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2)
?
【主持人語】
秦實現(xiàn)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變。秦政此后影響中國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兩千多年?!扒亟y(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作為2014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工作任務在于說明秦完成統(tǒng)一的基本因素、秦王朝行政操作與社會控制的主要特點、秦政治風格對后世形成的歷史影響。本欄編發(fā)的幾篇論文作為此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從不同視角討論了秦統(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這一學術主題,或當對于相關問題的深入探索和全面認識有所推進。
秦始皇直道的鹽運效能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2)
秦人有重視鹽產(chǎn)資源和鹽運線路的傳統(tǒng)。秦始皇直道在連通九原與云陽,形成南北“直通之”的交通格局,以實現(xiàn)抗擊匈奴的軍事支持功用外,也有經(jīng)濟作用。這條交通干線有利于北邊地方鹽產(chǎn)內(nèi)運的效能,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執(zhí)政集團的經(jīng)濟戰(zhàn)略意識,也是秦史研究者應當注意的學術考察主題。
秦始皇;直道;鹽運;上郡;九原;朔方
在秦人早期發(fā)展的歷史跡象中,已可見對鹽產(chǎn)資源和鹽運線路的重視。秦始皇直道連通九原與云陽,形成了南北“千八百里直通之”*《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壍山堙谷,千八百里?!钡?566頁?!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钡?56頁《通志》卷四《秦紀》:“(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通之。”的交通格局,以實現(xiàn)抗擊匈奴的軍事支持功用。就交通結構戰(zhàn)略設計的出發(fā)點而言,在軍事意義之外,這條道路其實也有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作用。除滿足軍需運輸?shù)囊蠖?,這條交通干線有利于“北邊”地方鹽產(chǎn)內(nèi)運的效能,也是秦直道研究者應當予以關注的學術考察主題。以鹽產(chǎn)和鹽運為視角分析秦始皇直道經(jīng)濟帶的意義,應當有益于深化對秦史和秦直道史的認識。而對于秦始皇及其助手們努力維護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構想與行政操作的意義,我們由此也可以有較深入的理解。
回顧秦人早期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到重視鹽產(chǎn)資源與鹽運路線的傳統(tǒng)。
在秦文化崛起的最初根據(jù)地,曾經(jīng)占有鹽業(yè)生產(chǎn)的優(yōu)勢?!端?jīng)注》卷二○《漾水》可見相關記述:“……西漢水又西南逕始昌峽?!稌x書·地道記》曰:‘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峽?!鳚h水又西南逕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钡?610頁。是也。其水東南逕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1]479《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成州·長道縣》寫道:“西漢水東北自秦州上封縣界流入?!彪S后說到“鹽井”:“鹽井在縣東三十里,水與岸齊,鹽極甘美,食之破氣?!痹谡f到“鹽官故城”時,也言及鹽產(chǎn)的質量:“鹽官故城在縣東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營煮味與海鹽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蔡啤忱罴ψ?,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山南道一》“闕”。中華書局1983年6月版,第525頁?!短藉居钣洝肪硪晃濉稹峨]右道一·秦州》寫道:“南岈、北岈二岈,萬有余家?!吨T葛亮表》言:‘祁山縣去沮五百里,有人萬戶,瞻其丘墟,信為殷矣。’即謂此。《周地圖記》:‘其城漢時所筑也。’鹽官水在縣北一里,自天水縣界流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睹饕唤y(tǒng)志》卷三五《鞏昌府·山川》有“鹽官水”條:“鹽官水,在西和縣北,自秦州舊天水縣界流入。《漢地理志》隴西亦有鹽官。唐因號為鹽官鎮(zhèn)。”*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二○○《鞏昌府·山川》說到“鹽官水”,引錄了《水經(jīng)注》及《太平寰宇記》文字:“鹽官水,在西和縣東北?!