健康”“重體格輕人格”的錯誤傾向和高度專門化的弊端。[13]這種高度專門化不僅使學科門類分家,使學科專業(yè)過細過窄,形成“專才教育”模式,更使體育的審美價值趨向邊緣。特別是科學技術催生下的運動成績的更新,運動技能已被演化為媒體傳播的技術展示,使大學體育競賽演化為科技的較量,大學體育教育由此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體力教育”與“體質教育”。
目前學界對中國社會大學體育教育是否存在科學主義,以及如何界定大學體育教育中的科學主義等問題眾說紛紜,存在爭議。主要表現在:第一,體育科學教育在大學體育教育系統(tǒng)中占有較大比重,是體育人文教育難以相比的。[14]如:當前中國多數大學體育課程中開設的都是如何進行保健、預防疾病、提高技能水平等科學性選修課程,學校平時的學術講座與審美健康和體育文化宣傳與健康知識的推廣無關,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體育人文類知識的傳播。大學生的運動熱情和動力必然會受到諸多無形的阻力,這樣必然會消解大學體育的人文精神、影響或潛在影響教育力量的發(fā)揮。第二,體育科學教育在建國后得到大力推廣,嚴重削弱了體育人文教育,造成了體育人文知識內涵的缺失。第三,在學生的培養(yǎng)模式上,“重智育輕體育” 從學校、家庭蔓延到其他領域里,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教育價值觀。造成了中國大學生在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人格培養(yǎng)、體育素養(yǎng)與身體機能三者協(xié)同發(fā)展相對薄弱的缺憾。
大學體育課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除體育課程科學化所致的體育課程人文性消解或被遮蔽外,也表現在體育人文教育課程內容比例的減少。[15]現實大學體育課程的開設中有不少高等院??车袅梭w育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內容。這還不算,問題的關鍵還在于體育中少有的人文教育課程,已被身體素質、運動技術、項目技能水平測試以及各個量化指標所取代。在“科學化”的遮蔽下,我們基本上可以說,人文教育已名存實亡。在科學化的標尺量度下,工具理性排斥了體育的價值理性,體育中的人文精神也不可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所謂體育課程科學化是指在體育教學中被稱為“唯理性教學模式”。[16]在教學實踐中它只關注人的生物性的生理負荷,如心率、脈搏曲線的變化,對學生的體育行為與人文素養(yǎng)關注甚少。[17]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審美、體育人文價值觀在運動實踐中幾乎被遺忘。這種教育模式重智商的提高,而忽視對情商的培養(yǎng);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個性發(fā)展與人格的塑造和。而更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已然在各級各類大學的體育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受課程“科學化”的影響,多以項目技能、技術和健康等自然科學知識為主導,缺乏運動處方和體能適應協(xié)同發(fā)展的指導。只有少數大學開展體育人文類知識專題講座,大部分高校體育實踐課都以單獨開課為主,體育課程在對教學水平的分級上,只重視對運動技能技術的掌握,缺乏對學生公平競爭、團結互助、敢于勝利、頑強拼搏等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種嚴重的教條形式主義導致體育課程呈科學化傾向。[18]我國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缺場遮蔽了體育人文精神功能的發(fā)揮,造成體育人文精神教育被“科學主義”所吞噬的尷尬現實。正如有的學者所言,“當前大學體育人文學科邊緣化和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機,不過是體育自然學科(運動生理生化、運動解剖、體育統(tǒng)計)對于體育人文學科的排斥的結果”。[19]在這種“生物體育觀”指導下的體育課程,存在著對身體摧殘和人性扭曲的隱患,遮蔽了大學體育課程中的“人文性”。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參與權力被剝奪,獨立自主的個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壓抑,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
在中國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政治化與意識形態(tài)化”早已根深蒂固。“道德實質上乃是政治”的理念,早已將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利、國家同構在同一高度的關系之中。正因為這種同構關系的存在,所以我國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被確定為培養(yǎng)人的禮儀心性。而教育本身,以培養(yǎng)“士”為目標,人文教育于是也就形成了“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20]。這樣的情形在近代雖然經實學思潮“西學東漸”“廢科舉興學堂”以及科技革新的沖擊與碰撞有所改觀,但本質上沒有太大改變。既使在中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體育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體育人文知識、體育人文教育功能的“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也沒有壽終正寢。人文教育與政治同構的這一傳統(tǒng)故而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成為這一時期新中國的時代主題。人文教育的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的特征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也沒改變。[21]人文教育在文革時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政治選擇中,在對“走白專道路”“智育第一”的大批判中,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特征:改造人的政治思想覺悟,培養(yǎng)有政治覺悟、道德高尚、思想純潔的共產主義新人;而人文教育獨立的個人人格和民主、自由、健全的政黨欲求等這些基本價值目標被“為革命而犧牲、對集體主義的忠誠、熱情和極度崇拜”的價值目標替代,于是人生觀教育以政治立場的世界觀代替了人格培養(yǎng),人文教育在意識形態(tài)純潔性的浪濤中被沖刷成了維護政治世界觀的工具,思想被政治化了。[22]在這種人文教育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取向的背景下,使得當前體育人文教育儼然變成了一種擺設。
此外,在教育因素中,大學體育的培養(yǎng)對象——學生的價值觀念異化也是造成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學生受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將“獲得一份高薪工作”“找一個體面的對象和追求高質量的現代生活”等學業(yè)理想與生活目標作為自己奮斗目標。只看重個人發(fā)展與物質利益的獲取,忽略了對自我人格的塑造與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整天沉迷于酒吧、KTV、網吧、網絡游戲等虛幻的精神娛樂消遣中,把現實生活與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遺忘在虛幻的世界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僅沒有學到全面的運動機能和體育健康知識,更沒有充分鍛煉好自己的身體,甚至將大學體育健康課作為一種負擔,從而最終影響了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健康的和諧發(fā)展。
[1] 鄭波,陶成武.學校運動會的人文教育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4):101~105.
[2] 張金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 王永紅,馬玉芳.現代社會我國大學體育的發(fā)展[J].體育學刊,2013(5):105~107.
[4] 蔣菠.大學體育人文精神重塑——基于身體美學視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曾偉.淺談當代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14(8):35~38.
[6] 吳向東.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辯證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24~27.
[7] 賈玉芝,李春光.論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價值及培養(yǎng)路徑[J].教育探索,2014(12):118~119.
[8] 蔣菠,唐炎,孫晉海,等.近代中國大學校長學校體育思想之啟示——走出錦標主義困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7):109~112.
[9] 姜敏.大學教育去功利化路徑研究:“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14(1):33~39.
[10] 胡小明.21世紀中國體育人文價值觀念的確立[J].體育文化導刊,2010(1):134~137.
[11] 陳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2] 王偉.“中國夢”時代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與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118~120.
[13] 安鋼.試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如何融入人文精神[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40~143.
[14] 王志威.論中國現代體育的人文承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2):5~8.
[15] 鄭波,陶成武.學校運動會的人文教育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4):101~105.
[16] 徐偉,姚蕾.回到原點的思考:大學體育的人文教育規(guī)復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4):99~104.
[17] 施菲菲.新世紀的學校體育與人文精神的回歸[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5):122~124.
[18] 陳德敏,向勇.中國學校體育教育呼喚體育人文精神的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6):99~102.
[19] 馮勝鋼.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7):871~873.
[20] 杜作潤.大學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1] 段旭光,符謙,王陽.快樂體育異化的原因、危害及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109~111.
[22] 李吉遠.學校體育的異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4):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