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希陸撰 富育光整理
璦琿十里長江俗記①(節(jié)選四)
富希陸撰富育光整理
瑪虎朱陳同瑪虎制作,皆有師傳,極嚴格莊重。早年,各族姓自立律條,恪守禁忌,且有秘規(guī)。瑪虎陳放于薩瑪神匣,與之同等尊貴,非常人和外姓人可觸摸。學與收徒,必先有祭。后世,已漸松怠,不拘氏族藩籬,有互學者。近世日趨衰落,亦有些姓氏不知有禁律之說?,敾⒅礻悜蚰咳諟p,或存瑪虎而不解其源者,瑪虎戲則名存實亡。更有甚者,早年,壽宴喜慶喜罩瑪虎面,踢踏雀躍,家藏多者達百余件。璦琿、卜奎更有制瑪虎匠藝,精秀者售銀昂高,爭藏為珍品。近世,瑪虎日漸稀少,搜求益艱。偽滿康德七年(1940)春,歸屯建鄉(xiāng)保制,并屯遷房時,在藍旗溝北山里有一屯,原楊姓土房里,曾發(fā)現(xiàn)壓在舊房坨底下的一張麻布畫單,近似譜單,系楊姓滿洲祖?zhèn)鳜敾蛲邌?,實屬罕見。上有墨跡,系歷代本姓瑪虎朱陳傳人師傅,還各有所據(jù)之瑪虎面孔圖繪,歷七代,瑪虎面相五十余幅,有人神,有鳥、蛇、虎、熊、魚神,還有媽媽群神,被日本警察署人掠走。此為璦琿地方瑪虎朱陳原物最早一例。后期在土改中,也曾在黃旗營子、獾子洞、璦琿西溝屯得過殘頁瑪虎朱陳冊子,足見往昔流傳之普遍?,敾⒅礻愌莩稣撸虿幻摦a(chǎn),無酬報。每舉行,分由族中集資求樂。演者最后獲一些煙酒酬勞而已。早年,凡為瑪虎朱陳演藝者,倍受族人喜愛尊敬,有名望。如違族約、族規(guī)、偷盜、謠奸、吸大煙者,族中長老有權(quán)笞責,重而不悔者,當族眾焚燒契約,從譜單中除名,表示與族里再無干系。璦琿大五家子達族戲手何其順、下馬場祁世和,皆為名師,傳自坤河吳文柱老人。四季屯富順和師承其叔福德凌阿。福德凌阿之祖父,為雅克薩時阿濟格阿哈,系郎坦部,年僅12歲的小劃船工。瑪虎朱陳傳于此時。
漢軍有瑪虎戲,瑪虎皆為本族亡靈厲鬼,號曰“班”,為族害,務逐之,與滿洲旗人瑪虎朱陳不可同等比肩。
1966年春,黑河地區(qū)文化部門,陪黑龍江省藝術(shù)研究所隋書今先生來舍,詢求瑪虎戲事與滿洲故事。得悉新中國成立后滿洲戲被政府重視,頗感欣慰也。
近世,瑪虎在民間含卜性,視為神品,或懼為鬼靈。途中偶遇瑪虎棄品,慌而避之,諄告子弟不可拾歸于戶,恐殃及兒孫也。大黃旗屯奚姓滿族人家,在倉房供瑪虎,畫于糧囤和米豆槽箱之上,有太歲不敢當之義耳。四季屯三架山,為雅克薩運糧水師營地,兵死無計。不知何代滿洲旗人后裔,在山崖明石上鑿三個大若傘之天神瑪虎面,鎮(zhèn)邪招魂有靈異焉。附近村屯鄉(xiāng)里,有疾者驅(qū)車策馬,拜瑪虎面,討求平安耳。
女真百藝有“撾簸”,即柳編瑪虎,舞蹈面具,可戴頭上,或僅罩面與兩耳,多用苕條剝皮揻成。有帶柄“撾簸”,自苕條上涂顏色,繪成各種臉型?!皳媵ぁ毕禎M語,早年用以練箭靶而用,是“正好打中”之意,后演繹為舞唱面具。
演繹神人故事,藝精者,大五家子本村族中,首推七奶奶葛洛蘇媽媽。余在璦琿中學就讀時,便聽家母常言講,早年族中常有朱陳賽。不分長幼皆可報號入陣,賽瑪虎畫技、瑪虎匠技。葛洛蘇媽媽每年奪魁?,敾嫴势嫘?,瑪虎用草、樹皮、熟皮、椴樺榆木、石板、羽翅、骨板等,經(jīng)水、火熱熏,濕黏土漚浸,強爐大煨燎,用藤花圍貼?,敾⑿≌哒拼?,大者超過勒勒車輪。有一人瑪虎、二人瑪虎、三人瑪虎、莽式的瑪虎將軍,滿語稱“瑪虎額真”,即“瑪虎罕王”。
葛洛蘇媽媽的奪魁瑪虎,光緒朝曾選入大內(nèi),尊稱“伏基西瑪虎”,帶頭罩,烏發(fā),長衫袍裙,挺立丈余,偉偉焉若神降。葛洛蘇媽媽之女,璦琿城西陳某妻室,民國十六年丁卯,吳俊升督軍選其瑪虎三件,賞銀洋三十,傳為佳話。
以上皆概言瑪虎名稱之本意。
璦琿故地,不僅巧做瑪虎負有威名,佼佼者燦若星辰。璦琿尤超過蒙古,演繹瑪虎戲者,亦在東北堪冠?,敾颍a琿婦孺皆知。
余考之,倒喇即朱春,金前俗稱,集百戲與散曲于一爐,有不罩瑪虎者,有罩面者,尤增異彩。考倒喇,系漢人筆錄之字。璦琿瑪虎為伍者,常唱舞“倒喇……倒喇……”邊唱邊排長長行列,有曲步,有旋步,蜿蜒而行。滿語古音,道拉即排、行、行列之意,是舞蹈形狀言詞。女真百戲,涂丹粉艷衣,百戲后更耍鏡舞,高下其手,閃母百神現(xiàn)于眾前。女真古舞,古有大頭朱春舞,巨木為頭,大手攏不得眉目,其髯如粗藤,面涂血赤,口闊可沒幼童、胖鵝、仔豬。
有畢拉西者,善唱歌,尤?,敾⒍Q。凡畢拉西者,有男有女,有老者與幼童,多系抬旗阿哈而隨主有年,并世世有功者之后,于烏春而有奇才。烏春之稱為滿語,璦琿音稱“烏勒春”,唱與戲相合,才藝雙精,古倒喇者即唱藝雙精者。
倒喇傳流古久。清初,璦琿有勒勒烏春,即說戲,有莽式作樂,男女莽式對舞,眾人搖振鈴鼓恰拉器,踏地作聲相合,此習多行于新歲與喜慶之期。
畢拉西,歌藝兼優(yōu)者稱“拉米達”,實即倒喇米達,達為滿語首也,杰出者也。拉米達以瑪虎面文身。
《璦琿祖訓遺拾》中尚有如下述記:
“瑪虎朱陳之戲,多倡舉于歲末春初。除夕夜晚,族人罩瑪虎舞之,誦之,思之,頌之,情訴殷殷,依依如縷。蓋為思離故鄉(xiāng)遠戍之思,寧古塔亡兒也。故瑪虎朱陳有巴圖魯之相,有薩古達烏克頓瑪發(fā)之容,猶有死歿疆場之鬼親魂靈之眾耳。”
育光按:1980年10月家翁仙逝,信筆補記之:
