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連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中國夢:一種歷史視角的解讀
何紅連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爸袊鴫簟钡奶岢鍪菤v史傳承與時代要求的統(tǒng)一。回顧近代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懷揣夢想不斷前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的中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中華民族始終在不斷地尋夢、追夢和圓夢的過程中得以前進。
中國夢;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歷史
“中國夢”的生成有一定的歷史根基,其背后指向的是中華民族對“夢”不斷追逐的歷史延續(xù),是最廣大人民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熱切期盼和美好展望。回顧近代歷史,倘若以“中國夢”為軸心建立一個坐標體系,從縱向坐標看,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夢”的追逐集中在兩個層面的目標上: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保欢鴱臋M向坐標來看,人民群眾對“中國夢”的追尋橫跨三個世紀,集中在“兩個百年”的時間坐標上,第一個百年是鴉片戰(zhàn)爭開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個百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本世紀中葉。在整個坐標體系中,起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共產(chǎn)黨”,伴隨三個世紀中“中國夢”追逐的是若干個階段性目標,如鄧小平同志曾提出的“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及“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16,“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1]16,以及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四個全面”等等??v觀整個近現(xiàn)代歷史,中華民族都是在不斷地尋夢、追夢和圓夢的過程中得以前進。
一
中華民族在近代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了實現(xiàn)這一崇高目標,中國人民進行了前赴后繼、頑強不屈的英勇斗爭,盡管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異常惡劣,盡管革命任務艱難險阻,盡管革命過程波動曲折,但這些都未能阻擋革命的熱情,相反,革命浪潮由小到大不斷地迅猛發(fā)展,直到1949年震驚世界的勝利。為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會涌現(xiàn)出一股又一股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革命浪潮呢?其中一個無法忽視的原因就是根植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一個夢想,即盡快擺脫近代以來深重的民族苦難,盡快實現(xiàn)廣大群眾的民族解放。這是一場幾代人在戰(zhàn)爭歲月中的“夢想”接力跑,也是幾代人在漫長歲月中的精神寄托和行動指南。追溯這場夢的起始人,借毛澤東的一段話,“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2]563。誠然,近代“中國夢”的啟程一定程度上是孫中山先生開啟的。但是,“中國夢”的生成并不是某個人所能決定的,而是形勢所迫,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英國炮艦轟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喪失一個國家所擁有的主權,簽訂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中國的命運不能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這深深地刺激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
亡,一批批有識之士開始學習西方工業(yè)文化,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詳盡介紹外國情況以期睜眼看世界,又如以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標榜“自強”“求富”,學習西方商業(yè)模式,建新式陸海軍,以增強國力,維護清朝統(tǒng)治等。但是,這些努力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面前顯得異常脆弱,一度產(chǎn)生的虛幻安全感在現(xiàn)實面前無力挫敗、所剩無幾。此后,清政府更是腐朽昏聵,與帝國主義侵略者緊密拴在一起,“內(nèi)而宮廷,外而疆吏,下至微員末秩,皆莫不以敬禮外人為宗旨”[3]。國之不國,廣大民眾在對清政府表現(xiàn)出極大不滿與憤怒的同時,顯出更多的是對中國道路的迷茫,甚至分歧。如當時譚嗣同寫下的詩句:“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4]其詩悲痛,滿懷一顆愛國之心,可以說,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國內(nèi)民眾在民族壓迫下的痛苦。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國人漸漸明白“自強”和“求富”并非中國當時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救亡”才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人們在慘痛的事實面前猛醒,抵抗外國侵略不能單靠朝廷的力量,而要靠國民的共同奮起。
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人民要奮起,要實現(xiàn)“中國夢”,單單靠一股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孫中山先生相較于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態(tài)度明朗,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并在《民報發(fā)刊詞》中鮮明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主張用革命手段實現(xiàn)它,這在當時為中國人民樹立了一種新的目標?!霸谒郧盎蛐梁ジ锩鼤r其他思想家也許在某些問題的認識深度上超過了孫中山,但從總體上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或代替他?!盵5]辛亥革命雖然“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到了,但并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使中國從此走上獨立、民主、富強的道路,實現(xiàn)人們原先對它的期望。正如董必武所說,革命的結果,建立了民國,但“根本沒有打碎封建軍閥和官僚的國家機器。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jīng)濟基礎,更是原封未動”[6]。袁世凱取得政權后,表面上“矢忠共和”,表示尊重議會的“神圣權利”,事實上卻完全變樣,普選徒具形式,多黨制成了拉幫結派?!盁o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辟Y產(chǎn)階級共和國方案的試驗和破產(chǎ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紀初年這場革命留給中國人的一筆重要精神遺產(chǎn)。面對革命的退潮,國人眼前又出現(xiàn)了黑暗。舊的路已經(jīng)走不通,可新的出路在哪里?吳玉章回憶當時許多人共有的心情,“辛亥革命給長期黑暗無際的中國帶來了一線光明,當時人們是多么的歡欣鼓舞呀!但是,轉(zhuǎn)瞬之間,袁世凱竊去國柄,把中國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淵,人們的痛苦和失望真是達到極點,因此有的便走上自殺的道路”[7]。
但是,嚴峻的現(xiàn)實終究不允許人們長期沉浸在消極、苦悶和彷徨中。在這以后的短時期內(nèi),日本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思想界卷起一股提倡尊孔讀經(jīng)的逆流,這些活劇一幕緊接一幕地在中國社會舞臺上演出。正如毛澤東所描述的:“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huán)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chǎn)生了,增長了,發(fā)展了。”[8]1470既然辛亥革命未能解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先進的中國人必然要繼續(xù)探尋解救自己國家于危亡的真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一場啟封建之蒙,催促青春中國之誕生的新文化運動,便應運而起了。
中國早期的共產(chǎn)黨人,如陳獨秀、李大釗、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幾乎沒有例外地參加過辛亥革命或接受過這次革命的深刻影響,而且他們大多是中國同盟會的會員,曾經(jīng)出生入死地投入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爭。從愛國到革命,從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走向了共產(chǎn)主義者。
