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弟子規(guī)》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價值歸旨

2016-02-10 10:00樊海源
知與行 2016年10期
關鍵詞:弟子規(guī)

樊海源,于 慧

(黑龍江工程學院 思政部,哈爾濱150050)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弟子規(guī)》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價值歸旨

樊海源,于慧

(黑龍江工程學院 思政部,哈爾濱150050)

《弟子規(guī)》為清朝李毓秀所作,三字成句,言簡意賅,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教化弟子“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崇德向善、謙恭禮讓、利益他人”,彰顯出儒家思想的主旨精神,其雖歷史久遠,但價值歷久彌新。它是規(guī)范弟子言行舉止、為人處世之經典,是人類共同的家規(guī)和必修的課程?!兜茏右?guī)》的傳統(tǒng)價值包括:倡導仁愛思想,主張和諧共生;崇尚孝道儀禮,孝治天下;主張崇德向善,禮讓為先;倡導少私寡欲,儉化人生?!兜茏右?guī)》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治國安邦之法寶;修身養(yǎng)性的寶典。踐履《弟子規(guī)》需要全社會統(tǒng)一認同,高度重視,群策群力,擬從知行合一的宗旨、轉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學以貴專的方法來考量。

弟子規(guī);中華民族;時代價值;轉化創(chuàng)新

《弟子規(guī)》為清朝李毓秀所作,三字成句,言簡意賅,教化弟子“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崇德向善、謙恭禮讓、利益他人”,彰顯儒家思想的主旨精神,雖歷史久遠,其價值歷久彌新。當前,全國人民正努力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中頻現(xiàn)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禮儀式微等亂象,已然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桎梏,因此,亟須發(fā)掘《弟子規(guī)》的人生哲理和時代價值,將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全社會廣泛推廣和踐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建設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涵養(yǎng)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踐行“中國夢”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提供正能量,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涵。

一、《弟子規(guī)》之傳統(tǒng)價值

《弟子規(guī)》教導弟子盡本分、保身心、全人格、推人己、善交友、免學文,使人成為文質兼?zhèn)涞谋虮蚓樱兜茏右?guī)》蘊含豐富的人生智慧,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一)倡導仁愛思想,主張和諧共生

仁愛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理念,散見于《弟子規(guī)》中。“凡是人,皆需愛”,愛是人的本能,“愛無差等”,人在天地間是平等的,愛也是相通的;真正有仁德之人,“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人都敬畏他,不會諂媚他,因為他有仁愛之心,所以“能親仁,無限好”,親近有仁德的人,就會受益自己,無限美好,否則,就會“無限害”,甚至“小人進,百事壞”,遠離仁者,奸巧之人就會接近自己,導致諸事不順。儒家重視人際交往互動和諧,仁愛思想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和諧共生。擁有仁愛之心,就會熱心助人,“勿自私”“達則兼濟天下”;對待財物,要“與宜多,取宜少”,懂得分享,懂得施與;他人有才能,“勿輕訾”,不生嫉妒心和怨恨心,“不怨天,不尤人”。此外,人有仁愛之心,便懂得知恩圖報,“恩欲報”“報恩長”;對于他人的隱私和短處,要“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要有推己及人之心,懂得“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如《太上感應篇》所言“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對待他人要真誠,善于直言相勸,“德皆建”;要“慈而寬”,“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時刻想到他人,使人安寧。儒家的仁愛思想推廣到執(zhí)政層面,就是行仁政,仁者無敵,推廣到志士仁人上,就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弟子規(guī)》說“財物輕,怨何生”,看輕財物,看重人間親情、友情,就會減少紛爭,化解矛盾。因此,儒家思想推崇“和”理念,因“物之不齊,物之情”(《孟子·滕文公上》),故倡導“和為貴”“和而不同”理念,崇尚“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儒家強調人際關系“以和為美”,以“仁、義、禮、智、信、忠、恕”等倫理道德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舉止和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儒家“和”理念,在安邦治國、社會安定、家庭和睦、人際和諧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無疑是解決世界矛盾和沖突、維護世界和平的一劑良方。在西方,人與人是法解關系、契約關系,注重法律的強制力,鮮有人情;在中國,人與人是人性關系,天道關系,注重人倫親情;當制度取代了人性,就會導致人的異化退化,人性荒廢消失;人性輔以制度,人人正常和諧,人性保持不變。此外,西方追求競爭法則,鼓勵自私,倡導英雄主義,強調權利,刺激欲望;而中華文明講究克己復禮,強調責任,力行謙讓,格除物欲,減少訴訟,這些都能在《弟子規(guī)》中找到答案。當今世界已然成為一個“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類實現(xiàn)了從原始競爭狀態(tài)到現(xiàn)在合作互助的過渡,成為“命運共同體”,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面對世界問題時,合作和互助無疑是正確和理性的選擇。

