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太原 030006)
?
我們該如何研究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
李勇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太原 030006)
摘要: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1640年爆發(fā)的英國革命既是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思考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切入點。自英國革命爆發(fā)至今三百多年,英國人不斷尋找一種對革命與資本主義問題的合理闡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式于20世紀初傳入英國,為英國人理解和解釋英國革命與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從英國人(尤其是英國左派)的百年探索來看,整體主義是審視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基礎性視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式是基本手段,將資本主義興起從單純的經濟學范疇擴展到社會范疇是必要的突破,以史為鑒和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是基本目的。
關鍵詞:英國革命;新左派;整體主義;馬克思主義
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一直以來是學術界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尤其是在歷史學,馬克思主義以及經濟學等領域。對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時間、成因、過程、影響等方面的看法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對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研究必須以17世紀英國革命為突破口和切入點。長期以來,這場革命的性質在西方學術界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馬克思稱這場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而傳統(tǒng)英國社會稱之為“清教革命”。所以,在弄清英國資本主義興起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英國革命前的社會狀況,更需厘清英國資產階級最初有什么特征,又從何處得到這種特征。由此,我們須帶著對這樣的一些問題開始:1640年至1660年英國革命的本質是什么?是一場以宗教為主要特征的革命,還是一場英國憲政體制內派別間的沖突?抑或是一場馬克思主義意義上權力從一個階級轉移到另一個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宗教在16、17世紀的英國社會以及英國革命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 “清教革命”理論的困境
直到20世紀中葉,英國的歷史教科書對英國革命的定性一般沿用的是戴維斯“牛津英國史”的標準說法。這種說法首先認定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一場宗教革命,同時憲政問題也是革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1]。加德納在19世紀60年代對這種觀點加以提煉并將“清教革命”概念首次推向了歷史舞臺。截止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清教革命”的概念幾乎統(tǒng)治著英國所有學校的歷史教科書?!扒褰谈锩钡年U釋基于“人對傳統(tǒng)制度的捍衛(wèi)”。加德納認為英國內戰(zhàn)并不是一場階級沖突,引導人們去戰(zhàn)斗的不是階級利益,而是根深于英國傳統(tǒng)的美好理念。加德納式的解讀最大的缺陷在于嚴重低估了革命的社會與經濟維度。并且,這種闡釋理論的前提是:宗教意識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tǒng)。這種理論前提來自經驗,同時又很容易被經驗證偽。
從20世紀早期開始,英語學術界對這套闡釋理論的抵觸情緒“與日俱增”[2],尤其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英國革命的闡釋理論被引入英語世界后。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30年代以降,英語學術界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與正統(tǒng)觀點相左的學術成果。最早在1915年,厄舍在“加德納的歷史分析方式”一文中指出加德納的歷史闡釋存在著方法論上的不足。芝加哥大學的內夫教授認為早在1640年前的一個世紀里,英國就已經發(fā)生“工業(yè)革命”,這場工業(yè)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并認為這場革命是加德納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參見:J. U. Nef, The Rise of the British Coal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2 vols. 1932; J. U. Nef,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in France and England, 1540-1640. Cali: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40.。陶內教授在詳細分析土地擁有階級分裂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封建的”與“資本主義的”因素進行了區(qū)分。這種分裂在1640年前的幾十年間迅速發(fā)展,分裂后的雙方最后演變成了英國內戰(zhàn)敵對雙方[3]。傳統(tǒng)闡釋理論的前提宗教意識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tǒng)。以陶內為代表的歷史學家不僅證明了這種前提的偽科學性,還闡述了清教主義與資本主義興起間的聯(lián)系[4]。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歷史學家認識到多鐸王朝的君主制是一種具有英國特有形式的君主制,它建立在各階級的聯(lián)合之上。國家與土地所有階級聯(lián)合掙脫了英國君主制的中世紀封建主義的束縛,掙脫束縛后的國家與土地所有階級又與新興的資本主義相對立[5]。
