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軍
(四川省中醫(yī)藥管理局,四川 成都 610016)
·中藥文化·
海外擴充中藥資源的設想△
邢軍
(四川省中醫(yī)藥管理局,四川 成都 610016)
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我國中藥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正日益減少。本文通過梳理古時輸入中國的外來藥物情況,并結合藥用生物的分布、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及中藥藥性研究概況,提出從國外尋找中藥新資源的可能性,為擴充中藥資源提供新思路。
中藥資源;外來藥物;一帶一路”戰(zhàn)略;擴充
中藥資源是我國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重要基礎,我國有著“世界之最”的中草藥資源。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中藥資源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藥11 146種,動物藥1581種,礦物藥80種[1]。近年來,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處于快速期,國內外對中藥需求量的急增,同時,我國土地資源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中藥無序開發(fā)等現狀使中藥這一有限的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壓力,野生中藥資源消耗嚴重,珍稀瀕危中藥基因資源面臨流失之厄,中藥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己成為中藥現代化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課題。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fā)和合理利用[2]。目前,國家正通過各種措施積極保護中藥資源,包括建立植物、動物自然保護區(qū),以及開展野生中藥變家種、家養(yǎng)或進行野生撫育。2002年初,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并施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guī)范(試行)》(中藥材GAP),力圖實現以利用人工培植資源為主直至不再利用野生資源的戰(zhàn)略性轉變。同時,國家通過全國性中藥資源普查,或根據生物親緣關系、民族藥或民間藥、新技術、新方法以及綜合利用等尋找和擴大新的中藥資源。但客觀來講,目前中藥材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本文梳理了古時輸入中國的外來藥物情況,并提出在海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設想,為尋找和擴大中藥資源提供思路。
1.1 時間依據—外來藥物古時不斷輸入中國,融入中藥
歷代諸多文獻及本草學著作就有諸多輸入中國的外來藥物記載。東漢王充在《論衡·儒增篇》記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即表明商周時代就有外來藥物輸入。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胡麻、犀角等外來藥記載。唐朝政府編撰的我國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新修本草》記載了由印度傳入的豆蔻、丁香等;大食傳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傳入的青黛等。宋朝政府修訂的《開寶本草》中外來藥物,有胡黃連、白豆蔻、益智仁、蘆薈等?!妒セ莘健分幸酝鈦硐闼幟絼?,據專家統(tǒng)計達100余首,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等。宋朝政府官方所編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至寶丹、蘇合香丸等名方,仍在當今使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藥物,書中共收錄外來藥物200余種,其中新增10余種,包括番木鱉、巴旦杏等。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收錄了外來藥物近50種。至今,許多外來藥物,如檀香、沉香、乳香、沒藥等,已是祖國醫(yī)學臨床應用中必不可少的常用藥材,成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7]。
1.2 空間依據—國外生物資源豐富
1.2.1 歷版中國藥典及各地方中藥材標準新增的植物藥材品種基源主要包括同科屬不同種植物、同株植物不同藥用部位等。而很多與中藥基源同科屬的植物,其種類除部分分布于我國外,還廣布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比如,五加科植物,中國分布28屬,154種;而世界分布150屬,900種;百合科植物,中國分布55屬,335種;世界分布175屬,2000種。由于地域的自然條件、氣候類型、植物區(qū)系和自然資源的差異,各大洲呈現出獨特的藥用植物分布,其數量和類型都有很大差異,一些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qū),比如廣袤的高加索、北美森林,南美雨林,非洲草原,熱帶海島雨林等,可為中藥資源拓展提供廣闊的海外天地。
1.2.2 2016年,國家頒布了《中醫(yī)藥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中醫(yī)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海外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規(guī)劃綱要中有一重要任務就是積極推動中醫(yī)藥海外發(fā)展,扶持中藥材海外資源開拓,加強海外中藥材生產流通質量管理。國家“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目前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qū),涵蓋歐亞大陸、東南亞,從熱帶到寒帶,從平原到高山,生物多樣性和蘊藏量也異常豐富。例如,位于北線上的俄羅斯聯邦和我國東北有相當長的邊境接壤,而且其在遠東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及西伯利亞植物區(qū)系和我國大小興安嶺植物區(qū)系相同,有許多相同的藥用植物種類[8-9]。位于中線上的吉爾吉斯斯坦擁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約200 余種,其中30 余種雖然在兩國都有藥用,但傳統(tǒng)用藥部位和用藥特點不同,近40種在吉爾吉斯斯坦作為民間傳統(tǒng)用藥而我國未見或少見其傳統(tǒng)藥用記載,另有60余種植物在吉爾吉斯斯坦分布,而我國無分布并具有獨特的傳統(tǒng)藥用功效[10]。而塔吉克斯坦氣候條件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影響,呈現亞熱帶、溫帶及寒溫帶3 種相異的氣候條件,生物多樣性很豐富,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種類也有自身的特色,如百合科蔥屬、菊科蒿屬、景天科紅景天屬的植物的開發(fā)利用較多[11]。位于南線的中南半島5國,其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且類型與中國西南部省份比較接近,科技部已于2009年啟動“中南半島藥用植物資源信息系統(tǒng)建設”項目,一方面對該地區(qū)的國家進行技術和經濟的支援,另一方面,為我國對該地區(qū)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奠定信息基礎[12]。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線上的印度尼西亞,該國熱帶雨林面積廣闊,擁有藥用植物7500種,且在該國作為原料藥材使用的就有1100種[13]。