(二)崇尚孝道儀禮,孝治天下

儒家思想又稱作“孝道文化”,孝道是維系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基本倫理規(guī)范,人若在家孝順父母,走入社會方能善待他人,禮讓謙恭;謀事盡責,對待工作方能全力以赴,盡忠職守。

《弟子規(guī)》云“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圣人垂訓第一位的是孝悌,孝在前,悌在后,《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孝是最重要的德行規(guī)范。從父母說教“須敬聽”開始,即使是在日常居家細微到“冬溫夏凊”“晨醒昏定”“出必告,反必面”的小事,也要“勿擅為”,否則“子道虧”,心存感恩心,必然會提起孝心。在德行方面,即使是小物,要“勿私藏”,時刻感受父母的喜好厭惡,不能因為自己的德行缺失,而“貽親羞”。是否是真正孝子,可從父母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上看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是區(qū)分小孝和大孝的標準?!兜茏右?guī)》中對于“孝道”的闡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孝的理解從淺入深,層層深入,真正的孝子是對于父母的過錯予以規(guī)勸,即使“撻”也“無怨”。《論語》中,“子夏問孝??鬃哟鹪唬骸y。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儒家認為,孝應該是體現(xiàn)晚輩對于長輩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感受,所以應“怡吾色,柔吾聲”,久病床前無孝子,孝子的神態(tài)顏容是孝的一種外在反映,故孔子說孝為色難。同樣子游問孝,孔子對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真正的孝子往往內心升起的是對于父母的一種恭敬之心,這種恭敬是源于對于父母報恩之心的反映,若不敬,就是不孝。

儒家認為,從個體來看,“孝”是德性的根本,“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切人倫教化均由孝道產生,故“百善孝為先”,人之五倫由孝而行,“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從國家層面看,孝是先王至德要道,孝治天下,才能順應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因此君王應“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因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章》)。儒家倡導孝,孔子及弟子也以身盡孝,為后人樹立了榜樣,為儒家孝文化奠定了基礎。