瑪虎之愛耍者,絕非只在《清史稿》所述慶隆舞的皇家宮中大內(nèi)游戲。滿族民間望族和大部落,早在金代就有面具瑪克辛。《忠烈罕王遺事》載,人死罩木皮(樺、椴、柏)等面具于臉上入葬,貴者以銅、石、金、骨為面,蓋為護魂之具。此俗以頗類遼人“以金銀飾面,銅絲絡手足”習俗。金因遼俗使然也。兀術(shù)南下,兵罩瑪虎作舞以慶師捷。這些均說明金代已有瑪虎之戲。逢盛事,戴瑪虎雀躍共娛?,敾⑽栌蝎C舞、壽舞、辭歲舞、婚嫁舞、出征舞、分封舞、喪舞等等?,敾⒓倜嬷撩髦腥~以來,各有不同,不單有鳥獸蟲魚,而以神話人物居多。男女老幼、兇惡善貌者咄咄若生。假面用料,用龜蓋、茅草編織,骨片與魚鰾膠貼成。近世制作尤精,將圓木鏤刻鑲嵌而成,可戴頭上。舞時,有單人作舞,表述某段故事,敘唱相糅,更有繪聲模擬癡態(tài),令人啼笑捧腹;多為雙人、四人、五人、眾人舞,有合舞,亦有以一大頭人為主,眾小頭人相擁舞。繪聲繪色,蹦跳騰越,各有技法。神音獸吼,鳥鳴蟲吟,宛若實狀。璦琿滿民祁大姑、徐大鐵嘴、小五家子關(guān)鎖柱瑪發(fā)之子關(guān)大咧咧,皆為早年崇耀人物,閑游沿江各村屯,爭相美酒厚待之?,敾⒅礻悾ì敾颍┯戎厮U撸鲹?jù)戲詞,用頭、手、肩、腰、四肢、腕節(jié)、足掌作舞,坦示心聲激情?,敾⒅礻悇淤Y,有小擺腰、大擺腰、前仰腰、后仰腰,肩抖功、頭擺功。因戴假面,多有模擬假面形象動勢,故有馬首、蛇首、龜首、魚首、鷹首、百獸首、蜂首,動勢千態(tài)百變,步伐有顫,蹲、跳、跨、丁形、蛇形(曲形)、前八字,后八字,掃步、趟步、旋步、團步、錯步,四肢亦多八擺法,并與唱功、念功、跺字功、吟吼功相配,聲情并茂。故此,凡喜?,敾⒅礻愓撸堇[神、人故事,藝精者大五家子本支族中首推七奶奶葛洛蘇媽媽。
索倫語多類滿洲,達斡爾語多類蒙古,聽之既熟,覺其中皆雜漢語?!洱埳臣o略》云:“索倫、達呼爾語音,與蒙古稍異,間雜漢語,當是元代軍民府之遺?!贝苏f得之,惜未見其全書,亦不詳何人撰。
滿族向有尊長愛幼的民族傳統(tǒng),對族中耆老,闔族晚輩敬之誠謹。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載滿族“俗尚齒,不序貴賤,呼年老者曰馬法。馬法者漢言爺爺也。”此外,在清人隨筆中也多有滿族敬老的風俗記述,凡族中年高者欣逢辰瑞,全族有慶壽和頌壽之舉。
據(jù)考,滿族先世女真族同東北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自古以來不興慶壽禮。從民間流傳的《忠烈罕王遺事》里,可看到女真族中完顏部的慶壽演進情況。該口碑資料講述忠烈罕王完顏兀術(shù)仿漢俗為一宋婦祝壽的故事,還講述金世宗請“南蠻”金匠鑄九身壽星金像為母做壽的故事??梢?,金代以降漢族慶壽風俗才在女真貴族中日漸興傳開來。滿族先世各部,自古有“頌祖”、“拜祖”、“拜賒夫(拜師傅)”的敬老故俗,頗類似漢族拜壽禮節(jié)。滿語“查拉芬”,即漢詞“壽”字,含有“早先”或“古舊”之意。往昔,滿族諸姓壽宴禮儀,可從近年來挖掘到的滿族民間說部《薩大人傳》、《順康秘錄》、《東海沉冤錄》等歷史傳承故事中窺見端倪。滿族壽宴的禮序、日期、排場,清初以來非常講究,因家主顯貴不等,規(guī)模迥別。有二日、三日、五日、七日者,隆重,熱鬧,樂如盛節(jié)。壽宴間還伴有雜興、吟詩、繪畫、武技、燈謎。更有風趣的是北方民族的競技擂,尤具特色。族中男女,不分尊卑,屆期均可報號入陣,競比箭法、馬術(shù)、火技、魚潛、縛獸、跤斗等奇能,圍眾踏歌擊鼓助勁,宵夜方休,由壽辰老人將族下備辦的鞍、袍、絹帛贈賜佼佼者。有清以來,滿族慶壽禮儀由于受漢族文化影響,特別是滿漢兄弟民族混居,滿族壽宴除有漢族辦壽風習外又保留了原女真人頌祖的遺風。壽宴間除有壽酒、壽桃、壽面外,還有滿族歌舞。“滿族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勢,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曰空齊,蓋以此為壽也?!雹诔?,拜壽的親族晚輩要為壽宴獻活牲,或山雉、江鯉、肥羊、飛龍等,然后共饗滿族火鍋。火鍋分“天上鍋”,專吃飛禽;“水中鍋”,專吃江海鮮味;“地上鍋”,專吃林莽野牲,后來到清中葉以后出現(xiàn)了“什錦鍋”、“三鮮鍋”等,都別具風味。
兒時,常聽祖母絮語故習,至今憶猶在在,梳擷數(shù)則,追思永念耳。
(一)辮葬
滿族及其先民尚辮發(fā)。一般男女,降生周年后,便蓄發(fā)。特別是男子很小便留顱后發(fā)、顱后辮,為祛病除邪亦有留單側(cè)或兩側(cè)歪辮。在滿族傳統(tǒng)觀念中,人發(fā)為藏魂之所,體壯則發(fā)黑而明亮,代表人格與英姿。故而,在社會生活觀念中,以發(fā)代人,以發(fā)銘志,屈身不屈發(fā),斷頭不斷發(fā),成為滿族及其先世女真人的彪勇性格。在滿族葬俗中,保留下來獨有的辮葬古風。凡滿族族人,遠在他鄉(xiāng)亡故者,族人們便就地土葬或火葬。入殮前將其辮發(fā)從后顱部位剪下來,裝于絲帛縫制的辮帶中,再放入辮匣或甕罐里。辮匣與甕罐上錐有供靈魂自由通行的靈魂孔。然后,用白帛后亦漸習用紅布纏裹,由族人送回死者生前的氏族部落。族人仍按制舉行葬禮后,盛殮立墓致祭。這種情意綿長的葬俗,主要為了解決和滿足族眾在征戰(zhàn)和族事繁忙、又關(guān)山阻隔、交通不便的境域中,安撫思親之情的復雜情感,見辮如見人。在滿族諸姓家庭中,幾乎都有過悲壯辮史和葬辮盛禮。
(二)火葬
滿族及其先世古代葬俗。有史可考,原始無棺土葬,或葬地交木作小槨,殺豬積其上,以為死者之糧,并有風葬、水葬之俗。明代的女真人,以及清初期間,因部落間征戰(zhàn),葬俗亦隨之發(fā)生變化?;鹪嵩谏鐣钪?,日益占據(jù)重要地位。李燕光先生等著《滿族通史》載:“明代女真人實行火葬……據(jù)當時居住在盛京城內(nèi)的朝鮮官員記載,陣亡的滿族官兵均實行火葬……駐防各地的八旗官兵死后,每用火化骨殖,及其妻子攜解回京,歸其故旗?!?《永憲錄》)據(jù)朝鮮《李朝世宗實錄》記載:“頭目女真多火葬,皮冠頂上綴白粗布,前蔽,后垂于肩,仍穿直身衣”,點火焚化。后金時期“死則翌日舉之于野而焚之。其時……子孫族類咸聚會,宰牛馬,或哭或食,蒙白二三日除之”。清人西清著《黑龍江外記》中,更講述當時滿族人實行火葬的技術(shù)要求:“人死焚尸而瘞曰熟葬……熟葬之法,舁棺至郊野,置柴上,請師舉火,火熾尸起,梃而仆之,須臾肉盡,骨僅存,然后拾貯所謂凈匣中而瘞之土。然師之業(yè)茍不精,骨亦易為灰燼,此勢家之所以嚴擇師也。”清雍乾以后,滿洲仿習漢俗,以土葬為主。
(三)畫媒
