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陜甘革命領導人創(chuàng)建根據地為中共中央落腳作出的貢獻

2016-02-02 17:52彭月才
蘇區(qū)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劉志丹習仲勛邊區(qū)

彭月才

?

論陜甘革命領導人創(chuàng)建根據地為中共中央落腳作出的貢獻

彭月才

提要:陜甘根據地1935年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既與當時南方革命形勢低落有關,更與陜甘蘇維埃革命運動日益發(fā)展壯大有關。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為創(chuàng)建陜甘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營造了陜甘地區(q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良好的革命生態(tài),使陜甘地區(qū)具備了紅軍落腳的優(yōu)越條件。

陜甘邊區(qū);“落腳點”;中共中央;革命生態(tài)

落腳陜北使中國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營,隨即吹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嘹亮號角,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毛澤東曾說:陜北是落腳點,也是出發(fā)點。長征途中,為擺脫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中共中央圍繞落腳點的選擇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由最初計劃落腳湘西,到1935年榜羅鎮(zhèn)會議決定落腳陜甘,先后發(fā)生了7次變化。會后,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甘根據地吳起鎮(zhèn),順利完成了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指出中共和紅軍今后的戰(zhàn)略任務是保衛(wèi)和擴大西北的蘇區(qū),領導全國大革命。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落腳陜甘,是綜合考量陜甘地區(q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良好的革命生態(tài)而做出的最終抉擇。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大膽創(chuàng)造、努力開拓,陜甘蘇維埃革命運動處在大踏步前進中,震動了南京國民政府,更為中共中央選擇落腳點提供了航標。

一、陜甘革命領導人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態(tài)勢

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階級為主體的政治活動,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奪取政權、建立政權機關,政治革命也必須要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到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發(fā)展壯大到十萬余人,先后在十余個省建立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陜甘邊就是其中一塊。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陜甘革命領導人總結多次武裝起義和兵運工作失敗的經驗教訓,從1930年開始,決心走井岡山道路,把軍事運動和農民運動相結合,探索在國民黨統(tǒng)治薄弱的陜甘邊界地區(qū)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中共領導下的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劉志丹曾說:“如果我們像毛澤東同志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逐步發(fā)展擴大游擊區(qū),即使嚴重的局面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現(xiàn)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地?!?習仲勛:《難忘的教誨——紀念劉志丹同志九十誕辰》,《人民日報》1993年10月24日,第5版。

1.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的建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領導人在陜甘兩省交界地區(qū)開展土地革命,廣泛發(fā)動農民參加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建立紅色政權。從1932年2月開始,陜甘邊的革命根據地先后經歷了寺村塬、照金、南梁三個發(fā)展階段。1935年2月,陜甘邊根據地和陜北根據地統(tǒng)一為西北根據地(部分黨史資料稱之為陜甘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后期中國革命“碩果僅存”的根據地。

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托的蘇維埃政權建設,點燃了陜甘邊區(qū)“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啟了中共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局部執(zhí)政的歷史。1933年,陜甘邊區(qū)革命委員會在照金成立。在劉志丹等的領導下,各地很快建立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的組織,建立了農會、婦女會和赤衛(wèi)隊、游擊隊。在薛家寨,設立了黨政軍的領導機關、后方醫(yī)院,以及區(qū)、鄉(xiāng)、村各級蘇維埃政權,*《習仲勛革命生涯》編輯組編:《習仲勛革命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頁。還設立了關押土豪劣紳的臨時監(jiān)獄。1934年11月,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在南梁成立,習仲勛當選為主席,下設土地、勞動、財政、糧食、肅反、軍事、文化等委員會。在隨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在陜甘邊區(qū)十多個縣建立了由邊區(qū)、縣、區(qū)、鄉(xiāng)、村各級蘇維埃構成的紅色政權體系,在廣大農村摧毀了敵人的保甲制度。陜甘邊根據地與陜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后,先后建立了20多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使陜甘紅軍擁有了穩(wěn)固的后方根據地。

按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劉志丹、習仲勛等領導建立了陜甘邊區(qū)工農兵代表大會,工人、農民、軍人、婦女各方面代表積極參與蘇維埃政權機關建設。同時,他們還頒布了《政治決議案》《財經決議案》《土地決議案》《糧食決議案》《軍事決議案》等法律文件,讓老百姓的民主權利真正得到保障,充分體現(xiàn)了蘇維埃政權民主的廣泛性。