(三)主張崇德向善,禮讓為先

《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崇德一直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終極價值。崇尚德行在《弟子規(guī)》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人應該追求德學之淵博,才藝之廣泛,己不如人“當自礪”,德行的修為還體現(xiàn)在“聞譽恐,聞過欣”,聽到別人贊譽自己誠惶誠恐,“謙受益,滿招損”,懂得禍福相依,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就會感到恐慌;如“聞過怒,聞譽樂”,則會“損友來,益友卻”,就會招致身邊都是奸巧之人,益友遠離??鬃影龘P子路“聞過則喜”,畢竟忠言逆耳,“直諒士,見相親”,身邊有直言相諫的朋友,善于接受勸誡的人方能走得更遠更長久。德行向善還表現(xiàn)在不應“彼說長,此說短”,古語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他人”,修行要三省吾身,不要人前人后搬弄是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謹言慎行,“話說多,不如少”,老子講“希言自然”,旨趣相同,尤其不要熱衷他人之事,更不應道聽途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根據(jù)的事情亂說和主觀猜疑,偏聽偏信就會生起事端,“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明知不實之言再加以傳播,就是惡行,就會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要揚善隱惡,“道人善,即是善”,將善言善行廣為傳之,廣為傳頌,“人知之,愈思勉”,人人紛紛效仿,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傳遞正能量;“揚人惡,即是惡”,古人講“口為禍福之門”,常講人家的過失、張揚人家惡事,就會形成負面效應,“疾之甚,禍且作”,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應時刻惕厲自己,避免因口過之患、揚惡之害釀成滔天大禍。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guī)范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素來尊老敬賢,崇尚儀禮,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稑酚洝氛摗氛f“禮者,天地之序也”,禮節(jié)符合自然規(guī)律,就會使人感到舒服自在?!缎⒔洝V要道章第十二》說:“禮,敬而已矣”,《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儀”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民族孜孜以求的行為規(guī)范,“發(fā)乎情,止乎禮”。古往今來,尊老敬老是中國古代儀禮中的重要內容,社會交往中禮儀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奉行傳統(tǒng)禮儀,有利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構建有序和諧的倫理秩序。禮儀既留存于人們口耳相傳的觀念意識里,也踐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禮節(jié)出自內心誠意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jié)?!兜茏右?guī)》中對于尊長者的禮儀規(guī)范做出了詳盡的規(guī)定,“長者先,幼者后”,長先幼后,提起的是對于長者的恭敬心,《論語·鄉(xiāng)黨》中曰“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與鄉(xiāng)人舉行飲酒禮,總是等拄拐杖的老人出去后,自己才出去,體現(xiàn)對于長者的基本禮節(jié)。對于尊長者的要求,“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時刻能夠體會長者的要求,及時完成長者的囑托。稱呼尊長者,“勿呼名”,不要直呼其名,否則失禮;尊長前“勿見能”,要有謙卑之心,要內斂,不要張揚顯示,體現(xiàn)了對于尊長者的尊敬之心。與尊長者相處時應注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者未坐,自己一定不能坐;與尊長說話“聲要低”,但語調不能過低,“低不聞,卻非宜”。《養(yǎng)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要時刻提起對尊長的恭敬,“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語音語調要微重且舒緩,讓長者聽清為主,切忌快和含混不清;談話時“視勿移”,目光不可上下左右游離不定,顯得內心慌亂不安。進入尊長者房間,“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進門禮節(jié)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中,“進必趨,退必遲”,舉止大方,恰到好處,“事勿忙,忙多錯”,切忌慌張,舉手無措。尤其要注意“入虛室,如有人”,不要在主人不在時亂動人家的物品?!兜茏右?guī)》中提出的禮節(jié)規(guī)范,適用于尊長者,也適用于同事朋友親人之間,切忌因關系親近而淡忘了禮節(jié)?!墩撜Z·堯曰》說“不知禮,無以立也”,《紅樓夢》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看似簡單,其中有大學問,人情世故皆重要,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招聘、考試等面試環(huán)節(jié),彬彬有禮就是面試加分的重要因素。

(四)倡導少私寡欲,儉化人生

儒家認為修身實則養(yǎng)心,修養(yǎng)與節(jié)欲不可分。生活中,“上循分,下稱家”,持家應節(jié)儉、節(jié)約,“衣貴潔,不貴華”,衣服用品應該以儉約為主,衣服要整潔大方,不要奢華,不同場合需要不同服飾,入鄉(xiāng)隨俗,更要考慮服裝與自己的身份、年齡以及職業(yè)的適合情況;在飲食方面,“對飲食,勿揀擇”,飲食勿挑三揀四,不要挑食;在數(shù)量上,“食適可,勿過則”,飲食不宜過量,適量即可。元朝營養(yǎng)學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養(yǎng)生避忌》中說:“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提倡健康、科學的飲食觀?!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有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敝T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欲壑難填,能夠控制自己欲望的是強者,“勝人者有力,自勝者王”(《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鬃诱J為人在不同時期對欲望要有所控制,降低欲望,孔子自己七十方“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經歷了“四十不惑”之后才有的瀟灑與自如,孟子提出“養(yǎng)心莫過于寡欲”(《孟子·盡心下》),孟子“四十不動心”與此同等境界。儒家文化中“廉”的思想寓于德政之中??鬃犹岢爸宜 薄爸杏埂?,主張“德治”,提出了“欲而不貪”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不能過分貪欲,應該保證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故儒家強調以德潤身,通過修德來充盈自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等,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倡導人們修身養(yǎng)德,就會“德不孤,必有鄰”。

