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地考實錄“活著的古商道”

2016-02-06 00:43
貴州商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木里馬幫茶馬

劉 凍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全媒體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8)

地考實錄“活著的古商道”

劉 凍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全媒體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8)

“茶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馬古道指的是云川地區(qū)以馬幫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它穿越橫斷山脈,沿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而上到達西藏,又從西藏延伸至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nèi),直抵西亞、西非紅海岸,順江而下則可到達東南亞及南太平洋等地。這條古道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yōu)榱松婧蜕罟┬璞仨毧缭降淖匀黄琳虾蜕虡I(yè)通道。馬幫文化既是流動的商業(yè)文化,又是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更是相對的時尚文化。如今,還仍有馬幫在它的支線余脈上艱辛跋涉,使之成為中國大陸上一條“活著的古商道”。

互市;茶馬古道;背夫文化;沈家馬幫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分布著一條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商業(yè)通道——茶馬古道。這里山高水急的自然條件使水上航行成為純粹的惡夢,而山道的險峻曲折,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只適合馬幫的徒步運輸,這就形成了茶馬古道的與眾不同之處:這完全是一條用人和馬的腳力踩踏出來,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軀輔就成的道路。

茶馬古道跨越了云、川、藏地區(qū),連接著四國,曾為國際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有兩條主要線路[1]:一條是從云南的普洱茶源產(chǎn)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jīng)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林芝、拉薩,再經(jīng)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

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jīng)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米網(wǎng)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黔藏川“大三角”區(qū)域息息相關(guān)地聯(lián)絡(luò)在一起,被譽為中國西南“流動的血脈”。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2],早在漢唐時期,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fā)揮作用了??谷諔?zhàn)爭中,當沿海淪陷及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后,“茶馬古道”便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筆者從1989年夏季開始,就分別徒步行走于這兩條茶馬古道的主干線上27年,實錄和收藏了大量的文圖與俗物,由此建立了“茶馬古道民俗博物館”,并對古商道的各類多項地緣文化事項,進行了有效的比較與研考。

一、天全,“徙都”里的背夫

天全是古老的。

從《國語》[3]中推斷出,四川天全古徙國建國時間可上溯至公元16世紀夏桀伐楚之前。

天全又是神秘的。

在田野調(diào)查中印證了越北緯30度線,穿雨城沿蘆山過天全抵瀘定的全過程,這里的神禹漏閣和臨縣蘆山圍塔漏斗都是和北緯30度有著難解的謎。

天全更是文化的。

天全從元鼎六年(111年)以故徙都始陽置徙縣至今的一千九百多年的漫漫歲月中,祭奠了豐厚的土司文化、故徙都文化、茶馬古道文化、藏漢佛教文化……[4],這里最令人魂牽夢縈、令人涌動著物我兩忘的、融入自然的期盼與夢幻的當數(shù)“背夫文化”。

圖片來源:作者實地拍攝

從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開始向天全縣出發(fā),一路西南直至北緯30度線上的雅安市,路過名山縣時,此地滿目是茶,充耳也是茶,一眼望去整個大地一片碧綠,還飄來陣陣清香,趕巧碰上了今年的春茶交易集市。

順318國道而行的,過天全縣就開始迎接第一座近四千米的二郎山。山的背面是瀘定縣,出瀘定沿大渡河緩上緩下別瓦斯鎮(zhèn),左拐沿折多河上行直到康定市。接下便是折多山、雅礱江、理塘、巴塘,進入西藏的芒康,直至拉薩。這條路基本上和北緯30度線平行與重疊,汽車奔上竄下的線路,有種恰似在北緯30度線上跳鍋莊舞的感覺。

這樣一看便知作為川藏公路起始點的天全古城的戰(zhàn)略意義了,過去天全是公路的盡頭,也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司馬相如以徙(即斯榆)都(今天全始陽鎮(zhèn))為治地置“徙縣”。 天全為“古西夷徒都地”,唐末至清雍正7年(1729)的790多年間,是江南領(lǐng)江府人高卜錫、山西太原人楊端世襲的土司管轄之地。[4]

天全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始點是有原因的,關(guān)鍵是天全產(chǎn)茶,而且產(chǎn)好茶,有聞名遐邇的蒙頂茶、金尖金玉邊茶和素茶。天全是中國種茶業(yè)和茶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有著兩千多年所積累下來的種植經(jīng)驗和生產(chǎn)工藝。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源頭,天全的藏茶自古便是穩(wěn)定邊疆的有力工具。[5]