端?jīng)注》:‘鹽官水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逕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跺居钣洝罚骸}官水,在長道縣北一里,自天水縣界流來。’《府志》:‘在縣東北九十里,源出嶓冢山,西南流長道川,入白水江。’”同卷《鞏昌府·古跡》又說到“鹽川城”:“鹽川城,在漳縣西北?!毒庞蛑尽罚骸鯇幜?,置鹽川寨,在通遠軍西三十里,后改為鎮(zhèn)。開禧二年,金分道來伐,使舒穆爾出鹽川。嘉定十三年,安丙分遣王仕信等伐金,自宕昌進克鹽川鎮(zhèn)?!督鹗贰さ乩碇尽罚骸ㄎ髦蓊I鹽川鎮(zhèn)?!睹鹘y(tǒng)志》:‘元初并鹽川鎮(zhèn)入隴西縣,至元中,置漳縣?!矗航裾目h,在府南七十里,與《九域志》所紀不同。元以鹽川鎮(zhèn)地置縣,非即鎮(zhèn)為縣治。舊《志》皆謂鹽川寨即縣治,誤?!婺聽枴f作‘石抹仲’,今改?!贝送猓钟小胞}官城”:“鹽官城,在西和縣東北九十里?!对椭尽罚骸陂L道縣東三十里,嶓冢西四十里,相承營煮,味與海鹽同?!短茣さ乩碇尽贰芍萦徐o戎軍,寶應元年,徙馬邑州于鹽井城置’即此?!?《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中華書局1986年5月版,第12784頁,第12804頁,“《唐書·地理志》‘成州有靜戎軍,寶應元年,徙馬邑州于鹽井城置’即此”句后,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有如下文字,“《舊志》:‘在今縣東北九十里?!?/p>
齊召南《水道提綱》卷一一《入江巨川一·嘉陵江》有“西漢水”條,其中對“鹽官水”的位置與流向有較為具體的記述:“西漢水亦曰沔水,即《漢志》誤指為《禹貢》之嶓冢導漾者,源出秦川西南之嶓冢山,西南流,曰‘漾水’。有小水自東南來會,又西北曲曲流,曰‘鹽官水’。稍北有橫水嶺水,南自西和縣城東來會。又北有永平水,東北自刑馬山來會。折西流至禮縣東,有水西北自柏林青陽東,南流經(jīng)縣城東北來注之。又西經(jīng)縣城南,又西折,西南流數(shù)十里,曰‘長道河’。經(jīng)西和縣西北境折,東南流過仇池山西麓。有岷峩江自西北岷峩山東麓來注之。”*此處參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胞}官水”與“禮縣”等地的關系,體現(xiàn)這條河流正是秦人早期活動區(qū)域的主要水道?!胞}官水”名義,自然與“鹽官”密切相關。
清代學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卷七《雜著》篇首即“三谷”條,言“秦入蜀漢道,古紀‘三谷’”。其中說到“鹽官水”川道的交通地位:“宋郭思《祁山神廟記》又以縣西北四十里屛風峽為正祁山,而寶泉山在北二十里,上有湫池。漢水在縣舊長道縣南,源亦出嶓冢,與西漢水合,入白水。武侯軍壘比比在其間。夫西漢水者,今鹽官水也,在縣東北九十里。繇秦州天水界流入漢,白水江在北二里。繇西東流經(jīng)階州,會嘉陵江。軍壘在漢水西漢水白水之間,是趨天水道也?!?此處參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所謂“夫西漢水者,今鹽官水也”的意見值得注意。“鹽官水”很可能與鹽運通道有關。而所謂“武侯軍壘比比在其間”,說明諸葛亮六出祁山,可能有與曹魏軍爭奪鹽產(chǎn)資源與鹽運路線的戰(zhàn)略意圖。其實,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后人稱作“鹽官”和“鹽官水”的鹽產(chǎn)優(yōu)勢,很可能已經(jīng)為秦人先祖所關注。他們就近控制了這一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地方,除滿足人畜用鹽需求外,可以面對周邊占據(jù)顯著的優(yōu)勢地位,得以逐步發(fā)展,迅速擴張。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王建新教授在與筆者談及秦人在甘肅禮縣附近之早期遺存的區(qū)域文化意義時,曾提出秦在這里取得生存和發(fā)展的優(yōu)越條件,當與附近的鹽業(yè)資源有關的判斷。此說信是。相信今后的考古工作,可以提供能夠說明這一情形的可靠證據(jù)。
考古學者對禮縣秦早期遺址的調查獲得豐富收獲。其中對鹽官鎮(zhèn)附近遺址的考古調查值得重視?!段鳚h水上游考古調查報告》介紹了98處遺址,而鹽官鎮(zhèn)相關遺址多達13處,竟然占總數(shù)的13.27%。報告執(zhí)筆者寫道:“據(jù)說當?shù)卦跐h代以前還生產(chǎn)池鹽,唐代以后才轉為生產(chǎn)井鹽,而唐代這里產(chǎn)鹽的盛況可見于杜甫的相關詩篇。”就遺址地理分布與交通形勢進行的分析,關注了鹽運與秦文化發(fā)展的關系:“沿紅河、上寺河溯流而上可至天水,進入渭河河谷;順流而下可到鹽官鎮(zhèn)。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秦人遷徙亦有可能循此路徑?!盵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盵3]256《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秦始皇)三十五年,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3]758秦始皇直道是秦王朝營建的重大工程之一,以規(guī)模之宏大,意義之重要以及施工效率之驚人,可以看作秦政的紀念。