二、《弟子規(guī)》之時代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掀起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囿于文化博大精深,難以抓住根本,綱舉目張,《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弟子規(guī)》是規(guī)范弟子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的經典,是人類共同的家規(guī)和必修的課程,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弟子規(gu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1]。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2]。傳統(tǒng)文化為塑造中國人嶄新精神風貌的源頭活水,“實現(xiàn)中國夢所需要的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顯的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所強調的個人夢想和民族前途、國家命運的緊密關聯(lián),所主張的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理念訴求,都能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經典話語、內在依據(jù)和有力支撐”[3],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夢的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5]?!兜茏右?guī)》倡導“尊老孝親,長幼有序,和諧相處,利益他人,仁愛思想,勤儉治家”等尚德理念,核心價值觀講“和諧、民主、平等、公正、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二者在價值旨趣上趨同,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實轉化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與時俱進的品質特征。《弟子規(guī)》中很多經典佳句褒揚了古人至真至善的美德,古往今來,踐履者頗多?!岸瑒t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文王三省”彰顯了周文王純孝的圣德,被孔子譽為“圣人”;“親有疾,藥先嘗”,“漢文嘗藥”以及康熙侍奉孝莊太皇太后等,都是“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孝經·感應章第十六》)的范式,孝子治國為國之幸事,民之福祉。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選擇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使經典鑲嵌在國人的頭腦中,轉換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二)《弟子規(guī)》與為官之道相契合,是治國安邦之法寶

《弟子規(guī)》講修身治家之道,實為治國理政之道,即領導干部的為官之德。儒家思想展示的家國情懷是對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xiàn),也是愛家愛國的一種深情大愛。家國同構,修身齊家,即治國平天下。儒家倡導仁者愛人,認為愛具有推衍性,“事諸父,如事父”,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就能善待老人;“事諸兄,如事兄”,在內兄友弟恭,在外就會禮讓他人;“朝起早,夜眠遲”,在家勤事家務,在外就能恪盡職守。“為人謀而忠乎”,忠臣多出于孝子,儒家的“忠恕”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兜茏右?guī)》智慧延展到治國理政層面,領導干部要廣施仁政,把人民群眾看作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是《孟子·離婁上》中“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案改负?,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黨員干部就會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需,就會為人盡忠,謀利為民,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精忠報國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岳飛、林則徐皆是代表,當代焦裕祿、孔繁森等皆為榜樣,若只想一己私利,中飽私囊,貪官污吏就是下場。領導干部研讀《弟子規(guī)》,便會心生敬畏,自覺把對權力的敬畏和對民眾的擔當聯(lián)系起來,就會殫精竭慮夙夜在公;對權力的敬畏,體現(xiàn)在情為民所系,“在其位,謀其政”,就會胸懷憂患意識,要“未雨綢繆”,就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未敢忘憂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6],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體現(xiàn)出家國情懷中最溫暖貼心的情愫,每個黨員干部自身都與黨和國家利益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就會自覺地將自己置于人民群眾中的一員,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努力工作,奮發(fā)進取,成為國家發(fā)展和改革成就的推動者和享受者。

(三)《弟子規(guī)》與人性至善相契合,是修身養(yǎng)性的寶典

《弟子規(guī)》教人向善崇德,擇善從之,修德至善,符合人性要求?!叭酥?,性本善”,赤子之心是純凈、無污的,隨著年齡增長及環(huán)境的熏染,人心便背離最初的本真,因此要反觀內心和需要內省。首先,《弟子規(guī)》倡導余力學文棄浮華。《弟子規(guī)》云“不立行,但學文,漲浮華,成何人”,讀書可以提升人的氣質修為,擺脫浮華之氣,“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學習,就會“任己見,昧理真”,剛愎自用,蒙昧真理。讀書需“朝起早,夜眠遲”,做到“心眼口,信皆要”,讀書需有始有終,“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讀書若“緊用功”,就會“滯塞通”,讀書應“就人問,求確義”,具備鉆研刻苦的精神。“古圣賢,尚勤學”,“頭懸梁,錐刺股”,古人求學異常艱苦,但意志堅定,值得今人學習效法。

其次,《弟子規(guī)》崇尚修德行善,不斷提升自己?!耙娙松?,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儒家以德為本,“士能做到,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盡心上》)??鬃印帮埵枋?,飲水,曲肪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均體現(xiàn)出儒者“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的高尚精神?!耙娙藧?,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改過是為圓滿德行,“過能改,歸于無”,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皆是通過人的內心修養(yǎng)和自我調節(jié),實現(xiàn)人主體精神的發(fā)揚,以言語和德行來實踐儒家的修身思想。人向內完善自我的道德人格修養(yǎng)達到至善至美,再以此來教化社會、凈化人心,讓民眾與社會都遵循圣人之道,實現(xiàn)“內圣外王”?!笆ヅc賢,可馴致”,儒家認為人性止于至善是可能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相信人的道德自覺,通過主觀努力終會成為有為之人。

