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摘要:根據調察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認為無機化學學起來比較困難是由于記不住無機化合物化學方程式,因此學不好化學,而且中學教師也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導學生書寫無機化合物化學方程式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依然記不住,而且很多學生都是機械的死記硬背,無法運用化學方程式實際解決問題,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應當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咳喲幫助學生有效地記憶無機化合物化學方程式。本文主要圍繞此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中學生 無機化合物 化學方程式 策略
1、強化學習動機
比如我們在學習運用化學方程式進行相關的無機計算,我們可以先給學生一些較為容易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提高學生學習無機化學方程式的信心,然后再將難度適當的提升,引導學生書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依靠的是自己頭腦中分散的知識點,因此教師應當加強記憶訓練,幫助學生將知識點系統化,更好地掌握書寫化學方程式及記憶。
2、抓住學科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化學興趣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該學科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化學實驗輔助.因此,我們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實驗教學。由于,中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因此,好奇心及學習興趣起初都較高,但隨著后期學習發(fā)現很多知識點如:化學方程式比較困難乏味,但化學實驗卻往往是比較有意思,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化學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將化學方程式教學與實驗結合在一起。我們在做無機化學實驗時,教師先進行介紹實驗儀器及實驗藥品,實驗藥品以化學式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氧化銅;硫酸銅CuS04。老師一邊講解藥品的化學性質一邊將表達式寫出來,這種在實驗中完成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不僅學生學習興趣高,而且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1]。
3、突出學生地位
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確保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計劃。沒喲個化學方程式都可以代表這一項實驗,因此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步驟、計算推到方程式、記錄數據、分析結果才能夠徹底掌握化學方程式。例如:我們在學習S02時,首先要掌握該物質的相關化學性質,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然而這個方程式是不符合實際的,教師不需要立即指出錯誤,而是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試驗完成后會發(fā)現產物是而不是。最后,指導學生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這種讓學生實際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4、依據實驗現象
(1)磷和氧氣反應,這個實驗的現象是產生大量的白煙,白煙是五氧化二磷,學生就可以知道磷和氧氣反應后的產物是一種白煙,而白煙是五氧化二磷,這樣反應物和產物就記住了,在進行配平。
(2)硫和氧氣反應,這個實驗的現象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硫,那么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硫,這樣學生記記住了現象,又同時記住了反應物和產物。
(3)鐵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實驗現象是鐵的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溶液變?yōu)榱藴\綠色。紅色的物質是銅,淺綠色的溶液是硫酸亞鐵,這樣產物就記住了。當然這個反應,用置換反應來記憶也是很簡單的。
(4)電解水的反應:可以連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個化學方程式進行配平的記憶,反應物都是配2,通過電解水的實驗現象,兩只試管產生兩種氣體,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是2:1,那么產物就是氫氣和氧氣,化學計量數比也是2:1。
5、據共同特點進行記憶
(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有三個:首先記住反應物的化學式,過氧化氫(H202),高錳酸鉀(KMn04),氯酸鉀(KC103),這個三個化學方程式的共同特別,都是分解反應,反應物都配2,都要制出氧氣。那么從第一個開始,H202中加入催化劑二氧化錳開始反應,那么H202和準長得像呢?H20,那么第—個產物就是水,這個反應要制什么呢?制02,于是產物就都寫出來,同時反應物已經配
(2)分解反應,后面就很好配平了。第二個利用KC103制氧氣,條件是加入二氧化錳并加熱,產物的記憶方法,把“KCI/03”分成兩部分,前一半變成氯化鉀,后一半變成了02,再根據已經配平的反應物就可以配平了。第三個,高錳酸鉀制氧氣,讓學生讀出化學式,KMn04,那么請同學們記住KMn04(按字母讀)加熱后分解出K2Mn04,那么這個反應為什么沒有加二氧化錳呢?因為它自己產生了二氧化錳,最后制出氧氣,這樣產物就都出來了。
總結:
艾賓浩斯發(fā)現人的記憶及遺忘都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的,中學生往往記的快,遺忘的也快,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的記憶無機化學方程式,然后在不斷地加強鞏固,避免遺忘。
參考文獻:
[1]徐丹悅,高中化學與大學無機化學知識銜接方式[J].化學教育,2009,07:23-25.
[2]楊水金.新課改前后高中化學教材有關無機化學部分知識[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2,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