2.革命干部隊伍的培養(yǎng)。干部隊伍建設是蘇區(qū)黨的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領導干部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工作和革命實踐中不斷提高的。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領導人為創(chuàng)建紅色根據地,帶領黨員、團員中的骨干分子深入農村基層,上門上戶調查農民的現(xiàn)狀和需求,廣泛開展革命宣傳,并在各村組織起了農會、貧農團,發(fā)動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組織鄉(xiāng)村赤衛(wèi)隊和游擊隊,在一次次小規(guī)模的武裝斗爭中發(fā)展革命力量、錘煉革命干部。

毛澤東曾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頁。陜甘紅軍和蘇區(qū)創(chuàng)建初期,干部和工作人員緊缺。黨和紅軍、蘇維埃各級領導機關的建立,蘇區(qū)各項建設事業(yè)的開展,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為了培養(yǎng)革命干部,陜甘邊先后創(chuàng)辦了一批干部學校。1933年春,在紅二十六軍開辦了隨營學校。1934年秋,邊區(qū)政府在南梁創(chuàng)辦了“陜甘邊區(qū)軍政干部學?!?當?shù)厝罕姺Q為紅校)*高文:《陜甘蘇區(qū)的紅色堡壘——南梁》,《隴東報》2009年6月6日,第3版。,校長由劉志丹擔任,政委由習仲勛擔任。紅校第一批就招收了180多名學員,學員主要是來自邊區(qū)的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大多數(shù)是共產黨員。雖然紅校的設施簡陋,學員的生活艱苦,但是紅校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凸顯無產階級革命的宗旨,政治課講共產黨、工農紅軍、土地革命等,軍事課講游擊戰(zhàn)、尖兵運動等,還設有文化課等。學員經過學習教育,政治和軍事素質得到提高,也更加堅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理想信念。學員回去后大多擔任了部隊和地方上的領導職務。陜甘邊區(qū)在中共中央落腳之前,為中共保存了幾千干部,許多都在日后成為中共的優(yōu)秀領導干部。

3.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開展。出色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是陜甘邊根據地政權建設的一大特征。劉志丹曾說:“干革命需要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們增加一份力量,敵人就減少一份力量?!?郭林等編:《劉志丹與西北革命根據地》,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頁。陜甘邊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開展過程,是既斗爭又聯(lián)合的過程。他們創(chuàng)造了“紅色”“白色”“灰色”三種斗爭方式。為使地主和富農能夠支持政權,他們制定了比較合理的土地政策,給地主和富農以出路。他們充分利用當?shù)馗缋蠒?、“綠林”等勢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發(fā)展革命力量,更好地開展工作,劉志丹主動加入哥老會,自稱“西北堂劉大爺”,通過此身份團結各地哥老會武裝,爭取了不少人參加革命隊伍。

以上舉措,使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fā)展,為后來中共中央“落腳”陜甘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態(tài)勢。

二、陜甘革命領導人打造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經濟決定政治,一定的政治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并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制約。陜甘地區(qū)土地貧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貧困,再加上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制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如果不加強經濟建設,革命戰(zhàn)爭就很難順利進行下去。蘇區(qū)的經濟政策、工農業(yè)生產、商業(yè)貿易和財政金融等,是蘇區(qū)建設和發(fā)展的基礎與條件,對蘇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開展土地改革。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開展土地革命。習仲勛等邊區(qū)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始終站在經濟建設的前列,經常深入基層,深入蘇區(qū)各地作調查,征求群眾意見。習仲勛一村一村地做調查研究,一家一戶地做群眾工作,他逐漸認識到:陜甘邊區(qū)的土地改革不能完全照搬中央蘇區(qū)的土改政策和經驗,必須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地調整和制定合理的土改路線。

他們在學習借鑒中央蘇區(qū)土改政策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創(chuàng)新。1933年,習仲勛主持制定了照金蘇區(qū)土地改革的四項辦法:一是不向農民征糧、派款,二是經營“紅軍公田”,三是興辦小牧場,四是組織互助合作社。土地改革實施后,照金蘇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較快。針對土改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偏差和問題,他們還對前期的土改辦法進行調整和完善,在1935年制定了八項政策,如:對地主及富農出租部分的多余土地和雇人放養(yǎng)的多余牛羊進行沒收,把它們分給中小農民;地主參加勞動的可以分地;分川地,不分山地(因為山地很多沒有人種);田地、青苗一起分(因農民最需要的是青苗,如分田不分青苗就會降低農民積極性)等等。這些政策既讓廣大農民分到了土地,同時也給地主以出路;既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剝削關系,又體現(xiàn)了土地革命的首創(chuàng)精神,從而有效保證了土改的順利完成。

