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玲菁+葉繼奮
“同情式認同”,是德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耀斯在《審美經(jīng)驗與文學解釋學》一書中提出的。他重新審視了觀賞者與悲劇人物的認同模式,將戲劇交流經(jīng)驗置于審美同情與審美理解基礎之上。“同情式認同”(sympathetic identification),“是指將自己投入一個陌生自我的審美情感”?!坝^眾或讀者可以在一種不完美的、較為‘尋常的主人公身上找到他們自己可能有的種種特征,因而把主人公視為具有與自己同樣的‘素質(zhì)而與他休戚相關?!盵1]以往西方的悲劇主人公多是英雄式完美形象,其至善至美的形象讓人望塵莫及,因而引起讀者情感的只有欽慕。與此不同,在一些反映普通人命運的劇作中,讀者更能得到情感上的共鳴,也更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影子,或者是自身存在的,或者是身邊人的。悲劇人物的悲劇性,也能在換位思考中得到“同情式認同。
以“同情式認同”理論為指導展開悲劇作品教學,是讓學生與悲劇人物進行沉浸式換位體驗,在文本中找到“陌生化自我”。這個“自我”有悲劇人物的悲劇意識,也有學生自身的存在價值與人生追求。在自我的閱讀沉浸中,學生原先的心理圖式體系逐漸由“順應”向“同化”發(fā)展,在對悲劇人物不幸遭遇同情之時,對自我生命價值和文本悲劇意蘊產(chǎn)生更深刻的體驗。
要實現(xiàn)學生對悲劇主人公在審美心理上的“同情式認同”,教學的關鍵是要完成學生與悲劇人物的角色置換。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讓學生熟悉劇情,并沉浸到劇本情景中去。具體方法是:讓學生復述這幕劇發(fā)生的背景與劇情,使學生在復述時加深對劇情的了解,從而為沉浸式換位作鋪墊。
二是要在文本的解讀與角色扮演中讓學生感受到悲劇人物的價值性。
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盵2]這里的“價值”是審美概念,指“悲劇人物所具備的令人欣賞并值得推崇的特點?!边@些特點一般體現(xiàn)為品性善良、熱愛生活、勇于抗爭等。悲劇人物體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品格、進步思想,使人奮發(fā)向上。因為能觸動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是悲劇對象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悲劇人物一定是“有價值的生命”。
《雷雨》中的魯侍萍是個“比一般人好的人”。她雖出身貧寒,卻知書達理,曹禺先生用“高貴的氣質(zhì)”形容她。她所處的舊社會,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但她卻敢于沖破束縛自由戀愛,新女性的影子依稀可見。此外,從第一幕中四鳳與魯貴的對話:“媽不像您,見錢就忘了命”,感受到她的不慕榮利。從第二幕中侍萍制止四鳳照魯貴的話去拿汽水;等待公館的太太繁漪時,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感受到她的自尊自愛。教師采用分角色朗讀劇本中的重要對話片段的方式,讓學生進入魯侍萍的靈魂深處,體會她的所思所想。如仔細研讀周樸園與魯侍萍初見一幕,提問:如何理解“老爺沒有事了”?明確:這是魯侍萍的第一次主動出擊,她引領周樸園陷入回憶,不斷鼓勵他講下去。面對周樸園的欲言又止,魯侍萍步步緊逼,顯出主動姿態(tài)。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魯侍萍對周樸園的殘存情義。她之所以主動出擊,除了想試探周樸園是不是也一樣愛著自己外,還包含對命運的憤慨和不甘。因為高中生缺少情感經(jīng)歷,教學中從友情方面啟發(fā)換位體驗,能更有效地實現(xiàn)審美認同。
三是要讓學生體驗悲劇人物對命運的反抗精神。
英國美學家斯馬特說過,“悲劇全在于對災難的反抗”。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引用其觀點后指出,“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盵3]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下面一段對話,從“周樸園:好,你先下去,讓我想想”到“魯侍萍:命!不公正的命指使我來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到魯侍萍雖是普通女性,飽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摧殘,但依然善良重情,渴望愛情。學生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鳴點,喚起審美同情,進而將自己置換成戲劇文本中那個“陌生的自我”,沉浸在熟悉又陌生的角色人物之中。
魯侍萍:……你大概已經(jīng)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周樸園:從前的舊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魯侍萍:……可是自從我被你們家趕出來以后,我沒有死成,我把我的母親可給氣死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
周樸園:你的第二個孩子你不是已經(jīng)抱走了么?
魯侍萍:那是你們老太太看著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語)哦,天哪,我覺得我像在做夢。
提問:從這段對話中感受到魯侍萍身上哪些特質(zhì)?明確:在父權(quán)文化主導的社會環(huán)境中,魯侍萍敢于同命運反抗,發(fā)出普通女子的吶喊,難能可貴。魯侍萍毅然邁出封建道德的門檻,顯示出她強大的內(nèi)心。而正是依靠這份強大,她才能獨立而有尊嚴地活著。她加倍愛護孩子就是最有力的反抗,在封建倫理道德規(guī)范秩序下,形成了代表封建制度、封建勢力的男權(quán)對婦女的壓制。但從侍萍內(nèi)心深處,可以解讀出她的自主意識、反抗意識,這種獨立的女性意識讓她的生命熠熠生輝。
周樸園(由衣內(nèi)取出支票,簽好)很好,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
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
周樸園侍萍。
魯侍萍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支票算得清的。
周樸園可是你——
《雷雨》中的魯侍萍三十年前不顧母親反對與周樸園相愛,是對自身命運的反抗。三十年后與周樸園再次相見時,她以平等姿態(tài)對話,突破封建等級觀念,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她毫不猶豫地撕碎周樸園的支票,是對周樸園企圖用金錢來彌補當年愧疚的反抗。歌德在《浮士德》中說過:“在那幸福的時刻,我感到自己渺小而又偉大?!敝旃鉂撜J為:“這話正可以表現(xiàn)悲劇宿命的兩面觀。一方面,我們在命運的擺布下深切感到人是柔弱而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在人對命運的斗爭中又體驗到蓬勃的生命力,感覺到人的偉大和崇高?!盵4]魯侍萍身上的正直善良、自尊自愛的品質(zhì),正是她反抗精神的體現(xiàn)。
將“同情式審美認同”理論滲入悲劇作品《雷雨》的教學中,不僅引起學生對悲劇人物的同情和悲憫之情,更能通過角色置換找到“陌生化自我”,體驗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思考生存與生命的厚重主題。學生在體驗悲劇命運的同時,回望自己的生存世界也會有所觸動,在與悲劇人物的比照中反思生存意義,探尋生命價值,文學課堂應有的人文價值也由此體現(xiàn)出來。
注釋:
[1](德)漢斯·羅伯特·耀斯.審美經(jīng)驗與文學解釋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顧玲菁 葉繼奮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