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2014年上半年在南京市進行的“城鄉(xiāng)居民社會狀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探討客觀階層位置、主觀階層感知以及成就歸因?qū)Τ鞘芯用窈娃r(nóng)民工兩類群體沖突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與城市居民相比,農(nóng)民工社會沖突感較緩和;影響城市居民沖突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對社會成員獲得成功方式的判斷即成就歸因,而影響農(nóng)民工沖突感最重要的是客觀階層位置;主觀階層感知對兩群體均有影響,但所選擇的參照群體卻不同,城市居民選擇的是同等能力的人,而農(nóng)民工則是范圍更為廣泛的老家和城市。
關鍵詞:社會比較;成就歸因;社會沖突感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5) 06-0086-08
作者簡介:王劉飛,河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 (江蘇 南京210098)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轉(zhuǎn)型的逐漸深入,中國經(jīng)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物質(zhì)充裕和經(jīng)濟社會全面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階層之間分化加劇,出現(xiàn)了利益協(xié)調(diào)危機,各類社會矛盾沖突凸顯,各種群體性事件時時涌現(xiàn),且愈演愈烈,成為轉(zhuǎn)型期我國備受關注以及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學術界,社會沖突的相關議題一直是熱點,且存在著兩種觀察視角:一類是從沖突事件的結果去尋找原因,這成為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的邏輯,特別是對一些沖突事件個案的豐富剖析;另一類是從主觀感知和行為傾向去分析可能的社會沖突,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本文著眼于后者,探討社會沖突感的影響機制。對于社會沖突感,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更多集中于階級框架下的階層沖突意識研究,即對于不同階層之間沖突的嚴重程度的感知,本文延續(xù)于此。對此也存在著兩種思路:客觀的階層位置和主觀的階層感知。
客觀階層位置分析的基本假定是:階層結構是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結構,每一個人都可以依據(jù)一定標準被放在等階有序的結構中①,而不同的位置則會形成不同的心理意識如態(tài)度意向以及行為傾向等。這種客觀的階級位置難逃馬克思的生產(chǎn)資料的占有情況,或韋伯的市場機遇、權力、聲望的階層劃分,或“以職業(yè)劃分為基礎,以經(jīng)濟資源、文化技術資源和組織資源的占有狀況為
收稿日期:2015-01-2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城市融入研究”(項目編號:12CSH015)、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nóng)民工群體心態(tài)與社會管理研究”(項目編號:13SHB006)的階段性成果。
①李培林、張翼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頁。
標準”①的分析框架。
但這一邏輯卻受到越來越多的質(zhì)疑:一個客觀階層的全部成員,都能夠清晰意識到自己是屬于這個階層嗎?進而,他們的意識和行動會趨向于一致嗎?對此,有學者認為階層位置對其社會生活的影響并非明確的,這種影響是具有“反省性自我”的行動者積極建構的結果②。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更是富有見地指出:“我使用‘形成,因為這是一個在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觀的因素,又有客觀的條件。工人階級并不像太陽那樣在預定的時間升起,它出現(xiàn)在它自身的形成中?!雹劾钆嗔稚踔琳J為“客觀社會結構和經(jīng)濟社會地位,要通過主觀階級認同和階級意識,才能與人們的社會態(tài)度、社會行動選擇建立起邏輯關系”④。可以看出,社會個體的主觀階層感知在階級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比較而體驗著社會的階層結構、定義著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一些經(jīng)驗研究也表明主觀階層感知對社會沖突感有很大影響,對社會和諧的最大威脅是那些相對剝奪感較強、在與參照群體比較中將自己認同在社會低層的那些人群⑤。
已有研究表明客觀階層位置與主觀階層感知之間存在著不一致性⑥。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影響人們價值觀念的因素也愈益復雜,因而“必須根據(jù)新的現(xiàn)實變化重新界定和調(diào)整階級分析的含義,特別是加強對影響人們社會態(tài)度、自我認同、個體行為選擇的新因素的研究”⑦。因此,對于社會沖突感的研究,除了需要考慮客觀階級位置和主觀階層感知外,還需要考慮新的岡素,