天全是茶馬古道川藏線上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chǎn)地,宋代時官府曾在這里設(shè)立過“茶馬司”,清代時更被指定為專為藏區(qū)生產(chǎn)茶葉的產(chǎn)地之一[2],盡管歷代的縣志上似乎更津津樂道的是給皇帝供奉了什么新的貢茶,但真正影響深遠的歷史卻是寫在茶馬古道上,源于當年與藏區(qū)進行的“大茶”貿(mào)易。[6]

所謂“大茶”意謂粗茶,是藏族百姓所歡迎的。在茶里添加上酥油和鹽巴,再經(jīng)過在茶具里熬煮,酥油茶桶里攪拌,便制成了風味獨特的酥油茶。飲茶在產(chǎn)茶的內(nèi)地至今只是一種嗜好,而在不產(chǎn)茶的藏區(qū),酥油茶卻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6]

天全地理條件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崇山峻嶺道路崎嶇艱險,二是進入藏區(qū)的重要通道,茶馬古道就深深地藏匿在天全的千山萬壑之中。從天全縣城出發(fā),順著318國道向西行半小時,便是青石鄉(xiāng)的紅星村,這是茶馬古道上的第一驛站。國道右邊有一塊石墻上寫著:“二郎山茶馬古道”。

帶著踏古的心情,在陰雨中走進了這一段茶馬古道。石墻左側(cè)有條石塊鋪就的小路坡通向村子向里,第一間房檐上掛著紅紅的燈籠房屋便是“茶馬古道陳列館”,向前一拐就是茶馬古道原始遺址。

現(xiàn)在砌上了石墻,并刻有“茶馬古道”字樣的印章和《古道背夫銘》中的“遙想當年,背夫前赴后繼,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7]此句說的是其見茶馬古道上是人和馬的腳印踏出來的,而這里二郎山的茶馬古道上卻是人的腳印,因為山勢的險峻陡峭,騾馬根本上不去,所以在二郎山茶馬古道上背夫多多。

這里是紅星村二組,以前是個驛站,因為在古道上每隔15里便設(shè)一個驛站。背夫們每天最多也只能走15里,不論多早到達驛站都得休息投宿,因為當天是趕不到下一個驛站的。那個時候走到康定要半個月,可現(xiàn)在只需不足四小時的車程。

走在山道上發(fā)現(xiàn)許多石頭上有或圓或橢的小窩窩,它們大小差不多但深淺不一,這就是是背夫們在古道上遺留下的拐子窩。背夫們途中歇息時用手里的丁字拐支撐于背架之下,讓拐子的末端杵于石上,歷代背夫一次又一次的重復(fù)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永恒烙印,現(xiàn)在村子里就是用丁字拐的造型來做路燈架。

村中八十多歲的老茶公周大爺說他祖祖輩輩都是背夫的頭,人稱“茶牽頭”。周大爺從小就在這條古道上行走,已經(jīng)記不清往返多少回了。他介紹說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從云南的普洱茶原產(chǎn)地普洱縣出發(fā)到達拉薩再到達印度;另一條就是從天全紅星村出發(fā)經(jīng)康定到達拉薩,再到尼泊爾和印度。

藏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許多諺語也說明著茶對于藏族人的重要性。諸如漢家飯裹腹、藏家茶飽肚,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但藏區(qū)都是在高海拔氣候酷寒,無法栽種茶葉,所有茶葉皆來自于四川、云南等地。[8]而那個年代別說飛機火車,連大路也沒有,只能靠人和馬來運輸商品,于是茶馬古道誕生了。

茶馬古道在天全縣約有一百公里,而最輝煌和炫目的山道地段,就在天全縣的二郎山上。不管是人走還是馬踏,古道是漫漫無數(shù)個日子走出來的,經(jīng)風歷雨鑄就了今天茶馬古道的歷史和文明,以及古道商業(yè)的神秘傳奇和無限滄桑,所有這些都鑄就了一份光彩和神奇。

這里自古就產(chǎn)生了“背夫文化”,“背負”曾是天全人的主要商業(yè)運輸活動。背運工具眾多,主要有各式背篼、長背夾、短背夾、水背、糞背、草辮、竹麻辮、口袋、邊茶篼等。輔助工具有墊背、云肩、拐子、各種草鞋、竹麻鞋等。[8]