秦直道的修筑,當然也是規(guī)模宏大的經(jīng)濟行為。關于秦直道的建設動機,《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的記述,強調秦始皇個人的出行需求: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張守節(jié)《正義》:“九原郡,今勝州連谷縣是?!?,直抵甘泉*張守節(jié)《正義》:“宮在雍州?!?,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李斯為趙高陷構,于獄中上書秦二世,自言七條罪狀,實則自陳建國強國之功績,“幸二世之寤而赦之”。其中說到主持馳道規(guī)劃建設:
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3]2561。
也說秦帝國的交通建設事業(yè),目的在于滿足秦始皇“游”的需求,炫耀威權,“以見主之得意”*秦始皇的交通行為可以“見主之得意”的例證,有《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钡?96頁。《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第344頁。。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五年”的記載引用《蒙恬列傳》的內(nèi)容,然而不取“始皇欲游天下”語:
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shù)年不就[4]。
司馬光的取舍,體現(xiàn)出正確的歷史判斷。顯然,秦直道營造的主要出發(fā)點,并非僅僅滿足“始皇欲游天下”的需要。
從秦直道工程主持者蒙恬的身份可以得知,修筑這條道路的主要意義,在于完備抗擊匈奴的國防建設。司馬遷“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3]2570,說明了直道和長城邊防的關系。《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又明確寫道:“后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又度河據(jù)陽山北假中。”[3]2886開通直道的作用,與“塞”“戍”“據(jù)”等長城防務建設有關,也與“北擊胡”,“渡河”攻伐匈奴的作戰(zhàn)行動有關[5]。
其實,從經(jīng)濟史的視角考察秦始皇直道,也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妒酚洝酚涊d“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蒙恬部隊的軍需供應,提出了交通運輸要求[6]。又“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這些移民的遷入和安置,以及與原居地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也是經(jīng)濟史考察面對的問題。我們曾經(jīng)注意直道北運絲綢的可能性。史念海的秦始皇直道研究,較早已經(jīng)提示了這條道路的經(jīng)濟功能[7]。如果完全否認秦始皇時代直道交通設計和交通經(jīng)營與經(jīng)濟的關系,恐怕是不合情理的。
秦始皇直道聯(lián)系北邊鹽產(chǎn)基地的事實,也值得我們關注。
漢武帝時代開始推行嚴格的鹽鐵官營制度,鹽業(yè)生產(chǎn)和運銷一律收歸官營?!澳济褡越o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睂Α坝霉苌胶V洠灾赂涣w,役利細民”的“浮食奇民”予以打擊,敢私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3]1429。當時于產(chǎn)鹽區(qū)各置鹽業(yè)管理機構“鹽官”。
西漢“鹽官”的設置,據(jù)《漢書》卷二八《地理志》記載,各地鹽官合計35處,即:
河東郡:安邑;太原郡:晉陽;南郡:巫;鉅鹿郡:堂陽;勃??ぃ赫挛?;千乘郡;北??ぃ憾疾瑝酃?;東萊郡:曲城,東牟,巾弦,昌陽,當利;瑯邪郡:海曲,計斤,長廣;會稽郡:海鹽;蜀郡:臨邛;犍為郡:南安;益州郡:連然;巴郡:朐忍*《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550頁至第1551頁,第1566頁,第1575頁,第1579頁至第1580頁,第1583頁,第1585頁至第1586頁,第1591頁,第1598頁至第1599頁,第1601頁,第1603頁。;隴西郡;安定郡:三水;北地郡:弋居;上郡:獨樂,龜茲;西河郡:富昌;朔方郡:沃壄;五原郡:成宜;雁門郡:樓煩;漁陽郡:泉州;遼西郡:海陽;遼東郡:平郭;南??ぃ悍?;蒼梧郡:高要*《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第1610頁,第1615頁至第1619頁,第1621頁,第1624頁至第1626頁,第1628頁至第1629頁。。
