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星星
摘 要:海東儒者樸文鎬是朝鮮時代(1392—1910)著名學者,其著述宏富,涵涉四部?!对娊?jīng)》學方面的著作以《楓山記聞錄·毛詩》、《詩集傳詳說》為代表。樸文鎬《詩經(jīng)》闡釋總體上宗奉朱熹《詩集傳》,但也不盲從朱熹,對于朱熹的學說在很多方面也有質(zhì)疑匡正。樸文鎬對于《詩經(jīng)》語言文字的分析,也頗多創(chuàng)獲。樸文鎬是典型的儒家知識分子,其《詩經(jīng)》學闡釋也呈現(xiàn)出濃厚的儒學氣息。本文引入跨文化傳播的研究方法,將樸文鎬置于中韓《詩經(jīng)》學史中,分析其學術(shù)價值,界定其學術(shù)地位。
關(guān)鍵詞:樸文鎬 朱熹 跨文化傳播 中韓《詩經(jīng)》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4-101-107
樸文鎬(1846—1918),字景模,號壺山,寧海人,朝鮮時代后期著名學者。著述宏富,治學范圍涵涉經(jīng)、史、子、集四部,著作有《壺山集》《壺山續(xù)集》《楓山記聞錄》《七書注詳說》《七書諺解札疑》《經(jīng)注同異考》《四禮集儀》《續(xù)集儀》《集學語集》《東國史》《女小學》《考亭人物性考》《古詩類考》等。《詩經(jīng)》學方面的著作以《楓山記聞錄·毛詩》為代表?!稐魃接浡勪洝肥菢阄逆€的論學著作,由內(nèi)篇與外篇構(gòu)成。內(nèi)篇包括論學、天地、心性理氣、經(jīng)說、禮說、圣賢,外篇包括論史、時事、雜事、詩文、異端等內(nèi)容。
學界對樸文鎬的《詩經(jīng)》學研究,只韓國學者金秀炅《<詩集傳詳說>對<詩經(jīng)諺解>的翻譯學考察》一文,該文從《詩集傳》版本考察、《詩經(jīng)諺解》漢字注音研究、《詩經(jīng)諺解》語法分析四個方面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樸文鎬對《詩經(jīng)諺解》在《詩經(jīng)》翻譯學上的研究特征,不足之處是該文僅就文字訓詁的角度來研究《詩集傳詳說》中的解釋學特征,并未將記載樸氏師徒間問答《詩經(jīng)》的《楓山記聞錄·毛詩》納入研究的范圍?!?〕《楓山記聞錄·毛詩》由于體裁的緣故,在《詩經(jīng)》闡釋上比《詩集傳詳說》更為自由、生動,更能代表樸氏的《詩經(jīng)》學特色。本文主要從文字訓釋、語言藝術(shù)、儒學思想、文學批評的角度探究《楓山記聞錄——毛詩》中所蘊含的《詩經(jīng)》學思想。
《楓山記聞錄·毛詩》(以下簡稱《記聞錄·毛詩》),篇首為《詩經(jīng)》總論三十條,其次是樸氏關(guān)于具體詩篇的見解以及答弟子問。答弟子問的《詩經(jīng)》學闡釋,按照《詩經(jīng)》篇目順序逐次編排,在每個《詩經(jīng)》學問題的末尾,以雙行小字記錄提問弟子的姓名,如“泳河”、“豐求”、“顯喆”等,有些地方提問弟子的姓名以及提問時間都被完整的記錄下來,如“顯喆戊戌”等〔1〕503?!队浡勪洝っ姟分械闹饕釂栒吲c提問次數(shù)如下:韓相弼二百次、樸洵衡一百九十一次、林顯喆一百七十八次、李豐求一百零五次、韓相范九十二次、閔泳河二十六次、樸鳳秀、樸洵煥各一次。
樸文鎬《記聞錄·毛詩》的《詩經(jīng)》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解釋并補充《詩集傳》、道學家的《詩經(jīng)》研究氣息、關(guān)注《詩經(jīng)》之語言藝術(shù)與講述《詩經(jīng)》之研習。
一對《詩集傳》的“釋”與“疑”
朱熹《詩集傳》在朝鮮半島《詩經(jīng)》學發(fā)展史上居于籠罩性的地位,其影響力彌漫在整個朝鮮時代,即使是臨近朝鮮時代末期的樸文鎬也難以擺脫朱熹的影響。但是樸文鎬對于朱熹《詩集傳》也不是全部吸收,毫無創(chuàng)見,而是在宗奉朱熹的前提下,敢于懷疑,勇于探索。對于朱熹《詩集傳》語焉不詳之處,進行深入曉暢的解釋,如《周南·卷耳》的修辭手法,《詩集傳》云:“賦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賦此詩,托言方采卷耳。”〔2〕3《記聞錄·毛詩》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
問:“托言,非直言也,亦謂之賦,何也?”
