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一朝之興,緣于治國者的仁德、策略,但更取決于當時的天下大勢。一朝之滅,也是如此。
大理末年,即是一例。
大理之滅,并非君臣內(nèi)訌,也非內(nèi)政紊亂,更非三十七部叛亂。更多的,則取決于當時天下大勢。換言之,天下大勢,將合于一。
此時,北方草原,蒙古崛起,如日中天。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快馬彎刀之下,歐亞大陸,烽煙彌漫,鼙鼓聲聲,所有國家,都戰(zhàn)戰(zhàn)惶惶,拜倒在蒙古健兒鐵蹄下,包括百戰(zhàn)無敵的大金國,包括鋼刀快馬的西夏人。
大理,也在所難免。
一部大理史,長達三百五十年。三百五十年里,這兒少的是鼙鼓,多的是山歌;少的是鐵血,多的是柔情;少的是烽煙,多的是歡笑。
人們的心中,似乎認為,這兒過于溫柔。
歷史的記憶里,這兒似乎多的是溫文爾雅。
1244年,蒙古人鐵蹄如雨,直奔大理時,第一次,這些草原健兒領(lǐng)教了蒼山洱海間男人們的刀劍,也認識了什么是鐵血,什么是柔情中的俠骨,什么是慷慨激昂。
這是大理的一部悲壯史,也是大理的鐵血史。大理,在這種血色殘陽中,悲壯地落幕,讓人感慨,讓人嘆惋,也讓人熱血沸騰。
也是在這時,大理國的鐵血漢子高泰祥和他的勇士們,被定格在歷史深處,成為一座大理的紀念碑。
1
可以說,攻取大理,在成吉思汗時,就已進入歷史日程,太祖“南征大理,至鐵橋石門關(guān),遇角瑞獸而還”。這當然是蒙古人退兵的一個冠冕的借口:大隊蒙古士兵南來,不可能因為一只野獸退兵:成吉思汗無往不利的長劍,也不可能因此收回。其收兵之因,一則因山川險惡,不適于馬戰(zhàn),蒙古人一人雙馬,縱橫歐亞平原,鮮逢敵手,一旦進入大山高川,就有些抓瞎。另外,中原未靖,后顧堪憂。
大理,也因此躲過一劫。
1244年,窩闊臺稱汗,此時,二征大理,又成為蒙古人議論的話題。
窩闊臺滅大理,最終目的,是劍指南宋,即史書所言“至是已滅金,圖宋”。本來,蒙古人是畏于高山險阻,以及大理人的刀劍的,準備先出兵四川,占領(lǐng)重慶,然后取水道,飛流直下,殺奔臨安,把南宋的小朝廷給端了。
可是,這招不行。
蒙古人一路金鼓震天,彎刀映日,到了四川,碰得滿地找牙,因為,他們遇著自己成軍以后最大的克星余玢,大蒙古軍在余玢的釣魚城下,難以越雷池一步。以后,直到宋亡,直到守軍投降,他們才進入重慶府。
此路不通,怎么辦?
窩闊臺汗捋著胡須,思索良久,一指大理,圣心獨裁,“由吐蕃出大理”。
這次,蒙古軍勢在必得,出軍二十萬,這,在蒙古史上屬于傳奇。蒙古士兵善戰(zhàn),更善于馬戰(zhàn),因此有“蒙古兵滿一萬,天下無敵”之說??梢?,這次窩闊臺汗出了血本,他的目的,不只是大理,而是滅掉大理后,馬不停蹄,從大理直附南宋后背。一個在山溫水軟的江南將骨頭都泡得酥軟的小朝廷,已危在旦夕。當時,“蜀人大恐”,南宋元首的小心臟更是跳得咚咚的,險些出了腔子。
大蒙古可汗認為,大理完了,地圖上,從此多一塊自己的領(lǐng)土。
南宋人也認為,大理完了,自己背后的軟猬甲沒了,下來,大蒙古人一個鐵砂掌,自己將吐血斃命。
可是,歷史來了個驚天大逆轉(zhuǎn),讓他們睜大了眼睛,震駭不已。
大蒙古軍鐵甲如水,兵出靈關(guān),在今日麗江九禾一帶,他們第一次見識了大理軍隊。他們鐵甲明亮,大理軍隊盔甲映日;他們號角長鳴,大理軍隊鼙鼓震天。一支是新起的百戰(zhàn)之軍,一支是守土為國的軍隊。兩軍主帥,長劍一指,雙方健兒,來往廝殺。
這是一場鐵血的對陣!