《地理志》所載錄鹽官其實并不足全數(shù),嚴耕望曾考補2處:西河郡:鹽官;雁門郡:沃陽[8]。楊遠又考補6處:越嶲郡:定莋;巴郡:臨江;朔方郡:朔方,廣牧;東平國:無鹽;廣陵國。又寫道:“疑瑯邪郡贛榆、臨淮郡鹽瀆兩地,也當產(chǎn)鹽,尤疑東??ひ伯敭a(chǎn)鹽,姑存疑?!盵9]亦有文獻透露出其他“鹽官”的存在*如西河郡鹽官以“鹽官”名縣?!稘h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雁門郡沃陽,“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钡?621頁?!端?jīng)注·河水三》:“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兜乩碇尽吩弧}澤在東北’者也。” “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薄啊兜乩碇尽吩弧疂捎虚L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薄稘h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越嶲郡定莋“出鹽”。第1600頁。《華陽國志·蜀志》:定笮縣“有鹽池,積薪以齊水灌,而后焚之,成鹽。漢末,夷皆錮之?!睆堘谕鶢?,夷帥不肯服,“嶷禽,撻殺之,厚賞賜余類,皆安,官迄有之?!碑?shù)馗划a(chǎn)鹽,元置閏鹽州,明置鹽井衛(wèi),清置鹽源縣。“漢末,夷皆錮之”,西漢時則有可能為官有?!端?jīng)注·江水一》:“江水又東逕臨江縣南,王莽之鹽江縣也?!度A陽記》曰:‘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朐忍縣,有鹽官,自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戶?!薄稘h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朔方郡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钡?619頁?!端?jīng)注·河水三》:“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薄稘h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朔方郡廣牧,“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钡?619頁。東平國無鹽,“莽曰有鹽亭?!钡?637頁?!妒酚洝肪硪弧鹆秴峭蹂袀鳌氛f,吳王劉濞“煮海水為鹽”致“國用富饒”,《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也說廣陵“有海鹽之饒”。第2822頁,第3267頁。《后漢書》卷二四《馬棱傳》:“章和元年,遷廣陵太守,時谷貴民饑,奏罷鹽官,以利百姓?!钡?62頁。是廣陵也有鹽官。。如此西漢鹽官可知位于30郡國,共43處。
秦漢時期,“北邊”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區(qū)域方向?!氨边叀碑敃r也是確定的軍事地理和民族地理的代表性符號*《史記》卷三○《平準書》言“匈奴數(shù)侵盜北邊”,“侵擾北邊”,“北邊未安”,又記載漢武帝巡行“北邊”事:“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巡海上,并北邊以歸。”第1419頁,第1421頁至第1422頁,第1441頁?!稘h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也寫道:“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钡?175頁。《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钡?236頁。“北邊”,已成為漢帝國長城沿線地方的地理代號?!氨边叀笔菨h代文獻中出現(xiàn)比較頻繁的區(qū)域稱謂?!妒酚洝肪戆税恕睹商窳袀鳌罚骸疤饭唬何徇m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钡?570頁。又《漢書》卷七《昭帝紀》:“發(fā)軍屯西河,左將軍桀行北邊?!钡?18頁。《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說道:“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數(shù)千人?!钡?989頁。王子今:《戰(zhàn)國秦漢交通格局與區(qū)域行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142頁。?!妒酚洝肪砣稹镀綔蕰氛f,漢武帝時代經(jīng)營邊疆地區(qū)的文化擴張,“嚴助、朱買臣等招來東甌,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彭吳賈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fā)動。及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贍”[3]1421。“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fā)動”。漢文化在這三個方向的擴張,都只是導致局部地方的民眾承受了沉重的壓力。然而對匈奴的戰(zhàn)爭,卻牽動全國,致使“天下苦其勞”。直道的戰(zhàn)略意義,當然與這一形勢有關。
