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杰
陜西咸陽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發(fā)展與延續(xù)
關玉杰
陜西咸陽西藏民族大學,陜西咸陽712000
摘要: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使得我們的實踐活動做的好的一種品質,是一種適度的、中和的狀態(tài),過或不及都不能達到很好的狀態(tài),與德性原則不符。德性生活狀態(tài)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獲得幸福,德福統(tǒng)一直是德性的終極歸宿。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就是至善,是人類最高的善,它是有別于人們得到財富和榮譽的那種外在的快樂的。
關鍵詞:德性;幸福;至善
一、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一)何謂幸福
從古到今,人們對幸福都有不同的見解,大部分人認為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亞里士多德也曾提出過這種見解,認為自足的境界,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也就是所謂的至善。
“幸?!币辉~在英語中的主要意思是一種感覺,就是那種滿足感和愉悅感,而運氣、善的獲得等客觀感受則是更深一層的延伸。但是希臘語中的“幸福”最開始是與“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了對神之愛,以及由神支配的好運。而之后到了蘇格拉底開始,“幸福”就被當做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和偉大的成就這樣的象征了。
幸福,可以被公認的認為是一件世上最完美或者說最完善的東西,那么什么又是最完善的東西呢?在最完善東西的定義上,幾乎亞氏的定義成為數(shù)千年來的代表,一種不會因物而值得欲求,而始終因其自身的東西通常稱作最完善的東西。財富會因為社會的變遷而變化,名譽會因為社會的公共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同樣我們身體的強健與否以及運氣的好壞始終是個不確定的因素,而唯一不會變遷的唯有我們本身擁有的個性,優(yōu)秀的性格品質具有穩(wěn)定的德性特征,因此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達到了這些目標,那么我們就可以稱作為幸福了。
(二)亞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幸?!笔且环N關于什么是一種善的人類生活,古希臘人都擁有這種人生的信念,即生活要有著總的終點和目的。亞里士多德為了證明這一信念,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幾乎每一個人和所以的社會都共同地追求某種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們有所選擇或有所回避”。幾乎所以的人,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高貴出眾的人,都把這種信念看做是“幸福”,幸福作為人類追求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做得好、生活的好。
幸福是人存在、活動的最終理由,我們的任何行為,以及存在者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目的,但幸福是一個例外,我們沒有必要探尋幸福的目的,以及為什么要幸福,因為幸福就是一個最終的目的,一個人類生存活動的終極目的,幸福是不會為了任何一個目的而被放棄的。
亞里士多德提出”幸福就是至善”。蘇格拉底最早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亞里士多德受他思想的影響,也繼承和發(fā)展了他的這個觀點,主要研究人的善,即人的活動和目的。善的行為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種顯現(xiàn),人的行為、人的實踐的好壞決定了人是否善。那么最高的善則是把外在的善、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至高的善,極致的善。正是善的這些特性,使得亞里士多德最終決定以善來衡量幸福的完滿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生存活動有一個最高的目的,這個最高的目的也就是人類最高的善。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我們應當至少概略地弄清這個最高善是什么”。在《歐臺謨倫理學》中也提出“任何可以自由地按其自己的選擇活的人,應該按照一個目的去安排其生活,否則那個人的生命就成了浪費”。也就是說,我們要想生活的好,就要知道、要弄清最高善到底是什么,而且我們還要有目的、有安排的去生活。有了最高的目的,我們就需要在弄清這個目的之后,按照這個目的去生活,那么,最高的善也就可以知道了。
二、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有兩種,一種是理智德性,另一種則是道德德性。我們要獲得道德德性,不僅僅需要理性審查,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并強調了社會習俗和慣性在品格建立中的重要性。理性可以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其中理論智慧不是與理智德性直接相關的,它是理論理性的德性;而實踐智慧是一種內(nèi)在善,它自身就是一個最高善,是實踐理性的德性,與理智德性密切相關?!爸腔凼堑滦钥傮w的一個方面,我們擁有它并且很好的發(fā)揮它的作用,我們就會獲得幸福。靈魂的這只眼睛離開了德性就不可能獲得明智的品質。因為,實踐的演繹也有這樣的始點——既然目的或最大善是某種事物”。也就是說,道德德性使得明智的目的正確。
