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鄧國炯,陳建新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陰醫(y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朱 萍,鄧國炯,陳建新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陰醫(y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目的 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D-D)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將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后D-D水平差異有顯著性;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治療前D-D水平差異有顯著性,治療后D-D水平下降,至第48周時差異不再具有顯著性。結論 核苷(酸)類似物在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能下調血漿D-D水平。
乙肝肝硬化;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D-二聚體
乙肝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簡稱纖溶系統)異常。通過對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D-D)水平的測定,探討核苷(酸)類似物對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纖溶系統的影響。
1.1 病例選擇
根據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乙肝肝硬化診斷標準[1],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選取血清定量HBVDNA≥1×103拷貝/ml、在江陰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住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排除其他肝炎病毒重疊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酒精性肝病、血吸蟲肝病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且均未接受過抗凝及溶栓治療。患者年齡32~72歲,平均(48±11)歲,Child-Pugh評分7~13分,B級34例、C級16例。采用隊列研究,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及意愿分為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15例),兩組治療前基線情況相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安體舒通、呋塞米、奧美拉唑、白蛋白、血漿等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經濟狀況及意愿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使用恩替卡韋5例、阿德福韋酯4例、拉米夫定16例、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聯合抗病毒10例,觀察治療時間48周。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觀察指標與D-D檢測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2周、24周、48周檢測患者血漿D-D水平。應用日本Sysmex 7000血凝儀,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盒由Sysmex公司提供)。
1.4 統計方法
2.1 兩組治療前基線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性別、年齡、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性別、年齡、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情況比較(±s)
組別n Child-Pugh(n)性別(n) ALT(u/L)男女年齡(歲)AST(u/L)T-BIL(μmol/L)治療組對照組t值P 35 15 28 11 7 4 51±10 50±12 0.449>0.05 B級 C級11 5 24 10 118.2±106.9 105.8±120.6 0.362>0.05 163.2±125.7 151.6±137.9 0.290>0.05 HBV-DNA(lg拷貝/ml)63.2±78.5 70.1±65.7 0.298>0.05 5.96±1.65 5.58±1.37 0.782>0.05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肝功能及HBV-DNA定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比較(±s,m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比較(±s,mg/L)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 n 治療前 治療后35 15 4.30±1.64 3.96±1.97 0.632>0.05第12周 第48周2.23±1.36 3.17±1.59 2.127<0.05第24周1.17±0.82 2.34±1.68 3.324<0.01 0.95±0.45 2.10±1.16 5.089<0.01
兩組治療后D-D水平差異有顯著性。
2.3 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變化(見表3)
表3 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變化(±s,mg/L)
表3 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抗病毒治療前后血漿D-D水平變化(±s,mg/L)
Child-Pugh分級B級C級t值P n 治療前 治療后24 11第24周3.62±0.96 4.92±1.02 3.641<0.01第12周 第48周1.83±0.96 2.68±0.90 2.471<0.05 0.93±0.58 1.48±0.51 2.696<0.05 0.83±0.33 1.04±0.36 1.694>0.05
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治療前D-D水平差異有顯著性,治療后D-D水平下降,至第48周時差異無顯著性。
2.4 兩組病死率及并發(fā)癥情況
治療組治療期間2例并發(fā)原發(fā)性腹膜炎,1例并發(fā)肝性腦病,1例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經治療后好轉,無死亡病例。對照組2例并發(fā)原發(fā)性腹膜炎,1例并發(fā)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肝臟是多種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纖溶酶原合成的場所,也肩負著清除和滅活被激活因子的作用。肝硬化時,由于肝細胞大量變性及壞死致使肝功能受損,使各種凝血、抗凝及纖溶因子的合成、利用和滅活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凝血功能異常。D-二聚體是纖溶酶降解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降解產物,其血漿含量的增高反映纖溶活性增強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是體內存在高凝狀態(tài)及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2,3]。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肝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4]。
乙肝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HBV復制,而抑制病毒復制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關鍵[5]。目前認為,乙肝肝硬化患者只要HBV-DNA載量高于檢測下限就應進行抗病毒治療[6]。核苷(酸)類似物可以強有力地抑制HBV復制,從而獲得病毒學、生物化學和組織學改善甚至逆轉肝纖維化。本組資料顯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后血漿D-D水平逐漸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Child-Pugh B級與C級患者治療前血漿D-D水平差異有顯著性,與文獻報道一致;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后,血漿D-D水平均逐漸下降,至第48周時血漿D-D水平差異無顯著性。提示我們,核苷(酸)類似物在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能使肝細胞合成儲備功能得以修復,促進凝血、抗凝、纖溶因子的合成與利用,改善了凝血功能,使繼發(fā)性纖溶系統功能亢進得到抑制,從而降低血漿D-D水平。
由于本組資料樣本量不夠大,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故不同核苷(酸)類藥物治療組之間未設立對比。對于乙肝肝硬化患者來說,采用核苷(酸)類似物進行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長期甚至終身過程。長期抗病毒治療能否降低病死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還需要加大樣本量并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研究。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421-431.
[2]黃尉國,王鴻利,張穎琪,等.血漿D-二聚體檢測及其臨床應用[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5,18(2):171-173.
[3]Violi F,Ferro D,Baili S,et a1.Association between low-grad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Gastroenterology,1995,109(2):531-539.
[4]Vukovich T,Teufelsbauer H,Fritzer M,et al.Hemostasis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Thromb Res,1995,77(3):271.
[5]斯崇文.對當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看法[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73-74.
[6]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療專家委員會.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0,4(1):92-101.
R512.6+2
B
1671-1246(2015)03-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