如能與相關國家就此展開藥用資源合作,符合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利于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進中藥產業(yè)化和國際化,構建合作共贏的區(qū)域發(fā)展新格局,實現合作放大輻射效應。
以上幾點,為海外尋藥源提供了時(歷史)空(植物分布空間)依據。那么下一步,如何使豐富的海外植物資源中藥化呢?中醫(yī)藥作為一門傳統(tǒng)學科,也是一門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學科。中藥(廣義) 應是基于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或經驗的天然藥物及其制劑,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藥,也包括民族藥、草藥,甚至部分國外傳統(tǒng)藥物;既包括復方、單方,也包括不同精制程度的藥物組分乃至有效成分結構修飾物。
古時,來自海外的藥物,只要可以防病治病,歷代醫(yī)家就運用中醫(yī)藥理論進行推導,并結合長期臨床實踐驗證其藥性、確定其功效,最終將其納入“中藥”的范疇。近代以來,外來輸入藥物進入中藥的步伐相對放緩,可能與中藥藥性理論繼承和發(fā)展的步伐還未跟上有關。中醫(yī)藥學的理論、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應具有開放性和兼容。
近年來,國家連續(xù)將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納入“973”計劃中醫(yī)專項并投入巨資,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利用新方法、新技術對中藥藥性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在用現代科學闡釋中藥的四氣、五味及歸經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肖小河[14-15]等探索制定了“寒熱為綱,還原整合,模而不型,背景求同”中藥藥性研究策略,建立了基于熱力學思想的中藥藥性差異表征方法體系和技術平臺,初步闡釋了中藥寒熱藥性的生物熱力學內涵和特點。賀福元[16]等基于超分子化學研究中藥的歸經,設想作為天然超分子“印跡模板”聚集體的中藥進入人體后,尋找到與自身“印跡模板”相吻合的人體經絡臟腑的超分子主體發(fā)生自識別、自組織、自組裝與自復制作用,從而產生針對經絡臟腑的特異性藥效,宏觀上表現出中藥歸經現象。王建[17]等提出按中藥功效分類,依循“品-質-性-效-用”為路徑的綜合研究模式,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以臟腑辨證為核心,以寒熱辨證為綱要,設定藥性整體與效應關聯的觀測指標,融合多學科知識,采用多種現代技術,開展系統(tǒng)、深入的多維研究,探尋基于功效分類的藥性理論現代科學內涵。劉培勛[18]等提出中藥藥性物組學以中醫(yī)藥學、中藥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等為理論基礎,以中藥藥性物質組為研究對象,以數據庫、高效液相色譜、質譜等方法為技術支撐,探索中藥藥性的本質。張明發(fā)[19]等結合作者15 年來對溫里藥“溫里”藥理研究之成果,闡述了干姜、肉桂等8 味溫里藥溫中散寒的現代內涵。鄧家剛[20]用FAAS測定并比較了十味平性活血化淤中藥中微量元素Fe、Cu、Zn和Mn的含量。結果顯示十味活血化瘀中藥均含有Fe、Cu、Zn、Mn等4種元素。周正禮[21]等分析了20種典型寒性中藥和熱性中藥的總糖含量。結論是中藥的寒熱藥性與總糖含量有明顯相關性,寒性中藥的總糖含量明顯低于熱性中藥的總糖含量。吳斌[22]等探討了溫熱藥治療虛寒證的分子機制,結論是溫熱藥主要影響了代謝基因的表達,療效與證候的基因表達譜存在明顯差異,可能是通過基因網絡發(fā)揮治療作用。除此之外,有學者還對化學元素進行藥性研究,盛良[23]認為化學元素也有寒熱溫涼四性,給出電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為寒,接受電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為熱,由元素原子外層元素四性是電子的給出或吸收數量所決定的,電子得失有難易不同,故元素有寒涼溫熱四性。這些探索中藥藥性機制的研究為擴充新的中藥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進一步拓寬中藥藥性研究的思路,作者認為可否將與某些已研究較為深入的中藥,將其同科屬且蘊藏量豐富的海外物種,納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另外,一些潛在的“海外中藥”可能也是其他傳統(tǒng)醫(yī)學,如印度醫(yī)學、希臘—阿拉伯醫(yī)學使用的傳統(tǒng)藥材,可借鑒其在這幾種傳統(tǒng)醫(yī)學中應用的理論基礎,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進行比較,更有利于探究其中藥的藥性,縮短海外藥物“中藥化”的周期,盡快貼上“中藥”的標簽。這樣的中藥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中醫(yī)藥事業(yè)持久發(fā)展。
海外擴充中藥新資源這一舉措,既有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現實意義,又符合“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我國可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探討共享藥用植物資源,并支持有實力的中藥企業(yè)走出去,嘗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中藥材規(guī)范化種植基地和中藥生產基地,比如在與中國接壤且氣候相似的俄羅斯、中亞、南亞國家的適宜地區(qū)等,擴大已有中藥資源規(guī)模。
結合“一帶一路”,在海外拓展中藥新資源的同時,還可加強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中藥產品研究開發(fā),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推進中藥產業(yè)化和國際化。構建功能互補、合作共贏的區(qū)域發(fā)展新格局,實現合作放大輻射效應,推動各國家之間中藥資源對外交流合作縱深發(fā)展。