滿族先世的古婚俗。曩者,滿洲族中新女有繪像于熟革、麻布、絹紙以自薦古風。滿人未嫁女,精騎射,獵獸不遜于男兒,父母倡行其自定族外良婿。先暗繪己容己稱,立一木懸立噶珊城寨外。外族健男可競與較試,由族中長老為中判,雙雙擇吉期,上下皆可助威,熱鬧異常。凡男勝則奉走革像,即為相親。擇日,氏族人等驅(qū)馬羊等厚禮來女方族中聘訂之。黑水人常春秋兩舉焉?!边@種活潑的畫媒古習,與女真人以歌自薦的婚俗頗相類似?!督鹬尽吩d:“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申求侶之意,聽者有求娶欲納之,即攜而歸后復方補其禮?!鄙鲜龉帕?,近世不復見。
(四)北菜
清代滿族北方菜肴款式,系牲禽魚蛇燒烤、烹煮蒸曬、面食、干果、汁飲等獨特庖工的總稱,發(fā)端于清康熙年間奉旨北戍黑龍江城、保衛(wèi)雅克薩城之八旗軍旅所創(chuàng)意、承襲并逐漸豐富和形成的滿洲席筵佳肴。它以黑龍江將軍所在地瑗琿新城為中心,輻及墨爾根、卜奎乃至吉林烏拉等北方漁獵民族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食俗內(nèi)容與庖工技法,形成滿洲北菜的獨特風格,其中糅入滿洲名廚巖木古《北菜遺譜》、圣祖東巡所備制《布特哈行宮御膳食單》等野意膳食諸款,后又經(jīng)雍乾諸朝歷代選萃精求,自成一宗。有清一代,在黑龍江、吉林譽名斐然。清后期,國勢日微,又因北菜用料苛嚴、疆域變遷,再因燔烤庖法尤難駕馭,故難得發(fā)展。清末民國雖有經(jīng)營者,但已鮮為人知。近年,在民族文化調(diào)查中才復得一展其姿。
北菜,系與京、津、閩、粵、川、魯、潮、港等中原大菜,相較得名。亦言其用料產(chǎn)域,近者黑水白山,遠者薩哈連烏拉迤北,以及錫霍特阿林東極于海,萬類生物均入北菜之盟。而燔烤炙冰、烹燉燜煮、晾曬生食,自宗庖旨。圣祖康熙東巡,雅稱北膳為“北菜”,相沿襲用。北菜,滿語為“阿瑪里刻包哈”。
“包哈”即肴膳之意。清代宮廷中亦設包哈局衙門,專門研制和備辦滿式席肴名菜及飲食餑餑等,為皇家御用??急辈嗽催h流長,女真民間餐食成于系統(tǒng)菜肴,登入賓筵重席,約傳于金代。據(jù)傳,金太祖阿骨打宴群臣用女真炙烤法燒燔狍鹿,并制芍藥飲;太宗吳乞買慰宋臣賜女真肉粥;世宗盛筵秉筆書寫女真食單。后金努爾哈赤時,筵宴皆憑獵獲,使?jié)M菜得以光大。撫順、開原馬市時,女真設滿席款待明臣商賈,常被女真野意庖法所傾倒,回明廷競夸女真奇筵。注重北菜,并著書載述者當推清代名儒朱彝尊,其名著《食憲鴻秘》上下二卷,涉獵滿萊(北菜)尚多,記述燒烤、鮮生、燉煮、窖貯、汁飲、干果、烤具等多項內(nèi)容,并載庖工秘旨等,對北菜飲食文化的歷史演進,提供了珍貴的參證資料。
(五)箭術(shù)
滿族以騎射為先,遼金以來,便在部族中倡行箭術(shù)。部族選拔首領(lǐng)或精英比賽,無不以騎射評高下。至清中葉前,此習仍誠繼不衰。據(jù)《燕京雜記》載:“三月三日以木雕為兔,分兩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負者下馬跪進勝者酒,勝者于馬上接盞飲之?!鼻迦苏疴x著《天咫偶聞》,記載滿族習箭之文尤細:“國家創(chuàng)業(yè),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騎射為本務,而士大夫家居亦以射為娛。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約期為會?!边^去,滿族村寨里設有習射場地。四周木柵圍墻,供族人早晚入場比賽。學箭術(shù),貴習箭靶。箭靶子,滿語稱“艾杭”。初學時一般在一定距離處立木樁,樁上有圓形標記。弓箭亦分鐵木質(zhì)等不同等級。射箭需要專門練習臂力與視力。不少部族還延請漢師授藝。隨箭技日深,才逐漸改習射微小目標。箭靶形類很多。如“射鵠子”,便是以習射雕刻的鳥類為靶,或在白板皮上畫出鳥形,高懸枝巔,反復習射。射技長進后再射繪畫之鳥、獸等形體某一細部;或射銅錢孔,或高懸綢塊而射曰射綢。方寸大小的柔綢,箭技必須迅速而有力方可中的。除此,夜射香火、射拋物飛球等。又有臥射,以足開弓,矢無虛發(fā)。地上箭術(shù)達到精深功夫后,再習馬上箭,倍顯勇健,尤為族眾喜愛。馬上箭,分正箭、躺箭、左側(cè)身、右側(cè)身、反身箭、藏身箭、滾馬箭,名類繁多。昔日,練箭場地,男女爭雄,人喊馬嘶,聲喧沸騰。清中葉后國勢日衰,射圃冷寂。清后期此活動早已廢棄,難能見到矣。
(六)翎媒
滿族先世,自古生活在白山黑水廣袤地域,精騎射,善捕捉,崇信原始宗教薩滿教天穹觀念,認為浩渺無垠的闊宇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太陽居所,而天穹中翱翔的禽鳥便是光明和吉祥的使者,是太陽神祇的化身。故而具有世間生物難以與之比擬的飛翔迅捷的生存本領(lǐng),從而萌生誠篤的天禽崇拜信仰和觀念。在滿族先世漫長的古代生活中,禽鳥翎羽成為神圣的靈物。羽翎成為氏族或部落之間相互聯(lián)絡的標志和信物,并用翎羽巧制羽服、羽帳、羽車、羽舟、羽畫屏。富者更以雕翎架屋,其中尤以鷹翎、天鵝翎、雉雞尾翎、飛龍(樹雞)胸羽備受寵愛,成為民族心靈中高潔、純貞、正義、專一觀念的象征物,而被世代沿襲下來。其中,滿族先民的青年男女,以翎羽定情的婚俗古風,最具代表性。《晉書·四夷傳·肅慎》載:“男以毛羽插女頭,女和則持歸,然后改禮聘之?!薄逗苍贰っC慎》中亦載:“插羽申交,婚姻之道爰活?!边@些都是介紹古代用鳥羽聯(lián)姻的有趣例證。從文獻中可知,滿族先民翎羽結(jié)良緣風俗歷代延續(xù)。據(jù)近些年民俗調(diào)查,滿族以鳥羽為男女婚姻信物,一直相沿近世。氏族與氏族、部落與部落之間聯(lián)姻,多用潔白的天鵝翎羽為憑,在隆重的禮儀中相互交換、珍藏,永世合好。寧安、璦琿、吉林等地,滿族上層人家若逢合巹之喜,新娘特用野雞尾翎織就披肩,頭插羽絨花,車轎除垂銅鏡外,轎篷四角亦有羽花,象征祥瑞。
(七)骨歷
