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偉 王 芳 李靈杰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yī)院,046000)
?
混合痔術后水腫的預防與治療
郭 偉 王 芳 李靈杰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yī)院,046000)
肛緣水腫是指肛管及肛緣皮膚出現(xiàn)水腫、充血、隆起或腫脹疼痛的癥狀,是混合痔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國內(nèi)文獻報道,發(fā)病率為10%~40%[1]。由于水腫可以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長術后病程,所以如何迅速有效地消除水腫,已成為肛腸外科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我科對2014年1—12月接受手術治療的113例痔瘡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觀察,并在痔手術中和手術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其中僅有9例發(fā)生術后切口周圍水腫,發(fā)病率為7.96%,有效減輕了肛門切緣水腫對痔瘡手術的影響,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113例患者中男48例,女65例;病程2個月~32年;年齡17~76歲,平均37.6歲。其中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32例,3點以上(包括3點)痔核患者41例,3點以內(nèi)痔核患者40例。所有病例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治療方法
骶麻或局麻生效后,取右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擴肛后行指診和肛門鏡檢。內(nèi)痔用1∶1消痔靈采用四步注射法。艾利斯鉗提起齒狀線上緣內(nèi)痔,血管鉗夾外痔最隆起處皮膚,做“V”形切口,剝離到齒狀線上0.3 cm處,分離皮下曲張靜脈叢,然后用止血鉗夾住外痔殘端及內(nèi)痔部分基底部,用7號絲線結扎或用圓針“8”字貫穿縫扎,扎緊后剪去外痔和被結扎的內(nèi)痔部分。肛緣皮膚切口呈放射狀開放性,將“V”形切口尖端向外延長0.5~1.0 cm,以利引流,“V”形切口內(nèi)的靜脈叢應切除徹底。術中如果痔核多,外痔靜脈曲張明顯,兩切口之間保留0.5~1.0 cm皮橋,兩個切口之間所留皮橋下的靜脈叢也應盡力摘除。對內(nèi)括約肌痙攣或肛管壓力較高伴肛裂的患者,術中要適當松解內(nèi)括約肌頭,以解除“紐扣孔”作用,臨床以麻醉狀態(tài)下放入兩指為宜。術畢檢查傷口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吲哚美辛栓納肛,可吸收止血紗布填塞,紗布加壓包扎,寬膠布外固定。
術后大便的處理控制
包扎敷料應保留24 h以上,不可松解過早,流質(zhì)飲食1 d,控制大便24~48 h。防治便秘與腹瀉。術后第2 d起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術后可常規(guī)服用潤腸藥物(如麻仁丸),避免大便干結,縮短排便時間。對于術后腹瀉者及時給予對癥治療,避免便次過多,引起水腫。防止局部感染:術后給予抗生素消炎防感染;便后及時換藥,換藥要動作輕柔,徹底清潔消毒,防止大便殘留傷口造成感染。對癥處理:及時處理術后并發(fā)癥,如尿潴留、疼痛、出血等。大小便困難者,應作潤腸和導尿處理,避免久蹲用力。注意休息:術后不可活動過多,以避免肛門墜脹及過多摩擦引起水腫。
結果
水腫分度:環(huán)狀水腫為Ⅰ度,局限性水腫為Ⅱ度,輕度皮緣水腫為Ⅲ度。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出現(xiàn)水腫6例,發(fā)生率為5.31%,其中Ⅰ度1例,Ⅱ度4例,Ⅲ度1例;3點以上(包括3點)痔核患者出現(xiàn)水腫2例,發(fā)生率為1.70%,其中Ⅱ度1例,Ⅲ度1例;3點以內(nèi)痔核患者出現(xiàn)水腫1例,發(fā)生率為0.9%,均為Ⅲ度患者。
討論
水腫與痔瘡嚴重程度相關,痔瘡越嚴重,出現(xiàn)水腫概率越高,水腫程度越嚴重。
1.水腫原因。①麻醉因素:局部浸潤麻醉時,注射麻藥位置過淺、藥量過多或過于集中,引起皮下水分潴留,導致局部循環(huán)障礙,形成水腫。或麻醉效果不好,括約肌松弛不佳,影響血液及淋巴回流,導致水腫。②操作因素:手術結扎過多,或結扎過深,將括約肌部分結扎,或結扎位置在齒狀線以下,或肛管皮膚結扎過多,或混合痔手術時外痔切除不夠,或術中縫合張力過大等不當操作,導致引流不暢,影響局部淋巴、血液回流,增加組織滲出,產(chǎn)生水腫。③排便因素:排便不暢或大便頻繁、蹲廁過久,肛門靜脈回流障礙,導致水腫;糞便嵌塞于直腸,壓迫血管,阻礙血液回流,導致水腫。④感染因素:肛管及肛緣感染引起的水腫。⑤術后結扎痔核脫出嵌頓,影響血液循環(huán),造成充血性水腫。⑥便后坐浴時間過多,致肉芽組織水腫。
2.預防與處理。
(1)以預防為主。預防措施:①掌握正確的麻醉方法,注射麻藥不可位置過淺、藥量過多或過于集中。②術前做好準備工作,灌腸,使患者術后24 h后再排便。③手術方案要設計合理,手術動作輕柔準確,切口平整呈“V”型放射狀,“V”型內(nèi)切口應達齒狀線上約0.3 cm,外切口應于放射狀切口外延長0.5~1.0 cm,以利引流。切口間保留0.5~1.0 cm皮橋,并清除手術痔核間皮橋下的靜脈叢。注意傷口止血,減少縫合,痔核結扎避免過多,否則易引起血液、淋巴循環(huán)障礙造成術后水腫。對于痔皮下血栓、靜脈曲張要仔細剝離,內(nèi)痔注射后給予按摩,使藥物分散,防止形成硬結,影響血液循環(huán)。④術后1 d流質(zhì)飲食,控制大便24~48 h,術后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和腹瀉。⑤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防止炎性水腫。⑥換藥時動作輕柔,清潔傷口徹底,放置引流條到位,以便引流通暢。
(2)主要處理方法:①肛緣水腫主要病理機制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應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可日服當歸拈痛湯等。②切口肉芽水腫可用10%氯化鈉溶液(高滲鹽水)或10%硫酸鎂溶液進行肛周外敷以脫水消腫。③每日坐浴熏洗,適當輕柔按摩肛周,并外敷金黃膏、化毒散膏等。④如果縫扎線過緊應及時拆線。⑤必要時手術治療。如肛門狹窄則應適當切斷部分內(nèi)括約肌,以減少括約肌痙攣對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有痔核殘留者應剪除;形成血栓者,行血栓剝離術。⑥功能鍛煉:每天行提肛運動。⑦物理治療:激光、微波、紅外線等儀器照射。
總之,針對肛緣水腫病因,本著預防為主、積極治療的原則,在防治中提出術中認真仔細、動作輕柔,術后積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水腫的吸收,同時保持局部清潔,增強自身抵抗力,控制感染,結合通便治療,盡早發(fā)現(xiàn)和處理并發(fā)癥,在臨床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有效防止了痔瘡術后水腫的發(fā)生,明顯降低了痔術后肛緣水腫的發(fā)生率,減輕了患者痔瘡手術后的痛苦,縮短了術后康復時間。
[1]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6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1-132.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