這是一場毅力的廝殺。
至于結(jié)果,史書言,大理軍隊統(tǒng)帥高禾,“迎戰(zhàn)敗死”,蒙古軍隊,因“窩闊臺汗卒,兵還”。這幾句話語焉不詳。這次,大理應當說受到極其慘重的損失,他們主帥沖鋒陷陣,最終戰(zhàn)死,同時戰(zhàn)死的還有高福善、高明勝、高明祥等將領(lǐng)。尤其高禾,又名高和,和高泰祥是兄弟,史書言:“國事皆決于高祥、高和兄弟?!币粋€位高權(quán)重的人,戰(zhàn)場上,一往無前,以身殉國,是當時和后世少見的。
他們是勝利者,因為,他們達到了阻敵國門的目的。
蒙古人退卻了,旗鼓黯啞,回到草原。
他們退卻,固然有窩闊臺汗猝死的原因,但是,沒有攻下一寸地方,也是不容辯駁的事實。否則,他們不會不駐軍,做為再一次進軍的橋頭堡。另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古代行軍常規(guī),君命尚且不受,何況國君離世。如果順手,是無須乎退軍的。他們退軍,說明這次他們也傷亡慘重。
還有一事,也說明他們敗得很慘。
八年之后,再攻大理,蒙古軍隊不再采用一路進軍主力決戰(zhàn)的策略,而是采用三路分進奇兵突襲的辦法。這說明,九禾之戰(zhàn),讓他們接受了教訓。教訓,是以血為代價換取的。
蒙古人退軍,大理又一次度過一劫,吁了口氣。
更吁了一口氣的,是娘娘氣沉重的南宋,他們幾乎要喜出望外了。對于大理,南宋一直以老大自居,對其以蠻夷視之,現(xiàn)在,這個蠻夷之國,竟救了自己一命,實在是感激不盡。
于是,這位老大第一次彎下腰,“遣使祭禾,以其御元也”,祭奠高禾,因為他幫助他們抵御了蒙古人的進攻。
大理國能度過危難,憑的是鐵血,是刀劍長槍。而南宋,則靠的是僥幸。
憑一役之力,讓蒙古人鎩羽而歸,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九禾之戰(zhàn)可以和后來的釣魚城之戰(zhàn)前后輝映,作為經(jīng)典戰(zhàn)例??上?,元朝混一天下,“大理國傳寥寥,無可表見。”
這,是歷史的不公。
這,也是歷史的損失。
2
八年之后,即1252年,由窩闊臺汗之死引起的蒙古內(nèi)部紛爭,終于走向定局,蒙哥汗登基。這時,一代英主忽必烈也隨之走上了歷史舞臺。
忽必烈,史書評之,“允文允武,與其祖可比肩”,換言之,就是和成吉思汗前后輝映。此時,他不是汗,可是蒙哥的親弟弟,很得蒙哥的信任。滅大理,又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乃命太弟忽必烈專征”。
忽必烈終于得以登臺亮劍,大顯身手。
忽必烈此人,雖出身草原,側(cè)身于金戈鐵馬之間,可是,他顯然要高于其他征戰(zhàn)殺伐的武夫,甚至高于他的哥哥蒙哥汗。他此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李世民為偶像,設(shè)置自己的府第,大量招收人才,從而發(fā)現(xiàn)了姚樞、劉秉忠、張文謙一批漢族讀書人。
這些人,有點秦王府十八學士的樣子。
他們夜則出謀劃策,替忽必烈運籌帷幄;晝則并馬而馳,奔走疆場。
他們讓忽必烈眼界大開,雄心大張。
