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增強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語境;詞性;評分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122—01
古文翻譯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卻又是學生的失分點。對此,筆者就其答題策略歸結(jié)為“四步法”。即:
一、研讀選文曉大意
考生面對題目不要急于翻譯,而要對選料作整體性感知閱讀,通曉大意,初步明確文言中的人、事、物、境、情,出乎其外,把握考查詞、句的語言發(fā)生環(huán)境、存在環(huán)境和活動環(huán)境,為審慎解詞,準確釋句,體味風格,尤其對把握重點考查的五類實詞、三類虛詞和五種句式作準備。
二、審視題目研考點
這是由整體感知到局部研析的過程,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重在悉心研究評分標準和準確推敲考查點(詞、句式及風格)。即明確評分點——采分點。
2005年全國卷(3)節(jié)選《漢書·丙吉傳》,考查了文中的這樣兩句:“御史大夫捽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加也?!焙汀胺酱何纯纱鬅?,恐中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jié),恐有所傷害也。”其評分要求是,共10分,每句5分,每句譯出大意2分,譯對三個考查詞各1分。由此可見:
高考文言翻譯,已順利過渡而完成了由重詞義考查到句意與詞義并重考查的理路。即句子大意占2分,考查詞一詞1分;每題的考查詞(包括特殊句式)一般是2-3個。那么,哪些是考查詞(包括特殊句式)呢?這就是翻譯的關(guān)鍵。“五類實詞”指單音與復(fù)音詞、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活用詞?!叭愄撛~”,一指古今變化了的虛詞(主要有四:①少數(shù)沿用的詞,如“于”,詞的部分用法被沿用的,如“然后”;②完全消失的,如發(fā)語詞“蓋”“夫”,起提頓作用的“者”,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等。③用法變化了的,如“所以”,“雖然”;④改用為其他詞的,如“于”的多種介紹作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別用“向”、“到”、“對”、“從”、“同”、“比”、“被”等代替)。二指一詞多用的(同詞異用和異詞同用),三指特殊運用的(如兼詞,虛詞連用,雙音虛詞——古為兩個單音虛詞或一實一虛,而現(xiàn)在為雙音虛詞,像“于是”);“五種句式”主要指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和定語后置句。
三、嘗試翻譯解考點
明確了考查點后,考生不必急于在試卷上作答,而須在草稿紙上試譯。巧用直譯“六字”法:“留”——專用名詞不譯要留,“刪”——語氣詞、發(fā)語詞、助詞、偏義復(fù)詞中的虛設(shè)成分要刪,“調(diào)”——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要調(diào),“對”——古代單音詞增加語序為現(xiàn)代多音詞,(如“難”為“困難”)“換”——換個說法(如“師”為“軍隊”),“補”——補所省成分并用括號標記。然后對直譯時“卡殼”遇到的特殊句式和詞的特殊用法,要輔以意譯(或用轉(zhuǎn)述法或用濃縮法)。
四、依據(jù)“標準”精修改
針對譯文,這是一步以入乎語境反饋驗證和依“三字”(信、達、雅)標準修改的過程,是最后確定答案的過程。即將譯文對置于原文,查其語義、語氣、語勢、風格是否與原語境(內(nèi)部語境——語言材料本身構(gòu)成的相關(guān)聯(lián)的因素,外部語境——語言發(fā)生的場合和作者注入的附加因素,諸如情感指向等)吻合。然后修改,修改時堅守“三字”標準,力求:詞義翻譯確切、語法體現(xiàn)正確——“信”;修辭展示生動、語義表達流暢——“達”;風格體現(xiàn)恰當、句型吻合文本——“雅”。一句話,避免病句,文從字順、簡明規(guī)范、暢達流利。如《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其“兵不利”之意,孤立看可理解為“兵器不銳利”或“戰(zhàn)事不順利”,但結(jié)合語境,下文有“戰(zhàn)不善”,為其簡明而不重復(fù),故取第一種理解。
同時,語境檢驗,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考查點,若將譯文代入語境驗證時,發(fā)現(xiàn)某個詞或句式,很難確譯或被譯錯——則說明這個詞或句式可能是個重要考查點(采分點),就應(yīng)慎重對待,借助語境,以“詞性優(yōu)先、動詞為重”進行分析,即先分析句中動詞,進而明確其他成分,如2003年全國卷第1題“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有考生譯為“裴矩就可能在朝廷上遞奏折,而不愿當面談?!背髡Z“裴矩”外,其他詞全都譯錯了,尤其將“折”理解為名詞動用“上奏折”,“從”為“談”,但若分析謂語動詞可發(fā)現(xiàn)“折”,“從”為兩個動詞,根據(jù)語境“折”為“辯駁”,“從”為“順從”,則“廷”、“面”均為名詞做狀語,表處所,譯為“當廷”、“當面”,再往上看“遂”、“能”做狀語譯為“竟然”和“能夠”。這樣全句就譯為“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