滿族先民早年喜用一種自制的骨質(zhì)年事簡歷。據(jù)傳,這種骨歷產(chǎn)生年代很久,約在漢族歷法傳人朔北滿族先世民間后,滿族先人們便用鳥骨或獸骨創(chuàng)制出實用的計時骨歷,經(jīng)不斷地改進,已有很多形制樣式。其共同的特征,均為撥位計時法。最后以累計的數(shù)字表示日、月或年的時間。某日預行的事項,還用骨制的舟、箭、鼓、花等雕飾物來顯示遠行、出獵、祭祖、喜慶等不同活動的標記,形象易懂,深得滿族群眾喜愛,使用普遍。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在偏僻的農(nóng)村,仍可見到大小不一的骨歷。從近些年社會調(diào)查所發(fā)現(xiàn)的實物看,滿族骨歷實用性很強。骨歷分為掛在墻上的吊式骨歷和放在桌案上的座式骨歷兩種,皆用骨條、皮條和木塊組合制成。骨歷均突出月份,而三十塊代表日期的骨條,用細皮條串在一起。每五個為一組,共六組。過一日撥動一個,直至月終,大小進制要隨時計算校正。它又分舊歷骨歷和陽歷骨歷兩類。近世,陽歷骨歷居多,因它可以包括舊歷時日的行事活動。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印刷紙日歷、掛歷普遍使用,骨歷殘件成為一宗珍貴的民俗文物。
(八)春節(jié)
南宋史學家洪皓《松漠紀聞》中指出:“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之,則曰:我見草青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鄙鲜鲇涊d,表明滿族先世女真人金初時尚未有統(tǒng)一歷法。事實上,滿族及其先民,在漫長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各氏族部落皆依據(jù)自己所處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特點和生活習慣,自定節(jié)日。節(jié)令行事,皆由民族首領(lǐng)憑傳統(tǒng)生活經(jīng)驗,公布后實行。盡管如此,各氏族間對節(jié)氣的分辨認定,相差不大。究其因,由于各氏族部落,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理環(huán)境中,氣候溫差大致一致。而且,各部族中均有類似薩滿一樣的觀察節(jié)令征候的人。他們世代總結(jié)和積累了豐富而準確的天象經(jīng)驗,對于測定氣溫變化、景象、日照、月亮圓缺以及山川、樹木、花草、禽獸、蟲魚等應時的形態(tài)變異,都行之有效。滿族先民,自古以來并未有“新年”、“春節(jié)”的詞意?!按汗?jié)”時令,是金以后由中原王朝歷法行事中學來,后漸成女真人固定節(jié)日和習俗的。從滿族薩滿祭星古諭中可考,滿族先民賀春鬧春的日子,并不是舊歷正月初一日。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對一年中節(jié)令的認定,除憑借長期生產(chǎn)經(jīng)驗時對自然界季節(jié)環(huán)境的變化觀察外,最古老而最有效的觀察方法,是氏族薩滿世代沿用的觀星定時法。他們以北方星空中一年間周而復始、由東向西緩緩移位的固定有序的星陣格局,計算、比較、確定在一個時期里,北方來臨的應時節(jié)令與時辰,以星定向,以星定時,以星定季,以星定歲。古代定歲時的報時星是昴星,相當于中國古代星象二十八宿中之昴宿。每年舊歷十二月中旬后,昴星必現(xiàn)于西南天地平線以上,一天比一天明亮,其形酷似一團晶瑩的亮珠,熠熠閃光。其最亮時正合二十四節(jié)氣中之立春節(jié)。這時星空亦最壯觀,每日黎明前,鷹星雄踞西天,北天神鹿星在歡跑。雖然寒氣籠罩四野,沃雪茫茫,但春天已在星光中向人們走來。按古習,滿族家家做米兒酒,稱報春酒。闔族上下?lián)艄臍g舞,蕩秋千,拜星,吃柳葉春餅、春餃(阿濟格餑餑),飲秋日存放的柳葉嫩茶、地室蒸燒柳葉、芍藥花梗等祛冬邪。早年,滿族先民冬穴居,“昴星露,白日出”,預示一冬地窨幽居經(jīng)百余天后,可移居地上或樹間,是喜上加喜的迎春吉時。族人還備辦狍、鹿、野豬、家豬、魚、禽,祭祖賀歲。老人此時胸前增骨珠,表示增歲增壽。滿族將這歡樂的日子叫“依車涉”(新歲)。“依車尼寧刻”(新日),即新春伊始。所以,滿族古昔迎春日比現(xiàn)在早十來天。清代以后,春節(jié)具有法定意義,滿族與漢族等兄弟民族,春節(jié)的時間與內(nèi)容大體趨同。
(九)鼓技
滿族同其他崇信薩滿信仰的民族一樣,自古就喜愛擊鼓作樂。祭祀和歌舞乃至族中有大事傳告等都離不開鼓聲。在薩滿觀念中,認為鼓鳴如驚雷,是宇宙的呼吸,而且將鼓本身就象征為浩渺的宇宙。據(jù)族中耆老與老薩滿們傳講,早年滿族先民鼓的式樣很多。鼓皮多用熊皮、野豬皮、駝鹿(即犴皮、駝鹿皮)、鹿皮、海魚皮、海豹皮,后世后來又增加用馬、牛、野驢皮。又因鼓面大小、用途不一,皮革亦有不同選擇。大鼓多用熊、豬、牛、犴等皮:小鼓用魚、禽、蟒等薄而透明的亮皮,聲音尖細脆美,傳音較遠。這類鼓皮,多用于歌藝。薩滿祭祀,因使用頻繁而且為制造強烈氣氛,多用熊皮、野豬皮、犴皮、鹿皮。在近世野牲不易捕捉情況下,大鼓用牛、馬、豬皮,小鼓(抓鼓)用鹿皮等。
滿語稱大抬鼓叫“通肯”,手抓鼓叫“尼瑪琴”。有趣的是,據(jù)《璦琿祖風遺拾》、《薩大人傳》中介紹,滿族早年還有“響墻”、“皮墻”,系將熟好的光板犴皮或牛皮,用皮條緊扯在豎立的大木樁上。眾人執(zhí)棒擊敲作響,形成千軍萬馬奔騰的聲音,令人振奮勇進。這些特殊的鼓,是古代薩滿野祭的原始打擊響器,后傳入民間沿用著。除此,滿族野祭中還傳有樹鼓,也是原始響器。樹鼓系用椴、槐、柞等樹的空心樹干,鋸下一段后蒙皮做成手抓鼓。鼓音比軟木手工揻制的鼓圈,聲音粗獷悍沉,更貼近古人原始祭祀。樹鼓還有用一根大原木鏤成,內(nèi)鑿空成圓形長洞,上部留出音孔,然后將其橫放在用硬木制成的托架上,亦有拴吊在木架上的。擊鼓者用木棒有節(jié)奏地敲打長圓木,輕重疾緩,抑揚變幻,形成非常洪亮悅耳的樂聲。
