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獻云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被稱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弗羅斯特16歲開始學習寫詩,20歲發(fā)表第一首詩歌。他勤奮筆耕,一生共著有十多本詩集。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xiàn)諸如冬、雪、冰、霜、枯葉等與孤獨、絕望、死亡等關聯(lián)的意象,來映襯他孤獨、悲哀、寂寞的內心世界。其代表作包括《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邊小駐》(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從詩作內容來看,弗羅斯特的有些詩歌看起來十分簡單、平淡,似乎毫無詩意,但細讀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在質樸的語言和簡單的意象背后,隱藏著詩人深刻的社會認知和復雜的人生感悟,帶有比喻或者象征的意蘊?!兑恢恍▲B》也是如此。表面上看,詩人寫的是自己和一只小鳥的沖突,實際上卻揭示了詩人對人類與大自然關系的思考。詩歌題目中的minor似乎暗示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藐視,對小鳥啼叫的反感則昭示著人類與自然的深刻矛盾。但細想之下,“我”終于明白這問題還是出在“我”(人類)身上。鳥兒啼鳴乃自然天性,何罪之有?而人類竟然想要阻止這出于天性的歌唱,想想真的是愚不可及。詩中最后兩句具有普遍價值的諷刺意味:任何想要阻止鳥兒歌唱的企圖都是錯誤的,這一認知可以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鳥兒的啼叫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可以引申到不同的人生層面,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寓意。
在詩歌的形式上,弗羅斯特不喜歡標新立異,而是滿足于用傳統(tǒng)的形式表達新的思想。這首詩采用了人們熟悉的AABB韻律形式,音樂效果明顯,很好地烘托了詩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