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田真紀子,王麗榮
池田大作生命尊嚴思想述評
奧田真紀子,王麗榮
池田大作先生認為生命的尊嚴是高于一切的,是人類普遍的價值基準,它具有三個特征:絕對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是一種絕對的存在;平等性,即生命沒有先后順序,沒有男女、膚色、民族之分,也無貴賤上下之別;創(chuàng)造性,即人在向生命極限挑戰(zhàn)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人生的幸福。生命尊嚴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在于菩薩界的生命作用,在于其作為實踐性的特征而在向他人的“感同身受”和“鼓勵”之行為中。
池田大作;生命尊嚴;絕對;平等;創(chuàng)造
目前,人的生命尊嚴受到威脅的趨勢在不斷蔓延,各地的紛爭,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的暴力和爭端、歧視和偏見等都給人類的尊嚴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不管如何呼吁生命的尊嚴,人們總是被眼前的沖動所驅使,不斷做出背離的行為,這似乎成為了人類的宿命。如何克服這種宿命,池田大作認為,21世紀是“生命的世紀”,他從“生命的本質”出發(fā)說明人的存在。他指出:“佛法認為‘人’是‘色心不二’的本體,‘色’就是肉體,‘心’就是精神,兩者一體化就是‘人’。”[1](P57)人的存在不僅是以一個國家為基礎的社會性存在,更是與人類社會、全球自然、宇宙整體有關聯(lián)的生命性存在。他從兩個方面看待人的生命尊嚴,一是“存在本身的尊嚴性”,即生命尊嚴意味著絕對性以及平等性;二是“生命本身具有功能(作用),或者說是其機能上的尊嚴性”,即生命尊嚴具有創(chuàng)造性。我們將以此為切入點,從三個方面分析池田大作生命尊嚴思想的特征,探討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和平事業(yè)的豐富啟示。
關于尊嚴的概念,池田解釋為:“超過一切價格,因之也不承任何等的值物的寶貴東西,就是有尊嚴的東西”、“必須把生命的尊嚴當作最高價值,并作為普遍的價值基準。”[2](P484)所以,生命即尊嚴就意味著它是絕對的價值標準。
池田的生命尊嚴思想受到日蓮大圣人(1222-1282)教義的影響。在釋尊的思想中,日蓮至為重視的是《法華經(jīng)》,在《法華經(jīng)》中他把生命稱為“寶塔”,寶塔用七種寶玉裝飾,其大小至少有地球的三分之一,表示宇宙之大的尊嚴和生命的壯麗。所謂真正的尊嚴,是沒有任何東西可取代,是具有絕對價值的存在,以強調“生命存在本身的尊嚴”。
池田對生命尊嚴的絕對性是從兩個方面闡述的。第一,生命尊嚴的絕對性來自于生命內涵著絕對的境界。在佛法上,稱生命的最高、最極的狀態(tài)和境界為“佛”、“佛性”、“佛界”,即最高貴的東西。關于生命的尊嚴性,池田從生命里最高、最極的境界,即從“佛界”的觀點上來探究,并進一步地闡明。他認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寶物,其中包含著極其珍貴的至寶——即佛界或佛性?!盵2](P216)在佛教里,人類的生命中潛藏著這“佛界”這一尊極的生命境界,這也表示生命存在本身的尊嚴性,同時提示生命尊嚴的絕對性價值。