曰:“既不是興,又不是比,則自當為賦。蓋以其事與文義,則斷之為托言;以其文體,則又成之為直言也?!保ㄓ竞樱?〕519
這是閔泳河所記載的樸文鎬與弟子的問答?!对娂瘋鳌氛J為《卷耳》的主要修辭手法為賦,又解之為托言之辭,樸門弟子對此感到不解而發(fā)問。樸氏對此進行回答,他認為《卷耳》詩從文體角度來看屬于“直言”,與朱熹關(guān)于賦的界定,“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2〕3相契合,但詩中所描寫的采卷耳一事則屬假托之言,不一定是實有其事,因此朱熹又補充為“托言”。樸氏的解釋是綜合《詩集傳》對“賦”的界定與對《卷耳》詩的理解而得出的,體現(xiàn)了他尊崇《詩集傳》的闡釋特征。
再如《召南·羔羊》詩:“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薄对娂瘋鳌吩疲骸靶≡桓?,大曰羊。皮,所以為裘,大夫燕居之服。素,白也。紽,未詳,蓋以絲飾裘之名也。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從公門而出也。委蛇,自得之貌。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jié)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2〕11《詩集傳》涵蓋了《詩序》《毛傳》《鄭箋》之意,具體表現(xiàn)在詩旨上取《詩序》“節(jié)儉正直”,“羔羊之皮,素絲五紽”的解釋上取《毛傳》“古者素絲以英裘,不失其制”,以釋衣服有常,即節(jié)儉也。而“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則取《鄭箋》“委蛇,委屈自得之貌,節(jié)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即委蛇表現(xiàn)出儀態(tài)上的從容自得。《鄭箋》與《毛傳》關(guān)于“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的解釋不同,孔穎達《毛詩正義》指出:“毛(《毛傳》)以為召南大夫皆正直節(jié)儉,言用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動而有法,可使人蹤跡而效之……鄭(《鄭箋》)唯以下二句為異,言大夫減退膳食,順從于事,心志自得委蛇然?!?〔3〕 83—84《詩集傳》舍《毛傳》釋“委蛇”為形跡可為效法的解釋,而取《鄭箋》以心志自得釋委蛇。樸文鎬關(guān)于此詩的理解如下:
“節(jié)儉”指素絲而言,“正直”指委蛇而言。(豐求)〔1〕532
“節(jié)儉正直”,是本文言外意思也。蓋衣服有常之中,間有節(jié)儉意。從容自得之中,見有正直。(泳河)〔1〕533
以上兩條分別是樸文鎬對《詩集傳》“在位皆節(jié)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的解釋。第一條指出“節(jié)儉正直”在《羔羊》詩中具體指的是“素絲”與“委蛇”。第二條則將“節(jié)儉正直”與“素絲”與“委蛇”聯(lián)系起來解釋為以“素絲”代表的平常衣服中透露出節(jié)儉,“委蛇”從容的儀態(tài)中傳達出的正直通達的精神氣質(zhì)。樸氏的解釋完全是按照《詩集傳》的內(nèi)在思路進行的。
《記聞錄·毛詩》也對《詩集傳》的解釋進行補充。如《邶風·柏舟》,《詩集傳》云:“今考其辭氣卑順柔弱,且居變風之首,而與下篇相類,豈亦莊姜之詩也歟?”〔2〕15《詩集傳》推測《柏舟》詩為莊姜所作,但不能肯定。樸文鎬對此進行補充云:
婦人之辭氣必卑順柔弱,此其一證也;正風多婦人之詩,則其承此而居變風之首者,亦當為婦人之詩,此其二證也;至于與下篇相類,則其證非但如《列女傳》泛稱婦人之詩而已。以此三證而可以成之為莊姜之作矣?!薄?〕542-543
樸氏將《詩集傳》中簡潔的話語加以連貫補充,使《詩集傳》中推測性的結(jié)論更加有說服力,此是樸氏對《詩集傳》的補充。
再如《召南·何彼襛矣》“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之“平王”,《詩集傳》云:“舊說,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孫,適齊侯之子?;蛟唬浩酵?,即平王宜臼?!薄?〕13《詩集傳》對“平王”的兩種解釋以“未知孰是”〔2〕13作解,《記聞錄·毛詩》云:
《大雅》“成王”有不為成王誦者,此詩之平王,亦何必為平王宜臼乎?作此詩之時,豈知有平王宜臼哉?或說恐不可從。〔1〕538