背的工具有區(qū)別,背運距離有長短,一般從天全縣城至康定,背運數(shù)十公斤至百余公斤,單邊徒步行程三百多華里,來回路程五六百華里。就是這樣的自身歷史文化和地理條件,造就了天全的民風民俗、天全人的精神。

清代天全知州朱梓指出“其俗謹而醇,其民樸而質(zhì)”?!短烊葜尽酚涊d“節(jié)儉敦樸,不尚繁華”,“民風近古”,“風俗茂美,大有無懷葛天景象”。[4]如今茶馬古道似乎沉寂了,歲月已經(jīng)掩埋了當年由背夫踩出的小道。但是沿線的茶人和背夫所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文化,在今天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在許多戶外探險者到了天全便放棄了所有的交通工具,改為步行沿茶馬古道進入西藏地區(qū),他們將天全的“徙都”,改為了“徒都”,意味步行的始點。

漫長的川藏茶馬古道橫貫青藏高原、橫斷山區(qū)和藏東高地。山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和2500米左右的河谷中來回穿行,需翻越14座雪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洶涌湍急的江河。[9]海拔起伏變化大路況復(fù)雜,且氣候多變,將注定是一段挑戰(zhàn)體能錘煉意志的商旅。

這是一條充滿故事、神奇而美麗的道路,能讓你足足體會到背夫們的坎坷艱辛和朝圣者的堅忍虔誠。每個凡走過此地的人,都會想讓這莽莽群山來見證自己的激情體驗,留下人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二、重走“德拉姆”古商道

“德拉姆”不是地名,也不是人名,而是馬幫的一匹頭馬的名字。[10]德拉姆茶馬古道一路上的風土人情,反映了一個如此純凈的馬幫群落,在這樣一個險惡卻風景秀麗的地方,綿延不絕,生生不息。馬幫們甘于清貧,享受清貧,因為他們是一個有信仰的群落,他們堅信有天堂,他們也比我們更貼近天堂。他們這種純凈無瑕的秉性,是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的。

從丙中洛出發(fā),順著怒江逆流而上。其實丙中洛至察瓦龍已修通了一條87公里的簡易公路,但由于多處山體滑坡,從秋那桶至察瓦龍的70公里只能靠自己的雙腿徒步進去。在怒江峽谷的腹地,滾石、滑坡、泥石流屬于大概率事件。

在秋那桶踏上古道,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谷,路在崖上,時而還得穿崖過壁,加之雨霧彌漫,滾石、坍塌與雪崩等自然災(zāi)害隨時都可能從天而降。一路捫壁急行,轉(zhuǎn)個彎眼前豁然開朗,在兩座高聳的雪峰下,有一片平緩的田園,綠樹成蔭,江邊的沙灘邊上有個小村莊,這就是松塔村。

建在危巖或山澗邊的民房多為千腳屋,一端以巖石或堅硬的坡坎為地梁,空懸的另一頭則用近百根手臂粗的木頭底柱頂住房梁;建在地勢稍平坦的地方,則用石塊砌成方柱墩,托住樓板橫梁。屋頂多為“人”型坡,以石片代瓦,遠看宛若魚鱗。

往前走便進入藏區(qū)了,居民由原來的傈僳族、白族、怒族、彝族、普米族、藏族、獨龍族、納西族、景頗族等民族混居變成了單一的藏族。[10]氣候也不再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呈現(xiàn)一片干熱河谷的景色,滿目蒼涼,仙人掌成了唯一的高大植物,直到察瓦龍都是這樣的景象。

出察瓦龍,接下來便是原始的茶馬古道了,翻過三個山口,走上兩天,就到達有簡易公路的碧土鄉(xiāng),這是此次徒步的終點站,這段路也是著名的梅里外轉(zhuǎn)經(jīng)的西北一段。在某些地圖上還是未建制縣城的碧土鄉(xiāng)小得讓人吃驚,只有兩排土房,幾家店面。不過到了這,已經(jīng)有簡易公路通往左貢,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真正意義的茶馬古道行程結(jié)束了。

這條古道一走就是上千年,對于數(shù)千年來一直寂寞跋涉于崇山峻嶺的馬幫來說,這條世界上最高最險的商業(yè)文明文化傳播古道顯然沒有更多的含義,那只是一條路,一條山路,僅僅是為了生存必須跨越的自然屏障。所以,這里沒有詩意,只有生活,為了生存下去的生活。[11]

三、尋找最后的“沈家馬幫”

馬幫在心中只有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影像記憶,而且對馬幫的所作所為更顯吃驚?!榜R幫”在都市人眼里是無法想象的,更是無法做到的事情,更沒想到的居然也踏上馬幫的路。

