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
咸水歌的藝術特點研究
張春雨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摘要】咸水歌又稱“疍家歌”是與海洋文化緊密相連的民歌種類。歌曲表現(xiàn)悠揚、溫婉,有即興特點。深受我國南方地區(qū)的水上居民的喜愛,在民間傳統(tǒng)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本文以湛江地區(qū)流傳的咸水歌為研究對象,從咸水歌的文化歷史起源到如今現(xiàn)狀的調查了解進行研究。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傳統(tǒng)特色文化都受到了沖擊,不斷追求技術方法的同時忽略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根源,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日漸衰落。筆者希望通過對湛江咸水歌藝術特點的研究,能讓更多的人對咸水歌了解關注,引起廣大音樂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這些具有珍貴價值的文化瑰寶。
【關鍵詞】咸水歌;藝術特點;傳承與保護
咸水歌是粵語方言地區(qū)沿海船民漁家傳唱的一種民歌。湛江咸水歌主要流行地有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黃坡鎮(zhèn)、湛江坡頭區(qū)、硇洲島與雷州市烏石鎮(zhèn)、企水鎮(zhèn)一帶的沿海漁港。湛江咸水歌腔調與珠三角地區(qū)的咸水歌大致相同或相似,一般以兩句、四句為一段落,加插襯字拉腔較多,如:呀哩、叻哦、叻啰、呢、姑又妹、哥又兄等,音調較為婉轉纏綿。
咸水歌一詞最早見于清代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是對“疍家人”這個族群內傳唱的所有民歌總稱。又稱疍歌、蜒歌、蠻歌、白話魚歌、咸水嘆、后船歌等。咸水歌的命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與疍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環(huán)境相關。疍民集聚的珠江三角洲、廣西內河沿海水域,大都是沙田遍布,河網交錯,與海相連。疍民常年與大海打交道,因海水咸而得名。另一種解釋是咸水歌的“咸”字在粵語方言里指與男女私情有關的事,傳統(tǒng)咸水歌以情歌為主,所以叫咸水歌。筆者看來第一種觀點更為準確,咸水歌的名稱來源于與大海有關,疍民在海上勞作、生活、唱歌,這一切都與咸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生活方式逐漸豐富,改革開放后港臺流行音樂的大舉流入,咸水歌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面臨著日漸衰落的境地。由于方言、調式、節(jié)奏等多方面的局限因素,愛唱、會唱咸水歌的已經人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年輕一代,普遍已不會唱咸水歌,有的人甚至還根本不知咸水歌為何物,更不要說在新一代年青人中尋覓到好的咸水歌手。
早期的研究是處在新舊社會交替變革的背景下,學者們嘗試運用“西學東漸”帶來的“新學”重新描述和思考自己的歷史與現(xiàn)實,疍民及其文化隨即被載入“鄉(xiāng)土志”等鄉(xiāng)土教科書中成為構成閩廣“鄉(xiāng)土知識”的一部分。咸水歌始終是作為一種邊緣文化因疍民而被提及,并沒有真正展開研究。
疍民是歷史上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以舟居水處及水上作業(yè)為主要生產、生活特征的族群,所涉地域范圍,北起浙江,南至廣西(包括越南),其中又以福建、廣東、廣西三省沿海及江河港市最為集中。
咸水歌的種類很多,分類標準也不盡相同。不同的分類中可能會有相交叉的地方。咸水歌的傳承者并沒有對咸水歌進行詳細的分類,是后來的學者為了研究的必要才加以說明。有的是直接引用歌的首句作歌名,有的根據(jù)歌唱內容而選定。
由于目前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指導思想、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過多地重視對西方的學習與模仿,忽視了對我國民族音樂理論特點的教學與研究,從而造成了目前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與民族傳統(tǒng)音樂尤其是原生態(tài)音樂的嚴重脫節(jié)。盡管我國民族唱法已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并具有較大影響力和擁有眾多觀眾的聲樂學派,原生態(tài)唱法對于新時期的民族唱法來說,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學院派的民族唱法歌手,由于長期接受理論指導與技巧訓練,形成了“技術至上”的意識和觀念,在演唱中更多是方法、技巧,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和感情表達往往被置于技巧之后,這樣的歌聲往往是干澀的、缺乏生命力與感染力的。田野間的多數(shù)原生態(tài)唱法歌者,演唱時大多使用自然嗓音,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音樂感受即興表現(xiàn),追求的是心靈的歌唱,感情的自然流露。盡管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聲音訓練,但歌聲自然、生動、富含感染力。這正正就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理論所強調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因此,學習原生態(tài)唱法的隨心、隨情、隨意,是民族聲樂學習者必不可少的一課。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 2003 年 10 月第 32 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所涉范圍進行了嚴格界定。我國于 2004年 8 月宣布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根據(jù)《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具體范圍的界定,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普查,批準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中山坦洲咸水歌為代表的咸水歌藝術名列其中。北海咸水歌經過當?shù)匚幕块T的普查和評估先后被列為市級和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咸水歌藝術的傳承保護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小結:咸水歌發(fā)源于廣東,傳播到廣東以外的地方并生根發(fā)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它的傳承價值值得探討。各地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收集咸水歌曲譜,成立保護組織,組織開展各種藝術活動等措施對咸水歌的傳承保護有了一系列的行動。作為當代的音樂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傳承保護好傳統(tǒng)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葉春生.嶺南民俗與百越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1992(01):72-80.
[2]費鄧洪.論樂嶺南.[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3]湛江市音樂工作者協(xié)會、湛江市群眾藝術館合編:《湛江民間音樂選集》,1987年.
[4]鐘敬文:《疍歌序言》,《鐘敬文民俗學論文集》,上海: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作者簡介:張春雨 (1981-12),男,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