《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之“成王”,《詩集傳》釋云:“故能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薄?〕187樸氏據(jù)此處《詩集傳》的解釋,認為《詩經(jīng)》中稱“平王”者也不必一定為東周之平王,認為此詩為西周之詩,從而否定《詩集傳·何彼襛矣》中的“或說”。樸氏解釋此詩的根據(jù)仍然是《詩集傳》的解釋,體現(xiàn)了他對《詩集傳》的熟稔和尊崇。
《記聞錄·毛詩》總體呈現(xiàn)出與《詩集傳》相承續(xù)的解《詩》傾向,但是也偶有對《詩集傳》存有懷疑之處。如《鄭風·叔于田》,《詩集傳》云:“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悅之詞也。”〔2〕48《記聞錄·毛詩》對此懷疑云:“上《叔于田》若作民間男女相悅之詞,則下篇‘獻于公所,為說不去矣?!薄?〕589樸氏認為《鄭風》中的《叔于田》與《大叔于田》在意義上有關(guān)聯(lián),若將《叔于田》定為男女相悅之詩,這與下篇《大叔于田》之詩句“襢裼暴虎,獻于公所”不相襯。此是樸氏對《詩集傳》的懷疑,雖然此類解釋不多,但還是體現(xiàn)了他獨立思考,敢于懷疑的研究精神。
《記聞錄·毛詩》立足于《詩集傳》,以師徒問答的方式對《詩集傳》進行解釋和補充說明,雖偶有對《詩集傳》的懷疑之處,總體顯示出尊崇并依據(jù)《詩集傳》的解《詩》特征。
二道學家的《詩經(jīng)》研究氣息
樸文鎬私淑朝鮮朱子學李珥學派之嫡傳弟子韓元震(1682—1751),因此他對朱熹之性理哲學深為熟悉。樸文鎬在《記聞錄·毛詩》中常常以“道”論《詩》,表現(xiàn)出道學家的《詩經(jīng)》研究特點。
如《大雅·文王》,《詩集傳》界定此詩詩旨為:“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薄?〕175詩篇之末,《詩集傳》又以附注的形式繼續(xù)申述云:
然此詩之首章言文王之昭于天,而不言其所以昭;次章言其令聞不已,而不言其所以聞。至于四章,然后所以昭明而不已者乃可得而見焉。然亦多詠嘆之言,而語其所以為德之實,則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177
朱熹認為此詩言文王之德重心在“敬”字上,樸文鎬對此進行評價云:
與天同德之為始終,“敬”一字之為綱領(lǐng)。此朱子所以善說《詩》也,皆從道學中出來矣。〔1〕731
“敬”是程朱理學討論的重要范疇,如程頤云:“涵養(yǎng)須用敬?!薄?〕14-299朱熹云:“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薄?〕14-301樸氏指出《詩集傳》以“敬”為綱領(lǐng)釋《文王》是出于道學理念,這樣的理解合乎朱熹原意。樸氏所云“此朱子所以善說《詩》也,皆從道學中出來矣”,此是對朱熹從道學理念釋詩的贊同和肯定,也傳達出樸氏亦從“道”學角度來理解《詩經(jīng)》與《詩集傳》的研究傾向。
《荀子》最先指出《詩經(jīng)》國風中存在一些情詩戀歌,其《大略》篇云:“《國風》之好色也?!薄?〕511。至宋代,朱熹將這些情詩定為“淫詩”,并從“心性”的關(guān)系上來闡釋:
性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得已動未動。蓋心志未動則為性,已動則為情,所謂“心,統(tǒng)性情”也。欲是情發(fā)出來底。心如水,性猶水之靜,情則水之流,欲則水之波瀾,但波瀾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類;不好底則一向奔馳出去,若波濤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則滅卻天理,如水之壅決,無所不害。《孟子》謂情可以為善,是說那情之正,從性中流出來者,元無不好也?!?〕14-229
朱子意謂心統(tǒng)攝性與情,心未變?yōu)樾?,心變?yōu)榍?。欲由情而生,欲有善惡,對于惡的欲望,即惡情,是需要摒棄的。朱熹將《國風》中描寫男女之情的詩歌定為惡欲下的情感表達,是為“淫詩”。如《衛(wèi)風·氓》,《詩集傳》云:“此淫婦為人所棄?!薄?〕37《王風·大車》,《詩集傳》云:“周衰,大夫猶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2〕46《丘中有麻》,《詩集傳》云:“婦人望其所與私者而不來,故疑丘中有麻之處,復(fù)有與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然而來乎?”〔2〕47《詩集傳》將這些詩篇釋為“淫詩”,目的是警戒并勸告人們消除惡的欲念。深諳朱子哲學的樸文鎬也從道學的立場來解《詩》。如以上三詩,樸文鎬云:
《谷風》之女稍近正,《氓》之女,則妖而已?!?〕555
二南之化有恥且格也,《大車》之政,則免而無恥也?!?〕586
