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摘要】 語文教學效果不佳,一直為人詬病。究其原因,有多個方面,但其中課文數(shù)量少,學生閱讀量不足是常被人提及的。筆者在本文中就語文教學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11-052-01
0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也確實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為例,三年六冊,每冊六個單元,每單元5篇課文,整個學段總共180篇課文,真不算多。其它版本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門組織人員編寫配套的語文讀本,購買相應的課外讀物,意在增加學生閱讀的數(shù)量,提高語文學習的質(zhì)量。談及語文學習的秘訣,眾多論者一致的意見也是“多讀多寫”。
為此,特級教師韓軍在論及“新語文教育”時,更是提出了具有顛覆意義的觀點:“舉三反一?!彼f:“語文教育必須強調(diào)積累,言語能力形成是,積累‘三,才能在學生自身言語能力與素養(yǎng)上反芻‘一,形成‘一,我把它叫做‘舉三反一?!薄岸^‘現(xiàn)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卻不倡或少倡積累,而多倡或只倡分析,試圖析透‘一,即‘講深講透極少量的幾篇課文……讓學生在言語素養(yǎng)與能力上反芻‘三,試圖‘以少勝多。我把‘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的大思路,叫做‘舉一反三。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彼挠^點很明確:靠課本上僅有的一百多篇文章是很難學好語文的。
以上這些觀點和做法都有道理,都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實質(zhì)。然而問題在哪兒呢?
我認為關(guān)鍵不在于教材,不在于教材選文的多少,也不在于什么樣的版本,而在于語文教師如何去整合和使用教材。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這個例子,是走馬觀花,草草而過,還是深鉆細研,多角度延伸,其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答案不言自明。既然是“用教材教”,那就必須講究“用法”,也就是到底該怎樣“用”,這才是關(guān)鍵。
葉圣陶說:“語文校本好比一個鎖鑰,用這個鎖鑰可以開發(fā)無限的寶藏?!奔热皇恰版i鑰”,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真正掌握這把“鎖鑰”,然后使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開發(fā)“無限的寶藏”。而不是教師手握“鎖鑰”,只讓學生“過目一下”而已。
在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基礎(chǔ)上,我們就可以還原本真的語文教學。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明確“舉一反三”與“舉三反一”的關(guān)系
既然“教材是例子”,那么,“例子”的功能就在于起“舉一反三”的作用。亦即通過這些例子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語文學習能力,以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從這方面來說,“舉一反三”是前提,是基礎(chǔ)。從另一方面來說,“知行合一”的依據(jù)在學習上是科學的。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對于學生們來說,多種學科的學習壓力尚存,不可能在認識每一種知識前都要親自實踐,直接體驗。而課本知識恰恰是間接知識,這就面對一個“知”的問題。教師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去“認知”這些知識,然后使其引起自我生活體驗的共鳴,產(chǎn)生必然的聯(lián)系。至于語文能力的形成,那就必須在“知”的基礎(chǔ)上,反復練習,不斷實踐,以達到逐步提高、完善。課外閱讀能力來自于課內(nèi)的引導和課外的不斷歷練和積累。而這后者就是“舉三反一”了。張志公先生所說的“學生的語文水平三分在課上,七分在課下”,正是此理?!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學詩的故事也完全證明了這一觀點。黛玉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庇辛恕芭e一反三”,“舉三反一”做得越多越好。沒有“舉三反一”的功夫,“舉一反三”也就要大打折扣。魯迅、周有光等名人談及語文學習時說,教師無須細講,也就是只做“舉三反一”的工作即可。這是他們的經(jīng)驗談。但對于時間有限、學科繁多、壓力重重的學生來說,不可能等三年、五年之后再提升能力,不可能一門心思地學語文,也不可能棄升學于不顧。
其次,我們要根據(jù)現(xiàn)行的教材,采取切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方法
我們現(xiàn)行語文教材所選篇目只起“例子”的作用。從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看,僅有這些篇目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補充。就教材的使用來說,語文教師應該站在教育本質(zhì)和學生發(fā)展的高度來駕馭教材,以一種戰(zhàn)略家的思維來統(tǒng)領(lǐng)課文,認真閱讀文本,從每個單元中選定1—2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的課文,做深入細致的學習。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走進課文的知識天地,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領(lǐng)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真切體驗課文帶來的內(nèi)容、寫法、情感方面的感受,喚醒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情積淀。這樣,一個課時可以選定一個方面,或是一個目標,做專門性的學習。這樣,選定的課文也就成了學生學習的突破口,成了學生提升能力的開啟點。圍繞這一中心激活學生思維,也就成為必然,成為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抓住這一關(guān)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就會更具有開放性、廣闊性和深刻性,橫向縱向都會有大的發(fā)展。
不過,在采用這種形式學習時,還應選定單元中其它課文和相關(guān)的課外文章作為必要的補充,拓展延伸,對應勾連,辨析比較,同化強調(diào),使之成為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資源和可靠保障。不然,這種“多維深挖”式的學習,就會“勢單力薄”,難以印證,難以支撐。
會生活的人,在行程中,絕不會疲于奔波,無暇顧及沿途風光,無心欣賞兩邊美景。他們會慢下來,甚至停一停,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看一看優(yōu)美景致,聽一聽鳥兒脆鳴,嗅一嗅花香草味,真切感受生活的美好。
真正的語文學習,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