圖片來源:作者實地拍攝

在麗江寶山鄉(xiāng)東元沈家村沈?qū)W道家做客時,他提到自己的先祖明朝首富沈萬三當年組織浩浩蕩蕩的馬幫隊,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交合部古道上穿梭,來回傳送日常用品,并進行各地民間的文化傳播與經(jīng)濟交流。[12]隨著時代的進步,滇緬公路、滇藏公路,川藏公路修通了。原來古道上馬幫歷盡艱辛,一代接一代探索出來的驛道,大多已被平整寬敞的等級路面所取代,昔日的羊腸小道如今車煙滾滾。

沈老師在談及馬幫時既興奮又沮喪,現(xiàn)在的廣播電視一下子就把最新的文化與時尚送到了位,已不需要再用馬幫的口述和馱來的書籍傳遞外面的信息了,經(jīng)濟方式也被大小車輛所徹底打開。不過,沈老師透露在麗江寧蒗縣的永寧鄉(xiāng)可能還有沈氏后裔和許多馬幫后代仍靠馬幫運輸,執(zhí)著地活躍于古道之上,為搞活一方商業(yè)經(jīng)濟而艱辛跋涉。

由于大雪封山,只能從麗江到寧蒗后轉(zhuǎn)車去瀘沽湖的大落水村,再搭馬車來到永寧鄉(xiāng)。永寧是寧蒗縣的一個重鎮(zhèn),與四川鹽源山水相連,至今保留著母系大家庭傳統(tǒng)風俗的摩梭人即聚居于此。這里不僅是周圍地區(qū)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中心,也是經(jīng)濟中心,這里有著遠近聞名的集市,吸引著眾多的納西族、藏族、普米族、白族、漢族客裔,當年馬幫的交易大多在這里進行。

永寧自古就是川滇交界處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也是四川木里縣俄亞鄉(xiāng)最主要的與外界溝通的中轉(zhuǎn)站。大年初二傍晚,永寧鎮(zhèn)大街上人煙稀少,獨自背著行囊在大街上亂晃,逢人就打聽馬幫在哪?一路問下大多說早就沒有了,也有個別說還有,不過春節(jié)時間要停走。

古老的皮匠街,已沒有想象的繁榮與喧鬧,倒是臨街的鋪面盡管已露出老相,有的甚至歪歪斜斜,但從建筑結(jié)構(gòu)上還是能看出當年豪華的風韻。有著幾百年制革歷史的皮匠街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連接著川滇藏的茶馬古道,使藏區(qū)豐富的畜產(chǎn)品由麗江永寧轉(zhuǎn)販內(nèi)地。同時,也將加工后的畜產(chǎn)品反銷藏區(qū),像藏靴就不是藏族做的,而是馬幫從藏區(qū)運來皮革在此加工,再由馬幫運回藏區(qū)賣掉,所以“藏靴不是藏靴”。[13]

站在皮匠街的一家小賣店前打聽“沈家馬幫”,店窗口伸出一個滄桑腦袋,這位大爺說剛剛木里馬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帶著孩子回馬店了,肯定今晚會有馬幫落住,否則馬老板在外拜年喝酒不會匆匆回店的。

說著,幾聲清脆的馬鈴聲從寒風中傳來,一隊馬幫走來七匹馬,為首的中年男人高大威武,背著一支槍,腰間插一把匕首??此牡难b束好像是納西族馬幫,上前一打聽果然來自四川木里縣的,當即尾隨馬幫走進永寧唯一的馬店——木里馬店。

木里馬店在一條小巷的深處,幾間低矮的木楞房除了屋頂,沒有門窗,沒有隔墻,和寬敞的院壩緊緊相連。進了大門是一個大大的院子,院中有樓二層是個納西老房,院左右兩邊都由木桿橫欄著的馬圈,兩邊關(guān)著的騾馬至少有10多匹,右邊的里端有三間房子,每間大約五六平方米,有兩間是住房,有一間是堆貨物的,院中還有小賣部,院中是伙房。

走了幾十公里山路的木里俄亞馬幫趕馬人都十分疲勞,但他們還是為騾卸下馱子,加上草料,輕拍著馬背,看它香甜地吃起來后,才躬身進屋燒火做飯。木里馬店老板龍布祖姓為沈氏,后來稀里糊涂地成了納西族了。