桑中、丘中均之為無恥,而此之一女望二男者,視彼之一男期三女,為尤甚矣。〔1〕587
以上樸文鎬解釋《氓》、《大車》、《丘中有麻》與《詩集傳》如出一轍,將詩中的愛情表達視為妖冶、無恥,透露出道學家的《詩經(jīng)》闡釋特征。
樸文鎬所處的時代正值朝鮮時代后期,以朱熹為主的性理之學處于衰亡之勢,朝鮮半島的學風也呈現(xiàn)出擺脫中國影響逐步走向自由發(fā)展的態(tài)勢。樸文鎬至此之際以闡釋朱熹《詩集傳》為主的《詩集傳詳說》、《楓山記聞錄——毛詩》都顯示了他作為儒家智識人對于儒學和儒道的維護和堅守,其《詩經(jīng)》學也呈現(xiàn)出濃郁的儒學氣息。
三《詩經(jīng)》之語言藝術(shù)研究
樸文鎬在《記聞錄·毛詩》中關(guān)注《詩經(jīng)》之語言藝術(shù),他從文學角度對《詩經(jīng)》的研究在朝鮮半島濃郁的經(jīng)學研究氛圍中顯得十分珍貴。如樸文鎬論《詩經(jīng)》之“迭語”云:
《詩》中多用迭語,如“關(guān)關(guān)”、“萋萋”、“莫莫”皆是也,而音節(jié)之間,詠嘆之余,其妙用多在迭語云?!?〕516-517
樸氏關(guān)注到《詩經(jīng)》中的迭語,其所舉為《關(guān)雎》與《葛覃》詩中疊語的運用,即“關(guān)關(guān)雎鳩”之“關(guān)關(guān)”,“葛之覃兮,維葉萋萋”之“萋萋”,“葛之覃兮,維葉莫莫”之“莫莫”。樸氏認為迭語在詩中的運用,既可以在歌唱的時候起到音節(jié)上的調(diào)和作用,又使諷誦充滿了余音繚繞的音樂美。此是對《詩經(jīng)》疊語藝術(shù)的探討。
樸氏還討論《詩經(jīng)》之用韻,如《周南·葛覃》,他說:
凡《詩》之為韻,或隔二三句而為韻,此章之“谷”、“木”二字是也?;蚺c下章之字相望為韻,此詩之上下二“谷”字,是也。是皆韻法之一例也。〔1〕517
樸文鎬從詩歌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研究詩篇用詞,他從用韻的角度對《詩經(jīng)》重章迭句中變化的字詞進行思考,眼光獨到,在朝鮮時代的《詩經(jīng)》研究中甚為罕見,值得重視。
樸文鎬還從行文的角度討論《詩經(jīng)》的語言藝術(shù)。如《王風·中谷有蓷》首章云:“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樸氏云:
以文勢,則“嘅其嘆矣”,常例也,如“凄其以風”之類,是也?!皶缕涓梢印保瑒t罕例也。〔1〕585
樸氏根據(jù)《詩經(jīng)》的常用句法來分析文勢,認為《中谷有蓷》篇中的“嘅其嘆矣”與《邶風·綠衣》篇中的“凄其以風”在句式上相似,是常用的詩歌結(jié)構(gòu)范式。樸氏沒有在《詩經(jīng)》中找到與“暵其干矣”相近的句式,因此認為這樣的行文表達在《詩經(jīng)》中比較少見,并將此類行文稱為“罕例”。其解釋不一定很有說服力,但是傳達了對《詩經(jīng)》語言結(jié)構(gòu)的重視。再如《陳風·月出》,該詩三章章四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樸文鎬云:“《月出》三章,其韻相近,是詩之罕例,而最難背誦,故《小注》呂氏以為聱牙,而疑其方言者,以此耳”。〔1〕622樸氏在詩篇誦讀的實踐中得出此詩有用韻相近的特征,故誦詩者易于混淆,難于背誦。但由于對《詩經(jīng)》的用韻情況缺乏系統(tǒng)的知識和考察,以致他不能肯定自己的判斷,使得他在末尾處引用呂祖謙的方言說來補充。對此,清儒方玉潤明確指出此詩之用韻特征,其云:“至其用字聱牙,句句用韻,已開晉、唐幽峭一派。東萊不識,以為方言,豈非少見多怪歟?”〔6〕289
《紀聞錄·毛詩》還討論《詩經(jīng)》之語言辭氣。如《小雅·白華》,樸氏云:
《白華》與《綠衣》等諸篇詞氣相類,婦人柔婉之意溢于言表,皆其為自作無疑矣?!?〕725
《白華》與《綠衣》,《詩集傳》解釋為申后與莊姜所作,樸文鎬通過比較、體悟《白華》與《綠衣》之語言辭氣,得出此二詩為婦人自作遣懷之作,其結(jié)論不算新穎,但是從辭氣方面來印證《詩集傳》的結(jié)論,是對《集傳》的補充解釋,也呈現(xiàn)了自己的研《詩》方法。
四講述《詩經(jīng)》之研習
《記聞錄·毛詩》還記載了樸文鎬指導(dǎo)弟子研習《詩經(jīng)》的話語,通過這些語錄再現(xiàn)了樸氏與諸弟子研詩的歷史情景。樸氏教授弟子研《詩》主要強調(diào)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重視《詩經(jīng)》之名物訓詁及制度,二是讀《詩經(jīng)》要結(jié)合自己的感情,即“以意逆志,是為得之”〔7〕306。
