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冬明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澳門 999078
?
淺析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樊冬明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澳門999078
摘要:精神損害賠償,是隨著《民法通則》的公布而在中國建立的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伴隨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民大眾精神生活的豐富,精神損害賠償這個關鍵詞在民事案件中頻頻出現。但由于各種情況,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相關立法較少,并且其是精神損害賠償中最富爭議的論題之一。
關鍵詞: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完善
一、我國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現狀與問題
中國的精神損害賠償的發(fā)展歷史可以說是短暫而艱難的,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真正意義上被承認是從2001年3月1日開始實行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4條規(guī)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痹凇睹袷虑謾嘟忉尅穼嵭星?,我國就曾有過關于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案例,如“王青云訴美洋達攝影有限公司丟失其送擴的父母生前照片賠償案”。從此案件的判決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看出本案“精神損害賠償”占了主要賠償部分。但在“2000年的鄧柱輝訴余淦球損毀祖?zhèn)髌髅蟀浮敝校粚?、二審法院均認定傷害是因損毀物而發(fā)生,但受損的最大卻不是該物的市場價值,而更多是該物對于所有人的特殊精神價值。這與之前的王青云案就存在一定沖突,此時表明司法對于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判決有前后矛盾的嫌疑。
二、完善我國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
(一)正視《侵權責任法》第22條存在缺陷
《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睂Υ?,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22條的確將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規(guī)定過于狹小。不符合當代社會以人為本,重視人格權益的大潮流。對此,冷傳莉學者認為從法律正義的角度講,《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對“人格物”侵害造成嚴重精神損害賠償而不予賠償的,顯然不公。因此當下尚未有相關解釋出臺時,應當毫不避諱正視《侵權責任法》第22條存在的缺陷,避免司法實踐中出現進退兩難的狀況。
(二)規(guī)整“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的定義
《民事侵權解釋》第4條中將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客體局限在“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有兩個條件:“有人格象征意義”及“特定紀念物品”。劉彭城學者的認為:可以將“具有人格利益之物”分為兩種,“象征人格之物”和“寄托情感之物”前者的定義以及范圍較小,在學界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可以看做屬于“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但是后者的范圍就比較寬泛,因為人可以寄托情感之物比較廣泛。
(三)明確對“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權”的界定
武莉娟學者認為可以將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擴展至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將權力類型化,具體包括以下四種類型:1、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財產;2、寄托特定人情感的財產;3、源于特定人身體的財產;4、源于特定人智慧的財產。相對于劉彭城學者的觀點,增加了兩條“源于特定人身體的財產”以及“源于特定人智慧的財產?!备蛹毣藢τ凇熬哂腥烁窭娴呢敭a權”的界定。
上述兩種觀點都明確了“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權”的無形存在。這時需要對“人格利益財產權”進行說明,在大陸法系國家,人格權與財產權之間具有著很大的隔閡。筆者認為,我國應采用“折中模式”更為合適,即不完全將財產權排除在精神損害賠償的使用范圍之外的同時,又對其的具體使用范圍作出一定的限制,即承認“人格利益財產權”存在的同時,又對其作出限制。
(四)立法領域完善帶領司法實踐完善
判決左右搖擺不一的重要原因另一個是我國對于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立法經驗較少、條文不完善及用詞模糊等問題所導致的,以《侵權責任法》尤為明顯。并且此方面國外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也有較大分歧。筆者認為,只有在立法層面完善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才能逐漸在司法實踐中公正的處理相關問題。不僅可以通過成熟的案例指導立法完善,更可以通過立法完善而帶領司法實踐完善。
三、結語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聯系其他大陸法系國家侵害財產權中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現狀,筆者認為我國既不能像日本法直接在法條中寫明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條文。也不能像德國法始終沒有把侵害財產權列入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依然限定在人格權益和身份權益兩方面。而是應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承認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其對財產權的范圍進行了條件限制。同時也不能將財產權的范圍限制的過小,導致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空有其詞。
[參考文獻]
[1]吳娟.淺析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16).
[2]楊立新.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精神損害賠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王剛義,郭晨陽.論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完善[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9).
[4]王麗麗.精神損害賠償首次明確[N].檢察日報,2009-12-28.
作者簡介:樊冬明(1989-),男,漢族,天津人,中共黨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民商法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