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雯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面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是一種進步的、全新的教學理念,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語文是人文教育學科,在小學語文中注重生本教育,并構建和諧、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對小學語文生本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本課堂;師生關系
所謂“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教師所追求的教育理念。顧名思義,“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學要依賴于學生,教學計劃的擬定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態(tài)度,教師要始終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提高師生親密度,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關系。
一、生本課堂中的師生關系解讀
人并非生而無知,“生本教育”認為所有學生都具有天賦與本能,他們的語言、思維以及對周遭的感應和創(chuàng)造都是一種本能。其中尤以兒童的本能反應最為強烈,他們能夠敏銳地感應到身邊語言、生活的環(huán)境,并迅速學會適應。而“生本教育”就是借助學生的這種本能來形成新的教育動力方式。教師則是踐行這種教育理念的農夫。我們要做的是施肥、呵護、指引,而不是揠苗助長。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自我,不再將所有知識填鴨式地塞給學生,而是指引他們去尋找知識,給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道授業(yè),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獲得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教學質量。這就是一種“生本教育”模式,師有所用,生有所學。學生帶著疑問與求疑的心進入教室,教師帶著滿腹的知識與熱情參與課堂;教師不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學生也不再是機械地聽與記,而是學會思考,自己找尋答案,在問題中尋找答案,在答案中發(fā)現問題。
二、小學語文生本課堂中師生關系的構建
1.構建自我了解和互相了解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生本教育”的第一步,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與缺點,并尋找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了解是為了給學生作心理鑒定,方便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找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而同時教師也要對自己有根本的了解與認知,這則是為了教師能夠實現自我教育,認清自我定位,做課堂中的“旁觀者”。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討論、思考的主體依舊是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旁觀者”,只能在一定范圍內起引導規(guī)范的作用。在制訂課堂教學計劃時,教師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fā)散思維,在思考中獲得知識,還要對學生的思考與想象進行適當約束,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準確把握課堂節(jié)奏,調節(jié)課堂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愉快的教學體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把教材中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支部任務,讓學生通過課堂的交流討論與思考得出結論,完成課堂任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機制,讓學生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教學質量。當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以后,課堂氛圍就會變得更加活躍、更加輕松,教師與學生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關系也就自然變得融洽和諧,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進一步得到鍛煉。
2.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模式應該像家人或者朋友,可以平等地交流溝通,相互交換想法。然而“師道尊嚴”這四個字卻一直禁錮著師生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課堂上,學生要謹記教師的話,不可忤逆、不可懷疑,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維與感受,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壓抑的,對于教師而言也是毫無成就感的。師生之間應該有一個平等的關系,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該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育的實質是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交流。師生的互動是人與人的交流,傳授的知識以及學生的感悟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交流。交流本身就是建立在平等的關系之上,因此只有彼此坦誠尊重,交流才有意義。師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每一種想法,不能一旦與傳統(tǒng)相悖就立即反駁。以小學語文中的《坐井觀天》一文為例,我們都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青蛙目光短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可有一些思維比較開闊的學生會認為,如果外面的世界太危險,那青蛙為什么不能留在井底吃吃蟲子過安逸的生活,面對這樣的想法,教師不要一開始就直接否定,而是以這樣的契機鼓勵學生交流,提出更多想法,最終只需對這些想法加以正確引導即可。語文知識并不像理科那樣有絕對的標準答案,除了書本中給的參考答案,還有一大片人文的天空可以任學生發(fā)散思維、盡情翱翔。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思維以及說話欲望,讓學生敢說、想說、愿意說,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更加積極。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不同意見。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并與學生交流,這就是一種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就會學得更加開心,教師的教學也會更加輕松,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樣也會得到提高。
3.構建合作和互動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真誠溝通是實現“生本教育”的重要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進入校園是為了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看成學習的工具,隨意控制操縱。有教才有學,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個人活動,而是師生之間的配合與交流,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是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前提。教學不應該成為禁錮學生思維的枷鎖,我們可以看到,越到高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越弱,面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越低。這是因為在長時間教師掌握課堂的環(huán)境下,學生已經逐漸習慣了聽教師講課,而忽略了自己的思維。對于這一點,教師責無旁貸,因此必須及時改變現有的教學觀念。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習慣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交流與溝通中獲得知識。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教材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心中的想法。以《狐假虎威》為例,這篇文章的故事結構簡單,內容卻很有深意,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分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加深對文章的了解,感受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學生的表演,教師要盡量做到不說只看,不對學生的表演指手畫腳,干擾學生的表演。生本課堂以學生為主,為學生表現自己搭建良好的平臺,教師應注意生本課堂的要求,平等對待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創(chuàng)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結合全文,我們不難看出新課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體驗學習、享受學習,實現“生本教育”的最終目標。這是對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挑戰(zhàn),教師需要在這場教育變革中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讓授人以魚變?yōu)槭谌艘詽O,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思考、學會討論、學會自己探索答案;而學生則要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探尋知識的樂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是一件枯燥卻也有趣的事情,發(fā)掘自我潛能,找到學習中的樂趣,在學習中成長,就是教育最終的目的,也是教學最成功的表現。
參考文獻:
[1]趙慶宏.淺談小學語文生本課堂中的師生關系[J].學周刊,2015(19):215-216.
[2]徐敏.“生本”,讓師生都快樂成長:漫談“生本教育”對教學質量的提高[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3(22):177-17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