可以說,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到康有為、梁啟超推動戊戌變法,再到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前仆后繼,英勇奮斗,都是為了尋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之“夢”,但都沒有成功。直到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吸取前人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繼承了前輩的夢想和精神,承擔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jīng)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才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得“占人類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9]343。
確實,自中國近代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不僅嚴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更是動搖了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為了實現(xiàn)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shù)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盵10]“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提出和洋務運動的興起,蘊含著對中國傳統(tǒng)技術手段的懷疑和否定;維新運動的發(fā)動,意味著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和價值追求的懷疑和否定。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則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的專制集權式的政治文化、價值體系已經(jīng)無法為正在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指引解救的方向、提供價值上的歸屬。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引進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引導中國社會變革的方向。但辛亥革命的失敗,使得許多心系大眾的先進分子感到仍然需要尋找理想的方向和道路。新文化運動是先進知識分子進一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探尋救國的道路和方向。巴黎和會破滅了許多人對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幻想,俄國十月革命卻在許多人價值迷失時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如果說,林則徐、魏源、薛福成、曾紀澤、鄭觀應、左宗棠、丁汝昌、鄧世昌等人反抗侵略是以對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對清王朝的忠誠為精神動力的話,那么,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孫中山、鄒容、秋瑾、朱執(zhí)信、宋教仁、蔡元培等人不但是以對民族的深厚情感,而且是以追求以美、英、法為榜樣的新的國家前途為其精神動力。但是,巴黎和會對中國維護主權合理要求的漠視和對列強侵犯中國利益的縱容,使中國許多先進分子對英法式民主制度深感失望,轉(zhuǎn)而向往俄蘇式民主制。以俄為師,推動了中國部分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8]1471“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zhuǎn)入主動?!盵8]1516從此,馬克思主義指出的道路和提供的價值目標逐漸為許多人接受。
二
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從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明確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道路和方向,自覺意識到共產(chǎn)黨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具有了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不僅要求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而且追求民族振興和人民解放;不僅要求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追求每一個自身全面的發(fā)展。正如鄧小平所談到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11]63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落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使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和破除阻滯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障礙,即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方面適應著中國社會進步的需要,明確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具體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任務和斗爭目標;另一方面也適應著中國人民解放的要求,明確提出了價值追求目標:獨立、自由、平等、民主、統(tǒng)一、富強等。這就使共產(chǎn)黨的思想、主張不但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崇高性、權威性和吸引力;使共產(chǎn)黨在與國民黨和其他政治黨派的斗爭和競爭中始終占據(jù)著思想文化的制高點和主動性。
早在1935年12月,毛澤東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提出:“我們的任務,是變中國為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的國家?!盵12]此后,在抗日根據(jù)地,追求獨立、自由、平等、民主、統(tǒng)一和富強的夢想則是抗戰(zhàn)時期廣大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明確口號和行動指南。1938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同世界學聯(lián)代表團的談話中又提到:“抗戰(zhàn)勝利后,共產(chǎn)黨的主要任務,一句話,是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民主國家?!盵2]134“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永遠站在爭自由與爭平等的人們一起的?!盵2]170他充分肯定邊區(qū)是個好地方,“這里有自由,有平等”[2]170。這就表明了邊區(qū)雖然經(jīng)濟上貧困,但是邊區(qū)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事實上,毛澤東還希望以邊區(qū)的自由、平等來影響全國,邊區(qū)“要做一個樣子出來,給全世界看,給全國看,給華北華中看,給西安看”[2]171。
中共七大前后,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勝利在望,黨中央進一步確定了建立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的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和“中國共產(chǎn)黨制定了一套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的路線、綱領、政策”[11]431,再次重申了“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8]19的主張。這種占領思想文化高地的策略使共產(chǎn)黨贏得政治上的主動優(yōu)勢,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第三次國內(nèi)戰(zhàn)爭接近尾聲的時候,毛澤東代表黨中央提出“建立獨立、自由、富強和統(tǒng)一的中華
人民民主共和國”[9]114的主張,不僅從國家性質(zhì)、政治體制方面,而且開始從價值功能方面勾勒新中國的輪廓。到1952年毛澤東還明確要求:“為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繼續(xù)奮斗!”[13]224可見,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等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追求,也是共產(chǎn)黨人為中國指明的發(fā)展方向,是團結、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的旗幟。1954年毛澤東提出新階段廣大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工業(yè)化,要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盵13]3291954年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diào):“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交通運輸業(yè)和現(xiàn)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可以說,“四個現(xiàn)代化”的奮斗目標主要是國家經(jīng)濟建設的目標。它符合長期貧困落后的中國人民希望迫切改變現(xiàn)狀的心愿,因而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
