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運
摘要: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從個體的身體和生命體驗出發(fā),俯仰天地、遠近皆取,這是其文學構(gòu)思的基本途徑。從“柔腸百結(jié)”的委婉細膩之情,到“愁腸千回”的自憐自哀,再到“肝腸寸斷”的悲劇意識,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詩人以小見大,以我及物,演繹著中國詩詞特有的生命情懷和抒情技巧?!叭崮c寸斷”作為抒情客體的偶然性發(fā)現(xiàn),成為詞學藝術(shù)王國的一朵精美浪花。
關(guān)鍵詞:柔腸;愁腸;斷腸;悲劇美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5)02004405
Abstract: The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 mostly departed from the body and lif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ranging from heaven to earth, which is the basic way of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heart- knot” of delicate euphemism to the “self-pitying sorrow-heart, to the “deeply grieved” tragic consciousness, the poets deduction of unique feelings and emotional skills in their poetic creation embodies unique life emotions and lyric skills of Chinese poetry. As an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lyrical objects, “soft-heart in grief” has became a fine spray of the kingdom of Ci art.
Key words:soft-heart; sorrow-heart; broken heart; tragic beauty
借用身體及生命經(jīng)驗,類比自然萬物而抒寫情懷,是古人的思維方式,也是成詩作詞的手段。這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身體詩學”。透過身體思考自我與世界,既是古人對身體的隱喻性使用,也是他們對身體如何在空間中作最適當?shù)恼宫F(xiàn)、安頓及身心如何走向一如境界的思考與嘗試。古人的身體詩學通過對“身體意象”的書寫,來展現(xiàn)其社會文化內(nèi)涵與個體的生命境界。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唯有腸具有細長、曲折、柔嫩、回旋等特點,恰能描述憂傷之瑣碎、綿長、無法言明的特點,所以作為“艷科”的詞體中,便反復地出現(xiàn)了“柔腸”、“愁腸”、“悲腸”、“苦腸”、“斷腸”等意象,構(gòu)成了“斷腸”的詞學主題,以之展開和表現(xiàn)文人生命歷程中的悲劇性審美體驗。
一、柔腸之幽怨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jīng)》的《桑柔》篇第一次將“肺腸”入詩:“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庇捎凇对娊?jīng)》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后世將“腸”作為審美意象和詩歌主題就有了文化源頭。
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之女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詩云:“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喑喑。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贝嗽妼ⅰ皵嗄c”作為思鄉(xiāng)懷舊的情感寄托,凄涼而婉轉(zhuǎn),別有一番風味。曹丕《燕歌行》詩也同樣有“斷腸”之句,“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diào)曲》,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盵1]
唐代大詩人李白《春思》一詩也把“斷腸”作為一種詩歌“微敘事”的手段:“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边@首典型的閨怨詩描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wèi)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fā)而來,繼續(xù)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xiàn)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中晚唐時期的詩人李商隱,也仿樂府舊題寫有《雜歌謠辭·李夫人歌》,詩中有“壽宮不惜鑄南人,柔腸早被秋波割”之句,也表達了女性之愁思,更寄寓了難言的身世之痛、仕途之困。
