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觀山種豬有限公司,杭州 311115)
良渚文化神徽豬首考
趙大川
(杭州大觀山種豬有限公司,杭州 311115)
(上接2015年第4期119頁)
2.4 “上為神人,下為獸”說
鄧淑蘋、劉方復、李學琴、汪遵國和張明華等的觀點基本一致認定:神徽圖像的上部為神人,下部為獸。劉方復在《良渚“神人獸面紋”析》寫道:獸面下部那極度彎曲的腿不是神人的,而是獸的。上部頭戴大羽冠的人形,應是巫師及酋長形象的寫實?!皩嶋H上是巫師騎于趴伏的神獸身上,雙手扶住獸頭兩側的正面造像,其含義是巫師以獸為通天坐騎,乘之往返于天地之間。”
根據仰韶文化出土龍虎蚌塑,洛陽西郭戰(zhàn)國墓出土“伏獸玉人”,并引葛洪《抱林子》《道娥·太上登真三嶠靈應經》有“虎蹺”的記述,認為獸為虎。
張明華則以草鞋山(M199∶1)、昝廟和反山(M17∶8)出土冠形器所刻圖像為證,認為它們是虎面紋玉符,并認為反山玉琮(M12∶98)、玉戚(也即鉞,M12∶100)和玉璜(M22∶20)等器物上的圖案,過去長期被稱為“神徽”的下部和“簡化神徽”都應是虎符紋。此外,良渚玉器中還有龍紋玉符、豬形玉符和鳥形玉符等。張明華再次指出良渚時期太湖地區(qū)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上海馬橋遺址等良渚文化遺址中也曾發(fā)現(xiàn)過虎的遺骸,說明良渚先民在日常生活中確有與虎的接觸,對虎必然留下強烈的印象。強調神徽下部的獸面圖案,從動物形態(tài)結構來看應該是虎。張氏最后對張光直教授的主張深表贊同,認為良渚神徽應是巫師御虎橋符。
自鄧淑蘋率先正確地把“神人”的下肢考證“實為下節(jié)的所謂‘獸面’的前肢”后,不久又有林巳奈夫和馬承源不約而同的結論,再經劉方復、汪遵國的全面詳細考釋,神人的下肢實為獸面的前肢是毋庸置疑的。張明華對有些學者的研究并不在點子上提出的批評是很中肯的。此外,又有人說神徽是鳥的神化。鳥,也即后世所稱的“屌”。其獸面之眼實兼為鳥卵或睪丸,是良渚先民以鳥為象征的男根崇拜的反應。還有人主張神徽體現(xiàn)的是女性崇拜,其“形象的主干是女神夾持雙乳,彰露陰部”,而獠牙暴露的獸口應是女神的“有牙陰戶”。
良渚文化神徽下部的神獸原型究是什么?以劉方復、汪遵國、張明華為代表的多數(shù)學者主張是虎;周南泉、蔣樂平、趙國華等認為是鳥;殷志強說是“似牛像豬”。陸建方則強調那“頭戴鳳字冠”者應是“天人”,他所乘的神獸“無疑是多種動物的形象組合”。鄧淑蘋率先注意到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認為其“眼瞼處與鼻梁上飾以多層皺褶,與裂口露齒的作風,都與良渚玉琮上的‘大眼面紋’非常相似?!瘪R承源則主張是龍。李學勤也認為如把紅山文化玉豬龍的臉部平面展開,與良渚文化獸面紋非常近似。
林華東先生以1994年曾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見到了1件良渚文化的豬形玉鉞冠飾。該玉豬呈縮頸拱背翹尾,軀體略顯肥胖,其正面和背面均精刻著基本相同的紋飾。豬龍的頭部位于如同耳狀的浮雕中,施刻上圓目,眸子外圍以數(shù)圈同心圓表示出豬的大型眼圈。其鼻子部位稍短,前突而略圓,闊嘴,且?guī)р惭馈I砩媳榭碳m結纏繞的卷云紋和短弧線等。臀部稍圓,外緣減薄,并有向上翹起的寬扁而方正的大尾部。玉豬通高2.7 cm、橫寬6.25 cm、厚0.75 cm。
林華東在其書中寫道:玉琮王、鉞王等玉器所刻完整的良渚文化“神徽”,是神人坐騎神獸的復合圖像。它表現(xiàn)的是良渚古國(即羽人國中頭戴羽冠的神祖騎坐在具有通天魔力的神獸豬龍之上,雙手夾持著神獸的往返巡視于天地之間的正面形象。它既可避兇驅邪,又可為民祈福禳災,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良渚文化先民頂禮膜拜的神像。林認為玉豬的原型應是野豬,它糅合了龍的成分,并進一步神化而成。
本文的立意很明確,良渚文化神徽上部為頭戴羽冠的神祖騎著下部通天力的神獸豬。筆者以一養(yǎng)豬人和良渚人的角度,舉證來詮釋觀點。
3.1 良渚文化神徽下部神獸原型是馴化的公豬
臺灣鄧淑蘋及大陸李學勤、林華東等專家都以良渚文化豬形玉鉞冠飾,與良渚文化同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對比,認為如果把紅山文化玉豬龍的臉部平面展開,活脫一幅良渚文化器面紋,從形似看,良渚神徽下部神器應是豬形。良渚文化神徽獸紋大口有二顆獠牙,被許多專家解讀為虎、豹、野豬,實際上應是家養(yǎng)公豬的形象,因公豬亦有二顆獠牙。
據1998年林華東《良渚文化研究》之“玉豬龍”(日本國立博物館藏),其吻部短與良渚文化神徽下部器紋非常相似,良渚文化“玉豬龍”其身部與7 000年的河姆渡“陶豬缽”和陶塑豬相比,明顯要短,“陶豬紋缽”豬吻較長,展示出野豬形態(tài)。按養(yǎng)豬學來論,良渚神徽之豬形吻短、溫順,較河姆渡陶豬紋缽更接近家豬。因此,良渚文化神徽豬首紋刻畫的豬獸形應是從河姆渡文化經過2 000年的馴化后的家豬公豬形態(tài)。
3.2 良渚先民生活在農本社會初期
從小范圍看,良渚文化遺址北至安溪。東至余杭超山南扒山、茅山一帶,西至余杭南湖,南至大觀山腳下官井頭。從茅山遺址出土的獨木舟的出土深度來看,5 000年前的良渚先民生活的范圍,是廣袤的平原,山丘和廣闊的水面。其時,西湖、臨平湖還未形成,杭州城區(qū)都還是杭州灣的一部分。
