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照應(yīng)理論下詩歌銜接連貫研究(續(xù)篇)

2016-01-11 13:00邵寧孫芳琴
貴州文史叢刊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連貫

邵寧 孫芳琴

摘 要:傳統(tǒng)的銜接手段把語法銜接手段作為表層語言銜接手段,揭示其對篇章的功能。本文以功能語言學理論為框架,運用韓禮德的語法銜接手段之一—照應(yīng)進行分析,目的是探究照應(yīng)對詩歌深層次的語義連貫和其對主旨表現(xiàn)作用,為學習英文詩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照應(yīng) 功能語法 連貫 詩歌主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4-108-113

引言

詩歌領(lǐng)域的銜接連貫,已有許多專家進行分析,但大多都是從格律、音韻、邏輯、詩歌語境、意象和詞匯等手段上進行分析,而從語法手段上重點分析詩歌的銜接與連貫,探析詩歌的銜接連貫在表達意義和表現(xiàn)主題上的著作卻鮮見。照應(yīng)對詩歌的具體作用的分析則更為少見。因此筆者就功能語法角度下語法銜接手段中的照應(yīng)對詩歌進行分析,以求對詩歌語義連貫分析和主旨揭示提供一種嶄新的方法。

我國的功能語篇分析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紀方立、胡壯麟等人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引進,功能語言學的研究雖然只經(jīng)歷了短短三十多年,但成果是不容忽視的。我國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77年—1987年這十年,主要關(guān)注英語信息系統(tǒng)、語域等問題,注重語篇理論的研究(朱永生1986,1987;張德祿1987a)。1988年到1998年這十年,語篇銜接連貫成為了研究重點。胡壯麟(1993,1994,1996)從多個層面對銜接連貫進行了探究,包括音系、句法、詞匯等層面,擴大了銜接范圍。任紹曾(1995b,1996)〔1〕研究了英語時態(tài)、英語名詞指稱等語法現(xiàn)象的語篇功能。范文芳(1997)探討了語篇中語法隱喻的相關(guān)問題。這時期研究的另外一個方向是語篇體裁的研究,功能文體學和英漢對比研究也開始受到關(guān)注,張德祿(1998)介紹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并運用它們對研究文學語篇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強調(diào)文體的功能特征。楊信彰(1995)探討了英漢語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異同。這十年的研究中不難看出,語篇分析的研究視角逐漸擴展到了時態(tài)、語法隱喻、語篇體裁、語篇文體和英漢對比方面。1999年到2009年這十年,功能語篇關(guān)注重心是從不同角度探討語篇分析的理論和應(yīng)用問題。隨著語篇體裁、語篇連貫與銜接等研究的不斷深入,英漢語篇的對比、功能語篇的翻譯和實踐成為亮點。如張德祿、劉汝山(2003)〔2〕在《語篇連貫和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yīng)用》中探討了銜接連貫在語篇中作用,提出了新的銜接連貫理論,并把此理論應(yīng)用于外語教學、翻譯、語篇分析等領(lǐng)域中。英漢對比方面,如苗興偉、朱永生、鄭立信(2001)的《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和彭宣維(2000)〔3〕的《英漢語篇綜合對比》等。翻譯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如黃國文(2006)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理論指導,從多個層面探討了古詩詞英譯分析的語言學途徑。

整體來看,國內(nèi)的英漢及翻譯語篇分析、語篇連貫與銜接等功能語篇分析的研究趨于成熟而穩(wěn)定的發(fā)展,這也說明功能語言學是一種可操作、適用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語言學理論。