那位背槍的男子叫甲阿粒,今年四十九歲,是這支馬幫的鍋頭,也就是馬隊長。槍、馬、刀這三件是馬鍋頭的標志,馬幫里的其他人被稱為“馬腳子”?!榜R鍋頭”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多年的馬幫生涯中讓他練成了四樣絕活。首先,他有一雙快手和神腿,走路做事快得像風一樣,其次要有一張鐵嘴,在路上遇到麻煩,做生意講價格,靠的都是這張嘴。常年在外搞運輸,他還煉成了一雙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和一對能分辨各種聲音的“順風耳”,馬幫在外,人馬的安全他都要負責。[14]

木里馬店主要經(jīng)營對象是木里馬幫,對于馬幫,馬店只收馬錢,一匹馬在店里一天一夜收取一元,趕馬人住那簡易的無任何設(shè)施的小房子不收錢。雖然院內(nèi)還有每晚10元錢的有床鋪房間,可是大多數(shù)的馬幫都只住那不收錢的小房間,并在里面做飯睡覺。旺季時木里馬幫最高一天能有一百多匹馬十幾個馬幫隊同時進住木里馬店。

圖片來源:作者實地拍攝

名為馬店可真正來這里的馬幫多來自四川木里俄亞,木里其他地區(qū)來這里馬幫并不多。俄亞至今不通公路,從俄亞到木里單程要六天,而到云南永寧單程只需三天,所以俄亞人大都選擇走永寧。俄亞與外界的貨物流通都是靠馬幫,今天俄亞從事馬幫業(yè)的人有數(shù)百人之多,在永寧設(shè)立馬店也是市場所需。

已和馬鍋頭談好跟他們走幾天,因為這次他們?nèi)サ牡胤绞怯缹?、木里、鹽源交界處的幾個小村寨,來回只需三天。次日一早,再次來到馬店,馬幫已分成兩班人。一班人正在向永寧鎮(zhèn)人推銷自己從俄亞馱來的橙子、皮貨、藥材,馱50公斤貨物到此要五六十元,如果馱人就是每人150元左右。另一班人早早上街購物,準備銷往村寨,他們在幾個固定的商家買回幾箱白酒,幾麻袋磚茶、紅糖、土布、火腿和生活日常用品,馱上馬背,馬鍋頭招呼著大家準備出發(fā)了。

馬鍋頭交待下去了,必須趕在中午前出發(fā),才能在日落前到達下一個落腳地方,要不只能露宿深山了,關(guān)鍵是落腳點要有水源和草料,否則太累了馬騾了。馬幫上路了,走在馬幫最前面的叫頭騾,打扮得很漂亮,籠頭上繡上花,還綴著些五毅六色的絨線,馬鞍也是繡花的,馬脖下掛著銅鈴。[15]

頭騾是經(jīng)過多次跋涉考驗的,表現(xiàn)出最有力和經(jīng)驗。在休息中,頭騾被放開到處吃草,其它則被拴在一起,如頭騾吃了,表明草沒毒,其他騾才可以吃,頭騾真有點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在行走的茶馬古道上有很多地段是棧道,一邊就是懸崖,狹窄得只能過一匹馬,轉(zhuǎn)彎處要趕忙敲鑼,誰先敲誰先過,跟汽車鳴笛一個道理。聽到鑼聲,對面的馬幫就會提前找個地方把路讓出來,否則相遇必有人馬被擠得摔下懸崖造成事故。

積雪蓋住了崖間的縫隙,看起來跟平地一樣,一腳上去,人和馬都會跌下去了,活人除了繞開繼續(xù)走,什么都不能做。只有等來年再到這里,雪化了會看到人和騾的骨頭懸掛在山崖間的樹枝上,馬腳子們盡力取上來,就近埋了,有的貨還好好的,就帶著又上路了。

跟在馬幫最后面,看著烈光下馱著沉重貨物的馬幫不停地消失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之間,腳下古道石板上留著一串串兩寸多深的馬蹄印,能想像出這里曾留下過多少精彩的故事,看來馬幫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運輸方式。見多識廣,讓馬幫成為一種讓當?shù)厝俗鹁吹穆殬I(yè),但并不是人人都向往干這一行的,無非都是為了吃飽肚子,生活所迫才干這行。

臨晚時分,馬幫隊選擇了一處僻靜的山溝里休息,溝中布滿溪流,山腰中有山洞,洞里有各家馬腳子事先預(yù)備好的草料。當大伙正當搭火時,從山上又下來一支馬幫,也準備在此歇腳。