元憲宗二年,忽必烈?guī)е奈奈涑紝?,馬隊如水,向大理奔來。在大理,他將自己的治國理念,開始付諸行動。
此次,蒙古軍出兵達十萬之多。
鑒于上次九禾之戰(zhàn)的失利,忽必烈心存二乎,準備派玉律術(shù)、王君侯、王鑒三人為使,去勸降大理,以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使者未發(fā),被姚樞擋住了。姚樞告訴他,不打必須先打,打是為了不打,此時,應先戰(zhàn)再派使者。
忽必烈點頭,大悟。
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其前提一定要兵鋒甚銳,給對方一擊悶棍,讓對方患上腦震蕩,然后,才坐下來乖乖談判。否則,一切免談。
忽必烈親自點將兀良哈臺為主將,總督軍事。
此時,蒙古大軍中,兀良哈臺算得一等大將。
蒙古軍到元憲宗蒙哥時,成吉思汗手下“四杰”“四狗”著名八將,只剩下速不臺一人,此時已七十多,年老體衰,上不了馬拉不了弓了。此時,新一茬將領(lǐng),正在戰(zhàn)場上如新礪之劍,其鋒無比。其中的兀良哈臺,則是這柄利劍的鋒刃,無往不勝。他是名將速不臺的兒子,從小隨父征戰(zhàn),下太真,征欽察等,整個歐洲,幾乎成了他的遛馬場。
為達到必勝的結(jié)果,忽必烈仍不放心。
他找到吐蕃薩迦派首領(lǐng)八思巴協(xié)商,十萬大兵,直接進入八思巴掌管的川西地區(qū),駐軍忒剌,即今天的松潘,取高屋建瓴之勢,直附大理之背。
忽必烈并未像前次那樣,單兵直進,和大理軍展開主力野戰(zhàn)。九禾之戰(zhàn)的教訓太大了,忽必烈不愿再進行這種兩敗俱傷的戰(zhàn)爭。這次,他要用巧勁,在大理人軟肋上下刀。辦法很簡單,三路偷襲,避實擊虛。
尤其后一招,是險招,打中了大理的命門。
大理武士雖善戰(zhàn),大理君臣雖萬眾一心,可是,在這一招面前必敗無疑。因為,這一招明顯針對大理國情而言。大理國少兵,這一點是無法彌補的,如果蒙古軍仍一路單進,大理可以以傾國之兵,與之決一死戰(zhàn),勝敗之數(shù),仍難預料。這就如洪水破堤,破一處,有限的人手是可以堵住的,如果破上十處八處,這一點人力就手忙腳亂,遠遠不夠了。
此時蒙古已滅金,合并吐蕃,西北盡入掌握,兵鋒遍及歐亞,版圖也隨之擴張到歐亞,以如此人力、物力和兵力,以泰山壓頂之勢,直擊而來,大理欲保全,十分艱難。
最可氣的是南宋,一批庸臣競飲著美酒,聽著琵琶,對大理的興亡不聞不問。他們?nèi)煌舜酵鳊X寒的道理,也忘了保大理就是保家鄉(xiāng)的道理。
他們不知道,大理是自己最后一道防線。
他們之所以在最近幾年中,仍文恬武嬉,仍渾渾噩噩不聞鼙鼓之聲,就是因為大理九禾之戰(zhàn),給他們贏得一絲回光返照的機會。
這個機會,讓他們陷入更瘋狂的享樂中。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們在歌舞中,在虛擬的金戈鐵馬聲中,醉生夢死。另一個地方,正在鐵血奮戰(zhàn),正在為一個三百年的王朝做最后一搏。
兩個王朝都將滅亡,這是歷史的趨勢。
南宋滅得恥辱。
大理,滅得悲壯。
3