語言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篇章功能。三大功能實現(xiàn)方式不一樣,但卻構(gòu)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是三位一體的,不存在主次問題,共同實現(xiàn)語篇。語篇功能考察語言信息組織的特點,有主位推進、信息結(jié)構(gòu)、銜接與連貫等子系統(tǒng)。一個語篇可以用三大元功能來分析,但僅此并不夠,因為三大元功能受制于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Halliday, 1994a/2000)。功能語篇的分析步驟與其分析目標和分析方法緊密聯(lián)系的。黃國文(黃國文, 2002a;黃國文,葛達西2006)〔4〕等認為,功能語篇分析可以采取六個個步驟:觀察(observation)-解讀(interpretation)-描述(description)-分析(analysis)-解釋(explanation)-評估(evaluation)。在分析語篇時,并不是依次完成以上六個步驟,而是根據(jù)研究者的研究水平、研究目標、時間等因素來決定的。黃國文(2010;314)〔5〕指出:主題的突顯大多是通過語篇的組織結(jié)構(gòu)來實現(xiàn),語篇結(jié)構(gòu)制約著語言運用的深層次連貫性。一篇文章的呈現(xiàn)通常需要一定的形式來支撐,形式的選擇是為了讓文章主題表達的更為鮮明生動,形式與內(nèi)容的結(jié)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篇銜接方式的選擇。因此,綜上所述可見,深入研究詩歌的銜接和連貫不落俗套,結(jié)合功能語篇分析六大步驟及背景知識嘗試解讀詩歌主題意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Halliday和Hasan在《英語中的銜接》提出的定義,即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是語義上的一種關(guān)系,而語篇連貫則是通過語言形式上的銜接得以實現(xiàn)的。(Halliday and Hasan,1976;18)〔6〕。語言學界一般認為韓禮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語中的銜接》標志著銜接理論的誕生。 Hasan(1984)認為銜接是對一種“網(wǎng)”的細節(jié)所進行的詞匯-語法描述,而連貫是這個網(wǎng)強加給感覺規(guī)則的結(jié)果。兩人首次提出銜接的兩種方式: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并且提出英語的語法銜接手段有五種手段,包括指示(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Halliday and Hasan,1976;21)。但此時的銜接概念已經(jīng)沒有了最初的語法的結(jié)構(gòu)部分,即“依賴關(guān)系”和“鏈接關(guān)系”。與此同時提出“組篇關(guān)系”這個概念,并認為銜接只是眾多組篇關(guān)系中的一種。Halliday和Hasan在Language.Context.text 一書中指出,銜接包括結(jié)構(gòu)性和銜接性。結(jié)構(gòu)性銜接有主位結(jié)構(gòu)(主位、述位)和信息結(jié)構(gòu)與焦點(已知信息、新信息)。銜接性有照應(yīng)、鏈接、詞匯銜接、省略和替代。韓禮德指出,照應(yīng)是文章前后呼應(yīng)意義連貫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篇章中有一種詞語“激活功能”,即:將語段中其它詞語“活化”的功能(Halliday & Hasan,1976)。照應(yīng)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是一種銜接手段、屬于語法銜接的范疇(Halliday & Hasan 1976)。照應(yīng)是說話者表明正在談?wù)摰氖欠裨谡Z篇的其他地方的重復的一套語法資源(即我們已經(jīng)談過它),或它沒有在語篇的其他地方出現(xiàn)過(即它對于我們是新的)(Thompson ,1994)〔7〕。根據(jù)指代對象的不同,Halliday和Hasan把照應(yīng)劃分為人稱照應(yīng)(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應(yīng)(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較照應(yīng)(comparative reference),即人稱指稱、指示指稱、比較指稱.。照應(yīng)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guān)系(黃國文,1988:90)〔8〕。它是語篇中的指代成分和指稱對象之間的相互解釋關(guān)系。

人稱照應(yīng)(personal reference)是運用話語情景中的功能,通過人稱類別表現(xiàn)的照應(yīng)(Halliday & Hasan, 2001)〔9〕。人稱照應(yīng)有兩種類型:篇章內(nèi)部照應(yīng)和篇章外部照應(yīng)。外照應(yīng)所指實體存在于篇章之外,需要通過語境去尋找所指。而人稱照應(yīng)的篇章內(nèi)部照應(yīng)所指代實體存在于篇章內(nèi)部。(Thompson, 2004:16)〔10〕。簡而言之,照應(yīng)分為內(nèi)照應(yīng)(endophoric)和外照應(yīng)(exophoric)。照應(yīng)是說話者用于表明某一成分是否在前文出現(xiàn)過并得以重復,或者是說還尚未在語篇中出現(xiàn)的語法資源。換句話說它們分別指語篇內(nèi)的語義關(guān)系和語篇之外的語義關(guān)系。

指示照應(yīng)(demonstrative reference)是指用指示代詞或相應(yīng)的限定詞以及冠詞等所表示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Halliday & Hasan,1976:38)〔11〕。在指示照應(yīng)中,發(fā)話者是通過指明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遠近來確定所指對象的,在指示照應(yīng)中,時間和空間上的遠近是以發(fā)話者所在的時間和位置為參照點的。就指示詞所指的空間和時間概念來說,this,these,now和here指近指,that,those,then和there指遠指,而定冠詞the是中性的。同人稱照應(yīng)一樣,指示詞也經(jīng)常用于外指照應(yīng),即指稱情景語境中的事物或者以發(fā)話者所在的時間或位置為參照點的時間概念,甚至有時指示照應(yīng)是通過手勢等伴隨動作的配合來實現(xiàn)的(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2006)〔12〕 。