傳統(tǒng)闡釋理論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遭到嚴重批判,最為詬病的是這種套闡釋理論對導致革命以及革命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經濟與社會沖突的“視而不見”。在眾多的反對聲中,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以前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其實與階級沖突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雖然到20世紀中期,很少有歷史學家還將英國革命定性為“清教革命”,但是又沒法提供一種可替代的綜合分析與解釋的方法。
二、 馬克思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勾勒
從上面歷史學家對英國傳統(tǒng)解釋理論的批判中,我們能看到對經濟與社會等因素的忽略是傳統(tǒng)闡釋理論的最大缺陷。馬克思將17世紀的英國革命解釋成資產階級革命。這種解釋可以看成是一種可替代的模式。馬克思的資產階級解釋模式囊括了所有新要素,并給予了它們存在的合理性。在城鄉(xiāng)興起的資產階級與舊有統(tǒng)治階級及其國家形式發(fā)生了沖突;同時,新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教會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也產生了沖突。英國的資本主義主要集中在廣袤的農村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一部分鄉(xiāng)紳轉變了土地的生產與經營模式,這種最早的農村資本主義與城市資本主義聯(lián)合起來,把舊有的封建議會機制變成了他們表達與推動新階級意愿的主要工具。到了1642年,下議院的多數(shù)議員與上議院的部分議員聯(lián)合起來反對國王及其舊有的封建支持者。1640—1642年間,農場與城市聯(lián)合的資產階級便有能力領導一個幾乎由所有社會階級組成的聯(lián)盟,國會成了聯(lián)盟的最高權力機構,但這種議會形式的聯(lián)盟存在著分裂的風險。在對國王的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這種聯(lián)盟便分崩離析了,分裂后的聯(lián)盟用“階級斗爭”續(xù)寫了1645年至1660年間的英國歷史。“宗教寬容”在這個時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歷史角色,它讓下層階級有了組織與言論的自由,“長老會”與“獨立人士”間的斗爭又超出了宗教沖突的范圍,他們的沖突直指推翻封建主義的手段問題以及對軍隊的控制問題。而“獨立人士”、平等派、深耕派間的沖突則完全是社會性的,他們間的斗爭表明了革命性的小資產階級和喪失土地的半無產階級性質的農民等人借著革命在英國社會與歷史中興起。大資產階級不得不面對這種改變了的現(xiàn)實。
馬克思提供的階級分析方式成了一種將所有革命因素放置進去的框架,這為日后英國人對16、17世紀英國歷史進行重新闡釋打下了基礎[6]。20世紀上半葉以來,英語世界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英國內戰(zhàn)的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它們都在某些方面受到馬克思主義方式的影響*這些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H. R. Trevor-Roper, Archbishop Laud 1573-1645, Macmillan, 1940; D. W. Petegorsky, Left Wing Democracy in the English Civil War: A study of the social philosophy of Gerrard Winstanley, V. Gollancz Ltd ,1940.并且在某些方面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闡釋理論。然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方法的接受是一種折中主義的接受,除了英國新左派。
三、 英國新左派的貢獻
英語世界里,對16、17世紀的英國史進行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闡釋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40年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1938年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很少用英文來撰寫16、17世紀英國歷史,而主要以俄語完成著作。另一方面,馬克恩、恩格斯的相關作品被譯成英文的時間相對較晚。恩格斯的《德國農民的戰(zhàn)爭》一文直到1926年才有了英文版。早期的英國馬克思主義者巴克斯曾在19世紀末介紹過恩格斯的這種闡釋方式*參見:E. B. Bax, German Society at the Close of the Middle Ages; S. Sonnenschein ,1894; E. B. Bax, The Peasants’ War in Germany, 1525-1526; London: S. Sonnenschein,1899; E. B. Bax,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nabaptists(1894-1903), S. Sonnenschein,1899.,但由于巴克斯對學術界的影響甚微,他的介紹幾乎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在英國資本主義興起這個問題的考證上,英國人需要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方式,即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分析方式的直接繼承者與創(chuàng)新者是英國新左派的史學家。英國新左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在英國興起的旨在將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一批英國馬克思主義者[7]。1956年蘇聯(lián)入侵匈牙利,由于對英國共產黨關于該事件態(tài)度的不滿,許多史學家退出了英國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1946—1956),甚至退出了英國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隨即解散。這些退出英國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的史學家成了后來的新左派史學學派的主體,他們與法國的年鑒歷史學派,美國的社會科學歷史學派并稱為世界三大史學學派。