漢魏以來的詩歌傳統(tǒng)為宋詞提供了豐富的審美意象和抒情主題。“斷腸”作為其中的一種,既是一種涵韻豐贍的審美意象,又是一種敘事簡便、靈巧多變的抒情方式,因而在宋詞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詞人借助“柔腸”柔婉、纏繞、脆弱的身體生理特性,呈現(xiàn)情感心靈層面的憂郁、多愁、彷徨和悲慟。具體而言,“腸”在詞人那里,以“柔腸”、“愁腸”、“悲腸”、“苦腸”、“斷腸”等面貌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憂思。
作為抒情意象,“柔腸”意象是較為平和的,其抒情基調(diào)也是委婉而有風致,其更多呈現(xiàn)出一種婉約、“哀而不傷”的情懷。體現(xiàn)在詞作中,柔腸也表現(xiàn)在親情、友情、愛情等不同詞學主題中。
愛情主題方面,以《全宋詞》[2]本文所引宋詞皆出自《全宋詞》,1999年中華書局版。中的“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李清照《點絳唇》)為例,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同類別的詞還有“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保W陽修《踏莎行》)詞句顯示出閨中少婦對于陌上游子纏綿深切的思念,表達了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nèi)心掙扎。晏幾道作為宋代詞道圣手,其詞作多為傷情、艷情之杰作。晏幾道《虞美人》云:“濕紅箋紙回紋字。多少柔腸事。去年雙燕欲歸時。還是碧云千里、錦書遲。”“濕紅箋紙”的“濕”表示流淚,而“紅”字固然是箋紙的顏色,卻又同時暗寓“淚盡繼之以血”的極度悲傷的含義?!盎丶y字”既表示書信是用盡心思擬寫而成,“柔腸”暗示愁緒是千回百轉(zhuǎn)連綿不斷的。
離別主題方面,李煜《清平樂》詞是其中較有成就者:“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此處的“柔腸”,是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是對離恨離愁的難遣。同樣的優(yōu)秀詞作還有“風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佇立,回盡柔腸”(秦觀《沁園春》)以及“風絲一寸柔腸。曾在歌邊惹恨,燭底縈香。”(史達祖《夜合花》)等等。詞人在離愁別恨中傷今憶昔,“惹恨縈香”,給讀者留下百轉(zhuǎn)千回、余韻不盡的審美感悟。
“柔腸”意象在古代文人的筆下,經(jīng)過多次的吟詠和情感貫注,逐漸衍生為一種詩學和詞學的抒情主題。當然,它同時仍然作為一種比喻手段,具有巧妙而含蓄的美學價值。
大文豪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云:“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痹~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楊花的本質(zhì),似花又不是花,無人憐惜,任其飄零。第二句賦予楊花以人的情感,“拋家”本是無情之舉,但它“傍路”又露難舍之意,道是無情卻有情。第三句采用擬人的手法,將楊花比作思親的少婦。纖細的柳枝,猶如思婦離愁百結(jié)的柔腸;鮮嫩的柳葉,仿佛思婦欲開還閉的嬌眼。詞句描寫細致生動,楊花飄忽迷離的狀態(tài)躍然紙上。唐圭璋先生認為:“本詞是和作。詠物擬人,纏綿多態(tài)。詞中刻畫了一個思婦的形象??M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chǎn)生的幽怨。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比章質(zhì)夫的閨怨詞要高一層?!盵3]
二、悲腸之愁苦
如果說,“柔腸”意象還停留在委婉而內(nèi)斂的情感抒發(fā)層面,“愁腸”、“苦腸”和“悲腸”等意象群落,作為“腸”這一特點文學主題的不同層面,則將生命中的各種愁思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詞人直抒胸臆、愁緒萬端、悲苦難解,其悲劇美感也加強了許多。
“愁腸”作為意象,同樣也出現(xiàn)在各種復雜的創(chuàng)作主題中,寄托的審美情感也更為深刻、復雜、多變。
《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由宋人范仲淹創(chuàng)作,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贝嗽~語句,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詞人寫出的愁情使人凄切無比,雖然酒還未飲,卻已是垂淚無數(shù),較之其“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的羈旅愁情更深一層,堪稱愁到最深處。
陸游《沁園春》詞抒發(fā)的是對“遺失的美好”的感傷:“一別秦樓,轉(zhuǎn)眼新春,又近放燈。憶盈盈倩笑,纖纖柔握,玉香花語,雪暖酥凝。念遠愁腸,傷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痹~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從四川回到了闊別了九年的故鄉(xiāng)紹興。(陸游生于公元1125年)這時候的陸游已經(jīng)五十三歲了,家鄉(xiāng)人事變化很大,故土久別重回,使詞人產(chǎn)生對故鄉(xiāng)的陌生感。上片,作者從久別重回故土發(fā)出了一系列的感嘆,“萬里凄涼誰寄音”。這種感嘆,是“愁腸”中郁結(jié)的對于生命無盡的凄涼感傷。