比較照應(yīng)(comparative reference)就是在語篇中利用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建立起一種對比關(guān)系。比較照應(yīng)指的是比較事物異同的形容詞或副詞,及其比較級所表示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由于任何比較至少涉及兩個實體或事態(tài),所以當語篇中出現(xiàn)表達比較照應(yīng)的詞語時,受話者就會在上下文中尋找與其構(gòu)成比較關(guān)系的其它詞語。(朱永生,2006)對,比較照應(yīng)系統(tǒng)的語法分類。第一類表示“認同”的詞語:the same,same ,identical, equal, identically。第二類表示“總體相似”的詞語:similar, additional, similarly ,likewise 第三類表示“不同”的詞語:other ,different, differently, otherwise 第四類表示“具體比較”,better和 more等比較形容詞和量詞以及so, less, equally。胡壯麟( 1994: 62) 〔13〕 把比較指稱( 即照應(yīng)) 分為一般比較和特殊比較。1) 一般照應(yīng)是就事物的異同進行的比較, 不涉及事物的任何特征, 只比較其相同性、相似性或相同性。2) 特殊比較是就事物的數(shù)量或質(zhì)量特征進行的比較。

一、 人稱照應(yīng)(personal reference)

(一)第一、二人稱照應(yīng)。第一、二人稱照應(yīng)屬于外照應(yīng)(exophoric)。外照應(yīng)的使用是最原始的一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第一或第二人稱代詞(I, me, mine we, us, our, ours),因為I 指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而不是上篇文章出現(xiàn)過的人物,而第三人稱代詞既可以指現(xiàn)實中的人物,也可以指對話或上文出現(xiàn)的人物(Halliday and Matthiessen, 2004;198)〔14〕。外照應(yīng)指的是篇章中的某個成分的參照點不在照應(yīng)詞所在的語篇中而是存在于語境之中。很顯然內(nèi)照應(yīng)的參照點存在于篇章之內(nèi)。雖然照應(yīng)成分不在語篇之內(nèi),不對篇章構(gòu)成銜接關(guān)系,但是外照應(yīng)對于語篇語義連貫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Halliday & Hasan,1976: 33)〔15〕尤其是其結(jié)合情景語境構(gòu)建篇章語義的連貫作用。本文摘取拜倫詩歌 I Would I Were a Careless Child 中的前兩個詩節(jié)進行分析。I would I were a careless child, /Still dwelling in my High cave,/Or roaming through the dusky wild,/Or bounding oer the dark blue wave;/The cumbrous pomp of Saxon pride/Accords not with the freeborn soul,/Which loves the mountaincraggy side,/And seeks the rocks where billows roll. 2 Fortune! Take back these cultured lands,/Take back this name of splendid sound!/I hate the touch of servile hands,/ I hate the slaves that cringe around./ Place me among the rocks I love,/Which sound to Oceans wildest roar/I ask but this —again to rove /Through scenes my youth hath known before. 本詩的前兩個詩節(jié)中,以第一人稱形式出現(xiàn)的代詞,共計8次。根據(jù)照應(yīng)理論,“I” 指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而不是上篇文章出現(xiàn)過的人物,而第三人稱代詞既可以指現(xiàn)實中的人物,也可以指對話或上文出現(xiàn)的人物(Halliday and Matthiessen,2004;198)〔16〕。第一人稱代詞指代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而非篇章中描寫的人物。文中的“I & me”直接定位外部人物,即詩人自己。此時就很容易得出第一詩節(jié)描寫的就是詩人自己小時候的生活,描寫了孩提生活時期周圍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種種美好。一方面,詩歌的第二節(jié)開頭直接抒情希望收回土地和榮譽稱號,但是并沒有指出詩人希望收回誰的土地和榮譽稱號。韓禮德指出,照應(yīng)是文章前后呼應(yīng)意義連貫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篇章中有一種詞語“激活功能”,即:是語段中其它詞語“活化”的功能(Halliday & Hasan,1976)。正是由于這種“激活”,才會使得我們想到接下來的“i & me”就直接揭示了是詩人希望收回自己的土地和榮譽稱號,這樣一來就和第一詩節(jié)自然連接了起來,即,這種愿望不是別人的依然是關(guān)于詩人自己的。從另一方面看“I hate the touch of servile hands,/I hate the slaves that cringe around”表現(xiàn)出了詩人生活環(huán)境變化后的厭惡情緒〔17〕,這種厭惡情緒和詩人希望收回自己土地和榮譽稱號在語義上是連貫的?!癐”的出現(xiàn)就很好的避免了語義中斷的情況。詩歌中第二詩節(jié)中前兩個“i”所描寫的內(nèi)容和后面幾句描寫內(nèi)容雖然不是同一方面的,即一個是“厭惡情緒”,另一個是詩人的“希望”,正是由于“I”的出現(xiàn)才使得這個詩節(jié)的語義連貫,即是詩人自己的心理活動。第二詩節(jié)的末尾也同樣以帶有第一人稱代詞的句子“I ask but this —again to rove /Through scenes my youth hath known before”來照應(yīng)第一詩節(jié)開頭部分。這兩個詩節(jié)中的開頭部分都是以第一人稱代詞“i”為起始祝愿的句子,前后達到了照應(yīng)的效果。其次,第二詩節(jié)中的“I ask but this —again to rove /Through scenes my youth hath known before”描述的是詩人從小熟悉的故國風光,和第一詩節(jié)中描寫部分形成了一種回顧照應(yīng)?!癷”話語主題,該主題從一個句子連續(xù)下來成為話語中的突出部分。詩歌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詩歌題目中本身就透露出了詩人的意圖,即對兒時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時結(jié)合詩人的生活背景(六歲前跟隨母親生活在貧困的蘇格蘭農(nóng)村,十歲時有幸繼承了伯祖父的遺產(chǎn),男爵即附屬財產(chǎn),但是詩人卻很厭惡這種生活),正是由于這種對伯爵生活的厭惡,才使得詩人一直向往孩提時代貧窮但卻美好的時光。這種情緒始終貫穿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即“i”是通過建立語篇與情境語境的聯(lián)系來參與語篇的構(gòu)建,達到語篇語義的連貫,進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照應(yīng)成分不在語篇之內(nèi),不對篇章構(gòu)成銜接關(guān)系,但是外照應(yīng)對于語篇語義連貫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Halliday & Hasan1976: 33)。