山上又下大雪了,估計明天山路十分艱險,為了不給馬鍋頭添亂,只好返回永寧木里馬店。望著甲阿粒和幫布遠去的馬幫影,敢說這道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的文明文化傳播古跡之一的茶馬古道,直到現(xiàn)在才清楚地意識到這條曾經(jīng)輝煌過的古道,和曾經(jīng)有過一種神奇人生的馬幫已經(jīng)快永遠地消失了。

馬幫們冒死來往于茶馬古道,主要是為了貿(mào)易獲利。人們?yōu)榱松鏋榱税l(fā)展,總得進行相應(yīng)的貿(mào)易交流,于是,為了豐厚的經(jīng)濟實利和對外文化的欣賞,馬幫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卓越的抗爭,翻越千山萬水年復(fù)一年不辭勞苦地往來供需各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馬幫運輸?shù)膲延^景象。[2]

這些馬幫集中主要是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今天的城鎮(zhèn)。而古道上經(jīng)濟物資的大量交流,自然帶來相應(yīng)的其他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更由于進行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lián)系沿途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紐帶。[5]

茶馬古道延伸在海拔五百米至五千米的廣大區(qū)域內(nèi),縱占十多個緯度,橫跨二十多個經(jīng)度。至今仍生息著二十幾個民族,其語言文化不但非常獨特,又有共通的成分。這片廣袤的地域眾多的民族集團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地理單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團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其后,這些民族文化又因為茶馬古道的貫通,再次相互包容相互影響,最終作為中華文明中的一個“商業(yè)亮點”而被吸收了。

也就是說,這一區(qū)域自然形成的生態(tài)格局,給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約與豐潤的機會,而茶馬古道的網(wǎng)狀貫通,又使這種商業(yè)文明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使得這一地區(qū)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熔爐和雜燴火鍋。

茶馬古道就在這片大地上穿過,它像血管一樣使這片大地富于生命和活力。茶馬古道正在呼喚著人們的了解和重視,正在逐漸吸引著人們驚奇的視線。曾在這條古道上活躍過的馬幫的生活,也將以其傳奇色彩,以其冒險精神,以其激動人心的事跡,永遠流傳于世。

[1]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wù)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天全州志[Z].清咸豐8年集本.天全縣縣志辦珍藏.

[5]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一[Z].南京:南京圖書館藏.

[6](唐)陸羽.茶經(jīng):新唐書·隱逸列傳·陸羽傳[M].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

[7]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走進雅安:古道背夫銘[EB/OL].[2013-01-17]http://news.cntv.cn/2013/01/17/VIDE1358430302849641.shtml.

[8]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華陽國志[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

[10](韓)尹榮洙,(韓)韓國KBS亞洲印象.茶馬古道欄目組.茶馬古道[M].孔淵,譯.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

[11]角巴東主.格薩爾王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沈氏家譜[Z].云南:麗江寶山鄉(xiāng)東元.沈?qū)W道收藏.

[13]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卷一.地理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1998.

[14]寧蒗彝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寧蒗彝族自治縣志[M].寧蒗彝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1993.

[15]云南省圖書館編撰.云南地方文獻概說[M].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陳紹松]

Chronicles “the living ancient trade route”

Liu Dong

(All media center, Jiangsu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18)

“Tea horse road”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ea horse transaction”, which literally means the “transaction” emerg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cient road”. In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the tea horse road is the Yunchuan area where caravan transported tea, salt and food. It crosses through the Hengduan Mountains, the Jinsha River, Lancang River, Nu River via Tiebet, and then extends to Bhutan, Sikkim, Nepal and India. Via the West Asia, West Africa, the Red Sea, it finally reaches the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Pacific. This trail is built for survival and lives of the local people who must go beyond the natural barrier and commercial road. The caravan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lowing commercial culture,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representative fashion culture. Today, there are still the caravans in this region using the ancient trail, making it a "living ancient road” in current China.

Transaction; Tea horse road; Bei Fu culture; Shen Jia caravan

2016-01-10

劉 凍(1962-),男,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全媒體中心視覺總監(jiān),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明史學會沈萬三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沈萬三史,中國人本文化。

F7

A

1671-9549(2016)01-0066-07

猜你喜歡
木里馬幫茶馬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以沙為墨指尖畫夢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生態(tài)木里 綠色未來
防火保安全我們在行動木里縣第一國有林場
馬幫“馱起”脫貧路
茶馬古道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tǒng)民族文化繼承者
騎行“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