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霖(山東淄博實驗中學,山東 淄博 255000)
?
星火燎原——歷史發(fā)展中的“蝴蝶效應”
王昱霖
(山東淄博實驗中學,山東 淄博 255000)
【摘要】在大事件發(fā)生之初,一些細小的差別,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開始時一個比較微小的事件,不斷放大之后,就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可謂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面對紛繁的歷史事件,人們往往發(fā)生感慨,當時如果沒有怎么樣,現(xiàn)在就不會這么樣。歷史有著較強的戲劇性,結(jié)果的造成原因往往十分的微小,卻造成了星火燎原之勢。本文從幾個事件淺談了歷史發(fā)展中的蝴蝶效應,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guān)鍵詞】歷史發(fā)展;小事件;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最早是由美國一個氣象學家提出的,巴西的一只蝴蝶輕輕拍動翅膀,一段時間之后,可以導致龍卷風發(fā)生于美國的德克薩斯州。諸多的細節(jié)構(gòu)成了歷史,這些細節(jié)看起來十分渺小,卻可以對歷史的巨輪有效推動。
(一)細小事件的蝴蝶效應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錄了十分豐富復雜的歷史事件,既有壯闊宏偉的,也有一些細小瑣事;如果單單分析某一個事件,如韓信的胯下之辱,抑或是齊桓公和蔡姬共同蕩舟游河,都無法看出深層含義,也不會知曉這些事件影響到了整個宏大歷史。在《史記》中,記錄了很多的事件,一些十分細小的事情,最終竟導致了一些重大的政治軍事變化。
以《魯周公世家》為例,在本故事中,魯國出現(xiàn)了重大的政治事件,昭公被孟孫、叔孫、季孫聯(lián)手驅(qū)逐,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日后魯國的政治局勢,經(jīng)過這個事件之后,這三家掌握了魯國政權(quán);但是對本事件的原因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原來在斗雞過程中,郈氏和季孫氏出現(xiàn)了作弊行為,逐漸懷恨在心;矛盾慢慢放大,開始訴諸于武力,并且又加入了一些友軍,最終達到了一個頂峰,魯國的五家大夫和國君都被卷入進來。魯昭公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最終戰(zhàn)敗,被聯(lián)手驅(qū)逐。
再以《鄭世家》為例,子家和子公一塊兒去朝見鄭靈公,在路上子公動了一下食指,這個舉動就是無意做出來的;子公看到之后,說食指動了一下,就會吃到異物;說完之后,見到靈公之后居然驗證了這個說法。子公十分得意,但是靈公可能是想開玩笑,也可能是嫉妒他料事如神,于是沒有將預料的異物給子公。子公預測對了,十分開心,但是這個時候,發(fā)現(xiàn)除了自己,別人都有龜膏,感覺比較生氣和沒有面子,于是用手指蘸了一下煮食的大鼎,之后舔了手指。這個舉動十分不禮貌,更何況現(xiàn)在面前是國君,十分不尊重國君??吹竭@個舉動之后,靈公氣憤異常,想要把子公除掉;子公聞到風聲之后,搶先動手,殺了靈公。在《史記》中,司馬遷十分簡略地描寫了靈公被殺過程,但是卻詳細記錄了事件的起因。正是因為動了一下食指,造成了后面的殺君事件。
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細小的事件,最終導致了重大政治軍事斗爭和變故的發(fā)生,任何一個小摩擦,都可能會導致動亂的出現(xiàn)。歷史是偶然和不確定的,老百姓、王公貴族都身處于歷史長河之中,他們都是弱者,無法對自己的命運有效把握,因為一些無法意料的細小事件,很可能被卷入到重大的斗爭之中。
(二)細小事件反映人物性格
在《史記》中的人物傳記中,通過一些細小事件,將人物性格給反映出來,并且這些小事有著獨立的結(jié)構(gòu),幾乎沒有影響到歷史進程,但是通過這些日常小事,可以展現(xiàn)人物性格。司馬遷將這些小事給記錄下來,通過對人物性格進行描述,以便對歷史長河中本人的興衰榮辱原因進行研究,也可以將其看作蝴蝶效應。
以《李斯列傳》為例,從游說秦王開始踏入歷史舞臺,他的政治一生也從此開始。在書中對李斯出山之前的兩次嘆息進行了描寫,將其極度渴望功名富貴的內(nèi)心欲望給表現(xiàn)了出來;在學習帝王之術(shù)時,看到老鼠處于兩種不同的境地,發(fā)出了一次感嘆;而與老師告別時,又對遠離世俗的人生態(tài)度進行了否定。他為了擺脫卑賤和困苦境地,用盡一生努力,去追究人生富貴。趙高威逼利誘李斯以及李斯阿諛奉承秦二世,都可以將其性格給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李斯的這兩次嘆息都是獨立存在的,與其政治行動沒有關(guān)系,但是司馬遷卻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述,就是要向讀者展示李斯那種貪圖富貴的性格,指導了其日后的行動。