西漢時期,有“北邊二十二郡”的說法。《漢書》卷八《宣帝紀》:“(本始元年)夏四月庚午,地震。詔內(nèi)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鳖亷煿抛⒁f昭曰:“中國為內(nèi)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成帝時,內(nèi)郡舉方正,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士?!?《漢書》的第242頁。所說“成帝時”事,見《漢書》卷一○《成帝紀》:元延元年秋七月詔:“與內(nèi)郡國舉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漢書》的第326頁。所謂“北邊二十二郡”與所謂“內(nèi)郡國”形成對應關系*“內(nèi)郡國”,可能是西漢后期出現(xiàn)的體現(xiàn)區(qū)域意識更為明確的行政地理概念。帝王詔令的使用,見于《漢書》卷八《宣帝紀》、卷九《元帝紀》、卷一○《成帝紀》。第241頁,第245頁,第249頁,第264頁。另《漢書》卷七○《陳湯傳》及卷九九中《王莽傳中》也可見“內(nèi)郡國”。第3024頁,第4131頁。。兩者人才構成的特點有所區(qū)別,我們注意到,“北邊二十二郡”中,計有“鹽官”12處,即:隴西郡;安定郡:三水;北地郡:弋居;上郡:獨樂,龜茲;西河郡:富昌;朔方郡:沃壄;五原郡:成宜;雁門郡:樓煩;漁陽郡:泉州;遼西郡:海陽;遼東郡:平郭?!氨边叾ぁ彼小胞}官”占全國“鹽官”總數(shù)的27.9%,比例已經(jīng)相當可觀。
由此可以理解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所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領南、沙北固往往出鹽”之“山西”“沙北”鹽產(chǎn)形式。所謂“鹽鹵”,張守節(jié)《正義》:“謂西方咸地也。堅且咸,即出石鹽及池鹽。”[3]3269“北邊”鹽產(chǎn)以“池鹽”為主。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直道沿途地方有多處“鹽官”存在。上文說到的43處西漢“鹽官”,其中位于直道途徑以及直道可以聯(lián)系的“北邊”諸郡者,有:
安定郡:三水;
北地郡:弋居;
上郡:獨樂,龜茲;
西河郡:富昌;
朔方郡:沃壄;
五原郡:成宜。
這7處“鹽官”,在已經(jīng)考定的43處西漢“鹽官”中,數(shù)量比例達到16.3%。這些鹽產(chǎn)基地的產(chǎn)量以及滿足消費需求區(qū)域的規(guī)模,我們尚無從估計。
而上郡的獨樂和龜茲,五原郡的成宜,朔方郡的沃壄,秦始皇直道幾乎直接通達。
從歷史文獻獲得的鹽業(yè)史信息,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直道聯(lián)系數(shù)處鹽業(yè)基地的情形。
《水經(jīng)注·河水三》說到“北河”“王莽之鹽官”:“自高闕以東,夾山帯河,陽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記》曰‘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擊胡,渡河取高闕,據(jù)陽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徑臨戎縣故城北。又東徑臨河縣南,又東徑廣牧縣故城北東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徑流二百許里,東會于河?!彪S即說到“朔方”的兩處“鹽澤”:“河水又東南徑朔方縣故城東北?!对姟匪^‘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wèi)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并在縣南矣。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绱驹唬骸L安以北,朔方以南也?!Ν懺唬骸刂鹦倥?,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p>
所謂“‘金連鹽澤’、‘青鹽澤’”位于“新秦”或曰“新秦中”,據(jù)《魏土地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又言“在新秦之中”。按照漢代學者服虔的說法,“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此言在關中秦漢文化重心“北方千里”。這正是與以關中地方為基點所見秦始皇直道走向大體一致的方位。如淳提示的空間位置,“長安以北,朔方以南也”,也正指示了秦始皇直道的位置與方向?!端?jīng)注》引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同樣值得探索直道史的學者關注。相關文字見于《史記》卷三○《平準書》的記載及其他史家的解說。《史記》卷三○《平準書》:“(漢武帝)徙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shù)歲,假予產(chǎn)業(yè),使者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shù)。”對于“新秦中”,裴骃《集解》:“服虔曰:‘地名,在北方千里?!绱驹唬骸L安已北,朔方已南?!懺唬骸刂鹦倥允蘸幽系兀忝褚詫嵵?,謂之新秦。今以地空,故復徙民以實之?!盵3]1425《水經(jīng)注》引瓚曰,自“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截斷,不取“今以地空,故復徙民以實之”。漢武帝組織的這次移民,“徙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萬口”,規(guī)模甚大。而“衣食皆仰給縣官”,又引發(fā)牽涉面甚廣的運輸行為。所謂“數(shù)歲”,則言這種“衣食”的“給”,持續(xù)相當長的時日。而“使者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已經(jīng)明確提示了“徙民”的交通程式。