良渚先民生活的余杭南湖西部是連綿群山峻嶺的天目山脈,那里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遺址。筆者有過長期的知青生涯,南至西溪,北至安溪,東至臨平,西至苕溪北湖一帶,養(yǎng)魚巡蕩、搖船背纖,還有步行,熟知這片土地,并無大片崇山,野狼、狐貍時有發(fā)現(xiàn),作為大型貓科動物虎、豹則無法生存。良渚先民選擇這么一大片被水包圍著的低邱緩坡土地,既可有農耕、狩獵生存的條件,四周的水面也成了天然的屏障,老虎過不來,但豬天生會游泳,而極易馴化,現(xiàn)今還有捕捉野豬馴化作種豬,興辦野豬場的事例。豬成為良渚先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肉食來源,是良渚先民生存的環(huán)境、氣候特性必然。因此,良渚文化神徽以豬首為圖案。家豬從此有了生命的源泉,也有了傳宗接代、繁衍生息的力量。漢族祭祀豬頭放首位,也源于此。思維源于現(xiàn)實,因此,通天的法器,將家豬形象雕刻入神徽。良渚先民并非生活在有些專家所述“野生動物的天堂”,會有大量虎、豹,因為他們生活的范圍沒有大片的群山峻嶺。
良渚先民生活的地方沒有廣袤的草原可放牧牛羊,非游牧民族,不會以牛羊祭祀,也不會以牛、羊作為圖騰。
3.3 《山海經·東山經》傳遞的信息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我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y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渡胶=洝饭?8卷,分為《山經》、《海經》、《荒經》。記載了我國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產資源以及大量神異鬼怪的傳說?!渡浇洝芬运姆缴酱榫V,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化、宗教等?!逗=洝烦浀乩矸轿煌?,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
《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海外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4個部分;《海內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4個部分;《大荒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5個部分。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與眾不同。除《大荒經》以下5篇外,其方位展開順序不是習以為常的東、南、西、北,而是有餑常法的南、西、北、東。蒙文通曾經據此為論據之一指出,《山海經》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為首,后人也多襲其說。
《山海經》之“山經”,自南、西、北、東、中一一記述遠古神州諸山、一般先敘山之方位,次為礦產、動植物?!渡胶=洝|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均載有:“有獸焉,其狀如豚。”“豚”,即小豬,泛指豬。僅僅七字,卻傳遞給我們3 000年前的信息。一是瀏覽《山海經》之5篇山經,東山經、西山經、南山經均記載有豚,說明古代記載神州東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下游,包括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范圍,因是農本社會,農作為主,故多豬。西山指的是成都平原,也是農本社會,家豬也多。而北山為草原的游牧社會,故少豚。二是《山海經》之《山經》是戰(zhàn)國初年作品,約在公元前400年。距今已2 400多年,而距良渚文化時代約2 600年?!渡胶=洝ど浇洝穼懽鲃偤檬橇间疚幕嘟竦闹衅?。良渚文化神徽中的豬首紋飾源自家豬,2 400年后由《山海經·東山經》記載,再其記載后的2 600年,良渚文化的發(fā)祥地良渚出土了反山玉琮王。您不會想到坐落在良渚南的大觀山下竟然有農業(yè)部定點的國家級原種豬場——杭州市種豬試驗場。由杭州市種豬試驗場獨家贊助,鐫刻有良渚文化豬首神徽玉琮至今仍舊屹立高聳在那兒。
圖1-3是黃山著名養(yǎng)豬企業(yè)家,豬文化專家程小發(fā)先生提供的150 kg馴化野豬的側面、正面及頭角照片,對照良渚神徽,良渚神徽為豬首,一目了然。
圖1 公豬亦有獠牙
圖2 公豬正面,活脫良渚神徽
圖3 公豬頭角,獠牙張揚
這些都是大自然之使然,農耕社會的良渚人,從河姆渡文化進展以來已有2 000年,他們學會了養(yǎng)豬,豬是他們最常見的家畜。雜食的豬,為良渚人提供了蛋白質、脂肪。良渚人由衷感謝上天,將溫順的豬首形象雕刻進與上天相通的法器,如同河姆渡先民燒制陶塑豬、陶豬紋缽一樣,是很自然的事情。良渚文化神徽,應是豬首紋而不是豬龍紋,不能將良渚文化2 000年后人的思維強加于先人,而硬說是豬龍紋,良渚神徽找不到半點龍?zhí)赜械念^骨,身有鱗片的紋飾。
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