英國新左派史學在歷史學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成就,在英國資本主義興起這一問題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別于且有能力取代傳統(tǒng)的闡釋理論。雖然他們開端于對蘇聯(lián)以及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與反抗,但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方式首先還是來自于蘇聯(lián),且早在新左派形成之前,他們就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正是早期的這些成就為新左派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立了基本原則。第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馬克思主義英國史是莫爾頓的《人民的英國史》(1938年第一次出版,中文版于1962年出版)。該書用大量篇幅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審視了16、17世紀的英國歷史,第一次正式地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式介紹到了英國[8]。同時期出現(xiàn)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還有林賽的《約翰·班揚》一書,該書勾勒了班揚與革命間的聯(lián)系,尤其是他與平等派間的聯(lián)系。另外,《平等派與英國革命》(1939)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全面考察平等派運動的專著。為紀念英國革命爆發(fā)300年,論文集《1640年英國革命》在1940年得到出版。該論文集開篇就由希爾簡述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觀;第二篇文章題為“英國革命中的當代唯物主義闡釋”,該文章是一篇主要研究溫斯坦利、哈林頓與深耕派等人物與派別的作品;第三篇文章題為“彌爾頓:革命的知識分子”。這本論文集的主要貢獻在于它開啟了研究英國革命很多未解決問題的先河。在這些研究基礎之上,人們開始認識到英國革命不僅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也是一場人民大眾的革命。換言之,與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相伴隨的是英國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度使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的寫作陷入停滯,但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如《伊麗莎白時期的食品政策與軍事力量》讓讀者開始重新理解多鐸王朝。1944年,漢密爾頓編輯并出版一本論文集,這本集子以溫斯坦利為研究對象。從該論文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溫斯坦利是17世紀的一名烏托邦式共產主義者、深耕派領袖,他在1649至1650年間,曾嘗試在倫敦郊外圣·喬治山腰的一塊荒地上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社區(qū),他出版過一些小冊子來闡釋他的歷史與經濟理論,還有他以階級分析為基礎的政治學。
迄今為止,與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直接相關的、最好的、專題性的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是多布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研究》(1946)。多布將英國革命放到大的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環(huán)境下來考察,認為英國革命爆發(fā)的最根本原因是經濟與社會的,而這些原因又集中體現(xiàn)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多布指出,商業(yè)資本者完全可以在封建社會的縫隙中生存,他們不具有積極的革命意愿,他們對現(xiàn)存經濟政治秩序的反抗是被動的。他們被動反抗的外力來自于新的生產模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在工業(yè)與農業(yè)領域的興起。但從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來講,真正的革命開始于土地轉讓與新的外交與帝國政策的實施。尤其是在1651年《航海條例》頒布之后,英國開始使用國家力量來搶奪市場,這一舉措極大地刺激了英國的資本積累,這種積累為18世紀的工業(yè)與農業(yè)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9]。
多布的著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英國馬克思主義圈內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討論,并帶動了一系列的研究。希爾正是在多布研究的影響下專文研究了16、17世紀英國的土地所有制與英國革命間的關系[10]。莫森專文研究了《航海條例》對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以及英帝國的重要意義[11]。另外,多布對商業(yè)資本的分析在英國馬克思主義圈內形成了關于都鐸王朝君主制本質的熱烈討論,最終形成了對17世紀英國君主制的全新認識。1640年前,英國的君主制屬于大陸式的絕對君主制,在這種君主制下,封建地主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到了多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早期,這種君主制因其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發(fā)生的變化也具有了獨特形式。1949年英國革命300年紀,莫爾頓等人編輯出版了論文集《英國革命的故事》,這本論文集論及的范圍相當廣,涉及革命對國家形式的影響,對帝國的影響,對教育的影響,對科學的影響,等等。
四、 具體的研究理念
縱觀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對英國革命以及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等問題的認識過程,我們既要注意到他們的錯誤,也需從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中吸取精華,尤其要從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們那里發(fā)掘如何研究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方法。