聯(lián)系《平準書》言“朔方”和“徙民”事及《水經(jīng)注》“鹽澤”位置與秦始皇直道的共同關系,可以進行有關直道鹽運可能性的判斷。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朔方郡”條明確記載了兩處“池鹽”產(chǎn)地“金連鹽澤”和“青鹽澤”之所在:“朔方郡,……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漢書》的第1619頁。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一《陜西十·榆林鎮(zhèn)》“胡落池”條寫道:“《漢志》朔方縣南有金連鹽澤及青鹽澤,今堙廢?!?清稿本。清齊召南《水道提綱》卷五說:“套中產(chǎn)鹽池以喀喇莽凡為大,即古郡南金連鹽澤及青鹽澤,唐時名胡洛鹽池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杜f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胡落池在豐州界,河東供軍使收管。每年采鹽約一萬四千余石,供振武、天德兩軍及營田水運官健。自大中四年黨項叛擾,饋運不通,供軍使請權市河東白池鹽供食?!?《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110頁?!缎绿茣肪砦逅摹妒池浿舅摹罚骸鞍脖倍甲o府有胡落池,歲得鹽萬四千斛,以給振武、天德?!敝腥A書局1975年2月版,第1377頁。王先謙《漢書補注》“朔方”條也寫道:“《魏土地記》云: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在新秦之中。薛瓚云: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陳澧云:今蒙古鄂爾多斯右翼南境有喀喇莽尼池、烏藍池,即此二澤。其孰為金連鹽澤,孰為青鹽澤,未詳。”*王先謙撰:《漢書補注》,中華書局據(jù)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1983年9月影印版,第806頁。王先謙《后漢書集解》“朔方”條也引《魏土地記》云:“縣有大鹽池,在新秦之中?!弊ⅲ骸啊兑唤y(tǒng)志》:鹽池今名喀剌莽泊。”又引薛瓚云:“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边€寫道:“《晉志》無?!兑唤y(tǒng)志》:故城在今河套內(nèi)鄂爾多斯右翼后旗境。”注:“董祐誠云:《漢志》謂鹽澤在縣南,則故城在喀剌莽泊之北?!?王先謙撰:《后漢書集解》,中華書局據(jù)1915年虛受堂刊本1984年2月影印版,第1296頁。
其實,史念海在發(fā)表于1975年的著名論文《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中,已經(jīng)說到直道沿線“金連鹽澤”和“青鹽澤”等鹽湖。他在討論直道選線的考慮時,說到湖泊存在的作用:“東勝縣西南在秦漢時是有湖泊分布的。直道在這里經(jīng)過,自會繞道而行?!庇谑峭茢唷耙量苏衙藮|勝縣城西南九十里,在漫賴公社海子灣大隊以東的二頃半生產(chǎn)隊之南約二百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的“百米左右,殘寬約二十二米”的“路面”遺跡,“可以認為是直道的一段”。有關論說涉及“金連鹽澤”和“青鹽澤”等鹽湖。史念海寫道:“在這條直線的兩旁,雖無險峻的高山,卻散布著許多淖爾沼澤。漢代記載,在這河南地區(qū)域里,有金連鹽澤和青鹽澤。青鹽澤可能就是今杭錦旗北部的鹽海子,蒙語稱胡布莽淖,迄今仍產(chǎn)結晶顆粒較大的青鹽,為伊盟主要鹽產(chǎn)地。這個鹽海子原來很大,現(xiàn)在大部干涸,看來已很小。今鄂爾多斯草原的湖泊以東勝縣西南的巴汗淖和合同察汗淖為最大,其形成時期似不會晚于鹽海子。但這兩個湖泊雖大,水卻是帶苦味的。古代未見記載,可能是這個緣故?!?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文物》1975年10期。關于“金連鹽澤和青鹽澤”,原注:“《漢書》二八《地理志》?!?/p>