(二)第三人稱代詞照應(yīng)。第三人稱代詞既可以指現(xiàn)實中的人物,也可以指對話或上文出現(xiàn)的人物。但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文章中出現(xiàn)過的人物。 此處采用拜倫的詩歌Hymn of the Spirits 為例進行分析。Hail to our Master!—Prince of Earth and Air!/Who walks the clouds and waters -in his hand/The scepter of the elements, which tear/Themselves to chaos at his high command!/He breatheth —and a tempest shakes the sea ;/He speaketh —and the clouds reply in thunder;/He gazeth —from his glance the sunbeams flee;/He moveth—earthquakes rend the world asunder./Beneath his footsteps the volcanoes rise;/His shadow is the Pestilence ;his path/The comets herald through the crackling skies;/And planets turn to ashes at his wrath./To him War offers daily sacrifice;/To him Death pays his tribute; Life is his,/With all its infinite of agonies— /And his the spirit of whatever is! 在本文短短的16行詩中就出現(xiàn)了4次“he”10次“his”2次“him”1次“its”。第三人稱代詞多數(shù)情況下照應(yīng)前文出現(xiàn)過的人物,而人稱照應(yīng)(personal reference)是運用話語情景中的功能,通過人稱類別表現(xiàn)的照應(yīng)(Halliday & Hasan, 2001)。根據(jù)照應(yīng)理論中的這兩點以及詩歌描寫話語場景中的中心人物“Master”,也即是精靈們的歌頌對象。可知詩中的“he”“him”“his”都是指代詩歌中第一句中的”Master”。 后文描寫了“Master ”出現(xiàn)時的各種現(xiàn)象無疑也是關(guān)于“he”的。當指稱同一對象的詞語在語篇中先后出現(xiàn)時, 就形成了一條“共指鏈”,共指鏈能夠起到使語篇或語段前后貫通的作用。這種“共指鏈”是由“he & his & him”前后照應(yīng)得以實現(xiàn)的,進而達到了語義連貫作用。首先,詩歌中的第5到8句描寫的是“Master”發(fā)出各種動作后對世界萬物造成的影響,這四句本身形式一致,是一種銜接方式,同時也營造了此處“語義模塊”是連貫的。詩歌的9到12句雖然句式的形式不同,但是同樣營造了此種情況下語義的連貫。而這兩小部分的描寫內(nèi)容不同,但是在語義上確實是連貫的,都是“Master”的種種劣跡,對地球生靈造成的危害。而這8句話的動作發(fā)出者都是 “he”但是“he”究竟是誰,我們無從得知,也只有結(jié)合百科知識——西方世界著作《曼弗瑞德》中的人物阿理曼,他是古代波斯宗教神話中的罪惡和黑暗之神。從認知學角度分析,話題主題是一個心理實體,其信息狀態(tài)是突出的,正是由于這種突出,主角的中心地位便在讀者心中確立,并且使用代詞“he”保持這種始終突出的位置。很顯然,讀完整首詩之后,我們可以感受到黑暗之神力量和影響之大。但詩人創(chuàng)作本首詩絕不是單純?yōu)榱吮憩F(xiàn)黑暗之神力量的強大,詩人一定是想通過他來表現(xiàn)某種思想,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根據(jù)Langacker的觀點,突顯性(prominence)影響語篇主題的選擇?!癶e” 是突顯成分,也就是信息主題,再加上詩中其它詞匯透漏出的信息以及本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知識,也就是詩人的生活年代是充滿民族壓迫的,而詩人卻又是對自由充滿向往,當時人們的“奴性”可謂是充滿了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詩歌中的阿理曼和火山、瘟神、彗星等事物可以說是和當時那個年代現(xiàn)實世界各種事物的照應(yīng)。