葛長庚《水調(diào)歌頭》“滿目飛花萬點,回首古人千里,把酒沃愁腸?!痹撛~是寫借酒澆愁也難消鄉(xiāng)愁故土之思念。蔣氏女的《減字木蘭花》書寫了自身的悲慘經(jīng)歷:“朝云橫渡。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飛鴻過也。萬結(jié)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厥奏l(xiāng)關(guān)歸路難?!边@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的弱女子寫的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jīng)歷,抒發(fā)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的情景。
“愁腸”中不僅有時光的感傷、人事的凄涼、羈旅困頓,還有離別之苦,家仇國恨?!罢鄣么箺罴呐c,絲絲都是愁腸”(李萊老《清平樂》),折柳以懷人,愁滿柳枝上;“殷勤滿酌離殤,陽關(guān)唱起愁腸”(趙師俠《清平樂》)陽關(guān)自古多離別,叫人如何不傷心、傷情!錢惟演《木蘭花》(又名《玉樓春》)詞云:“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睋?jù)張宗橚《詞林紀事》記載:“公謫漢東日,撰玉樓春詞,酒闌歌之,必為泣下?!盵4]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有句“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凹谲幵~多是感時撫事之作,詞情豪放,即便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詞即是如此。這首詞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泄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朱敦儒的《昭君怨》則展示了古代文人的“臣妾情懷”,作者以屈原以來的文人“女性自喻”手法進行抒情:“朧月黃昏亭榭。池上秋千初架。燕子說春寒。杏花殘。淚斷愁腸難斷。往事總成幽怨。幽怨幾時休。淚還流?!边@種幽深凄怨之情,與稼軒詞的昂揚向上、慷慨悲歌具有明顯的風格差異。從美學的角度看,《昭君怨》中的愁腸,體現(xiàn)的是一種沉靜而細膩的優(yōu)美,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中的愁腸,則迸發(fā)著悲劇性的崇高美。
苦澀優(yōu)美的“愁腸”和悲壯崇高的“愁腸”,其實展示的恰巧是宋詞的兩種創(chuàng)作風格。就豪放、悲壯的情懷而言,晏幾道的《浪淘沙》詞也不多見地進行自我解脫:“高閣對橫塘,新燕年光。柳花殘夢隔瀟湘。綠浦歸帆看不見,還是斜陽。一笑解愁腸,人會娥妝。藕絲衫袖郁金香。曳雪牽云留客醉,且伴春狂?!?/p>
王千秋的《瑞鶴仙》則詞風消極哀婉,近于朱敦儒的詞風:“征鴻翻塞影。悵悲秋人老,渾無佳興。鳴蛩問酒病。更堆積愁腸,摧殘詩鬢。起尋芳徑。菊羞人、依叢半隱。又豈知、虛度重陽,浪闊渺無歸恨。無定。登高人遠、戲馬臺閑,怨歌誰聽。香肩醉憑。鎮(zhèn)常是、笑得醒。到如今何在,西風凝佇,冠也無人為正??此T、對插茱萸,恨長怨永。”由“堆積愁腸”而至“恨長怨永”,可見愁思之重、憂傷之深。
“愁腸”更進一步,就是“苦腸”與“悲腸”,后兩者更加直接地描繪人生體驗中偏于苦難或偏于悲慟的情感。不過,“苦腸”與“悲腸”意象在宋詞中并不多見。反而是宋詩中,二者較為常見。如邵雍《代書寄長安幕張文通》有“苦腸忺飲酒,病眼怕看書”之句,把內(nèi)心的苦澀、苦痛呈現(xiàn)出來;而梅堯臣《夢感》詩言曰“生哀百十載,死苦千萬春……及寤動悲腸,痛送如刮鱗?!彼卧~偏于婉約,不擅于直接抒情,更少見這種直接陳述苦痛的語句,故而象征意味更濃的“愁腸”較為多見。
三、斷腸之極情
在“柔腸”、“愁腸”的基礎上,詞人更加偏愛的是“斷腸”意象的使用?!皵嗄c”是“腸”主題的最高情感表現(xiàn),是一種極端性的審美體驗。它作為詞學重要的主題之一,包括了意象和敘事兩個層面的功能性內(nèi)容。
“斷腸”作為詞體的審美意象,一般總是和“淚”、“夢”等詞匯合用,構(gòu)成一種情深意重、傷悲難以自已的畫面。這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應該是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碧乒玷跋壬u論說:“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后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5]一般而言,蘇軾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作詞豪邁奔放,其中的一些詩詞“在紛紜復雜的長篇大論之后,以清空超邁的語境收尾,使人感受到一種脫盡俗累后的輕松愉悅?!盵6]的確,蘇軾的詞具有清空豪邁、氣勢雄渾的特色,所抒發(fā)的也大多是“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般通透灑脫的人生禪理。但是,這首被推崇為歷代悼亡典范之作的《江城子》,無法通過佛教思想來“看空”,卻把生命的凄涼、生死別離的悲傷展示得淋漓盡致、刻骨銘心?!皵嗄c”意象在其中,與“幽夢”、“淚”等詞語一道,也真切地展現(xiàn)了作者“無處話凄涼”的悲慘境遇。