其他鹽湖“古代未見記載”的原因,可能在于規(guī)模小于“金連鹽澤”和“青鹽澤”,經(jīng)濟意義次于“金連鹽澤”和“青鹽澤”,未必一定因為水質“帶苦味”。也可能由于“原來很大,現(xiàn)在大部干涸,看來已很小”,原先并非鹽湖。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在就額濟納漢簡“居延鹽”簡文的討論中,注意到因氣候變遷導致的內(nèi)蒙古“鹽湖”的生成與演變[10]。所謂“居延?!薄ⅰ熬友訚伞?,《內(nèi)蒙古鹽業(yè)史》說,“原本為一湖”,“后世湖面隨著額濟納河下游的改道而時有移動,且逐步淤塞分為二海,東海稱為蘇古諾爾,西海稱為嘎順諾爾”,書中《阿拉善盟鹽湖分布圖》,嘎順諾爾和蘇古諾爾均標示為鹽湖[11]。而《內(nèi)蒙古鹽湖》書中《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水系分布圖》,蘇古諾爾的圖標則為“湖泊”,與“鹽湖”有別。但是同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貌區(qū)劃及主要鹽湖分布示意圖》中,該湖卻又標示為“鹽湖”[12]。董正鈞《居延?!芬粫舱f,今日之居延海有東海、西海之分,蒙古語分稱索果諾爾、戛順淖爾,其水質一咸一淡*董正鈞:《居延海》,1951年影印手抄本。轉見馬先醒:《漢居延志長編》,鼎文書局2001年10月版,第36頁。。據(jù)實地考察,這一又被譯作“索果諾爾”的湖為“鹽堿水質”[13],“距離湖岸邊尚遠”的地面,“有白色的鹽堿遺跡”,“由此可知索果諾爾已較以往縮小”*羅仕杰:《1996年臺北簡牘學會漢代居延遺址考察日志》,《漢代居延遺跡調查與衛(wèi)星遙測研究》,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2月版,第8頁至第9頁。。古今地理條件多有變易,然而“金連鹽澤”和“青鹽澤”中的“青鹽澤可能就是今杭錦旗北部的鹽海子,蒙語稱胡布莽淖,迄今仍產(chǎn)結晶顆粒較大的青鹽,為伊盟主要鹽產(chǎn)地”的情形值得注意。史念海指出,“這個鹽海子原來很大,現(xiàn)在大部干涸,看來已很小?!敝钡缆?lián)系地區(qū)當時分布更多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鹽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這些鹽業(yè)產(chǎn)品主要以關中地區(qū)為方向的外運,當時的經(jīng)營者不會想不到利用直道這樣便利的交通條件。
《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的《中國外生礦藏和變質礦藏》圖所標注的沉積鹽外生礦床,直道西側有北大池、花馬池[14]。由于古今年代相距久遠,這樣的信息,在考察秦漢時期食鹽生產(chǎn)、食鹽運銷和食鹽消費時當然只能作為參考。不過,應當考慮到,在現(xiàn)今對陜西關中食鹽消費提供最主要支持的吉蘭泰鹽產(chǎn)資源尚未能為秦漢帝國直接控制的情況下,這些鹽業(yè)資源當時如果得以發(fā)現(xiàn),有所開發(fā),無疑可以為咸陽、長安附近政治文化重心地帶提供鹽業(yè)產(chǎn)品。而最便捷的鹽運路徑,顯然是秦始皇直道。
秦始皇直道沿線見于歷史文獻的比較明確的鹽池,歷代多有記錄。有些記載與“漢時”和“鹽澤”相聯(lián)系。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三《鄂爾多斯·山川》說到“長鹽池”、“紅鹽池”以及“鍋底池”:
長鹽池在右翼前旗南三十五里,蒙古名達布蘇圖。
紅鹽池在右翼前旗西南三百里,蒙古名五楞池。明成化中總督王越敗套寇于紅鹽池,即此?!堆咏椫尽罚河芰謻|有長鹽池、紅鹽池,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俱僻在境外。《榆林衛(wèi)志》:紅鹽池在衛(wèi)西北三百五十里。
鍋底池在右翼后旗西九十里,周圍二十余里,產(chǎn)鹽。兔河、赤沙河二水注入其中,即漢時朔方縣鹽澤,唐時名胡落鹽池者也。今土人名喀喇莽奈腦兒。《漢書·地理志》:朔方郡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水經(jīng)注》:《魏土地記》曰:朔方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色,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官鹽池,去平地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短茣な池浿尽罚喊脖倍甲o府有胡洛池,歲得鹽萬四千斛,以給鎮(zhèn)武、天德。《元和志》:胡洛鹽池,在長澤縣北五百里,周回三十里,亦謂之獨樂池。聲相近也。漢有鹽官。按漢時朔方鹽澤有二,至后魏時止言一池,即唐長澤縣北五百里之胡洛鹽池,今喀喇莽奈大鹽池也。但漢時金連鹽澤今不可考。*《四部叢刊》續(xù)編景舊鈔本。
《新唐書》卷四四《食貨志四》:“唐有鹽池十八……”“鹽州五原有烏池、白池、瓦池、細項池……”*《新唐書》的第1377頁。則“鹽州”一州占唐王朝“鹽池十八”總數(shù)的22.2%?!杜f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說到列于首位的“烏池”的規(guī)模:“烏池在鹽州,舊置榷稅使。長慶元年三月,勅烏池每年糶鹽收博榷米,以一十五萬石為定額?!?《舊唐書》的第2110頁。
據(jù)吉成名考察,直道沿線區(qū)域漢代池鹽產(chǎn)地有:北地弋居(治所在今甘肅寧縣南);上郡獨樂(治所在今陜西米脂縣馬湖峪)、龜茲(治所在今陜西榆林市北)二縣;西河郡富昌(治所在今陜西府谷縣古城鄉(xiāng))、鹽官二縣;朔方郡朔方(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什拉召附近)、沃壄(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磴口縣河拐子古城)、廣牧(治所在內(nèi)蒙古五原縣西土城子古城)三縣;五原郡成宜(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zhèn))。論者指出,西河郡有鹽官縣(今地不詳),“縣名之所以取名‘鹽官’,可能與該縣設有鹽官有關,據(jù)此推測該縣產(chǎn)鹽?!彼贩娇V牧縣,“莽曰鹽官?!毙旅r期之所以將廣牧縣取名為“鹽官縣”,“很可能與該縣設有鹽官有關。據(jù)此推測該縣產(chǎn)鹽”[15]28-29。