二、指示照應(yīng)(demonstrative reference)

指示詞所代替的是人物及概念,經(jīng)常使用的有this, that ,these, those, here, there, now, then等。指示代詞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復,使上下詩行得體的連貫起來,使整首詩韻律工整。如I Saw Thee Weep I SAW thee weep——the big bright tear/ Came oer that eye of blue;/And then me thought it did appear/A violet dropping dew;/I saw thee smile——the sapphires blaze /Beside thee ceased to shine;/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That filld that glance of thine. 2.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A deep and mellow dye,/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Can banish from the sky,/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That lightens oer the heart.詩歌第一節(jié)中,“then”在時間順序上很好的銜接了前后兩種狀態(tài),即把“我”看見你流淚滴出晶瑩的淚珠和我把淚珠想象成紫羅蘭滴出澄潔的露水這兩種場景銜接起來。第二詩節(jié)中最后一句詩行中的“that“指代了前文中的 “glance of thine”或者說是 “sun”,因為詩人把女人的嬌艷目光比作太陽光芒?!皌hat“首先是和“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中的“sunshine”融會貫通的。既然詩人在本詩的第二節(jié)開頭把少女目光比作是“sunshine“,緊接著描寫了 sunshine 的作用,最后一詩行雖然用了“that”,但是很明顯還是指代“sunshine”.如果進一步探究,由于詩人把“glance of thine”比作太陽光芒,由此推斷,“that”指代的就是“glance of sunshine”。既然本詩最后中心落在了sunshine 對“我”的影響,不難看出“我”對少女的眼神是多么的眉目傳情。“i”指代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那么由此推出是詩人自己對少女眼神的流連忘返。從全詩來看,少女的眼神貫穿整首詩歌之中,使整首詩歌是語義連貫一體的。如果指示代詞“that”解讀不清,可以說對詩歌的理解會造成很大的影響。“that”看似只是銜接手段,但其對詩歌語義的體現(xiàn)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在本詩歌中出現(xiàn)了很多次的“the”. “the” 本身沒有詞義,但是當它和其他詞語一起連用時,能夠起到對詞義的限制作用,是對已知信息的照應(yīng)?!癟he ”和其它詞語一起使用時,整體可以是外指,也可以是內(nèi)指。既可以是前指,也可是下指。在本首詩第一節(jié)后四句中,it指的是 “the sapphires blaze”,而嫣然的目光“the living rays”指代的是 “glance of thine”。有了the之后就把 “l(fā)iving rays”的語義限定在了“thee“的身上,而不是其他少女的身上,是詩人認識的這位姑娘。The 對語義限定之后,就能夠使詩歌的理解和語義的連貫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比較照應(yīng)(comparative reference)