糧食供應是軍隊和人民生活的保證,劉志丹要求根據陜甘邊區(qū)的具體實際,建立流動倉庫,分散儲藏,防止敵人偷襲;一旦儲糧不足時,可以適當?shù)厥召I民糧供給軍隊,但是“財、糧來源主要是取之于豪紳地主,并有計劃地向敵人奪取”*《習仲勛傳》編委會編:《習仲勛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頁。。此外,劉志丹等人還領導建立了被服廠,以解決軍需。

2.擴大商業(yè)貿易。為方便群眾進行農副產品交易、活躍邊區(qū)經濟,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先后在亭子溝、白馬廟、荔園堡等地設置了集市。為鼓勵白區(qū)商販來蘇區(qū)做生意,習仲勛要求邊區(qū)政府將山貨和牲畜以較低價格賣給他們,使他們有利可圖。而且,他還曾經請慶陽的大商人們吃飯,與他們真誠交往,鼓勵他們與蘇區(qū)進行商業(yè)貿易。一段時間過后,白區(qū)商人逐漸主動向蘇區(qū)輸送貨物,開展交易,陜甘邊區(qū)的商業(yè)漸漸繁榮起來。此外,為解決部分群眾商品交易的困難,邊區(qū)政府幫助他們建立起了合作社,用邊區(qū)的羊毛等土特產品來換取日常生活必需品。

3.建立紅色金融。為了暢通貿易,控制金融,陜甘邊區(qū)革委會決定禁止國民黨貨幣的流通,發(fā)行自己的貨幣,建立自己的金融體系。他們在南梁油坊溝建立制幣廠,成立了陜甘邊區(qū)銀行,以財政委員會名義發(fā)行了“南梁油布幣”(當?shù)厝罕姺Q蘇票),“票面分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郭林等編:《劉志丹與西北革命根據地》,第153頁。?!坝筒紟拧背蔀殛兏蔬吥酥琳麄€西北革命根據地發(fā)行最早的貨幣,它價值穩(wěn)定、購買力強,深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隨著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壯大,蘇維埃政府決定成立陜甘邊區(qū)農民合作銀行,先后發(fā)行了“農民券”“銀幣券”“銅幣券”,大大方便了集市貿易和紅白區(qū)物資交流,穩(wěn)定和繁榮了根據地的經濟。

在陜甘革命領導人的領導下,人民發(fā)展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根據地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外遷來的農戶也多起來了。例如,荔園堡原來只有5戶,以后逐漸增加到20余戶;白馬區(qū)劉家坪居民常元祥家原來一貧如洗、生活不能維持,土改后有土地百余坰,糧食除吃以外還有儲糧,有牛和驢5頭,馬1匹,羊80多只,他的兒子也入校讀書。*《華池縣政府一年余來工作報告》(1936年),陜西省檔案館館藏,檔案號2-1-137。1935年春,南梁一帶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由根據地創(chuàng)建初的290多戶、2400余人增加到1000戶、6000多人。*王晉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及意義》,《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64頁。

經濟基礎的夯實,為陜甘成為中共中央“落腳點”提供了養(yǎng)兵、征兵的有利條件。

三、陜甘革命領導人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軍事條件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南方的革命形勢是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更是難以久持,必須實現(xiàn)革命大本營由南向北轉移。與南方革命形勢相區(qū)別的是,劉志丹等領導的陜甘紅軍和陜甘革命根據地依然存在,而且還接連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這為創(chuàng)建中共中央的“落腳點”提供了有利的軍事條件,也進一步堅定了中共中央落腳陜甘的信心。

1.建立多區(qū)域的戰(zhàn)略布局。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為尋求西北革命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結合陜甘地區(qū)實際,提出了多區(qū)域的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在游擊戰(zhàn)爭中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紅軍,制定了一系列科學的軍事政策,領導西北紅軍接連取得了武裝斗爭的勝利。