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者,我們均會承認我們賴以生活的世界是存在著等級差別的,且接受著這種結構性不平等⑧。在社會急速變遷的背景下,有的會獲益而有的會利益受損,有的會上升到高層而有的淪為底層。當受損和底層的人群與周圍群體進行互動比較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被剝奪感”,這會不會形成更強烈的社會沖突感呢?我們認為,關鍵點還在于個體對這種等級差別、這種地位獲得方式的“合理性(rationality)”判斷。如果這種利益受損在“合理性”范圍之內(nèi),成員能夠感受到社會分化是公平的和合理的,成員的不滿情緒、沖突意識就可能會減弱;反之,如果社會成員感受到嚴重不公、不合理,且遠遠超過了個體的容忍限度,這個社會將會矛盾叢生、怨怒彌漫,充斥著濃重的“火藥味”,便會動搖社會的合法性基礎,并最終導致劇烈的社會沖突⑨。據(jù)此,本文將納入社會“合理性判斷”這個新的因素,試圖去探討客觀階層位置、主觀階層感知和合理性的判斷對社會沖突感有怎樣的影響。
除此之外,在研究對象上本文著重探討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群體的社會沖突感及影響因素差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xiāng)關系由過去相互分割、彼此隔絕的剛性二元結構逐漸轉(zhuǎn)變成允許城鄉(xiāng)間部分流動剛性與彈性兼而有之的二元社會結構。大量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和城市居民共處于城市空間,但因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各種限制,無法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丁資水平、福利待遇上都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在與城市居民比較之后,農(nóng)民工會不會表現(xiàn)出更消極的社會態(tài)度呢?已有研究較多關注單一群體如城市居民或者農(nóng)村居民,卻沒有進行群體比較,本文關注同一城市地域空間上的戶籍差別,即探尋城市居民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這對于農(nóng)民T社會融入以及和諧城市的構建均具有啟發(fā)意義。
①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②[美]戴維·格倫斯基:《社會分層》,王俊等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頁。
③[英]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錢乘旦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④⑦李培林、張翼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l-43、39頁。
⑤張翼:《中國城市社會階層沖突意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⑥李路路、邊燕杰:《社會制度轉(zhuǎn)型與社會分層(基于2003年全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第139-143頁。
⑧John F.Stolte,“The Legitimation of Structural Inequality:Reformulation and Test of the Self-Evaluation Argu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01.48,No.3,1983.pp.331-442.
⑨李路路、唐麗娜:《患不均,更患不公——轉(zhuǎn)型期的公平感和沖突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二、相關文獻與研究假設
1.分層結構與利己主義理論
客觀分層結構為人們觀察和感受社會生活狀況提供了出發(fā)點,位置不同的個體所獲得經(jīng)驗不同,對社會感知也會有顯著差異??陀^分層結構以利己主義理論為背景。利己主義理論認為,人們的立場及觀點取決于個人的自我利益,以自我為中心,以期望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來做出選擇,那些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群體出于對既得利益受損的擔心而傾向于維護現(xiàn)有秩序,認為社會較穩(wěn)定,而弱勢群體則希望通過再分配政策等來獲得更多利益,會認為各階層群體之間矛盾眾多①。因此,在社會分層中,處于下層的群體,在改革中受益微弱,會有著較為強烈的不公平感,這種感受有可能會轉(zhuǎn)化為激烈的沖突意識與行動傾向,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潛在誘導因素②。
