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艷
摘要:小學階段有著與其他階段截然不同的意義,學生各方面的基礎奠定都需要依靠這一階段的教學去達成,口語基礎的奠定亦是如此。為此教師必須要懂得把握時機,在這一階段做好朗讀教學,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朗讀學習與練習得到提升,進而成為會表達且善于表達的人,為此文中將展開針對性討論,作為教學改革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教學 語文教學 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知識的趣味性與學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新知識點的趣味性越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會越好。但是,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手段單一,因此,學生非常容易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這不利于教師有效地開展后續(xù)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充分關注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理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并體會表達效果。學生能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缺陷,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從而達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1.2符合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整體要求
在當前的教育發(fā)展趨勢下,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給傳統(tǒng)教學形式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契機,素質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為了跟隨教育形式發(fā)展的主流趨勢,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勢在必行。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逐漸暴露出了較多的不和諧因素,如應試教育觀念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實現(xiàn)自主學習,思維能力也受到了較大的局限,這顯然不符合當前教育的主流趨勢。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頸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這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符合當前教育發(fā)展的整體要求。
2、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2.1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朗讀興趣
如果想要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應當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片、視頻或者音樂來烘托課文的內容,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課文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學習贊頌竹子的高尚品質的課文時,教師可播放與竹子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竹子的特性,理解其所代表的高尚品質,與作者想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在小學朗讀教學中有一種常用的方法一一范讀,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但語氣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范讀。范讀有一個很好的作用,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情緒帶入到文章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感受,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使之在聽的過程中受到啟示,不自覺地模仿教師朗讀的語氣,從而提高朗讀能力。另外,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huán)境都不同,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水平和情感表達方式電有所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出現(xiàn)在朗讀過程中。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地完善朗讀形式來應對學生的這種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讀好書。例如,有些文章中人物較多,可以在學生全面了解人物之后分角色排練演講課本內容;對于一些比較抒情的散文作品,可以通過配音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朗讀的感覺,以多媒體的形式增加朗讀的興趣;關于感情比較復雜的文章,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讀,比如歡快地讀,詼諧地讀,輕松地讀,沉重地讀……最后,經過不同方式的朗讀之后,教師進行客觀的評價。
2.2多方法豐富學生朗讀訓練
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需要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書面文字變成口頭語言,用聲音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想法。例如,學習《病房里的故事》這一課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文章的感情線,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受人性的善良,真摯的情誼,以及愛和希望對于生命的作用。這樣更能夠使學生體會到課文更深層次的情感,激起心中的波瀾。
2.3擺脫朗讀學習與訓練的局限
當前在許多人的觀念當中,朗讀都是課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是非常正式的過程,但實質上這種思想是對朗讀訓練影響最大的負而要素。朗讀并不應當局限在校內,局限在活動中,可以是我們隨時想到便念出的濤句,可以是一種完全滲透進生活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掛念顯然是更加有力的。所以教師不應當用時間、空間、場合等條件去限制朗讀的訓練與表達,而是要給學生傳遞積極表達的意識,讓學生不要再局限于朗讀的時間、地點等刻板的前提,而是在課上課下都可以合理地進行朗讀練習,也可以參與到朗讀競賽活動中。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教師應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在信息平臺上組建起朗讀討論小組,讓學生可以隨時將自己的朗讀作品發(fā)送到小組當中表現(xiàn)自我,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線上的朗讀競賽,展示聲音的魅力,這是正面的引導思想,也是有利的引導方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重視,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朗讀能力培養(yǎng)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澤林,汪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3(4):103 - 104.
[2]薛海蓮.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4(4):46-47.
[3]王紅霞.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