陜甘邊位于兩省交界地帶,交通不便,遠離國民黨的統(tǒng)治中心,加上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回旋余地大,適合開展游擊戰(zhàn)爭。盡管地瘠民貧,但地廣人稀的特點很適合開展大生產運動,有利于部隊供給的解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領導人化不利為有利,充分利用這些“用兵”“養(yǎng)兵”的條件,不斷克服“左”傾和“右”傾錯誤的干擾,堅持把黨的正確路線同陜甘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革命根據地。他們制定了根據地“狡兔三窟”式多區(qū)域戰(zhàn)略布局(以甘肅南梁根據地為中心,陜北安定和照金根據地為兩翼),在敵人大規(guī)模“圍剿”時擴大了紅軍的活動空間,增加了靈活性,化被動為主動。隨著反“圍剿”斗爭不斷取得勝利,陜甘邊區(qū)日益鞏固和擴大,逐漸與陜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新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這充分顯示了劉志丹等革命領導人運籌帷幄的高超智慧。

2.創(chuàng)建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保持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領導人結合西北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始終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和運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先后領導創(chuàng)建了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和大批游擊隊,壯大了陜甘蘇區(qū)紅軍的武裝力量。例如1933年8月,在國民黨軍隊進攻、根據地出現(xiàn)空前危機的形勢下,中共陜甘邊特委在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lián)席會議。針對出現(xiàn)的逃跑主義和分散行動的傾向,習仲勛等人提出應盡快成立陜甘邊區(qū)臨時總指揮部,加強對各支紅軍隊伍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恢復和鞏固根據地。統(tǒng)一紅軍的領導、制定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為紅二十六軍的恢復和陜甘邊根據地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軍事政策。為加強軍隊建設,劉志丹、習仲勛等邊區(qū)領導人制定了一系列軍事政策。第一,動員群眾自愿參軍。通過政治教育、階級教育和廣泛宣傳動員,讓群眾明白為誰扛槍、為誰打仗,激發(fā)群眾自愿參軍的熱情。群眾先是參加地方游擊隊,經過一段時間的軍事政治訓練后,再以排或連的建制統(tǒng)一編入正規(guī)紅軍隊伍中。由于地方群眾相互間比較熟悉,這種做法便于作戰(zhàn)時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游擊隊員經過訓練后編入紅軍,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提升部隊的戰(zhàn)斗力。第二,為各類地方武裝制定條例。為加強對地方武裝的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陜甘領導人給各地的少先隊、赤衛(wèi)隊、游擊小組都制定了詳細的規(guī)章條例,利于其不斷發(fā)展壯大,也為紅軍部隊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保障。第三,鼓勵廣開途徑獲取武器。隨著陜甘邊區(qū)游擊武裝的逐漸壯大,武器供應日益緊張,好武器更是稀缺。邊區(qū)蘇維埃政府鼓勵游擊隊自行購買武器,若買到新式武器更是給予特別獎勵。同時,允許收繳敵人的武器歸自己使用。游擊隊通過自力更生,“興辦軍械所,修理槍支,制造大刀、地雷、手榴彈等武器”*楊正發(fā)編著:《南梁之光》,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部分緩解了武器緊缺問題。第四,在民眾中建立遞步哨。發(fā)動群眾24小時值班,幫助部隊搜集、傳遞情報,偵察敵情,構建情報網。第五,優(yōu)待軍人和家屬。參軍后,軍人及其家庭享有很高的政治榮譽,受到革命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尊重和優(yōu)待。此外,政府給紅軍、赤衛(wèi)軍、少先隊等的陣亡人員發(fā)放埋葬費,對其家屬施行撫恤,等等。這些政策的有效實施,為陜甘邊區(qū)軍隊發(fā)展壯大、不斷取得軍事斗爭的勝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4.領導紅軍取得武裝斗爭的輝煌勝利。土地革命時期,劉志丹等先后領導發(fā)動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兩當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在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期間,陜甘紅軍粉碎了國民黨一次又一次“圍剿”,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好,創(chuàng)造了中共在北方進行武裝革命斗爭的光輝典范,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大好局面。1935年春夏,陜甘紅軍在“劉志丹的指揮下,粉碎了國民黨7個師,32個團,共6萬余兵力的進攻,殲敵正規(guī)軍2000余人,民團5000余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西北革命形勢發(fā)生了更加新的變化,紅軍主力發(fā)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擊隊發(fā)展到4000余人,又解放了6座縣城,蘇區(qū)擴大到30多個縣(比1942年陜甘寧邊區(qū)還大),陜甘和陜北兩個根據地連城了一片”。*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頁。