三、踐履《弟子規(guī)》的現(xiàn)實思考

踐履《弟子規(guī)》,既不能一蹴而就、操之過急,也不能順其自然、隨波逐流;既要傳承經典,也要創(chuàng)新轉化,本文擬從踐履宗旨——知行合一;踐履途徑——轉化創(chuàng)新;踐履方法——學以貴專三個方面來考量。

(一)知行合一:踐履《弟子規(guī)》的宗旨

中國哲學善于從難易角度來探討知行關系,《尚書·說命》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意為知道不難,做起來難。宋代程頤指出“知難行亦難”,朱熹提出“知難行易”,明朝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近代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 “知難行易”學說,認為當時國民素質低是導致革命形勢屢遭失敗的原因,因此主張加強國民心理建設,進行心理輔導。

踐履《弟子規(guī)》,同樣面臨著知行統(tǒng)一的問題,為此,應從兩個方面予以破解,一是不知《弟子規(guī)》,故不行?!兜茏右?guī)》所倡導的孝、悌、仁、義等理念,傳承至今,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影響式微,20世紀80年代之后,雖“國學熱”盛行,但對于《弟子規(guī)》認識還不十分廣泛,國民行為背離《弟子規(guī)》則不難理解。廣泛、全面推行《弟子規(guī)》,是當前上至政府、下至學校社區(qū)等首推之事,免費發(fā)放《弟子規(guī)》學習資料及光盤,倡導慈善家捐資助學,都是可行之舉。二是知曉《弟子規(guī)》而不行。圣賢經典,非所有人都能主動學習,自覺接受的,或持懷疑觀望態(tài)度,或缺少篤行《弟子規(guī)》的信念,甚至有些人會對研讀圣賢著作之人予以嘲笑,實屬正常。進入21世紀,一些人遠離經典,甚至否定經典,讀經無用,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知道做不到,知之而不為。因此需舉辦大型公益講座,擴大受眾群體,增加輻射面,邀請力行《弟子規(guī)》的受益者現(xiàn)場分享,通過公益學習和典型示范,增加真情實感,感染受眾,增強踐行《弟子規(guī)》的信心和決心,從而能自覺主動踐行《弟子規(guī)》。

(二)轉化創(chuàng)新:踐履《弟子規(guī)》的途徑

《弟子規(guī)》具有明顯的歷史痕跡,其中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禮儀也需要順時而動,拋棄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jié),將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禮儀習俗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賦予《弟子規(guī)》以時代氣息,符合現(xiàn)代禮儀需要。

古人歷來把祭祀作為國家頭等大事,祭祀堪為現(xiàn)實生活中社交的延伸,“生,事之以禮,死,藏之以禮”,古代祭祀的禮儀比較復雜,對待故人懷念,應體現(xiàn)在后人的言行中,如“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這樣,就應和了《弟子規(guī)》中所說的“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惫湃思漓耄吧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在形式上較今天煩瑣,今人可以適度揚棄,保留必要的形式,改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對于先人的恭敬、緬懷、感恩之心,這樣才是盡到喪禮?!墩撜Z·八佾》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對于故去之人的莊重、哀思之情溢于言表,就猶如先人沒有離去,還在一樣。祭祀時神情專注,服飾得體,盡竭誠之心,能夠天人相通,心存感應,真誠心便顯現(xiàn)出來。

對于孝道的認識,也應隨著時代發(fā)展而進行合理轉化。《弟子規(guī)》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對于父母的過錯,兒女要及時進行規(guī)勸,要“怡色柔聲”,如父母不接受,要“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即使因此被打,也不要有怨言。《論語· 里仁篇》說“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從現(xiàn)代意義看,這種“孝”的體現(xiàn)就不宜提倡,中國人講“孝順”,這個“順”不是父母所有的要求我們都去做,要先分辨對錯,要用理智去孝順,應進行靈活調整,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變通”,避免因為一味遷就父母的過錯而導致“陷親不義”。《孝經·諫諍章第十五》說“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于父”,畢竟“過不規(guī),道兩虧”,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來勸誡父母,“大義滅親”從親情角度來看,還是不易接受的,感恩之心要常有,滅親之心不宜提倡。對于父母的責備,要順勢而為,不要逆上,感化父母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棒打蘆花”“大杖則逃,小杖則受”,以變通的方式成全孝道,不可一味“愚孝”。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常回家看看,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老有所依,相信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溝通容易了?!俺;丶铱纯础币呀浽谖覈{入刑法,韓國有“不孝子防止法”,如果接受父母財產贈與的子女虐待或不正當對待父母,可取消贈與,對父母施以暴力的子女,不經父母申訴即可接受刑事處罰,從立法角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以強制力約束子女對于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