但是,“四個現(xiàn)代化”畢竟只能以其蘊含的“富強”的價值含義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一個部分,而不能代替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飽滿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這就導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出現(xiàn)了內(nèi)容狹窄,價值追求方向迷茫的問題。這種“狹窄”和“迷茫”,實際上就是后來鄧小平所深刻指出的,是“我們過去”對“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結果。[11]63這樣,首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上(如“大躍進”運動)出現(xiàn)了失誤;接著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宗旨、道路上(如不主張老百姓致富,認為富了就會變修;對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估計不足,甚至自我限制、自我封閉或半封閉等)出現(xiàn)了偏差。盡管公有制、計劃經(jīng)濟、按勞分配等制度、體制主要是按照理論原理設計出來的,而不是按照現(xiàn)實的社會情況和現(xiàn)實的人的需要設計出來的,這就使這種制度、體制具有很強的教條性而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人的需要的價值內(nèi)涵。
與此同時,從1957年開始產(chǎn)生的“左”的錯誤逐步發(fā)展,在社會上形成了對毛澤東崇拜的潮流,“毛主席”(他的語錄、指示、思想等)成為衡量一切正確與否的標準,這就意味著社會上形成了“領袖至上”的價值取向。中共九大政治報告把這一價值取向作了高度概括:“離開了毛主席的領導,離開了毛澤東思想,我們的黨就會受挫折,就失??;緊跟毛主席,照毛澤東思想辦事,我們的黨就前進,就勝利?!薄霸谌魏螘r候、任何情況下,誰反對毛主席、誰反對毛澤東思想,就全黨共討之,全國共誅之?!边m應著這種形勢,毛澤東倡導的階級斗爭觀念逐漸發(fā)展為社會普遍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念,“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等,就是這種價值觀的通俗表達。毛澤東向往的“均平社會”也成為人們向往的理想社會,而其中的“平等”則成為當時社會的價值追求?!捌降取笔欠从成鐣髁x本質(zhì)的一種價值,但是,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脫離社會主義的富裕、民主、自由、和諧、文明等價值組成的價值體系單獨作為追求的目標。離開了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單獨去追求平等,結果只能是走向普遍的貧窮的均平主義。這就使得中國社會發(fā)展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進行的撥亂反正,在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戰(zhàn)線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
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為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現(xiàn)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14[15]?!案粡?、民主、文明”的夢想價值追求是在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成為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指出了正確方向。
進入新世紀,當中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社會進入了“發(fā)展的黃金期”和“矛盾的凸顯期”。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催生出新的利益群體,原有的利益格局逐漸被打破,出現(xiàn)多元的價值追求。面對這種新情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
“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深刻回答了“為誰發(fā)展”“靠誰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發(fā)展什么”等重大價值原則問題,從價值主體的角度,凸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特點?!耙匀藶楸尽敝械娜耍仁侵钢袊嗣?,也是指每一個公民,是群體與個體的統(tǒng)一。圍繞著以人為本,滿足主體——人的各種需要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富裕、公正、正義、自由、民主、文明、和諧等正在逐漸整合到社會價值體系之中?!皩W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等的夢想追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越來越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競爭力,使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與人民群眾個體的價值追求越來越具有一致性。同時,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目標。[16]“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目標,是適應了最廣大人民的需要,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幸福,而不是為了少數(shù)人。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在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同的同時,也將越來越證明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價值——社會主義將是最符合人性、最有利于人生存發(fā)展的社會。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及“中國夢”,自此,“中國夢”一詞人人知、人人議。“中國夢”的提出,依托的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優(yōu)秀成果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jīng)驗,是黨和人民在肯定中國業(yè)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對未來的向往和期待。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提出了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前進方向和發(fā)展目標;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則明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時間路線和奮斗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在治國理政中的戰(zhàn)略重點。“中國夢”串聯(lián)出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譜寫出中國人尋夢、追夢和圓夢的靈動音符。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論中外有不能相安之勢[N].新民叢報(第二十號),1902:110.
[4]譚嗣同.譚嗣同全集[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4:488.
[5]沙健孫.中國共產(chǎn)黨通史: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43.
[6]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1-10-10.
[7]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101.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
[1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1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2.
[1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1.
[1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責任編輯:王瑋瑋
D616
A
1009-0169(2016)11-0019-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網(wǎng)絡媒介中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問題研究”(15YJC710014)、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wǎng)絡媒介中的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問題研究”(15SKS008)、西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4JY008)的階段性成果。
何紅連(1986-),女,重慶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意識形態(tài)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