第一,必須要用一種整體性的分析方式來審視英國資本主義興起這一問題。英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研究16、17世紀的英國歷史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研究方式。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不是一個階級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不是十年或幾十年就完成了的事情,而是英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不是英國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應將其至于整個歐洲或全球環(huán)境下來審視[12]。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種解讀視角是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幾十年的發(fā)展給我們留下的最為珍貴的遺產。多布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希爾總結了這一時期的農業(yè)法規(guī)的變化過程;莫爾頓的《人民的英國史》與《1640年英國革命》早已將馬克思主義歷史闡釋聲譽遠播;《共產主義評論》上刊登的“多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下英格蘭的國家與革命”以及《現(xiàn)代季刊》所做英國革命三百年紀的活動都充分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者對這個時期經濟變化與國家變化間的聯(lián)系有很清晰的認識。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對英國歷史的闡釋模式直至今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闡釋,其闡釋明晰度也是其他學派所無法比擬的。。
第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式是我們研究英國資本主義興起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分析這個問題的方法論基礎[13]。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一致認同是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早期集體成果的前提。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方法論,那些零散的知識就不能被綜合起來。例如,最早在《共產主義評論》上刊登的“多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國家與革命”一文就是集體討論的結果;莫爾頓的《英國人民史》也是在集體討論后于1949年出了一次修訂版,該修訂版的出版為日后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研討奠定了基礎。隨著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的人數(shù)增多,,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成果也實現(xiàn)了數(shù)量和質量上的顯著增長。
第三,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不僅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更是一個社會概念。我們必須將這個問題放到英國的社會生活中去考量,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出發(fā)來闡釋這一問題。英國馬克思者將整體性帶入歷史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將16、17世紀英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匯成一幅圖景的可能性。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不僅討論了查理一世與克倫威爾,也重新檢審了莎士比亞、彌爾頓、霍布斯、班揚等社會名流;他們不僅研究工業(yè)、農業(yè)與貿易等領域的變化與發(fā)展,而且還研究教育、科學、哲學等重要議題;他們不僅指出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與經濟變化有關,而且宣稱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也與經濟變化息息相關。此外,他們還將注意力投到了17世紀的文學、音樂、建筑等領域,將這些領域的變化發(fā)展與整個17世紀英國的經濟社會背景相聯(lián)系,并且在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豐富成果*參見:L. C. Knight, Drama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Jonson, Chatto & Windus,1937; F. W. Bateson, English Poetry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Clarendon Press.1934.。英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這種多維度的工作和思考方式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一項整體性的工作。當然,除了上述的這些問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例如,16、17世紀英國的土地保有狀況以及保有條件、土地轉讓狀況早期的勞動工資形式、城鄉(xiāng)的階級斗爭等,我們對這些方面仍然知之甚少。不僅如此,財政史、憲政史、工業(yè)史、教會史等也需要重新考量。歷史學家不能再圇于自己“一畝三分地”,馬克思主義將整體性帶入歷史,乃是因為它能將真實的、鮮活的、努力著的、受難著的個人帶到歷史事件的中心,而不是僅強調作為觀念與理性的抽象的人。
第四,始于文獻,以史為鑒,將過去與現(xiàn)實連接起來。對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的研究與思考絕不是單純地還原歷史,而是需要以史為鑒,反觀現(xiàn)實。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宗旨就是“以史為鑒”?!哆^去與現(xiàn)實》雜志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陣地?!斑^去與現(xiàn)在”的意思就是:既在寫過去,也在寫現(xiàn)實。這是湯普森與希爾等人一直堅守的原則。希爾曾說:“我們所有的工作既是關乎過去,也是關乎現(xiàn)在?!盵14]馬克思主義關于資產階級革命的概念使1640年英國革命處于英國史的中心地位。對英國革命的正確認識可以解釋英國社會的諸多現(xiàn)象,如:君主制與上院的存在、英國特有的議會主義思想、激進運動的英國和平傳統(tǒng)等。這些都可以從英國革命那里找到合理的解釋,而不是簡單地將之歸為神秘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tǒng)。
最后,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方式是為了找回傳統(tǒng),而不是否定傳統(tǒng)。從英國人對待本民族歷史上的革命與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的態(tài)度的轉變可以看出,只有馬克思主義方法才能讓英國人找回自己的傳統(tǒng)。比較起來,1789年的法國革命對法國意義深遠,然而1640年英國革命卻似乎對英國并無影響。雅各賓派至今仍然存在,而平等派卻早已消失。清教主義理論只強調17世紀的英國人與現(xiàn)今英國人間的區(qū)別,將二者的政治斗爭區(qū)別對待。馬克思主義通過展現(xiàn)社會的整體性,再次鮮活地重現(xiàn)了政治的階級基礎與意識形態(tài)間的斗爭歷史??藗愅柍闪肆α康穆?lián)合體,令他的敵人毛骨悚然;彌爾頓是一個為弒君者辯護的偉大詩人;平等派第一次宣示了人民大眾的最高權力;深耕派第一次將共產主義理想變成了一項政治運動,等等。一言以蔽之,英國共產黨在1949年第一次喚醒了英國革命沉睡了300年的豐功偉績,而馬克思主義則將英國人的過去帶到了當下。