滿族早年還在娛樂中傳留有鼓服,滿語稱“通肯額突庫”,漢音稱為“冬阿冬”。據(jù)傳為康熙年間由八旗戍邊將士從寧古塔傳來。鼓服,由鹿皮熟制鼓衫,衫里層鑲嵌無數(shù)面用鹿、魚、豬、羊、雕等皮蒙制的碗大小鼓而得名。外人只見皮衫不見鼓,惟穿衫人知鼓的位置和各類皮鼓。舞蹈時,穿鼓服人邊舞邊擊打衫里小鼓,上下左右翻飛,鼓皮音聲迥異,美妙悅耳。耍鼓服舞,技在穿服人的精巧、聰慧、伶俐程度,騰躍滾翻,身靈似燕,輕盈活潑?!⒍畱?,瑗琿不少人喜耍之。當?shù)貪h兒耍技亦甚乖巧,可搖甩周身,屈身側(cè)肘,盤腿踢跳,忽躍忽縱,彈力若狂,迷癡甚甚??梢蝗耍杀娙?,可男女同蹈,一身生百音,頗得贊嘆矣。
余幼年即曉,也常聽父母講述,原在璦琿城前街偏東沿江下坎之上,有一片方圓兩坰多平坦的土地,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間,蒙康熙帝應允,因本姓族人薩布素抗外侮有功,便于就地生活,在璦琿地方擇建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的宅院。因有皇封,庭院建制頗有滿洲古風,周圍筑建一人高的土圍墻,正門朝南,有大牌樓,依階而上,有正儀門,左右側(cè)儀門,有雙座獅,內(nèi)為獨有的四進院落,第一院為傭人奴婢院落,中有月亮圓門進入。第二進院,四周圍房舍相連,有各類倉房、制油酒、木工、鐵匠、碾米面等作坊以及家族子女讀書寢居的房舍。第三道,圓門,正面高大的影壁和錫斗,兩側(cè)有花壇。進入內(nèi)院,中央有花池、假山和噴泉,迎面正房三大棟,各棟皆有三層臺階,顯得分外宏偉敞亮。各棟皆設走廊,并有紅柱四根,此為將軍府邸,左右為將軍側(cè)室所居,從兩側(cè)進入第四進院。此院落西有鷹樓、鹿舍和馬舍,正外一幢長間為練武布庫房,東角有戲樓,院中外側(cè)有秋千架,正北方設北門,東側(cè)另設有傍東門。大院套墻外尚有三大設置:正南有兩座獨立院落,為延請漢人文武師傅生活方便,所專建的住宅。大院東側(cè)筑有豬舍,西側(cè)筑有牛羊圈。1900年庚子俄難,遭沙俄渡江與璦琿城一起化為灰燼。事過四年后,我家逃往卜奎齊齊哈爾的人回來,重整屯寨,家父專程到璦琿見此院的悲涼慘象,一片廢墟,片瓦無存,原有的將軍藏書樓已難覓半點紙墨,一點值得留作紀念的物件都找不到,從此這里一直成為令人傷心的土地。直至進入民國三十年后,璦琿地方關(guān)內(nèi)遷入的人家日多。有孫姓、李姓、劉姓等數(shù)戶居住到破墟地方。經(jīng)幾次商議,租給數(shù)家。數(shù)年前,尚要些租子,余受父命,也曾追討過租金。東北光復前余到孫吳鎮(zhèn)興隆屯小學工作,早已無暇顧及此事,蓋未再訪問租家。
滿洲宴客,舊尚手把肉或全羊。近日沾染漢習,亦盛設肴饌,然其款式,不及內(nèi)地,味亦迥別,庖人之藝不精也。所謂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故土人割肉不得法,有“屯老二”之誚。
冬衣名哈爾瑪兒者,麅鹿等皮之毛落而鞘存者也,最耐磨涅。
極邊苦寒,過夏猶服棉衣,御冬可無毛服,然窮檐委巷,襦袴闕如,所賴就火一烘,向陽一曝,又慮風雪不時,艱于柴草,則兵力之拮據(jù),亦有司之所當知也。
庫雅喇滿洲以犬祭天,間用牛,近則諱犬而詭言用豕,不知犬曰羹獻,古禮以之薦宗廟,何諱為。
滿洲清明墓祭,新墳插佛花,舊墳插柳枝,皆示人有后意。佛朵之式,粘五色紙條如幡,漢名佛花,都下亦用。
鄂倫春俗重鮮食,射生為業(yè)。然得一獸,即還家使婦取之,不貪多,亦不以負戴自苦。索倫、達斡爾舊亦然。近日漸知樹藝,辟地日多,呼倫貝爾依然畜牧為生,富在羊馬,力田者寥寥也。
邊俗不甚別男女,出則同川而浴,居則短垣可寓,一二守禮者,往往為蕩子所指目,百計剔嬲,務即敗行乃已。娼妓之輩,其始流人賤戶,迫于凍餒為之。近聞土人亦漸不自惜,狂夫引邪入室,公然與母妻雜坐,良婦女率好冶容盍飾,出入于業(yè)祠鬧市間,甚至恣為狎婊不可問。邇年齊齊哈爾忽有女曲,呼窟窿班,皆關(guān)內(nèi)人,從伯都訥等城來,或投宦宅,或匿僧寮,歡觴伴宿,人爭昵之,得軍令始驅(qū)境外,然因是破家傾生者比比矣,焉得胥境內(nèi)風靡而盡禁革之,使之務本還淳,豈非地方一大造福事。
滿洲有“佛”、“伊徹”之分。國語③舊曰“佛”,新曰“伊徹”,轉(zhuǎn)音為“伊齊”、“一氣”,實則同義。國初,吉林將軍收新附之部,后入八旗者,稱“伊徹滿洲”,漢語即“新滿洲”。除此,又有所謂庫雅喇滿洲、瓜勒察滿洲者,皆以地名冠之,亦“伊徹滿洲”也。百余年來,“伊徹滿洲”分駐齊齊哈爾、黑龍江、呼蘭三城,編其族為八,曰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左翼也;曰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右翼也。左右翼,國語曰達斯歡噶喇、哲伯勒噶喇。土人稱“達斯歡哲伯勒”,所謂“伯勒”,土語“類”然,約計之。八旗中之佛滿洲,人數(shù)不過什之五,其中瓜爾佳、舒穆魯數(shù)姓居多。
康熙三十四年(1695),將軍薩布素疏請墨爾根兩翼各設一學,助教一員,每佐領(lǐng)選幼童一人,肄習國書,是為建學立師之始。
達斡爾人病,必曰祖宗見怪,召薩瑪跳神禳之。薩瑪擊鼓作歌,病者親族和之,歌詞不甚了了,尾聲似曰“耶格耶”,無分晝夜,聲徹四鄰。薩瑪要馬,則殺馬以祭,要牛則椎牛以祭,至于驪黃牝牡,一如其命。往往有殺無算,而病人死家亦敗者。然續(xù)有人病,無牛馬,猶宰山羊以祭,薩瑪之令終不敢違。伊徹滿洲病,亦請薩瑪跳神,而請栽力一人為之相。栽力,唱神歌者也。祭以羊,鯉用腥。薩瑪降神亦擊鼓,神來則薩瑪無本色,如老虎神來猙獰,媽媽神來噢咻,姑娘神來靦腆。各因所憑而肖之。然后栽力跽陳祈神救命者,薩瑪則啜羊血、嚼鯉,執(zhí)刀槍叉即病者腹上指畫而默誦之,病亦小愈,然不能盡治。薩瑪言,能致病謂小愈者,其志誠能凝神定氣故也。祛病養(yǎng)生之術(shù)無他,曰和而安,和則物之感我者輕,安者我之應物者順。神凝則氣凝,神往則氣往。