亞里士多德以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體現(xiàn)德性的活動作為結論,因此,他的幸福主義把德性作為中心議題,成為一種以德性為導向的倫理學,表明德性是那些幫助一個人完好地表現(xiàn)其功能的品質。而且,孟子也指出,我們生而有之的四端成長起來并達到成熟的這個過程就表明了德性就是我們原始善的本性的繁育。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亞里士多德為我們著重呈現(xiàn)了勇敢、公正、節(jié)制、友愛、快樂五種具體德性。這五種德性是通往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品質,然而困難就在于每種德性本身都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張力:對于勇敢,需要在克服恐懼與對某些事情保持恐懼之間做到適度;對于分配的公正,需要在“強者得到更多”與“弱者平等”之間尋求中道;對于節(jié)制,它可能是固執(zhí)與軟弱之間的中道,也可能是放縱與冷漠之間的適度,但從根本上說,有關節(jié)制的沖突存在于知識與欲望之間。他之所以把幸福看作是合乎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是因為幸福不是單純的僅僅靠感官被感受出來的,而且善也不能很完美、很完善地詮釋出幸福的豐富內(nèi)涵,我們必須聯(lián)系實際生活、深入到現(xiàn)實實踐中去感受它。人通過合乎德性而享有的幸福的生活,是最為持久的,也是最具榮耀和鞏固的。在他看來,德性分為兩種:一種是理性的,理性的德性大多數(shù)是由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是需要經(jīng)過思考和推理的。另一種是倫理的,倫理的德性大多數(shù)是由后天的風俗習慣熏陶而來的,它由人的行為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他認為人只有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性,才能達到自滿自足的快樂,因為我們只有在實踐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中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德性,只有在待人接物的行為活動中,才會成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成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所以,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實在在的獲得幸福。
因此,幸福是不缺乏任何東西的、自足的。德性雖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核心,但我們可以了解到,德性并不是其追尋的終極目標,他的終極目的是幸福,德性的修養(yǎng)是為了幸福。
三、實現(xiàn)至善幸福的途徑
公正是實現(xiàn)至善幸福的首要前提。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個的德性?!眮喞锸慷嗟抡J為公正一種最完善、最是實現(xiàn)一切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保障,是幸福實現(xiàn)的的首要條件。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公正作為前提,人們也就沒有獲得幸福的基礎保障。
之后就是快樂??鞓肥且恢卑殡S著幸福而存在的,做到了這一點,所得到的快樂才會讓人感到幸福。亞里士多德還討論了三個層面的友愛:有用的、快樂的、善的或有德性的。他認為快樂的和有用的友愛建立在某種交易的基礎上,存在利害關系,因此難以長久;而善的友愛是因為對方自身之故的、既善也愉悅和有用的、持久的。相互友愛的人希望共同生活,就好像一個人與其自身一切生活一樣,因為這能令兩人都感到愉悅;兩個有德性的人從對方這種友愛中得到的東西是相同或相似的,且這種東西不像有用、快樂那樣轉瞬即逝;其四,愛是一種感情上的過度,因此就人的本性上來說,友愛是排他的,它甚至只能為一個人享有。亞里士多德揭示出快樂一些難以言說的特性。他認為向正常品質回復的快樂不是正常的快樂,比如因饑餓而吃飯感到的愉悅??鞓肥侨说恼F焚|的不受阻礙的實現(xiàn)活動。快樂本身是自足的,不依靠時間的積累而增加,因而當我們因做某事而忘記了時間時,我們是快樂的。
最后,就是德性與最高的善的方面。一個人沒有德性這個基礎條件,即使一些外在的條件再豐富、再充足,都不會達到真正的幸福。然后是至善,因為心靈的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光靠內(nèi)在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外在的輔助,所以人也必須具備外在的善,比如好的生活條件和高尚的朋友,這樣好的生活才能有保障;還有身體的善,具備了身體的善,人才有機會和能力去享有幸福。當這三種善都具備了,才可能達到至善,得到真正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作為最終目的這一觀點只是給了幸福一種形式化的含義,而實質性的方式則是要搞清楚幸福作為最高的善是什么。要弄清楚幸福,也即是人類之最高善是什么,就要了解幸福的本性,因此,亞里士多德把主要焦點放在了德性上,他把幸福作為其倫理學的主題,他認為:“如果我們先弄清楚人的活動,這一點就會明了”,只有弄清楚人的活動,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幸福理論,而人的活動,就是人類特有的理性活動。
顯而易見,為了幸福,為了追求最完善的東西,靈魂的善將會被視為最真實、最完美、最適當?shù)纳?。我們在肯定靈魂的善的同時,一樣不能忽略另兩種善,因為正是另兩種提供了人類追求靈魂善的基礎,或者更實在地說,是一種物質基礎。在智者的腦中,始終有著一個遞進式,那就是物質永遠是為精神服務的,而物質的取得始終不應成為生活的目的地,追求合乎德性,追求高尚事物的行為始終將成為幸福的唯一途徑。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
[2]余紀元.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大衛(wèi)·福萊.從亞里士多德到奧古斯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B82-0;B502.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