在社會分層研究中,職業(yè)地位、受教育程度和經(jīng)濟收入經(jīng)常被用來確定人們的客觀社會位置。職業(yè)作為分層的一個關鍵變量,經(jīng)常用來測量利己主義,但是這一變量操作化有時過于隨意,其預期效應在實證研究中并非總是得到驗證③。另外,對于教育而言,長期被“理所當然”地認為反映的是普遍存在的利己主義態(tài)度,但仍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理論假設,即“啟蒙主義”(the principle of enlightenment)。該理論認為教育具有啟蒙的性質(zhì),它向人們傳遞一種同情貧困和弱勢群體的價值觀,因而教育水平和平等傾向之間具有一種正向關系④。因此,本文僅選擇經(jīng)濟收入作為客觀階層位置的指標。伍錫洪和艾倫曾把自利動機操作化為個人的實際收入,發(fā)現(xiàn)收入越高的受訪者,其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受越強,認為社會矛盾越?、?。因此提出:
假設1:客觀階層位置低的人,即經(jīng)濟收入低的人,社會沖突感較強。
2.主觀階層感知與相對剝奪理論
個體對階層位置的感知來自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比較以及個體自身的經(jīng)歷。這種個體主觀感知與群體間關系密切相連,是社會學傳統(tǒng)中的“相對剝奪感”理論的重要洞見。“相對剝奪論”認為,要理解個體主觀感受,就必須理解個體比較所選的“參照群體”,因為“人們在塑造自己行為、形成各種態(tài)度時,所取向的常常不是自己的群體,而是別的群體”⑥。中國社會自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傾向,天賦平等的觀念打破了傳統(tǒng)身份等級,相互之間的比較變得無限可能,而參照點的選擇既可能來自自身,也可能來自于同輩群體等。從較早的劉欣“階層意識的相對剝奪論命題”到“當代中國人民內(nèi)部矛盾研究”課題組,均認為“處于相對剝奪地位的人確實更可能對自己處所的階層有著更低的認同,對社會沖突意識的感知也更強烈”⑦。李路路通過歷年CGSS數(shù)據(jù)分析也發(fā)現(xiàn),越認為自己階層地位越低,越認為存在較為嚴重的社會沖突⑧。由此,提出:
假設2:經(jīng)過社會比較,相對剝奪感越高,社會沖突感越強。 3.合理性與成就歸因理論 正如前文所言,任何社會均存在等級差別,社會人群有的處在高層有的在底層,這是不可避
①James R.Kluege,Eliot R.Smith,Beliefs about Inequality:AmericansView.s of What Is and What Ought to Be,New York:Aldinede Cruyter,1986.p.155.
②⑧李路路、唐麗娜:《患不均,更患不公——轉(zhuǎn)型期的公平感和沖突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③李駿、吳曉剛:《收入不平等與公平分配:對轉(zhuǎn)型時期中國城鎮(zhèn)居民公平觀的一項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④Robert V.Robinson,Wendell Bell,“Equality,Success and Social Justice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Vol.43.No.2,1978.pp.125-143
⑤Ng,Sik Hung,Michael W.Allen,“Perception of Economic Distributive Justice: Exploring Leading Theorie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Vol.33,No.5,2005.pp.435454.
⑥[美]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唐少杰、齊心等譯,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頁。
⑦劉欣:《轉(zhuǎn)型期中國大陸城市居民的階層意識》,《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人民內(nèi)部矛盾研究”課題組:《城市人口的階層認同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5期。
免的,不均等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既然地位是有差異的,那什么樣的地位差異被認為是合理的呢?當然,合理并非是合乎那種亙古不變的純粹理性,而是和一個時代人們判定事物合理與否的價值觀念直接相關①。因此,關于地位差異合理性,必然涉及到主流社會文化對地位獲得途徑所認可的價值觀念,即成就歸因。成就歸因是社會大眾對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取得成就的途徑或方法的傾向性認知與解釋②。地位獲得因素可以分為“先賦”(ascribed)和“自致”(achieved)兩類,前者指個體與生俱來的因素,后者指個體后天努力而獲得的因素。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獲得一定的利益位置,通常被認為是合理的,也被社會大眾接受著。因此,可以不均等但是需要公正合理③。秦廣強也發(fā)現(xiàn)持自致性成就觀的人有更低的沖突感,而將地位差異歸因于利益集團操縱的人則表現(xiàn)出更高的沖突感④。因此,提出
假設3:傾向用自致因素去解釋利益差別的人更容易接受當前的社會不平等,認為社會階層間沖突較弱。
三、數(shù)據(jù)和變量設置
(一)數(shù)據(jù)