平地多榆,近水多柳,榆無合抱者,柳皆叢生,燒之戀火。故柳條子北民之寶,敬若神,價倍雜草。家家囤柳條子如山,可柵欄,可編簍、打泥墻,其用甚廣。
黑龍江漲水,年年必有大木沖下。土人守株待兔,長鉤撈之即得,喜自然之利也,取以造屋,余作燒柴,破成碎木,堆積如山,北人稱謂“木柈子”,足資一年數(shù)年不愁。亦有估售者,相互慨然答對,以庹算之而已。
佛滿洲人家立索莫桿,春秋二季行還愿跳神背燈、換鎖諸禮,與都下無異。漢軍舊家祭先有燒香禮,亦春秋舉行,與關(guān)帝、馬神等祀,滿洲漢軍按期舉行,尤誠敬。
大五家子有怪人,名楊青山,一生破衣裹身,無妻無后,人稱“窮楊”。其祖?zhèn)鳛楹谒庇蚓胬锝C貂人,俄侵入精奇里江遷入江東六十四屯,庚子年被俄人同難民驅(qū)入黑龍江。叔父背他渡過血染的江水,為大五家子滿洲人所救。他當時僅十幾歲,叔父病死后,他給本屯何小鋪子家看院落和打工,混得羹飯。從日偽到解放初,無力娶家室。為人正直而喜扶持弱小,遇不平事常仗義相幫,屢被權(quán)勢暴打,滿臉傷腫而不惜,為他相救者甚眾,也從不索半分報謝。“窮楊”性豪爽豁達,通草藥,廣濟人,尤擅長于講古狂歌,滿洲書“烏勒本”有不少是他留給后人的,如《大丘墳》、《漠北精英傳》、《竇老英烈譜》、《飛嘯三巧傳奇》。為人要強,不愿煩勞同鄉(xiāng)故老,年過七旬、重疾在身時,悄悄遠走,不知所蹤。鄉(xiāng)人苦尋不見,傳其遁入深山棄世矣。嗚呼,“窮楊”白骨遺何野,堪令吾人永懷也。
黑龍江北與烏蘇里江東,向為野鹿繁育地,聞名于世,女真人及后世之滿洲等諸部后裔,皆有捕鹿能手之譽。捕鹿之法,有窖捕、箭捕、網(wǎng)捕、鷹獸捕,名噪漠北。各部世代遴選捕鹿“巴圖魯”(勇士),顯赫一時。射鹿盡力不令立即倒斃,而惜傷鹿新角,難獲角茸也。獵民素習將鹿捕回居舍,架木為籠,取精草飼養(yǎng),待鹿角長至成茸時,將鹿縛倒,護首鋸下。狩獵取茸時,精心護愛鹿角,因鹿角極嫩,若蚊蚋叮咬鹿角,鹿即感煩躁難耐,常尋枝干摩癢,致傷茸血。雄鹿生出幼角,便自知行路謹慎,左右顧盼,護茸之心甚切,多選密林隱匿之所,絕少走入空曠之地。凡尋此類帶茸雄鹿,獵獲者必有經(jīng)驗,需專心搜尋,如若平日漫不在心,定然極難碰見。亦有時,獵獲者偶然與之相遇,此刻,為使獵獲,不致逃匿,只能不問遠近與周圍情況,迅以高超之技法,必射鹿前腿心臟處,并立即趕去,抱柱鹿脖,使鹿頭不能撞地,傷及茸角。這全要依憑獵人平日練就的槍法與身法,不然,只獲死鹿,鹿將茸角砸碎,令人一無所獲。鹿喜鹽,獵人通常到鹽堿地捕鹿,往往每到夜間,鹿群集鹽堿地。獵人知此鹿習,便選找一塊鹽堿地,或布置一塊人工鹽堿地,設餌候鹿。故此,獵人大部分鹿茸是在鹽堿地獲取的。加工鹿茸,俗用水煮,煮好,置于通風處晾干,方可保存下來。
冬季,攜獵狗或捕貂網(wǎng)捕捉黑貂,以弓箭捕獾、水獺、黃鼠狼、狐貍及其他毛皮類動物,忌用火槍。冬日捕水獺亦用捕獸網(wǎng)。捉貉子,每個獵人帶一條或幾條獵狗。獵狗頸上皆系有若干小鈴鐺,待太陽落山,獵人出門行獵,放出獵狗,循貉子行跡追蹤。秋季,貉肉極肥,獵狗易捉之。鈴聲即告知獵人狗之所在。
在野獸經(jīng)常出沒地段,砍倒樹干與枯枝堆成鹿砦。有時,此種鹿砦綿延達幾十里。鹿砦每隔一定距離,留有類似門一樣之通道。野獸只有穿過通道才能越出鹿砦。在這些通道上挖以深坑,再其上覆以樹干或樹枝,此即所謂之陷阱。獸類踏到覆蓋物上,即墜入深坑,無法脫身。獵者每隔兩三日,便巡視一次陷阱。
漠北鹿類最繁,麅麂為尤多。鹿則茸角為上,而鹿胎為膏,則婦科佳藥,鹿尾亦稱佳肴。其在各城來言,全鹿一只,價可京錢廿千,以之煎膠成塊,利益甚厚焉。前人記載,江省轄境,有使犬、使鹿二部,以駕爬犁,與牛車爭先。中俄分江而后,大率歸俄,蓋二部世居混同江左右,游獵為生,向特羈縻臣之,不入版籍,亦皆飛牙、赫哲、魚皮韃子之類云。
梅花鹿,身上夏季毛上有白色小斑點,冬季就沒有了。鹿全身皆寶。茸健體強腦,鹿血、茸血制藥酒、鹿茸精,鹿胎制鹿胎膏,內(nèi)臟制全鹿大補丸。腦、髓、筋、腎、骨、尾、鞭亦入藥。鹿警覺超群,常棲息順風的山半坡,居高臨下,能防猛獸偷襲。聲響、氣味隨風飄進鹿的耳膜、鼻孔,不待猛獸靠近,鹿早逃之夭夭。長新茸的春季,它到神秘的地方,把茸摜碎,刨土掩埋。
漠北牲畜,遍放于野,不以豆料麥屑飼之,至秋后畜于家?guī)?,則喂以羊草。長尺許,色青而潤,經(jīng)冬不變,郊外隨地皆有,四月即生,七八月將枯時,土人爭往刈割,堆平屋頂上,約可供牲畜冬春之需。若道過車乘購取,價亦甚廉。羊草飼馬極肥澤,勝豆麥遠甚。前人以為,漢取大宛苜蓿,種長安離宮,以飫天馬,即此草,又名羊胡草。
清季之后,東三省馬賊充斥,商賈往來,輒以鏢手護行。卜奎、呼蘭、璦琿三城,皆有行局,大率直隸滄州人為多。官家亦每倚以為用,不借練軍之力。由奉天出法庫門,經(jīng)蒙古草地,往往竟日不逢一人,鏢手執(zhí)快槍,騎而從,沿途頓宿皆熟諳,可少戒心。其價每人十金,百凡在內(nèi),若有損失,行局認賠。自法庫門至鄭家屯而北,食物皆須自帶,旅寓僅供水薪而已。
漠北名產(chǎn),以堪達罕、五色江石為最。堪達罕,駝鹿之類,其角如玉,京師貴游皆重之。江石有水陸二種,水石為貴,與瑪瑙、琥珀相似,翎管、扳指、雜佩皆可為之,向于諾尼江、黑龍江兩岸,俯拾即是,近則居奇特甚。石材極堅,攜至京都,覓良工雕琢,工值尤貴。市賣大半陸產(chǎn),質(zhì)粗工劣,不足取也。
漠北皮張、茸角,亦貿(mào)易大宗。然皮張之屬,如貂狐貴品,近產(chǎn)頗稀,亦向不如吉林之佳。惟灰鼠產(chǎn)布特哈、呼倫貝爾兩城境者,號索倫鼠,毛厚色潤,東三省推為殊尤,有大、小、中毛三色。而市無硝匠,硝料必挈至京都,乃可成裘。購者皆成形全鼠,美裘一領(lǐng),亦值廿金上下也。
