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龍
名校之“名”,首在文化。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認為,學校文化是指“經過長期發(fā)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的總和”。文化不僅是學校的名片、品牌和標志,更是學校的血脈、生命和靈魂。謹以長沙市周南中學文化建設為例,談談學校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一、傳承:學校文化的堅守與積淀
周南中學是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先生毀家興創(chuàng)。朱劍凡很早便抱有教育救國的信念。當時朝廷明令禁辦女學,但朱劍凡利用朝廷不禁家塾的政策空子,興辦女學,并將學校定名為“周氏家塾”。在朱劍凡夫婦的堅守及社會各界的支援下,周南女學漸漸壯大起來,發(fā)展為湖南乃至中國女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譽為“中華女學第一?!?。周南中學文化從建校的那一刻起,已經如一顆頑強的種子扎進厚實的歷史土壤,并注定要長成參天大樹。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歷經軍閥干涉、抗日戰(zhàn)爭、文夕大火、文化大革命,無論時局多么混亂,一代代周南人都堅守教育陣地,心念如一,薪火相傳。進人新世紀,學校為求發(fā)展,在長沙城北新建北校區(qū),并盡量保持了周南百年文化的“原味”:學校圖書館叫劍凡圖書館,用了創(chuàng)始人的名字;學校人工湖叫湘若湖,以紀念朱劍凡夫人魏湘若傾盡嫁妝解周南辦學之艱危;學校新建筑的顏色全部保留了百年老校的青磚顏色,讓人觀之如舊。
周南中學充滿傳奇色彩的辦學歷史,雄辯地證明了學校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教育人的堅守和奉獻,需要一年年時光的磨洗和蕩滌。不堅守,無以有周南;不積淀,無以成文化。
二、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的發(fā)掘與開拓
傳承,是為了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決定著學校發(fā)展的內涵,成為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源泉。優(yōu)秀而富有生命力的學校文化,其精髓在于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在于古為今用、發(fā)揚創(chuàng)新。周南中學有著一百多年積淀的文化底蘊,不去傳承,就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成為無根之萍、無源之水;而這種百年文化不去挖掘、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又可能會成為束縛學校發(fā)展的繩索。在繼承傳統(tǒng)中開拓創(chuàng)新,是百年老校開啟下一個百年輝煌的必然選擇。
一是精耕細作。進人新世紀后,周南人一直在摸索著如何傳承文化財富、開創(chuàng)文化未來。2005年,學校舉辦百年校慶,第一次總結歸納出周南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即以人為本、關懷社會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拼搏進取的敬業(yè)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改革精神,和甘為人師、甘于淡泊的奉獻精神。2014年6月,學校將周南精神進行了重新定位,即勇于開拓的革新精神,這是對朱劍凡先生突破樊籬勇創(chuàng)女校以及學校于新世紀率先進行課改的開拓革新精神的傳承;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這是對朱劍凡先生毀家興學和周南師生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豪情大義的傳承;嚴謹艱苦的治學態(tài)度,這是對朱劍凡、李士元等校長傾一生心血于周南,徐特立、楊樹達、周世釗、陳嘉鈞等名師不計名利、不辭勞苦,為周南學子的成長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精神的傳承。
二是吐故納新。在新的領導班子的頂層設計下,周南中學將朱劍凡先生的“自治心、公共心、進取心”作為核心辦學理念?!白灾涡摹痹夤?jié)制整潔,主要針對人的外在形象而言;“公共心”原意博愛仁恕,主要針對內在品德而言;“進取心”原意勤勉耐勞,主要針對學習而言。進入新時期,周南中學重新梳理“三心”理念,“自治心”強調自我治理,著眼于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做有德之人;“公共心”強調公共道德,著眼于處世,做合格公民;“進取心”著眼于態(tài)度和價值觀,強調無論是學業(yè)還是事業(yè),都要篤學奮進,拼搏進取,做有為之人。
三是轉型升級。周南中學將教育的終極目標定位為“不讓每一個孩子輸在終點線上”。“自治心”是為了讓學生走得更穩(wěn),“公共心”是為了讓學生走得更好,“進取心”是為了讓學生走得更遠。這樣的教育思想,正契合今天的教育,強調自我治理,自我學習;強調打造公民社會,培養(yǎng)公民意識;強調與時俱進,積極進取。如今,“三心”理念已然成為新周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精神支柱,成為周南師生的行為自覺,成為周南核心凝聚力、向心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源泉。
三、升華:學校文化的內化與張揚
《孫子兵法》上說:“上下同欲者勝?!币鉃橹灰倜裼兄餐淖非蠛湍繕耍R心奮戰(zhàn),共赴時艱,就能出奇制勝。治校也是如此,全校師生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表現(xiàn)在學校文化上,就是對學校文化的內化與張揚。周南中學作為百年名校,其深厚而獨特的學校文化絕不是裝潢門面的飾物,而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動力源,是全體師生思想境界的磁力場。
一是潛移默化。周南中學于2005年遷入現(xiàn)代化的新校區(qū),這很容易讓師生們產生一種歷史的隔離感和文化的疏遠感。為此,學校首先將百年文化的要素凝聚在大家耳濡目染的建筑上。如周南人引以為傲的劍凡圖書館,是一個挺立在38畝人工湖中的金字塔建筑,除了寓意為“學海勤渡書山可攀”外,其建筑靈感主要還是來源于周南老校區(qū)的亭臺水榭式建筑;排球公園是為紀念學校排球隊當年榮獲“泰安球王”美譽而興建的;櫻花園是為紀念朱劍凡先生求學東瀛、回國興教的事跡……這些全新的建筑處處透露著歷史的氣息,蘊含著周南文化。
二是培根護源。周南中學在德育上成功內化了“三心”文化。學校推行無聲晚自習,實行學生晚自習的自我管理,30多個社團在學生自己的組織下積極開展活動,這是“自治心”的成功內化;學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團隊,組織志愿者關愛母親河、清潔公交車、免費寫春聯(lián)、牽手留守兒童,無一不是“公共心”的內化;學校設置對表現(xiàn)杰出的學生的獎勵制度,打造明星學生,是對學生“進取心”的肯定和褒揚;在課堂教學上,周南中學提出的基于“四性”的學教一體生本課堂模式,提倡學生課前自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上組織學習小組進行探究學習,也是“三心”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
三是發(fā)揚光大。周南精神中有“勇于開拓的革新精神”,“革新”二字是周南文化的重要符號。在篳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朱劍凡先生就革新課程設置,高度重視體育,經常組織周南女生開展文娛體育活動。2004年,周南中學再次“敢為人先”,成為全國第一輪課程改革試點,并在2007年前后,構建起全新的校本課程體系:語文與生活、機械制圖、湘菜、新聞采寫、古典音樂鑒賞等。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了課程主體,課堂成為滋養(yǎng)學生的文化綠地。
正是因為周南中學對百年文化的梳理發(fā)掘,傳承創(chuàng)新,并成功地將文化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價值觀,內化為全體周南人的行動,周南這一百年老校才煥發(fā)出驚人的青春活力。周南中學作為一所享譽三湘的百年名校,在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作出了不懈的思考、實踐與探索。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