《詩經(jīng)》蘊含有豐富的名物,孔子云,讀《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7〕178。由于年代遙遠,加之古今名物之異名,制度沿革之變化,使得在《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時代并無異議的名物制度,給后世讀《詩》者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所以通曉名物制度是研《詩》者的第一要務(wù)。
如《秦風·小戎》是美秦襄公伐西戎之詩。該詩每章前六句寫戎車、戰(zhàn)馬、兵器等名物,后四句寫思婦之情,是《詩經(jīng)》中剛?cè)峒婢叩募炎??!缎∪帧肥渍略疲骸靶∪謧k收,五楘梁辀。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贝嗽娭y解處在于前六句,即如陳子展所云“矜其君子服用之物,古奧直質(zhì)”〔8〕382。前六句鋪寫兵車及車制,成為研究先秦車制的重要詩篇,但是由于“《小戎》寫車,多半用名詞,而名詞兼了動詞,兼了形容詞,然后以氣、以韻,結(jié)構(gòu)成一對一對打不散的句式,筆墨便儉省到無一字可增減。但時過境遷,古制不存,名詞之義既晦,便只有剩下古奧?!薄?〕252-253可見了解先秦車制是解決此詩的關(guān)鍵,樸文鎬也敏感地認識到這個問題,他說:
《小戎》,初學者,多以為難讀,然若詳其車制與物名,則可易通矣?!?〕613-614
樸氏道出了初學者讀此詩的難點,并告知以通曉車制及名物作為解決的途徑。其語言簡單直接,對學習者具有指明途徑的作用。
樸文鎬重視通過書本了解名物制度之外,還注重自身實踐對《詩經(jīng)》中所涉制度的把握。以祭祀之禮為例,如《小雅·楚茨》是“周王祭祀祖先的樂歌”〔10〕428,詩中有大量的祭祀描寫,這也是此詩的難解處,樸氏亦認識到這一點,他說:
《詩》中多言祭祀之禮,而其始終次第之節(jié),莫如《楚茨》之詳且備,然禮有古今之異,故初學者甚以為難曉,自行時祭以后,乃見其彷佛云?!?〕706
樸文鎬以自身的讀《詩》經(jīng)驗為例,講述自己在未進行祭祀之禮前對此詩的理解有隔膜,而在親自參與祭祀之禮以后,對此詩的理解稍稍可以推進一層。他講述自己對《詩經(jīng)》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勸告學習者需要結(jié)合生活閱歷來體悟《詩經(jīng)》。
樸文鎬講述《詩經(jīng)》的研習,自覺利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之“以意逆志”法?!耙砸饽嬷尽钡恼軐W基礎(chǔ)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心與心相同的人性論,其在運用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心與心的相通?!耙砸饽嬷尽币笞x者或文學批評者以追求詩人之“志”為指歸?!?2〕17—19作為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的樸文鎬自覺地將這種人心相同的哲學理論運用到《詩經(jīng)》批評和教學中,樸氏運用身親身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來溝通讀者的世界與詩人的世界,并將這種讀《詩經(jīng)》經(jīng)驗與情感體驗告訴弟子。如《豳風·東山》,《詩序》云:“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薄?〕523《東山》詩首章言征夫歸途中思家之可悲,二章想象家園荒蕪之可畏,三章想象初歸到家之情景,四章想象室家重聚之欣幸〔8〕492-496。此詩詩筆真實細膩,如二章之“果裸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講述征人久不歸家,家園荒廢,果裸之實蔓延于宇下,鼠婦蜘蛛盈室,庭院變成鹿場,夜晚飛舞著忽明忽暗的螢火蟲,但是征人并不因此感到畏懼而放棄歸家的思念,征人的心里始終充滿了懷念家園的感情。詩句字字都落實到最細微的地方,讓后世讀詩者久久回味。樸文鎬對此詩也深有感觸,他說:
余平生讀《詩》,于《國風》中最好《東山》詩。蓋此詩字字句句無一不切實,而就其中“有敦瓜苦”四句,此于言外尤有含蓄未盡之意,非圣人不能如是言之矣!自念少時多作客,動至半年乃歸家,故特知此四句之為逼切人情也?!?〕638
樸氏細致品味《東山》詩語,想象詩人當時之情景,并結(jié)合自身作客他鄉(xiāng)歸來時的個人經(jīng)歷,認為《東山》詩“字字句句,無一不切實”,并認為“有敦瓜苦”是此詩最逼切人情之處?!坝卸毓峡?,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描述的是征夫出行已久,歸來看到庭院中平常的苦瓜,仍舊安然系于栗薪之上,寓意家園如故,心里充滿了喜悅與感慨。樸文鎬體會到了詩人筆墨所及的真情,所以最喜歡這最是平常的一句“有敦瓜苦”。千載之下,海東樸氏與中國詩人的心是可以相通的,這種人心的相通的基礎(chǔ)是東亞漢文化圈中知識人所共同擁有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和人生態(tài)度。