由于陜甘紅軍的聲勢日益壯大,陜西、山西等地方報紙和當時全國影響很大的《大公報》都進行了跟蹤報道,在社會各界造成的影響非常大。正是國民黨的新聞輿論界向全國傳播了西北革命勝利的信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才從繳獲的《大公報》《山西日報》等報刊中得知西北地區(qū)依然存在且儼然成為中國革命新的高潮之地的消息,這為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選擇戰(zhàn)略轉移的落腳點樹立了航標。

四、陜甘革命領導人培育了優(yōu)良的革命文化氛圍

革命文化是人民對于革命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民在革命斗爭和革命生活中形成的對于革命的感受、認識和新社會風俗規(guī)范的綜合。陜甘革命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在當?shù)嘏嘤藘?yōu)良的革命氛圍,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提高,他們真誠地理解革命、擁護革命、支持革命、參與革命,這是根據地得以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強有力保證。

1.革命深入民心。蘇維埃政府通過多種政策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贏得了當?shù)厝罕姷男刨嚭椭С帧?934年6月,習仲勛帶領游擊隊攻打華池縣紫坊畔塔兒掌的土豪胡克申,沒收了他500余石糧食、100多頭牛、2000多只羊、1000多塊銀元,并把大部分沒收的物資分給了貧苦農民。*閆慶生、溫金童:《習仲勛與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改革》,《軍事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157頁。廣大農民逐漸了解紅軍和共產黨的政策,被充分發(fā)動起來了。出于糧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劉志丹特別強調:“對群眾不動員糧,也不‘歡迎’糧,靠收買民糧供給軍隊?!?《習仲勛傳》上,第185頁。在部隊占領延長縣城后,劉志丹指示:只準沒收官僚地主、土豪劣紳和資本家的財產,不準侵犯其他群眾的利益。*郭林等編:《劉志丹與西北革命根據地》,第150頁。這些舉措得到了當?shù)厝罕姷闹С帧?/p>

同時,土地改革也啟發(fā)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八麄兊母锩e極性十分高漲,許多青壯年紛紛要求參加游擊隊、赤衛(wèi)隊,投入反‘圍剿’斗爭,殺敵立功。楊家塬鄉(xiāng)的李積發(fā)一次就帶了七八名青年要求參加赤衛(wèi)軍,徐德福等許多青年農民主動報名參加了紅二十六軍?!?劉鳳閣主編:《隴東的土地革命運動》,中共慶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1992年編印,第92頁,甘新出019字總069號(92)023號。

2.文化教育蓬勃開展。習仲勛等陜甘革命領導人非常重視邊區(qū)文化教育工作。1934年11月,在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和當?shù)厝罕姷闹С窒拢兏蔬叺谝凰t色學?!袑幮W在南梁荔園堡轉嘴子辦起來了。校舍很簡陋,只有兩棟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和一孔窯洞。教師帶領學生自力更生,修繕房屋,用石塊和泥巴壘好土臺當課桌和凳子。教材是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自編的油印本或手抄本。學校共有教師2名,學生79名。學校堅持免費教育,讓窮人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此后,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又在太白和荔園堡等地興辦了幾所列寧小學。習仲勛、劉志丹等邊區(qū)領導曾多次到學校給學生上課,講授革命思想,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困難。列寧小學的課本上有段著名的話:馬克思是誰呢?是世界革命的領袖,他終生領導著我們窮苦人革命,還把窮人革命的辦法指示出來。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將生產、生活和革命斗爭實際結合起來,突出對學生軍事能力的培養(yǎng),用紅纓槍、木刀練習格斗劈刺。*金希明:《陜甘邊蘇區(qū)列寧小學的體育活動》,《體育文化導刊》1987年第6期,第18頁。同時,他們還在一些農村開辦了掃盲識字班,大力開展成人文化教育。