(三)學以貴專:踐履《弟子規(guī)》的方法

古人云:學之道,貴以專。踐履《弟子規(guī)》,要長時熏修,學貴以專?!墩撜Z》中有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真正悟道,死不足惜?!兜茏右?guī)》涵蓋了“修齊治平”的大智慧,應成為國人長期學習、踐履的寶典,因此,要破解三個問題:一是踐履《弟子規(guī)》要有利他心。學習《弟子規(guī)》是為了修習、提升自己,而不能以此來要求別人,甚至指責別人,“將加人,先問己”,我們不愿意別人用標準束縛自己,也不能施加于別人身上,“己不欲,即速已”,要善于懂得先化己,才能化人,自己先做到,才能感染別人影響別人,否則強加給別人勢必會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導致不和諧。二是踐履《弟子規(guī)》,要有勇敢心。要敢于面對自己,勇于修正自身錯誤?!皭耗芨模瑲w于無,倘掩飾,增一辜”,知錯即改,就是踐履《弟子規(guī)》有效而直接的方法,“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糾錯的決心越大,錯誤改正的機會就越多,完善自己的可能就越大,因此,發(fā)現(xiàn)錯誤,或是別人給予的建議或意見,正確的就要采納,絕不等待。三是踐履《弟子規(guī)》要有恒久心。修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因暫時不見效而灰心、退縮,沒有足夠修行的積累,是不會有質的飛躍的?!傲晛砬Ь渖?,悟透半句多”,終究悟道的瞬間是幸福而快樂的,相信自己,相信堅持的力量,“有為者亦若是”。

四、結語

《弟子規(guī)》倡導友善、孝親、誠信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故而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撐力量,對于當前樹立良好、敦厚的家風大有裨益,家風純,則社會正,良好家風的形成對于改善當前不良社會風氣、樹立崇德向善的社會公德具有顯著作用,對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規(guī)范領導干部官德官風具有實踐意義。踐履《弟子規(guī)》,實現(xiàn)了家風、政風、學風、民風、官風的良性循環(huán),完成了由家庭觀念轉變?yōu)樯鐣曀缀蛧抑贫鹊倪^程,它必將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發(fā)揮更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1]習近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 人民日報, 2013-11-29:(01).

[2]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訪歐系列講話精神[N]. 光明日報, 2014-06-06:(07).

[3]習近平.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13-07-22:(07).

[4]習近平.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N]. 光明日報, 2014-09-25(01).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N]. 光明日報, 2014-05-05:(1).

[6]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 2013-03-18:(01).

〔責任編輯:徐雪野李彬琳〕

2016-09-15

2015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青少年價值理性訴求的契合研究”(15KSD10); 2014年黑龍江工程學院教改項目“契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系統(tǒng)設計研究”(JG2014068)

樊海源(1972-),女,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G41

A

1000-8284(2016)10-0019-06

猜你喜歡
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泛愛眾(一)
弟子規(guī)·謹而信(十二)
弟子規(guī)·謹而信(十三)
弟子規(guī)·謹而信(七)
弟子規(guī)·謹而信(六)
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謹而信(一)
弟子規(guī)·謹而信(九)
弟子規(guī)·謹而信(八)
弟子規(guī)
临邑县| 潮安县| 青阳县| 泗水县| 莱阳市| 和田县| 嘉定区| 高平市| 明水县| 高邑县| 景德镇市| 和政县| 克什克腾旗| 缙云县| 湘潭市| 理塘县| 洛浦县| 迁安市| 宽城| 九龙城区| 斗六市| 中宁县| 丰都县| 株洲市| 林甸县| 安图县| 合水县| 汶上县| 曲松县| 罗源县| 乳源| 曲阜市| 广宗县| 昌乐县| 文山县| 资讯 | 曲靖市| 长兴县| 长乐市| 睢宁县|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