蘇軾還有一首《點絳唇》,也是把“月”、“清淚”等詞合用,以閨怨主題影射美人遲暮、人生愁苦之境況:“月轉(zhuǎn)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美人愁悶,不管羅衣褪。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嗔人問,背燈偷搵,拭盡殘妝粉。”程垓的《鵲橋仙》,“角聲吹月,風聲落枕,夢與柔腸俱斷。誰教當日太情濃,拋不下、新愁一段”,也采用“月”、“夢”和“柔腸”等意象群,抒發(fā)了相似的閨怨愁苦。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并不發(fā)達,敘事理論也不多見,但是,這并不代表古典文學特別是占據(jù)主要地位的詩詞沒有敘事。古代文人將敘事與抒情巧妙的結(jié)合起來,通過意象、典故、托物言志等方式,把所敘之事簡潔地穿插在抒情過程中。因而,“斷腸”兼有抒情和敘事的文學功能。
辛棄疾《蝶戀花》詞云:“燕語鶯啼人乍遠。卻恨西園,依舊鶯和燕。笑語十分愁一半。翠圍特地春光暖。只道書來無過雁。不道柔腸,近日無腸斷。柄玉莫搖湘淚點。怕君喚作秋風扇?!弊鳛樗未婪排伞疤K辛”并稱的另一個代表詞人,稼軒之詞往往以豪邁悲慨為其顯著特征?!安坏廊崮c,近日無斷腸”之句,用看似諧謔的口吻,將時光匆匆、惜春憐春的情懷,以及人過中年而壯志難酬的無奈心境刻畫出來。這里的“斷腸”,就有敘事的意義在其中,作為情感的上下承接。辛棄疾的另外一首詞《摸魚兒》,其“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中的“斷腸”詞句,是作者在詞的結(jié)尾處飽含韻味的一筆,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也抒發(fā)自己寶刀未老而被棄用的苦悶?!皵嗄c”是一種隱晦的、潛在的諷喻性敘事。
朱彝尊《幔卷綢》詞中的對于“斷腸”的使用就比較直接,從敘事學角度看,就是一種簡便的“第三人稱敘事”:“桃葉舟回,楓林客去,西渚波千疊。見十里橫塘,幾陣涼飔,獨上小樓,柔腸斷絕。春信鶯花,秋期河漢,總是愁時節(jié)。悵碧海青天,夜色蒼涼,歸去明月。凄凄切切。相思苦夢雨何曾歇。恁不似當年,絳唇含笑,而今剩有啼痕淚頰。洛浦川長,青溪路斷,曉露風燈滅。但寄語還淹,有個人兒,莫便輕別?!边@首詞既有抒情亦有敘事,在簡短的敘事中,流露出濃烈的凄苦哀傷。同理,王之道《蝶戀花》,也是在敘事中進行抒情,“杏靨桃腮俱有靦。常避孤芳,獨斗紅深淺。犯雪凌霜芳意展,玉容似帶春寒怨。分得數(shù)枝來小院。依倚銅瓶,標致能清遠。淡月簾櫳疏影轉(zhuǎn),騷人為爾柔腸斷?!边@兩首詞里面的“斷腸”,起到的功能是意象聯(lián)接的作用。
“斷腸”的敘事功能除了體現(xiàn)在意象聯(lián)接、情感承接方面,還體現(xiàn)在推動詞的上下片結(jié)構(gòu)對接、場景銜接等等方面。例如,“柔腸寸折,解袂留清血。藍橋動是經(jīng)年別,掩門春絮亂,敧枕秋蛩咽。檀篆滅。鴛衾半擁空床月?!保ɡ钪畠x《千秋歲》)這里面的“柔腸寸折”具有引發(fā)抒情的結(jié)構(gòu)功能?!肮盼菟睿瓱熓栌杲习?。幾家村疃。酒旆還相喚。短棹扁舟,風橫河頻轉(zhuǎn)。柔腸斷,寒鴉噪晚。天共蒹葭遠?!保ㄍ踔馈饵c絳唇》)這是場景上的延伸?!昂锰祀y遇,從今一去,荏苒后期無定。把柔腸、千縈萬斷,為伊薄幸?!保仙骄邮俊队烙鰳贰罚┻@是上下文關(guān)系的契合。
“斷腸”詞的影響和輻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宋詞中約有近千首詞涉及到了這一主題,而宋詩中的“斷腸”主題也及其豐富,這為元明清時期的詩詞曲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素材。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就有“斷腸”之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瘪R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以景語寫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和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喬吉的《水仙子·為友人作》,該曲用商賈行業(yè)詞語來描寫相思戀情:“攪柔腸離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開了座相思店。悶勾肆兒逐日添,愁行貨頓塌在眉尖。稅錢比茶船上欠,斤兩去等秤上掂,吃緊的歷冊般拘鈐?!敝敝连F(xiàn)代,魯迅先生也不能免俗地使用了這一主題:“故里寒云惡,炎天凜夜長。獨沉清冷水,能否滌愁腸?”(《哀范君三章》其二)由此可見“斷腸”主題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綜上所論,從古代文人特有的“推己及人”的類比思維出發(fā),作為身體器官之一的“腸”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詞學中重要的審美意象和文學主題。由它引起的復雜而深刻的、多層次的審美感悟,既是一種具有悲劇意義的切膚之悲痛以及傷身傷情之無奈;也是一種高妙的藝術(shù)技巧,展示了古典詩歌抒情中的“微敘事”、潛敘事技巧。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唐圭璋.全宋詞(全5冊)[M]. 孔凡禮,補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
[3]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選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204.
[4]劉方喜,李壯鷹.中華古文論釋林:南宋金元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203.
[6]劉石.蘇軾創(chuàng)作中與佛禪有關(guān)的幾個間題[J].貴州社會科學,1992(3):24.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