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浩林
河南長葛市人民醫(yī)院 長葛 461500
天麻素注射液聯(lián)合血栓通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
閆浩林
河南長葛市人民醫(yī)院長葛461500
【摘要】目的探討天麻素注射液與血栓通(凍干)聯(lián)合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13-04—2014-04收治的68例后循環(huán)缺血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2組患者根據病情和臨床表現給予維持血壓穩(wěn)定、調脂,控制血糖等對癥治療,并給予血栓通(凍干)300 mg+0.9% Nacl250 mL靜滴,1次/d。治療組同時給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0.9%Nacl250 mL靜滴,1次/d。2組患者均治療一個療程(14 d)。觀察2組患者眩暈治療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28例(82.35%),有效4例(11.76%),無效1例(2.94%),總有效率97.05%。對照組顯效20例(58.82%),有效9例(26.47%),無效5例(14.70%),總有效率85.29%,且2組均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結論天麻素注射液與血栓通(凍干)聯(lián)合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臨床療效顯著,明顯緩解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的眩暈、惡心、嘔吐、頭痛、平衡障礙等癥狀和體征,且明顯優(yōu)于單純應用血栓通治療組,有效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天麻素注射液;缺血性眩暈;血栓通
后循環(huán)缺血(PCI)是指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缺血引起的病變,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所有腦血管病的20%[1]。眩暈是后循環(huán)缺血的常見臨床表現,據文獻資料,人群中眩暈的患病率為0.5%,以眩暈為主訴者在神經科門診中為5%~10%,在耳鼻喉科門診中為7%[2]。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眩暈,頭痛和直立障礙,有的患者還出現惡心、嘔吐、視物旋轉、共濟失調等癥狀[2]。該眩暈癥狀呈持續(xù)性發(fā)作或反復發(fā)作,緩解慢,復發(fā)率高,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且病情可進一步加重,出現急性腦梗死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13-04—2014-04對34例后循環(huán)缺血眩暈患者應用基礎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天麻素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45~76歲,平均(56±8.5)歲。合并癥:糖尿病17例,肺心病13例,風心病9例,高血壓7例,膽囊炎5例,高脂血癥13例。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和合并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病例標準[3](1)年齡40~80歲。(2)以急性發(fā)作性眩暈或持續(xù)性眩暈為主要癥狀。(3)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出現管腔狹窄、閉塞,部分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顱CT檢查均無明顯異常。(5)排除耳性眩暈、前庭神經性眩暈、腦腫瘤及心臟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暈。
2治療
2.1藥物治療2組患者根據病情和臨床表現給予維持血壓穩(wěn)定、調脂,控制血糖等對癥療法。
2.2對癥治療2組患者均給予血栓通(凍干)300 mg+0.9%Nacl250 mL靜滴,1次/d。治療組同時給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0.9%Nacl250 mL靜滴,1次/d。14 d為一療程,2組均治療一個療程。
2.3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眩暈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可偶有頭暈,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暈癥狀有所減輕,伴隨癥狀消失,生活和工作稍受影響;無效:眩暈等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4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結果
治療組34例,顯效28例(82.35%),有效5例(14.70%),無效1例(2.94%),總有效率97.05%。對照組34例,顯效20例(58.82%),有效9例(26.47%),無效5例(14.70%),總有效率85.29%,且2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討論
眩暈是指患者自感身體或環(huán)境發(fā)生旋轉與擺動感,休息后癥狀減輕,是一種自覺狀態(tài)或運動幻覺,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颊甙l(fā)作時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物旋轉,有些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鳴和(或)耳聾、惡心、嘔吐、直立不穩(wěn)或傾倒等神經精神癥狀,以中老年為多發(fā)人群。臨床研究證實本病多與后循環(huán)缺血相關。后循環(huán)又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主要供血給腦干、小腦、丘腦、枕葉等,是提供前庭系統(tǒng)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項功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椎基底動脈也隨之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管腔也逐漸出現狹窄,使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速度減慢,而高血糖、高血脂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引起腦循環(huán)障礙。此外,頸椎出現退行性病變,逐漸出現骨質增生及韌帶鈣化等癥狀,開始壓迫椎動脈,加重管腔狹窄程度,使血管阻力增大,循環(huán)血流量進一步減少。同時,頸椎出現骨質增生后,可刺激椎動脈的交感神經,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加重椎基底動脈的缺血程度。且前庭神經核供血動脈出現缺血時,不能迅速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以保證血供。而前庭神經核因位置表淺而對缺血敏感,因此,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前庭即因缺血而引起眩暈。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出現頭暈,視物旋轉以及平衡障礙。許多患者在發(fā)作時會出現了緊張、恐懼、焦慮及瀕死感,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使眩暈進行性加重或呈持續(xù)發(fā)作狀態(tài),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會使眩暈呈持續(xù)發(fā)作狀態(tài),給治療帶來困難。
天麻素是從天麻中提取的藥物成分。天麻素可顯著降低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有效保護腦神經元細胞,減輕腦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神經細胞損傷,從而保護神經,并恢復腦部缺血組織的血流灌注[5]和供氧。同時,天麻素能抑制傳導向前庭外側多突觸神經元的神經沖動,并阻斷不良的前庭反射,從而增強或改善后循環(huán)供血,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天麻素注射液還具有良好的擴張血管作用,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增加腦血流量,從而修復腦缺血缺氧狀態(tài),并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癥狀,進一步減輕精神緊張及焦慮引起的血管痙攣現象。林青等[6]報道,天麻素具有抑制ADP、PAF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并通過解除血管痙攣,增加中央和外周血管順應性而減少中央和外周阻力,達到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有效增加椎基底動脈血流量,并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腦細胞,從而消除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眼球震顫、惡心、嘔吐等癥狀[7]。
血栓通凍干粉針是從中藥五加科植物三七主根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三七總皂苷制成的粉針劑。經藥理實驗研究表明,三七總皂苷是一種鈣通道阻滯劑,三七總皂苷能夠抑制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質釋放,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促進纖溶,降低紅細胞聚集指數和全血黏度,抑制細胞內的超載鈣離子,因而具有擴張腦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解除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同時,三七總皂苷能提高超氧岐化酶活性,抑制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等起到抗腦缺血作用[8],對恢復腦組織的血供、促進腦細胞的修復及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血栓通注射劑還具有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huán)[9]等作用。本次研究,應用天麻素聯(lián)合血栓通粉劑靜脈注射,增強對眩暈的治療效果,其治療總有效率達97.05%,顯著高于單純應用血栓通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應用天麻素聯(lián)合血塞通粉劑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顯著,大多數病人治療10 d內可見效,極少數病人10 d后才有較好效果,這可能跟患者有無基礎疾病及個體差異有關。且聯(lián)合用藥較單獨用藥效果更明顯,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有效促進了病人癥狀減輕、緩解、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5參考文獻
[1]郝成棟,趙武,路文軍,等.楂葛夏陳湯聯(lián)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2,(12):36-37.
[2]齊學軍,劉金敏.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937-938.
[3]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4]張海濤.鹽酸異丙嗪聯(lián)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234-235.
[5]劉繼剛.天麻素注射液聯(lián)合血栓通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7):651-653.
[6]林青,李秀芳,李文軍,等.天麻提取物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中國微循環(huán),2006,10(1):33.
[7]張海濤.鹽酸異丙嗪聯(lián)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234-235.
[8]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32-133;151-153.
[9]馬珂,湯金土.三七皂甙的實驗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3):197-199.
(收稿2015-04-16)
【中圖分類號】R741.0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9-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