第二,生命尊嚴的絕對性來自于絕對的完整性和自我完滿。生命尊嚴是池田思想的基礎,他認為:“生命的尊嚴才是普遍的、絕對的基準”[2](P483)。這也是池田大作在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博士(Arnold J.Toynbee)暢談錄中最后提出的重要論點,也可以說是這次對話的一個重要結論。在此,池田對于生命尊嚴作出以下論述,即:“生命是尊嚴的,沒有任何等價物”、“人的生命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2](P486)等。此外 ,池田用以下描寫來表現(xiàn)生命本身就是尊嚴,它擁有著宇宙般的價值,即:“一棵生命的分量比地球還要重”、“一個人的生命是作為宇宙全體的縮影的尊貴的‘小宇宙’”[3](P435)。即強調生命是其他東西所無法代替、唯一絕對的價值。
生命意味著尊嚴,生命的尊嚴具有平等性。對此,池田通過佛法的“十界論”以及“十界互具論”來說明?!笆缯摗笔前焉譃槭畟€范疇來表現(xiàn)幸福感的狀態(tài)或情況,這十個范疇按痛苦大小依次排列,越往高處幸福越大,痛苦越小,其中最高級的是“佛界”,十界的順序依次是“地獄界”、“餓鬼界”、“畜牲界”、“修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地獄”是苦惱纏身的境界;“餓鬼界”是任隨本能行動的境界;“修羅界”是被自私自利之心所支配的境界;而“人界”是平穩(wěn)的境界;“天界”是物質與求知欲望也得以滿足的境界;“聲聞界”是聽聞真理而發(fā)愿求道的境界;“緣覺界”是通過某種現(xiàn)象而獲得某種深奧智慧的境界;“菩薩界”是為了求渡他人而自愿奉獻自己的境界;而“佛”不但是菩薩生命的泉源,亦是悟得宇宙究極真理的境界。[2](P398-399)池田認為,十界中包含著所有生命:“如果作個結論,‘十界論’就是主張所有生命本來就包含著全部十界。因此,這里就產(chǎn)生出所有生命——當然包括所有的人——都潛藏著‘佛’這個生命,都是寶貴的這種思想;并且包含著,所有的人透過實踐佛法,都能夠悟出‘佛界’的生命這個人類變革的原理”[2](P402)。這是對佛教“一法界具十法界”思想的發(fā)揮。
池田將佛界視為最高境界,認為:“(佛界)指的是‘菩薩’修行的結果而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已經(jīng)窮盡了宇宙和生命的‘終極的真理’,達到自己跟宇宙、整個生命存在融為一體的感覺才為佛界。它是一種醒悟到生命的永恒性,是絕對的幸福境界”[2](P402)。在佛界涌現(xiàn)的幸福境界中附加著“醒悟到生命的永恒性”這一條件,池田對此有以下說明:“包括橫(空間的)的一切的‘完全’,包括縱(時間的)的一切‘永恒的滿足’的狀態(tài)”[4](P82-83)。這象征著“大宇宙的境界”。就是說,池田認為人不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擁有獲得自由自在境界的巨大潛能。在佛界中涌現(xiàn)出的幸福境界,就達到了“絕對”這一條件。池田對此作出如下說明:“‘絕對’意指無論發(fā)生任何事,都能以智慧看清事實,抱持堅強之心,毫不動搖。故隨時都能自生命奧底涌出智慧和堅強之心,這就是絕對幸福之人?!盵4](P163)在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智慧”和“堅強”,它邁向生命的尊嚴。尊嚴之佛的生命是什么呢?池田基于佛界的生命有以“三身”這種形式來表現(xiàn)的說法,舉出智慧和生命力以及慈悲的潛在能力,作為其具體功能。即,強大的生命力(普遍的,宇宙的自我,法身)、佛的智慧(報身)、慈悲的能量(應身)。就是指將頑強生存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慈愛的力量自在地發(fā)揮,生命到達極致光輝閃耀的狀態(tài),通過十界論來看各種人,生命就會一律平等,眾生平等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關于生命的活力,池田通過佛法的“十界互具論”(十界中的生命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緣而起,而又各自顯現(xiàn)為十界的各個生命狀態(tài))來考察。