參考文獻:
[1]GODFREY D. The Early Stuarts, 1603-1660[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49:3-7.
[2]李勇.英國馬克思主義的宗教研究視閾[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5(2):155-160.
[3]RICHARD H T.The Rise of the Gentry, 1558-1640[J].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4,11(1):1-38.
[4]RICHARD H T.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M].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5-17.
[5]LAWRENCE S. State Control in Sixteenth Century England[J].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47,a17(2):103-120.
[6]CHRISTOPHER H. The English Civil War interpreted by Marx and Engels[J]. Science & Society, 1948,12(1):130-156.
[7]喬瑞金.我們?yōu)槭裁葱枰芯坑男埋R克思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6):101-115.
[8]DAPHNE M. Study Guide to 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M].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45:3-11.
[9]RODNEY H. Feudalism and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m[J].History Workshop,1976,1:9-25.
[10]CHRISTOPHER H. Land in the English Revolution[J].Science & Society,1948,13(1):22-49.
[11]ALLEN M. The Revolution and the British Empire[J].The Modern Quarterly, 1949,IV:57-72.
[12]李勇.重審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科學基礎[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5):99-103.
[13]喬瑞金.英國新左派的社會主義政治至善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2014(9):20-35.
[14]CHRISTOPHER H. The English Bible and the Seventeenth-Century Revolution[M].London: Penguin,1993:iv.
(責任編輯陶舒亞)
How Do We Study the Rise of British Capitalism?
LI Yong
(MarxistPhilosophyInstitut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e rise of English capitalism is a very long historical course, during which the English revolution erupted in 1640 is a crux and critical point for the reflection on the rise of English capitalism. The British have been persistently seeking some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revolution and capitalism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British Revolution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he British people attained a set of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Britis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capitalism since the historical method of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Britain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 In terms of the hundreds of years exploration by the English, particularly the new left, holism becomes a basic view of reviewing the rise of English capitalism; the historical method of Marxism is a basic mean; the necessary breakthrough is that causes of the rise of capitalism are expanded from simple economic category to social category and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connecting tradition with re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aim.
Key words:English Revolution; the New Left; Holism; Marxism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1505(2016)02-0055-06
作者簡介:李勇,男,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英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文化唯物主義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研究”(13CZX020);山西省高校哲學社科研究一般項目“英國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研究”(2015213)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