在人物列傳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在《陳涉世家》中,陳涉大呼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將陳涉的胸懷大志給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而在《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為了實現(xiàn)夢想,甘愿忍受奇恥大辱。此外,在秦始皇盛大排場時,對劉邦和項羽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進行了描寫,也將兩位風云人物的性格給表現(xiàn)了出來,甚至對其日后成敗都有直接的揭示。
在傅國涌的《辛亥百年》中,本書借助于親歷者的日記和書信等形式,將歷史細節(jié)給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全新解讀了辛亥革命。其中剪辮一章是本書的重點;一般來講,在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進行講述時,經(jīng)常采取一些模糊和抽象的結(jié)論,包括沒有將群眾廣泛依靠和發(fā)動起來,沒有深入貫徹民主共和理念等,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而通過剪辮子這個細節(jié),我們就可以從多個視角來理解辛亥革命。
(一)魯迅眼中的辮子
魯迅在留學日本時將辮子剪掉了,并且將《自題小像》寫在了照片背面;大部分留日學生對于辮子處于尷尬的境地,別人笑話自己留著辮子,但是卻沒有勇氣去剪掉,因此,往往會在頭頂盤著辮子,然后將學生制帽給戴上去,魯迅將其稱之為富士山。
(二) 黎元洪眼中的辮子
黎元洪在10月12日剪辮,但是在剪辮前兩天,心煩意亂,飯也吃不下;剪辮子的那天,黎元洪十分坦率,前天、昨天,甚至是今天上午都沒有下定決心,這時方才下了決心。
(三)袁世凱眼中的辮子
袁世凱讓蔡廷干十分的討厭,因為其不肯剪掉辮子;直到1912年2月,袁世凱方才決定剪掉辮子,但是卻沒有讓理發(fā)師動手,因為覺得十分難看,最終由蔡廷干來動手。
(四)普通人眼中的辮子
以法學家吳經(jīng)熊的口述為例,經(jīng)過辛亥革命之后,社會上開始流行剪辮子這種風尚;但是年紀較大的人依然接受不了;同學們剪掉了吳經(jīng)熊的辮子,回到家后,大娘看到就開始號啕大哭;這條辮子是大娘幾十年打理的,十分不舍。
(五)辜鴻銘眼中的辮子
雖然在比較先進的歐洲留學多年,但是辜鴻銘卻一直堅持留著辮子;在北大教書時,他的辮子甚至還成為了一道風景;有同學回憶,辜鴻銘的辮子十分焦黃,并不是又長又大;辜鴻銘在北大校園里走過,有學生對其辮子小聲議論;辜鴻銘聽到后回頭說,雖然我留著辮子,但是你們都拖著一條精神辮子。
從這一系列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革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剪掉辮子;這些細節(jié)中,魯迅作為堅定的革命派,在1903年就將辮子剪掉了,象征著要擺脫封建傳統(tǒng)和種族壓迫,并且寫了一首詩,將自己那種愛國主義精神給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迫于武昌起義的槍口壓迫,黎元洪經(jīng)過幾天的思考和斟酌,最終承受著痛苦的心情剪掉了辮子,將封建舊官僚的矛盾心理給體現(xiàn)了出來;袁世凱的剪辮行為發(fā)生于就任民國大總統(tǒng)前夕,說明其內(nèi)心深處依然向往著專制王權(quán),但是表面上卻推崇共和。而對于普通民眾來講,孩子割了辮子之后,家長痛哭一場,將民眾那種懷舊和矛盾的心理給體現(xiàn)了出來。辜鴻銘比較的特別,對于剪辮行為他十分贊成,但是別人都剪掉了辮子之后,他依然留著辮子;并且利用自嘲的語氣說明了一個事實,雖然國人都剪掉了有形的辮子,但是精神辮子依然束縛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在面對剪辮這個事件時,堅定的革命派十分堅決地處理,而包括舊官僚、舊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等則被迫、矛盾、冷淡或者留戀看待這個事件,將復雜萬千的社會眾生相給表現(xiàn)了出來。在革命期間,雖然部分人將辮子剪掉了,但是還會戴上一個假辮子。革命日趨深入,國人都將辮子剪掉了,但是并不意味著國民的精神心態(tài)也得到革新。
綜上所述,主流歷史敘事通常都是從革命視角開展,敘事結(jié)構(gòu)比較的宏大,這樣歷史側(cè)面、深處以及社會心態(tài)就遭到了忽略;其實,在歷史主線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存在著諸多微小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也可以呈現(xiàn)燎原之勢,產(chǎn)生蝴蝶效應,積聚起來,導致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在蝴蝶效應的理念下,我們需要擁有一種大歷史觀,但是卻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能敏銳捕捉到大海中的一滴水花。
參考文獻:
[1]祝勇.中國歷史中的“蝴蝶效應”[N].北京日報,2014.
[2]致遠.歷史上的蝴蝶效應[J].中學生百科,2009,2(10):55-57.
[3]朱繼軍.小細節(jié)中的大歷史——從歷史中的“蝴蝶效應”說開去[J].歷史教學,2015,4(11):66-68.
[4]王曉松.蝴蝶效應中的地緣關(guān)系[J].藝術(shù)當代,2010,4(11):77-79.
[5]史常力.史記敘事中的“蝴蝶效應”[J].東北師大學報,2009,9 (19):66-68.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