正如“地獄界所具之佛界”“人界所具之佛界”“菩薩所具之佛界”所說,所有生命中俱涌現(xiàn)著佛界?;凇笆缁ゾ哒摗?,佛界也具有九界。關于“佛界所具的地獄界”,池田認為:“佛界所具的地獄界——亦指‘同苦’、自愿承擔苦惱一事,是責任感與慈悲的表露”[4](P197)。正因為是自愿承擔的責任感與慈悲,才可稱得上是極為能動性并積極性的。池田立足于同一觀點,積極地開展論述且強調眾人生命的平等性,認為這種尊貴的生命平等地存在于每個人,從每一個人身上顯現(xiàn)出來:“即自由自在,敞開心扉的狀態(tài),對世間萬物都充滿慈愛,對遭受苦難的人或物應該有著一同受苦的心境。”[6]
立足于佛法的生命尊嚴這一個視點,池田重視“人個體的尊嚴”,同時重視“所有人的尊嚴”,提倡相互尊敬的視點。他認為:“寶塔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里——這需要人超越一切差別,重視‘人的尊嚴’。生命沒有先后順序,任何人都擁有生命,生命沒有男女、膚色、民族之分,也無貴賤上下之別,一切皆平等。因此,建立即樹立‘人類平等’的尊嚴觀,是真實的人道主義。”[4](P21)從這個立場出發(fā),他認為:“因此,歧視他人者,就等于傷害自己的尊嚴。相反,尊重他人可使自身的寶塔更加光輝。傷害他人的生命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的行為是一種否定‘佛界’可能性的行為?!盵4](P21)他進一步解釋說:“視我身為寶塔,視我友為寶塔。在整個地區(qū)乃至地球上‘寶塔’林立的樣子,表現(xiàn)著所有人都平等的尊嚴觀”[4](P23)。
池田認為,生命尊嚴的創(chuàng)造性指的是一種為了打開狹隘的自我主義(小我)而達到大我境界的生命磨練和挑戰(zhàn),也就是向阻礙生命可能性的界限(軟弱,放棄,絕望等)的挑戰(zhàn),包括向自身與所有人類內在生命可能性極限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生的幸福。在此過程中,沉浸在苦惱的自己必定會開辟生命新的境界,從而能夠達到絕對幸福。他認為,這種“創(chuàng)造性”是在獻身性行為中絢爛奪目的佛界生命的功能?!盀楹味亍薄热艉翢o目的,僅僅是生存,進食以至死亡的話,那就是低級動物般的人生。如果并非前述一般,為了他人,為了社會,為了自己做一些事情,去創(chuàng)造去貢獻。只要一息尚存,就終其一生去戰(zhàn)斗到底,這才是充實的人生。關于利他性,池田認為:“對他人伸出援手,其實是治療自己。人往往已有煩惱,就自認為‘世界上沒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了’。由于自艾自憐,對周遭所有的事都視若無睹,陷入不滿與失望之中,導致生命力衰退。此時,能予人活力的是什么?就是關懷他人的‘人與人的情誼’。略為他人而行動,自己的生命泉源會隨之涌現(xiàn)”、“照顧他人,不但能引發(fā)他人的活力,也加強了自己的生命力。擴大他人的生命,自己的境界隨之提升,利他與自利一致,此即菩薩道之妙”[4](P160)。為他人著想而做出的行動會治愈我們自己,不會感到為別人盡力就要受到什么損失,也能經(jīng)受有慈愛行為時的冷嘲熱諷,更不會因為傲慢給社會帶來諸多不幸。
實現(xiàn)生命的尊嚴就是要發(fā)揮生命尊嚴的創(chuàng)造性,顯現(xiàn)佛的生命力及其作用。為此,池田強調要從生命的“基底部(根基部分)”進行變革。他認為,人是十界互具的當體,生命的根基于何界,將左右人的一生,而將此“基底部”返歸至菩薩界、佛界,便是境界變革與提升。即使根基是佛界,仍有九界,所以并非沒有煩惱和痛苦,但生命仍然會充滿希望,安心而歡喜。這就是人的絕對性幸福。池田認為,人本來就具有在不論多大的困難前不倒的堅強之心與智慧,而這意味著人無論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都能確立堅強不倒的自身。如此,人就會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堅韌性,這奠定了生命尊嚴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