正如朱永生先生所說,比較照應(yīng)(comparative reference)就是在語篇中利用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建立起一種特殊對比關(guān)系。比較照應(yīng)指的是比較事物異同的形容詞或副詞,及其比較級所表示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由于任何比較至少涉及兩個實體或事態(tài),此處研究主要是從涉及到的兩個事態(tài)的異同。在上文拜倫詩歌 I Would I Were a Careless Child 中,第二節(jié)最后一句中出現(xiàn)了“wildest”,由于所在詩行上一句說出了把詩人放回兒時酷愛的山丘,由此可以推斷出最狂野的海浪聲是詩人兒時嬉戲時附近的海邊,這里的海浪無疑是詩人認為是世界上最狂野的,但也是最有趣的。這也就說明此處的比較照應(yīng)是外照應(yīng)。在本首詩歌的第五節(jié)出現(xiàn)了表示認同的詞語是the same,“Give me again a faithful few, in years and feelings still the same”根據(jù)這句話的意思,“the same”指代的是“years and feelings”也就是說此時的詩人希望得到以前童年時的那種年齡和心情。為什么詩人會有這樣的渴望呢?此詩句之前的二、三、四、五節(jié)中一直描寫了詩人地位變化后,詩人所處的貴族生活圈內(nèi),令詩人厭惡的門第、權(quán)勢種種現(xiàn)象,這是詩人所不能忍受的,所以詩人渴望原來童年時雖然貧窮但美好的心情。從整首詩看,第一詩節(jié)中快樂童年生活和第二三四五詩節(jié)中描述的貴族門第、權(quán)勢、金錢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是詩人厭惡貴族生活的原因,某種程度上和題目也形成了照應(yīng)。

結(jié) 語

本文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言關(guān)為基礎(chǔ)探究了人稱照應(yīng)、指示照應(yīng)、比較照應(yīng)手段在詩歌中的銜接連貫作用。是表層顯性手段和深層語義相互之間的作用。由于詩歌是詩人借助各種手段進行人物創(chuàng)造,抒發(fā)感情,表達詩人的自由思想,反應(yīng)當時的社會生活,所以詩歌在題材,形式和詞匯選擇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這就要求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在上下句聯(lián)系和照應(yīng)上做到語義連貫并且和主旨相統(tǒng)一。從探究結(jié)果上看,照應(yīng)的銜接方式對詩歌語義連貫的實現(xiàn)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直接影響到詩歌主旨表達效度和生動性。同樣,筆者認為語義的連貫和主旨的表達對銜接手段的表達也有一定的要求,值得我們繼續(xù)探究。

參考文獻:

〔1〕任紹曾,1995b,英語時態(tài)的語篇功能,《外國語》(3)22-29

〔2〕黃國文、葛達西,功能語篇分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黃國文,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Halliday,M.A.K&Hasan,R.2001.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Thompson,S.1994:Aspects of cohesion in monologue. Applied

Linguistics15:58-75

〔6〕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Halliday,M.A.K&Hasan,R.2001.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 Halliday M A K,Hasan 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5 - 38.

〔10〕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Halliday,M.A.K&Hasan,R.2001.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2〕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C.M.I.M.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Hodder Arnold

〔13〕 張德祿,劉汝山. 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yīng)用〔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14〕朱永生, 鄭立信, 苗興偉. 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15〕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6〕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7〕劉守蘭. 英美名詩解讀〔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82-183

Some Poems Continuous and Connected Research Under the Cohesive Theory(Continuous Study) Used Bailuns Poems as an example

Shao ning Sun Fangqin

Abstract: the grammatical cohesive methods were treated as the surface language cohesive device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semantic coherence and the theme of poems and by using the grammatical cohesive methods of Halliday—reference under the structur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a new method to appreciate English poems.

Key words: reference: functional grammar: coherence: theme of poem

責任編輯:湯蘇婷

猜你喜歡
連貫
寫話要連貫
寫話要連貫
語意巧連貫,舊“貌”換新“顏”——從“八省聯(lián)考”卷探析高考語意連貫題
《脈絡(luò)與連貫:話語理解的語言哲學研究》簡介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人體隱喻與語篇連貫
銜接連貫題的復習備考注意點
主位視角下大學英語作文中的連貫
語篇連貫中的省力與省略
語篇連貫與翻譯初探*
追求邏輯連貫的方程教學-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課時)教學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