魏晉南北朝直道沿線地方的池鹽產(chǎn)地,有新平郡“三水縣(治所在今陜西旬邑縣西二十八里)”,“朔方郡廣牧、朔方二縣”。關于“金連鹽澤”和“青鹽澤”,論者指出,“金連鹽澤,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哈日芒乃淖爾(鹽海子),青鹽澤今地名不詳?!薄笆窞闃分骶帯吨袊鴼v史地名大辭典》將金連鹽澤和青鹽澤均釋為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哈日芒乃淖爾(分別見該書第1602頁和第1454頁),其中應有一誤?!背佧}產(chǎn)地,論者又標列“五原郡”:“晉郭義恭《廣志》卷上曰:‘五原有紫鹽?!@里所說的‘五原’很可能指五原郡(治所即今陜西定邊縣)?!碧拼鷦t有“威州溫池縣(治所在今寧夏鹽池縣惠安堡)”,“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甘肅靖遠縣)”,“鹽州五原縣(治所在今陜西定邊縣)”,“夏州朔方縣(治所在今陜西靖邊縣白城子)”、“德靜縣(治所在今陜西榆林市西)”,“宥州長澤縣(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東南城川古城)”[15]40-41,72-73。
雖然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可能影響鹽業(yè)的開發(fā),而歷史文獻記載的缺失也造成考察的困難,然而由直道通過地帶后世鹽產(chǎn)資源的分布,仍然可以大體推知:秦漢時期這一地區(qū)的鹽業(yè)生產(chǎn)也應當有一定的密度和規(guī)模;鹽業(yè)產(chǎn)品,也曾經(jīng)是直道運輸業(yè)務的主題之一。從這一視角認識秦始皇直道的經(jīng)濟作用,應當是有益的。
[1]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西漢水上游考古調查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司馬光.資治通鑒[M]. 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6.
[5] 宋超.漢匈戰(zhàn)爭三百年[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6] 王子今.秦軍事運輸略論[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7] 王子今.直道與絲綢之路交通[J].歷史教學,2016(4).
[8]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Z].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氖?,1961(12).
[9] 楊遠.西漢鹽、鐵、工官的地理分布[J].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8(9).
[10] 王子今.“居延鹽”的發(fā)現(xiàn)——兼說內(nèi)蒙古鹽湖的演化與氣候環(huán)境史考察[J].鹽業(yè)史研究,2006(2).
[11] 牧寒.內(nèi)蒙古鹽業(yè)史[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2] 鄭喜玉.內(nèi)蒙古鹽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3] 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27-1935[M].徐十周,等,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4] 西北師范學院地理系.中國自然地理圖集[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4.
[15] 吉成名.中國古代食鹽產(chǎn)地分布和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2016 - 09 - 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統(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項目編號:14ZDB028)。
王子今(1950—),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理工大學漢江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秦漢史。
K233
A
1009-105X(2016)06-0001-07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6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