所以,池田著重于強化生命本來就具有的功能——菩薩界的生命,其生命的特征就是慈悲、利他性行為。池田認為:“佛教的‘慈悲’,就是‘拔苦與樂’的意思。所謂‘拔苦’,就是除掉潛伏在人生命中苦的根本原因?!慰唷墙⒂凇唷ㄍ型纯啵┑幕A之上的。也就是把對方的痛苦的呻吟,視為自己內心的痛苦去感受。在這樣共同感受的基礎上來根除這種痛苦。沒有‘同苦’(同感痛苦),就不能產(chǎn)生對對方的關懷,也不可能有想除掉痛苦的實踐?!盵2](P473)池田從人生實踐的角度,對“拔苦”即除掉苦惱作了解釋。所以,“‘同苦’不能只是安慰一下了事,或者疏導一下人們的思想,或者一起抱怨一下弱點”[2](P473)。在這點要明確“拔苦”的積極的意義。即:“必須以‘同苦’的共感起點,為了除掉對方的苦惱而采取行動”[2](P473)。因此可以說:“‘慈悲’有包容他人的‘親切’,同時又兼有能打敗引起自己和他人生命痛苦的‘惡’的‘堅強’”[7](P81)。對于這項艱難的實踐,池田強調,取代慈悲的,應當是“勇氣”。池田說:“在他人深受苦難時與他人感同身受,并且給予鼓勵——這就是人性的光輝所在。這時,朋友心中的勇氣會如泉水般涌流而出,接著人與人將就此結合起來?!盵8]從而在這種不懈的努力中,支持這種行為的慈悲力量就會不斷增大。同時亦增加自我睿智的光芒。菩薩的自我從利他的實踐中,把自己生命奧底的慈悲能力抽出來。慈悲行為基于責任感和慈悲,可以引導人積極能動的利他行為。以這樣的境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在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中,不斷努力利他,便是池田所提倡的人性革命(人間革命)的實踐。人在這慈悲行為中,自覺自己本身的生命尊嚴。
池田認為,人的生命想要得到真正的尊嚴,自己做出菩薩般的能動行動是重要的,慈悲行為不可或缺。沒用自己單獨的幸福,也沒有他人單獨的不幸。個人在不受外界影響而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非常想避開與他人聯(lián)系而生活的人,也會經(jīng)常生活在外部所帶來的“緣”的相關作用之中。佛教“依正不二論”(自己與環(huán)境處于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的哲理)認為,如果沒有他人,就沒有磨練自己的環(huán)境。而且,佛法所說的“慈悲”,絕不是要強迫壓抑喜惡這種人類的自然感情,而是即使是討厭的人,也能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對自己的人生有價值的事物,加深自己的人性。 這意味著,有了他人,才能發(fā)揮自己人性的光芒。
池田按照“十如是論”的看法展開生命的尊嚴性。在十如是論與生命尊嚴性的關系中,池田十分關注生命的相互作用。十如是論中包含的“因”、“緣”、“果”、“報”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生命的因果律,而它亦被認為是生命充滿活力的狀態(tài),他將這個法則視為菩薩界演變至佛界的過程,注重“緣”在其生命作用中的相關作用。從個人角度上看,“惡緣”可視為重?。y癥)或在社會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歧視等);而從更廣角度上看,可視為國際上的紛爭與戰(zhàn)亂等。這種“緣”給普通人帶來苦惱,對其生命帶來不利影響。從人生命的內在過程來看,惡業(yè)之因——地獄、餓鬼、畜牲、修羅界成為潛在力,發(fā)動嗔恚等三毒于人的身心,最終變成悲嘆、絕望,或充滿暴力、貪欲的破壞毀滅性行為。而這種行為又再一次成為“惡業(yè)之因”,被刻印于生命的內在過程。如此惡之連鎖將強化“惡業(yè)因果”,形成更強的生命內側的“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牲界、修羅界)。