本文數(shù)據(jù)源于2014年上半年課題組在南京進行的“城鄉(xiāng)居民社會狀況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包括15-55歲南京城市居民和南京農(nóng)民工⑤。對于城市居民,我們以南京小區(qū)房產(chǎn)均價為標準,進行多階段抽樣。首先將南京主城區(qū)的三個區(qū)的所有小區(qū)按照均價排序,根據(jù)等距抽樣原則,從每個區(qū)的小區(qū)抽樣框中抽出9個小區(qū),共得到27個小區(qū);其次,從總戶數(shù)中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得到13個有效樣本;在戶內(nèi)抽樣則以戶內(nèi)出生時間最靠近一月一日的家庭成員為被調(diào)查者。對于農(nóng)民工的調(diào)查,采用以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為配額的抽樣方法。最終,我們獲得城市居民有效樣本376份,農(nóng)民工443份。剔除關鍵變量缺失的樣本,最后納入分析的樣本,城市居民是363份,平均年齡37.14歲,男性占49.3%;農(nóng)民工是436份,平均年齡26.41歲,男性占63.5%。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兩個群體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兩類群體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
①陳介玄、翟本瑞、張維安:《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版,第67頁。
②羅教講、涂洪波:《社會成就歸因傾向及其影響因素》,《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6期。
③李強:《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④秦廣強:《當代青年的社會不平等認知與社會沖突意識》,《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
⑤我們定義為15-55歲、跨縣/區(qū)外出務工、且從事非農(nóng)活動至少半年以上的農(nóng)業(yè)戶籍勞動力,包括各種類型的自雇和雇主。因而,我們的調(diào)查地既包括農(nóng)民工工作單位,也包括社區(qū),這樣既能夠照顧到因有職工宿舍而不在社區(qū)居住的農(nóng)民工,又不會遺漏白雇者、無固定工作場所等職業(yè)類型的農(nóng)民工。
(二)變量
在本文,因變量是社會沖突感,核心自變量包括客觀階層位置、主觀階層感知以及成就歸因。
1.社會沖突感。在本文仍被看成是對階層之間沖突嚴重程度的感知。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居民收入差距也漸呈擴大之勢,勞資沖突問題也逐漸變得引人注目,同時干部腐敗問題更是一個熱點話題,因此富人與窮人之間、領導與群眾之間、老板與員工之間的沖突情況被人們時時認識和感受著。對這三組群體間的沖突感知,答案的賦值為“沒有沖突”=1,“有點沖突”=2,“沖突較大”=3,“沖突很大”=4。將這三類沖突感知進行累加得到社會沖突感得分。從表l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社會沖突感比農(nóng)民工群體強。
2.客觀階層位置。我們用“個人的年毛收入,包括務農(nóng)、工資、獎金、養(yǎng)老金等各種收入”來測量,然后取其自然對數(shù),以避免極值對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整體而言,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比農(nóng)民工群體高。
3.主觀階層感知。我們選擇的參照點是工作的城市以及同等能力的人,測量題項為:“按最近一年的情況,在工作的城市,您的收入屬于哪個層次?”“在具備同等能力的人中,您的收入屬于哪個層次?”均按照“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層”五個等級分別賦值為l到5分,并作定距變量納入分析。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因我們調(diào)查對象有農(nóng)民工,因而在農(nóng)民工的參照點上多了“老家”這個層面,賦值和以上類似。
4.成就歸因。社會成就歸因依據(jù)關秉寅、黃毅志測量成就歸因的方法和劃分①,對其測量為“對一個人成功重要性的因素用1-10分內(nèi)打分”,并把能力與個人努力、受教育程度稱為內(nèi)在歸因,把背景關系、機遇和運氣歸為外在歸因。
除了以上變量,本文還納入了教育程度為控制變量。教育程度是定序變量,為方便比較,本文將其分為3個等級:初中及以下為初等,中專、技校、高中為中等,大專及以上為高等??梢钥闯觯鞘芯用袷芙逃潭却蟛糠痔幱诟叩入A段,而農(nóng)民工大部分是初等和中等。
四、數(shù)據(jù)分析
(一)社會沖突感的總體狀況
在表2,我們發(fā)現(xiàn),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群體對于貧富矛盾、干群矛盾、勞資矛盾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別,且均通過了卡方檢驗。首先,在對貧富矛盾的感知上,城市居民中18.6 %認為當前貧富間有嚴重沖突,25.7%認為沖突較大,兩者相加快接近城市居民的半數(shù);而農(nóng)民工群體認為貧富間有很大沖突的僅占10.0%,認為沖突較大的占22.3%,兩者相加接近農(nóng)民工群體的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兩類群體對于貧富間的沖突感知均較強,但農(nóng)民工群體的看法相對緩和點。其次,對于干群