鹿多而賤,茸角之屬,歲于七八月時,由黑龍江、興安嶺城兩境捆運至省。茸之佳者,每支可得銀三十余兩,劣亦七八兩不等,而力薄性燥,不如奉天所產(chǎn),滋益于人。蓋奉天產(chǎn)者梅鹿,江省則馬鹿也,唯由奉天運至廣東,銷路甚暢,煎膠成塊,利至倍蓰,山西人販運者多。九月則收市而回,茸價自三十金至七八金,視茸多寡為率,角則以斤計值,視同尋常藥品已。
熊又叫黑瞎子,一身黑毛,只在胸前長一道月牙形白毛,喜在柞樹、松林里找橡子、松子吃。棕熊比黑熊體大而兇猛。熊屬食肉類動物,食性很雜,葷素不忌,什么都吃,尤喜蜂蜜。熊看來很蠢笨,其實相當聰明伶俐,在倒木交錯的密林中,走路如履平地,又會爬樹,比虎更勝一籌。熊性孤僻,獨來獨往。每年七八月雌雄同居,之后天各一方。大雪后,熊冬眠“蹲倉”,多選陽坡樹洞,也利用天然巖洞或樹根倒木,叫“地倉”。蹲倉母熊正月產(chǎn)崽,一至兩只。小崽比老鼠大不了多少,全身沒毛,連眼睛都不睜,藏在母親厚厚的毛皮里,靠吃母奶長大。翌年四月,大地回春,母熊帶小熊出外覓食。母熊尤愛幼崽,一旦受到威脅,會拼命地進攻,兩年后小熊獨立生活,離娘遠去。
貂為北疆名產(chǎn),歷朝貢物,尤以黑龍江的最著名。貂性孤寡暴烈,不合群,獨來獨往,一旦同類相遇,殊死拼斗,咬死為止。貂體形不大,尾短而粗,爪甚尖利,擅爬樹,常棲針葉松林中,多半夜間出來在地面活動。主食鳥類,喜吃松子、榛子,間或吃松鼠和兔。性畏人,聲如鼠,居土穴或樹洞中。捕貂者設網(wǎng)于洞口或穴口,以煙熏之。貂畏煙而入網(wǎng)中,或以犬嗅其蹤跡所在,伺其出而擒之。貂貴在皮毛,細柔輕軟,不管下多大的雨,落多大的雪,毛皮光溜溜的,掛不住一點雨水和雪花。貂皮毛色分紫黑、鮮褐、赤色、黃色不等。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品味最高,紫黑而疏毛平且黃者次之,皮華貴而暖。遼金時富人冬季以貂皮為衣,明清兩代以貂皮為襖外,并用于被褥等。清初最重貂貢,努爾哈赤時代專設捕貂大臣,規(guī)定百姓每年貢貂,戶出一丁,以竿量身,足五尺者歲納一貂。貂皮上寫打牲人名,以等級論價。
虎,土人稱山神爺,又曰軟蹄子,其小者曰石虎?;⒘Σ粩承?,而能斃熊。夜則目放暴光,遠燭數(shù)十里,一目燭物一目放光。獵者言,虎之目光遠望如燈,一燈一虎,兩燈兩虎在也。食狗則醉。如果冬雪很厚,許多有蹄類動物便會死亡,也因而引起連鎖反應,使食肉類,特別是如貓科動物老虎等會大量減少。因為食肉類動物,主要以野豬或其他有蹄類動物為生存食料?;⒊l(fā)情期外,喜獨來獨往。俗稱虎為“流浪獸類”,從來不安居于任何地方,沒有固定區(qū)域。只要哪里有充足食料,哪里就準有虎?;⒌氖愁惓柏i外,喜捕食獐鹿,饑餓時也吃貉、兔等小的哺乳類動物,甚至捕捉鳥類。
冬天少雪野豬多。野豬,出沒樹林中,厚粘松脂,刀彈不能入,結(jié)群而行,獵其前走者則奔逃,傷人甚巨,重至千斛。諺云“一豬二熊三老虎”,足見其兇。野豬不適于雪層很厚的環(huán)境。
森林野貓,體不大,是殘忍的食肉類小動物。擅捕捉鳥類,喜居在懸崖之上或偏僻森林中,夜間活動,皮可制裘。
貍,狡猾,善騰躍,會爬樹,有美麗而修長的皮毛,居林中、草原、河谷沿岸。皮張珍貴,可制精美的女裝。貍夏天吃蛙類,秋季吃森林中的嫩喬木枝葉及成熟的野果。冬季,貍冬眠,但并不十分沉睡,只要有點輕微動靜便可知曉。天氣暖和、陽光充足時,又出來逛逛,天氣一轉(zhuǎn)冷便又回去安閑地睡覺。貍喜居深洞里,白天躲避敵人,夜間出外覓食。
飛龍又名松雞、榛雞,也有叫樹雞的,為禽中珍品。據(jù)傳,飛龍早在14世紀就出名了。當時的部落人就以“飛龍”為重要貢品,送往京師。有客自遠方來,皆賜飛龍入宴。飛龍入宴主要做“飛龍羹”。烹湯,一般呈乳白色,獨具一格。一鍋“飛龍湯”,無須佐料,滿室飄香;揭開鍋,湯汁清澈,雪白的飛龍肉歷歷在目,喝一口,鮮美異常。色味俱佳的飛龍肉,若和別的肉在一起烹調(diào),別的肉也成“飛龍肉”味了,實為肴中一絕。飛龍屬松雞類,羽毛呈灰褐色,全身帶有暗花斑,頭上有一束小灰羽冠,尾羽上鑲嵌著花紋,雌雄毛色區(qū)分不大,只是雄鳥頷下有一小塊紅邊黑毛,啄短、爪細長,體重約半斤以上。它飛翔時撲撲作響,喜滑翔,常喜棲息于林下植被繁茂、漿果豐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林中。它的生態(tài)習性隨著四季環(huán)境而變化,是鳥類中創(chuàng)造臥穴的能手,冬雪天常掘雪為穴棲身。飛龍鳥以灌木嫩芽或野生漿果、昆蟲、松子等為食。每窩產(chǎn)蛋四至十五個,孵化二十天左右雛鳥出殼,絨羽一干就能走動。數(shù)天后即能獨立覓食,三周后即可達成鳥大小。鷹為它的天敵。
雕似鷹而大,大者名山雕,小者名芝麻雕。
海東青,鷹純白者為上品,海東青尤貴重,不易得,由海外飛來。土人畜之,珍異家禽。
漠北江河遍于四境,產(chǎn)魚最富,而以冰鮮為貴,活魚則不常見。其最名重者,曰細鱗魚,狀如淞鱸,色白膚嫩,即南方白魚之類,臘干亦佳。蝦、蟹、鱔、鱉則皆無之,或謂土人不知捕取,未知實否?鯽魚亦多,味不甚佳,市亦不以為貴也。呼蘭三城,河魚最大,冰泮時魚車往來,夜以繼日,斤值京錢廿余,以鹽臘之,可供久餐。地氣本寒,無氣蒸肉敗之患,然腥聞特重,調(diào)人先漬以酒,庶足解之。
漠北鳥禽多鴉、雉、喜鵲三種,沙雞間有之,雁群甚多,遺卵滋生,有取以為食者。冬多野雉,市上鬻價極賤,蓋聚處興安嶺與諾尼江左右岸,彈取不竭。沙雞亦然,味尤勝家雞,入春無之。其他如樹雞,滿語曰“飛龍”,味極清香,入湯清油,大宴必備。呼蘭家鴨最多而賤,往來酬酢,輒以紅紙包裹,號冰鴨,或挈至奉天、吉林,以為珍饋。
甫鳥,捕魚鳥,似雁而大,翎灰褐色,展翅若車輪,喜集水濱,獲之肉粗甚,或云野鵝。
狼,又稱野狗子。狼伙間甚抱團,生死相護,縱然負傷病態(tài),獵食必分弱者,不離不棄。一狼嗥叫,眾狼道阻亦拼死馳援。狼有頭狼,權(quán)威最嚴,以身眼聲動調(diào)令同群,違者嗚嗚一聲,群狼咬死逆者,或逐出同伙永成浪子,無倚無助客死何憐?狼母狼仔全群共護,先飽其食,爾后各狼亨餐。世人萬勿傷其仔,狼伙必傾巢復仇,殃禍滿門,怒號而遁。
狐,白者佳,青狐一名“倭刀”,毛勁絨厚,亦佳品,土產(chǎn)多紅色,并蒼色,紅色曰大狐,蒼色曰草狐。