隨著中醫(y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的推進,中醫(yī)藥對健康和疾病的認知方法和治療理念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為中醫(yī)藥國際化深入開展提供了機遇。相信海外拓展中藥新資源這一舉措可將各國中醫(yī)藥國際合作的全面開展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1] 周榮敏,田侃,賀云龍,等.中藥資源法律保護現狀與完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2):464-467.
[2] 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9,17(5):381-383.
[3] 孫曉燕,徐麗莉,王興伊.《本草綱目》芳草類藥物中外來藥物的研究[J].中醫(yī)文獻雜志.2013,5:7-8.
[4] 譚曉蕾,彭勇.《本草綱目》收錄外來藥物的整理研究[J].中藥材,2014,37(11):2099-2103.
[5] 孟乙強,王雨婷,王守友.《本草圖經》引用外來藥物析[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7(3):30-31.
[6] 金素安,郭忻.外來藥物傳入史略-宋金元至明清時期[J].醫(yī)史博覽,2011,2:23-28.
[7] 金素安,郭忻.外來藥物傳入史略-先秦至隋唐五代時期[J].醫(yī)史博覽,2011,1:25-29.
[8] 王良信.俄羅斯藥用植物資源研究開發(fā)動態(tài)[J].資源節(jié)約和綜合利用,1994,1:48-49.
[9] 王良信.俄羅斯43年植物資源學研究簡述[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2008,23(6):252-255.
[10] 王國強,黃璐琦,謝冬梅.吉爾吉斯斯坦傳統(tǒng)藥用植物概況[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3):391-396.
[11] 吾買爾夏提.塔漢,黃俊華,魏巖,等.塔吉克斯坦藥用植物資源與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4,33(4):51-54.
[12] 劉海波,彭勇,張新國,等.中南半島藥用植物資源信息系統(tǒng)建設[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0,12(6):923-928.
[13] 張新國,林余霖,李果青.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藥用植物研究開發(fā)概況[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1996,11(5):212-215.
[14] 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中藥科學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119-123.
[15] 肖小河,王永炎,劉義.從熱力學角度審視和研究中醫(yī)藥.中醫(yī)藥學術發(fā)展大會論文集,168-173.
[16] 賀福元,鄧凱文,楊巖濤,等.基于超分子化學的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方法探討(1)中藥歸經[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8):1623-1629.
[17] 王建,曾南,夏侯林,等.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模式的新思路[J].中醫(yī)雜志,2013,54(3):99-102.
[18] 劉培勛,龍偉.中藥藥性與中藥藥性物組學[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4):1769-1771.
[19] 張明發(fā),沈稚琴.溫里藥“溫中散寒”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0,7(2):30.
[20] 鄧家剛,劉進,覃潔萍,等.FAAS測定十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藥中Fe、Cu、Zn、Mn的含量[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9,16(1):49.
[21] 周正禮,李峰,李佳.20種中藥總糖含量與寒性藥性關系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1):5-6.
[22] 吳斌,楊麗萍,張?zhí)於?,?熱藥療寒的基因表達譜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1):
[23] 盛良.論化學元素具有寒熱溫涼四性-論中藥四性與現代化學的統(tǒng)一[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3,9(1):14.
ConceivementofExplo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Abroad
XINGJun
(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Sichuan,Chengdu610016,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orts and amou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 are increasingly reduced.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the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from overseas is conceived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importation of foreign drugs in China in ancient times,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national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This paper provides a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foreign drugs;abroad;"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expansion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6.024
2016-04-20)
中央本級重大增減支項目(20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