表2 南京城市居民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知比較
注:城市居民N=363,農(nóng)民工N=436:括號前為頻數(shù),括號內(nèi)為百分比
①關秉寅、黃毅志:《臺灣社會民眾對成就歸因及分配政策之態(tài)度》,載張笠云、呂玉瑕、王甫昌《90年代的臺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diào)查研究系列二(上)》,中國臺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1997年版,第151-182頁。
感矛盾,兩類群體的沖突感知均沒有貧富之間那么強烈,但是群體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城市居民中有35.0%的人認為干群之間的沖突較大或很大,而農(nóng)民工群體則僅有23.3%,可以看出農(nóng)民工群體對此問題的看法依舊是較緩和。最后勞資矛盾上,相較前兩者,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對其的看法均不強烈,群體之間的差別也不是非常凸顯,認為勞資之間沖突較大或很大,城市居民占20.3%,農(nóng)民工群體占14.4%。
由此可見,第一,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nóng)民工群體,對于上述三類矛盾,從嚴重程度感知上來看,貧富之間是位居第一位的,這種主觀判斷更多應歸于近些年來貧富兩極分化的客觀現(xiàn)實;其次是干群之間,受腐敗問題的影響,以及媒體廣泛宣傳,干群關系也較緊張;相較前兩者,勞資之間的矛盾卻相對緩和,這還得益于國家對于勞動權益的保護力度的增大。第二,對于群體內(nèi)部而言,城市居民對這三類矛盾的嚴重沖突感知均比農(nóng)民工群體要強烈。
(二)回歸分析
表3分別報告了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的最小二乘法的回歸結果。模型Ⅰ是城市居民的社會沖突感影響因素,模型Ⅱ列出的是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影響因素。
客觀階層位置。收入僅在模型Ⅱ中通過了顯著檢驗,且回歸系數(shù)為負值,這表明收入僅對農(nóng)民工群體的社會沖突感有顯著影響,且收入越低,社會沖突感越高,而對城市居民的影響不大,假設1得到部分驗證??赡艿脑蚴牵鞘芯用竦氖杖氩町愐∮谪敭a(chǎn)差異,收入和財產(chǎn)有很大程度的不一致,而農(nóng)民工群體收入近似等同財產(chǎn),因而收入層面變異系數(shù)要比城市居民的大,內(nèi)部差異更明顯。農(nóng)民工群體中低收入者,在社會中更多處于戶籍身份與經(jīng)濟地位的“雙重弱勢”,因而在社會中有著較強烈的不公平感①,更不認可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沖突意識會更強。
表3 社會沖突感的回歸模型
注:(1)括號內(nèi)為穩(wěn)健標準誤;(2)*p<0.05,** p<0.01.***p<0.001。
①王毅杰、馮顯杰:《農(nóng)民工分配公平感的影響因素分析》,《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2期。
主觀階層感知。從模型I和模型Ⅱ的非標準回歸系數(shù)方向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nóng)民工,經(jīng)過比較獲得相對剝奪感越強,社會沖突意識越高。假設2得到了證實,這一點與學界相關研究一致,進而,我們更細致探討了不同群體局部比較的差異。在城市居民中,參照點是同等能力的人,而在農(nóng)民工群體中,參照點則是城市社會和老家。對此我們可以通過“相對剝奪感”的初衷關懷來分析,該概念關注更多的是群體關系結構而非簡單的心理感受。農(nóng)民工群體從鄉(xiāng)村流人城市,大部分“離土又離鄉(xiāng)”,老家和工作的城市成為其重要生活空間,高度的流動性、生活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性使得他們難以形成固定的比較對象,因而是廣泛意義上的老家和工作城市;城市居民,比較更多的是基于能力考慮,即使是同等能力的人,因職業(yè)層級分化,在市場機會中獲得的機會和利益不同,因而差距明顯。
合理性判斷??梢钥闯鰧τ趦深惾后w而言,人們的成功觀念也是影響社會沖突感的重要因素,在兩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檢驗,假設3得到驗證。當贊同“勤奮拼搏、教育能力等個人績效因素對取得成功很重要”時,這種成就歸因的績效主義傾向,能顯著降低居民的社會沖突感,相反,越將成就歸因于外部的關系背景以及機會運氣,社會沖突感越高。通過教育和個人努力這些自致因素獲得向上流動,毫無疑問是在每一個社會人的合理接受范圍內(nèi),而依靠關系背景獲得階層位置則不在合理容忍范圍度內(nèi),因而社會沖突感會相應增加。
