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燕萍
福建人多地少,糧食不足,自古就有“以海為田”的傳統(tǒng),靠海吃飯的人不在少數(shù)。這其中有一部分人,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踏上茫茫大海,在狂風大浪中穿梭,出國經(jīng)商。一來一回,雖然風險極大,但是利潤也頗高。加上福建海外交通的發(fā)達,在福建沿海,出國經(jīng)商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其中又有不少人因為各種原因留居海外。
福建僑聯(lián)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福建全省有海外華僑華人1580萬人(其中華僑230萬人),分布在188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78%的華僑是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閩籍華僑的起源,要追溯到北宋時期。
17世紀運載中國貨物和中國移民前往南洋的帆船。
早在北宋,就有大批福建商人前往高麗、交趾等鄰近國家。當時從福建下南洋,乘的是風帆船。這種船要依靠季候風向,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只好在當?shù)刈∠聛恚文暝倩貒?。漸漸的,就有人在海外長期居住下來,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當?shù)嘏藶槠?,生子繁衍,叫做“住蕃”。顯然,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華僑。
南宋時期,由于官府的差役科索,福建海船戶多有被迫“往海外不還”者。
1972年,文萊穆斯林公墓發(fā)現(xiàn)一塊南宋墓碑,上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1264年)男應、甲立”等字樣。這位宋代泉州判院蒲大人,我們雖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世,但他確確實實是移民到文萊的泉州人。這塊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海外中國僑民的墓碑,成為宋代福建人僑居海外的有力物證。
到了元代,海商留居海外不歸者越來越多。在元代文人的作品中,描寫海商妻子在家獨守空房的哀怨和表達思念異域親人情感的詩詞大量出現(xiàn),就是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特別是元代后期,福建沿海的商人因不堪封建統(tǒng)治者的壓迫和色目商人的排擠,紛紛到海外定居,謀求發(fā)展。這些人遍布東南亞,占城、真臘、暹羅、三佛齊、單馬令、爪哇等國都有許多福建人居住。
清政府簽署的華商護照。
據(jù)元代汪大淵撰寫的《島夷志略》記載,當時泉州對外交往已達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與爪哇之間有船舶通往,居住在爪哇的泉州人頗眾。該書還有泉州人往蘇祿等國的記載。
后來,明代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到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14個在南洋。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是從泉州出發(fā),當時有不少泉州人隨鄭和船隊往南洋,有的因病在那居住下來。
“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南洋華僑的人數(shù)已接近100萬人,其中居留海外的泉籍華僑估計已逾30萬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吳翠蓉介紹道。
這么多的福建華僑在南洋,都在做什么呢?
在晉江安海的李氏家譜中,記載了一位牛人。這人叫李公蘊,從小就跟他爹去了“交趾北江”,長大后當上了“黎朝殿前指揮使”。后來,黎朝朝廷動亂,李公蘊平定有功,被朝臣擁立為交趾王,改朝換代,開創(chuàng)了“李朝”。有意思的是,這李朝傳承了九世,就被陳朝取代了,而陳朝的開創(chuàng)者叫陳日煚,跟李公蘊還是老鄉(xiāng),都是從安海到交趾的福建華僑。
像李公蘊和陳日煚這樣在異國他鄉(xiāng)開創(chuàng)新朝代的閩僑,畢竟是在少數(shù),大部分福建人的選擇是從商。從古至今,這點沒怎么變。
元代的時候,福建華僑有的在當?shù)貜氖律虡I(yè)活動,有的從事各國間的居間貿(mào)易,還有的從事所在國與中國之間的海上貿(mào)易。在占城的港口,就有“土生唐人”從事招引外國商船的活動。
李公蘊,晉江安海人,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
近現(xiàn)代愛國僑領陳嘉庚。
而近現(xiàn)代如陳謙善、陳嘉庚、胡文虎、黃雙安等,都是閩籍華商中的佼佼者。2005年,《亞洲周刊》“國際華商500強”統(tǒng)計顯示,僅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四國,閩籍華商大企業(yè)就有85家,占比超過六分之一。其中,菲律賓、印尼華商前10名中,有6位祖籍福建。
福建人最常說的一句話,莫過于“愛拼才會贏”。在外的閩籍華僑的骨子里都有著“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的精神,流著與大海搏斗、征服大海的血液,那是一種拼勁,一種浪潮越大、越要乘舟破浪的決心。正是在這一精神的引領下,他們拼出了一條又一條的成功之路,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不僅沒有死去,反而迸發(fā)出越來越強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