那么,如何切斷這惡之循環(huán)呢?池田在跟洛克什錢德拉博士(印度佛教學者)暢談中談到:第一是要將“惡緣”轉變?yōu)椤吧凭墶薄K^“善緣”就是結交善友(善知識)。就是說,結交良友可以防止“惡緣”——苦惱之緣?!叭绻约旱囊荒顩]有以佛界堅定的目標,就會遇受世間驚濤駭浪的吹打而沉入苦惱的大海。此外,看似堅定的人,如果脫離了善的結果,染上惡緣的話,也會脫離成佛的軌道。所以,堅持求善、揚善的勇氣是很重要的,同時也要珍惜能相互鼓勵的同志這種良緣?!盵9](P207)池田認為,即使在受到惡緣作用時,亦可通過自身顯在的善的業(yè)力來抵抗惡緣。例如,在受到歧視時,利用智慧洞察其原因,敢于對其不正表現(xiàn)憤怒,并借用菩薩的非暴力、慈悲之善的業(yè)力,將善心具體表現(xiàn)在身(身體)、口(言語)和意(意志)的三種行為上。這樣就可以強化善業(yè)之因果,形成善的循環(huán)。通過善的循環(huán),人類生命的“基底部”所存在的菩薩界、佛界將被強化。因此,池田強調,為強化生命的“基底部”的菩薩界、佛界,最重要的是善行。善行的真諦在于不為苦惱、煩惱的惡緣所污染,而把它作為強化自身的食糧,確立堅強的自我。
作為“菩薩實踐”的模范,池田還強調“不輕菩薩”,即:“正如其名字的意義,‘常不輕——無論何時均不輕薄’”[10](P85-86)。他把任何人都視作“其人將來會成佛,所以要尊敬”,而對人人禮拜。行禮拜的不輕菩薩,即便被抱持瞋恚之心的人的惡言罵詈,用杖木、瓦石擲打,遭受精神上的迫害,也是絲毫不屈服。池田認為,通過菩薩實踐就可以將“生命尊嚴”這一理念具體化。作為生命尊嚴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途徑,池田在日常行為中最看重的善行就是對話,即堅持“重視每一個人”的對話,并鼓勵這種對話、擴大這種對話。也就是超越一切虛飾和外在的因素,在任何情況下,都采取“同等視人”、相互理解的慈悲的態(tài)度進行對話。通過對話,使人與人之間結成多重友誼,把這希望之光撒播到全世界。這種共同發(fā)展精神的擴大即是生命尊嚴的創(chuàng)造性。敞開胸襟暢談,相信人與人之間必能相互理解的信念,“慈悲之光”就跨越了宗教、民族與文化的差異,成為人類的一種普遍共識。
[1][日]池田大作.新·人間革命(第10巻)[M].日本:圣教新聞社,2005.
[2]池田大作,阿諾爾德·湯因比.眺望人類新紀元[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
[3][日]池田大作.希望の明日へ[M].日本:圣教新聞社,2000.
[4]池田大作,齊藤克司等.法華經(jīng)的壽量[M].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
[5][日]池田大作,Lou Marinoff.哲學ルネサンスの対話[M].日本:潮出版社,2011.
[6]池田大作.新時代第51屆本部幹部會以及全國青年部幹部會上的演講[N].圣教新聞,2011-09-01(2).
[7]池田大作、杜維明.對話的文明——池田大作與杜維明對談集[M].香港:商務印務館,2008.
[8]池田大作.新人間革命常樂46[N].圣教新聞,2016-02-25(5).
[9]池田大作,洛克什·錢德拉.暢談世界哲學——錢德拉與池田大作對談錄[M].香港:明報出版社,2005.
[10]創(chuàng)價學會教學部.佛法教學基礎[M].香港:香港國際創(chuàng)價學會,2002.
[日]奧田真紀子,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王麗榮,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