《記聞錄·毛詩》記載了樸文鎬與弟子講述《詩經(jīng)》的言論,該書呈現(xiàn)出樸氏師門以朱熹《詩集傳》為主導(dǎo)的研究特征,展示了樸氏對于《詩經(jīng)》文學性的關(guān)注,再現(xiàn)出樸氏師徒間問學解惑的具體情景,是朝鮮半島重要的《詩經(jīng)》研究與研習并重的著作。
〔2〕樸文鎬《楓山記聞錄·毛詩》〔M〕,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編《韓國經(jīng)學數(shù)據(jù)集成》第85冊,成均館大學出版部1995年版。
〔3〕朱熹《詩集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朱熹《朱子語類》〔M〕,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王先謙《荀子集解》〔M〕,中華書局1988年版。
〔7〕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中華書局2006年版。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版。
〔9〕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M〕,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10〕揚之水《詩經(jīng)名物新證》〔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2〕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中華書局2002年版。
The study on ancient Korean Confucian Park Wenhaos achievements on The Book of Songs
Bu Xingu
(School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Park Wenhao(樸文鎬 )who lived in Chosun Period wrote many works which contents were related to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ideological trend and private works(經(jīng)史子集). Feng Shan Ji Wen Lu—Maos Poetry(毛詩) and ShiJizhuan xiangshuo(詩集傳詳說) included Park Wenhaos learning experience about the book of songs(詩經(jīng)), these works presented Park Wenhaos academic tendency to follow ZhuXis(朱熹)Shi Ji zhuan(詩集傳),but in some cases,Park Wenhao modified ZhuXis explanation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As a typical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Park Wenhaos doctrine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showed a strong character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Park Wenhao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define his academic status 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Key words: Park Wenhao(樸文鎬 ) ZhuXi(朱熹)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責任編輯: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