表3顯示,性別僅在農(nóng)民工群體中通過了檢驗,表現(xiàn)為其他變量不變的話,男性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比女性高0.129;年齡對兩類群體均沒有顯著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僅對農(nóng)民工群體有影響,控制其他變量情況下,高等受教育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比受初等教育者高0.188,由此可見,在農(nóng)民工群體中教育更多發(fā)揮的是啟蒙作用??赡艿慕忉屖牵禾幱诟叩冉逃降霓r(nóng)民工,由于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對社會的矛盾沖突會有整體感知,也使得高等受教育者超越了狹隘的利己主義而對客觀社會現(xiàn)實持更大的批判性態(tài)度,更可能了解各階層之間的真實情況,沖突感更高;同時自我權益保護意識也會越強,對自己的勞動回報與勞動貢獻的討價議價能力也會相對較高,因而更有可能會意識到各階層之間所存在的沖突。另外,通過兩類群體的系數(shù)方向可以初步判斷,受教育程度與社會沖突感的關系并非是線性的,并非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沖突感越強,這點值得注意。
除此之外,從兩個模型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可以看出,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最高的是與同等能力的人收入比較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為0.198,表明影響城市居民的社會沖突感最重要的變量是與同等能力人比較后的相對剝奪感,其次是合理性判斷,內(nèi)因和外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非常接近,近似相等。而在農(nóng)民工群體中,不考慮控制變量,收入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在這些變量中最大,也即影響作用最大,第二重要的是與在工作城市的收入比較。據(jù)此可以判定:影響城市居民社會沖突感的更多是價值性因素,影響農(nóng)民工社會沖突感更多是物質(zhì)性因素。對此我們可以通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尋求解釋:農(nóng)民工經(jīng)濟水平相較城市居民更低,因而尋求的是物質(zhì)主義需求,會把經(jīng)濟和安全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而城市居民物質(zhì)生活相對豐足,物質(zhì)和經(jīng)濟發(fā)面的考慮更多讓位于非經(jīng)濟的考慮,尋求是公民權利、社會正義等,因此更多的是價值性需求。結論
基于2014年上半年南京市“城鄉(xiāng)居民社會狀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本文針對社會沖突感兩種研究思路,客觀的階級結構和主觀階層感知,并在此基礎上納入了新的因素,即“合理性”判斷,探討了三者對社會沖突感的影響,同時比較了城市居民和農(nóng)民工群體沖突感的差異,得出:
1.整體而言,城市居民的社會沖突感比農(nóng)民工的社會沖突感高。農(nóng)民工相比城市居民,從事的職業(yè)更多是技術要求較低、工作環(huán)境較差,其社會地位甚至比城市弱勢群體更低,社會福利狀況比較差,雖然處于社會弱勢地位,但是改革的深化使得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得他們能流入城市進行打工、做生意,對于他們而言生活是越過越好;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受限,他們本身對于社會的沖突狀況會缺乏整體感知。因此社會公平感相對較高,社會沖突感知更加緩和些。
2.客觀階級結構、主觀階層感知、合理性判斷對社會沖突感均有一定影響,但對各個群體作用有差異。首先,客觀階級結構僅對農(nóng)民工群體有顯著作用,且影響最大。其次,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通過比較獲得“相對剝奪感”對兩類群體均有影響,但參照點的選擇有很大不同。在城市居民中,更多的是同等能力人群,而農(nóng)民工群體則要與工作的城市以及老家的參照群體對比。最后,關于合理性判斷是兩類群體共同的影響因素,且達到共識,傾向于以自致因素去解釋利益差別的民眾更容易接受當前的社會秩序,認為社會階層間沖突相對較弱,而用先賦因素去解釋的,社會沖突感更高,但是對城市居民影響更大。
中國社會正處于急速轉(zhuǎn)型階段,社會矛盾凸顯,需要運用相應的社會管理對策以建設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首先,繼續(xù)營造人們通過合理的渠道致富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加大政府財政轉(zhuǎn)移支付力度,利用稅收、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工具進行社會調(diào)節(jié)和整合,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其次,在積極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yè)、工作環(huán)境的同時,倡導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敗觀,同時構建良性的向上流動機制,嚴厲打擊拉關系結幫派,凈化社會風氣,縮小因出生背景帶來的不平等。最后,針對性地關注不同群體的需求,對于農(nóng)民工群體而言,繼續(xù)增加就業(yè)機會,增強其社會融入力度,提高生活質(zhì)量;對于城市居民需要價值觀上的積極引導。遺憾的是,本文并沒有揭示出民眾對于“合理性”的判斷到何種程度,會促使民眾由過高的社會沖突感轉(zhuǎn)向嚴重的沖突行為,這在后續(xù)研究中有待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