3.樹立社會新風氣。邊區(qū)蘇維埃政府積極開展“六勸”活動,即“勸破除迷信、勸戒賭博、勸戒鴉片煙、勸禁止買賣婚姻、勸婦女放腳、勸男子剪辮子”*《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qū)》編委會編:《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q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頁。,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眾,移風易俗,樹立起了革命的、奮發(fā)有為的、蓬勃向上的社會新風。來自西安的知識分子張景文夫婦帶領了一支紅色宣傳隊,廣泛活躍在陜甘邊區(qū)一帶農村,宣傳新思想、新風尚、新路線,社會反響熱烈。劉志丹、習仲勛高度重視婦女解放事業(yè),在1934年11月,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一成立,就專門設立了婦女委員會,推選張景文擔任委員長。張景文全身心地投入到邊區(qū)婦女解放運動中,帶頭宣傳婚姻自由,解說婦女放足的諸多好處,動員婦女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勞動和革命工作,逐漸走向自立。至今,南梁地區(qū)的老輩人們還記得她親自編唱的一首信天游:“婆姨子放開腳,長發(fā)剪成短毛蓋,男當紅軍女宣傳,革命勢力大無邊?!?田力:《陜甘邊的第一任婦女委員長》,《中國婦女報》2005年11月29日,第8版。隨著對社會新思想的逐步認同和接受,根據地群眾更加積極地擁護和支持革命?!凹t軍對我家很好,每逢敵人進攻,就派人給我們家喊話報信,有時還把我們全家接上山寨躲敵人,我們和紅軍的關系,真是骨肉情深?!?黎重輝:《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及歷史功績》,《絲綢之路》2012年第8期,第23頁。

1942年,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期間,稱贊習仲勛“很懂得群眾的情緒、習慣和需要。他是站在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來解決群眾的問題,總是把群眾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設想,設想怎樣才是對的,尤其設想怎樣對群眾有好處,而沒有絲毫的主觀主義氣味。因之,群眾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當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廣大黨員干部始終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擁護。正是由于有一批像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這樣杰出的革命領導人扎實的工作,陜甘邊區(qū)才得以培育優(yōu)良的革命文化氛圍。

五、結語

陜甘革命根據地作為革命的大本營,作為中共領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中樞,作為民主革命新階段的出發(fā)點,在走向新中國的勝利過程中,其意義至關重要。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首的老一輩陜甘革命領導人長期扎根西北地區(qū),深入群眾,帶領廣大軍民經過長時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黨、政、軍、經濟、文化建設以及群眾基礎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開創(chuàng)了西北革命的大好形勢,為創(chuàng)建中共中央“落腳點”作出了突出貢獻。1935年謝子長犧牲后,毛澤東曾為他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1943年,在劉志丹逝世七周年時,毛澤東為他親筆題詞:“群眾領袖,人民英雄?!庇纱丝梢妱⒅镜?、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陜甘革命領導人做出的巨大貢獻。

緬懷前人豐功偉績,激勵后人不斷前行。在新時代新的長征之路上,我們一定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顧全大局、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敢于開拓、實事求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精神,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責任編輯:魏烈剛

On Contributions of Shanxi-Gansu Revolutionary Leaders' Creation of Revolutionary Base to the Settle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eng Yuecai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Central Red Army chose Shanxi-Gansu Revolutionary Base to settle down in 1935,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lowing revolutionary trend in the South,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Shanxi-Gansu Soviet revolutionary campaign. The veteran revolutionary leaders such as Liu Zhidan, Xie Zizhang, Xi Zhongxun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reate Shanxi-Gansu Revolutionary base, building favorable revolutionary ecology in aspects like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and so on, which constituted good conditions for Red Army's settlement.

Shanxi-Gansu Frontier Area; settlement spo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revolutionary ecology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5.007

彭月才,男,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科員,助理研究員。(江西南昌330036)

猜你喜歡
劉志丹習仲勛邊區(qū)
中國畫《習仲勛與兩當起義》
習仲勛 政治生涯的“艱苦歲月”
習仲勛: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典范
習仲勛與兩當起義述論
紀念父親劉志丹百歲誕辰
深切緬懷無產階級軍事家劉志丹
忠心耿耿 為黨為國——紀念劉志丹誕辰100周年
紀念劉志丹誕辰100周年
戰(zhàn)斗在皖浙贛邊區(qū)的劉毓標
《中共閩浙贛邊區(qū)史》出版發(fā)行
元谋县| 景洪市| 黄山市| 南城县| 汉川市| 建湖县| 疏附县| 普格县| 阜新市| 柳州市| 长海县| 东兴市| 哈巴河县| 安义县| 广宁县| 延长县| 馆陶县| 锦州市| 辽中县| 临漳县| 广平县| 秀山| 日土县| 柳林县| 洮南市| 北辰区| 德保县| 化德县| 白玉县| 资兴市| 桐城市| 家居| 沾益县| 东乡县| 呼图壁县| 泌阳县| 曲水县| 民乐县| 墨竹工卡县| 方正县|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