貉,大如犬,不傷人,見人則仰臥,露齒,手可捕之。皮毛奇溫,亞于狐裘。
猞猁,似野貓,耳大有長毛,白花色,能攀木,溺著人衣著,立爛,皮為裘。
鯉,金鱗赤尾,江產(chǎn)者大而肥,重數(shù)斛,小者俗稱鯉拐子。
草根,似鯉微圓,肉肥而白,巨者長四五尺,江水初來,此魚正肥,可作生啖。
鰉魚,頭粗,身長,長鼻上昂如袋。鱗黃色,肉白多脂,骨柔而脆,飲食上品,巨者長二三丈,重千數(shù)斛,漁人叉其背,以繩系之,棹船疾行,待其力鈍出之,金史稱“牛魚”也。捕鰉魚季節(jié)多在黑龍江解凍之前,鰉魚在江水內(nèi),互相追逐交尾,魚多可踏魚背過江。鰉魚頭前長三角狀尖長鼻子,身上除五道縱列之菱形骨板外,哧溜溜而不見魚鱗。大鰉魚體重達一二千斤,可做鰉魚宴,膘肥肉嫩,營養(yǎng)豐富。鰉魚子與大馬哈魚魚子有同等營養(yǎng)價值。一千斤重之雌魚卵巢就重達一百八十余斤。鰉魚鼻骨亦是宴席珍品。俗諺云:“賣鹿不賣尾巴,賣鰉魚不給鼻子?!濒~鼻為半透明之軟骨。經(jīng)考證,鰉魚主產(chǎn)我國之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及大興凱湖等水域,喜生活在中低層水中,以川丁子、鯽魚類為食料,習慣分散于江河洄游活動。冬季潛伏于江中低洼處;夏季沿江上溯產(chǎn)卵,卵產(chǎn)于江底石塊上,多達四百萬粒;平日棲息于河夾心子、江套、河岔水流較穩(wěn)、沙質(zhì)底的地方。它的活動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較大,風大、漲水是其游動最為活躍之時。鰉魚成熟較晚,成長較慢,一般需十六七年方能長成三百多斤之大魚。另有鱘魚,其形同于鰉魚,體小,魚嘴形狀不同。鰉魚嘴為圓盆形,鱘魚嘴蓮花瓣形。在江中鰉魚主要食江中魚類及蝦類等,將水中一切生物吸入口中,食物入肚,水于兩鰓流出。兩魚因體形不同,鱘魚僅吃小魚和蝦,鰉魚可吞大魚,甚者人畜,民間俗言:“常在鰉魚肚中獲得金鎦、金鐲之類?!?/p>
大馬哈魚為黑龍江特產(chǎn),肉質(zhì)鮮美,魚子艷紅如黃豆粒大小,可生食,營養(yǎng)豐富,亦屬珍饈佳肴。大馬哈魚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出???,以烏蘇里江數(shù)量最多,生于江里,長與海中,成魚后再由海逆流入江,逆水直上。魚邊游邊成熟,雌雄交尾,待進入上游后,雌魚將魚卵撒入江中,而雌雄之成魚此時已體衰,死于江中,亦有成魚躍至岸上死去者。往昔,當?shù)赝撩癖憧蔁o網(wǎng)而獲魚。成魚所遺留之魚卵,便又順流而下,至出??跁r,卵邊游邊孵化為小魚苗,拼命游進大海,在海浪中拼搏、掙扎、成長,成魚后,又按其祖先行徑返回入江,循環(huán)往復。大馬哈魚成為黑龍江兩岸滿族等北方諸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其皮可制衣,可冬夏貯藏,每年秋季便是大馬哈魚汛期,大馬哈魚流血即死,故沿江漁民將鐵絲扯入江心,用重石沉墜江底,鐵絲上掛滿魚鉤。逆水而上的大馬哈魚在雌雄追逐中,被魚鉤網(wǎng)住,漁民乘船循鐵絲網(wǎng)魚,一日三巡,每次魚滿船艙。大馬哈魚肉肥美,行必逆流,每歲由海入江,由江入河,秋末上江。呼瑪爾河一帶極多,昔年鄂倫春人以叉挑上岸如捕獲,食不盡則飼馬,巨者重十二余斛。
滿人先世常越黑龍江抵北海(俄稱鄂霍次克海)以及勘察加以北,獵捕海豹,主要不為食用,而取其皮。海豹皮出自東北海中為佳,因其體形碩大,長三四尺,闊二尺許,短毛淡綠色有黑點,皮可染黑制帽。
蚌,黑龍江與松花江之蚌蛤產(chǎn)珠,潔白晶瑩,玲瓏剔透,小者壹錢,大者超三錢,為珠王,滿語塔娜,俗謂東珠。孕珠之蚌,深居水底,群蚌圍護,如城垣然。漁者誤觸之則被傷。珠淡青色,大可半寸,小者如菽豆,以有光者為貴。產(chǎn)珠之所曰水達達路,即今松花江也。
鈴鐺麥,夏秋時刈收,可米,可面,可食,可飼畜。
谷子,谷子去衣者俗云小米子。
糜子,葉肥有芒,早熟,北地盛產(chǎn),碾后曰糜子米,香白可口。
果有山葡萄、山里紅、甌李、都柿、稠李子、榛子等,皆漠北野果,民皆愛之。
葦草,小葉草,俗名苫房草,莖圓有節(jié),葉亦有節(jié),抱莖而上,柔韌耐霜雪,草屋皆用之。
靰鞡草,生澤畔,綠葉紅根,無莖葉,三棱形,高二三尺,根分青紅二色。秋季六七月間長成,刈至家中,曬干。冬季嚴寒時砧錘靰鞡草,使之細軟如絲,性溫暖,能御寒,絮靰鞡,走冰雪足不凍,避濕,鋪炕絮履,為關(guān)東特產(chǎn)。滿族古謠——
(一)
紅紅的興安,
紅紅的天,
圣潔的春光好明媚。
一簇簇安期香,
爭芳斗艷。
白白的羽翎,
白白的衫,
圣潔的羽服好華美。
一群群沙里甘居(姑娘),戲蕩秋千。
(二)
一盤盤蘇葉餑餑冒氣啦,
一碗碗五花腱肉蒸熱啦,
一縷縷年期香煙升上啦,
喜神奶奶駕著喜鵲進門啦。
(三)
“查思哈(喜鵲),查思哈,
喳呀喳呀叫個啥?”
“南山瞧見銀子啦,
十三個小伙刨喀啦,
十三個姑娘背喀啦,
狠心的巴彥趕著瘸驢搶喀啦!”
(四)
天上最美的噢咿嘞——白云,賽音!賽音!胯下最貴的噢咿嘞——金鞍,賽音!賽音!炕邊最親的噢咿嘞——火盆,賽音!賽音!身上最闊的噢咿嘞——絲裙,賽音!賽音!
(續(xù)完)
[注釋]
①《璦琿十里長江俗記》節(jié)選一、節(jié)選二、節(jié)選三,分別發(fā)表于《東北史地》2014年第5期、2015年第1期、2015年第4期。
②《吉林通志》卷27、《柳邊紀略》皆有記載。
③ 國語,此處指滿語。
責任編輯:王卓
K892.2
A
1009-5241(2016)04-0078-11
富希陸 黑龍江省璦琿大五家子村滿族老人 富育光先生父親 已逝
富育光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吉林 長春 1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