蒙古軍進攻大理,分東、西、中三路。三路大軍三個方向,兵鋒直指大理首都羊苴咩城(現(xiàn)大理城)。東路軍,由“諸王沙合,也只烈都”率領(lǐng),由川西平原,進入大理的建昌、會川;“大將兀良哈臺率西道兵由晏當”一路進擊。
中路為主力,由忽必烈統(tǒng)率。
兀良哈臺不愧百戰(zhàn)名將,兵鋒無敵,一路直進,由羅當南下,旌旗如云,馬蹄如雨,往川西,直擊迪慶,飛舟徑渡金沙江。如此戰(zhàn)績,顯然是避實擊虛之效。大理君臣一旦醒悟,堅決抵抗,他的進展就遲緩下來。
尤其在三賧(今麗江)石鼓,大理人筑一城寨,名“空和寨”,給了兀良哈臺以很大的遲滯。
空和寨地當險隘,依山而守,壘石為城。寨中守軍,已做好充分準備,面對蒙古軍進攻,矢石如雨。蒙古軍進入山地,不比平原,騎兵唯有棄馬步戰(zhàn),棄長用短,第一次嘗到了一個小寨的威力。無數(shù)蒙古敢死之士,在大理武士的刀劍弓矛之下,紛紛倒地。
七日,整整七日,蒙古軍在空和寨,寸步難行。
這對兀良哈臺而言,是一種不幸,也是一種幸運。因為,七天,大理竟然無一兵來援。
這與大理高層決策有關(guān)。
大理領(lǐng)導層認為,蒙古人必由北向南來攻,于是,將第一道戰(zhàn)線設(shè)于北方重鎮(zhèn)會川,派大將高通帶兵鎮(zhèn)守,以期在此給蒙古人來一次九禾之戰(zhàn)的翻版。
大概怕高通擋不住,大理相國高泰祥,親率主力駐兵金沙江南岸,以做對敵人半渡攻擊之勢。
誰知,蒙古人避實擊虛,未從北往南,而是由西北奮兵直擊大理背部。大理兵力,如此一來,全部置于閑散之地,數(shù)月之中,不見蒙古兵。
而西北一方,已烽火照天,鼓角爭鳴。
七天之后,空和寨破。
這次戰(zhàn)爭,是極端悲壯的?!捌渲鲗⒊觥保蛇@位主將的侄兒卻堅決不降,帶著部下士兵,奮起抵抗,精疲力竭之后,被“攻拔殺之”。
空和寨,應當不朽。
這位主將的侄子,也應不朽,惜乎其姓名不存。
空和寨被攻下,大理重鎮(zhèn)三賧,已無險可守,旦夕而下。
中路軍在忽必烈?guī)ьI(lǐng)下,將游擊奔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幾乎未逢對手。其軍首先攻下滿陀城(今瀘定),為了輕裝前進,達到突然襲擊效果,竟“留輜重”,將糧食用品全部放棄,單兵直進,充分發(fā)揮蒙古兵的強勢——快速行軍。
輕裝的蒙古人,徑渡大渡河,“又經(jīng)行山谷二千里至金沙江”。“二千里”中,數(shù)萬騎兵,數(shù)萬匹馬,蹄聲如鼓,震動山谷。
這種戰(zhàn)法出乎大理武士意料,因此,蒙古人一路暢通無阻,這是一種冒險,也是一種成功突擊?!岸Ю铩鄙焦?,竟沒有一處堵截。如果大理戰(zhàn)士埋伏于山谷深處,突然襲擊,未來的忽必烈大汗,不成亡靈,也會成為俘虜。
“二千里”長途行軍,金沙江就在眼前。
渡江,是迫在眉睫的事。此時,屯兵江邊,無異于暴露自己,屆時,大理軍在江邊阻擊,中路軍的戰(zhàn)略意圖將成為泡沫。
大元未來可汗靈機一動,帶著士兵,“乘革囊及械以渡”,也就是后來人常說的“元跨革囊”。數(shù)萬蒙古兵,脫離險地,和西路軍兀良哈臺會于三賧。
另一路大軍,在沙合、也只烈都率領(lǐng)下,進入會川,大理大將高通帶兵退守姚州,建立堅固的防線。在這兒,蒙古軍難以越雷池一步,金鼓不震,號角難鳴。
東路軍屯于堅城之下,徒喚奈何。
4
三賧距羊苴咩城,騎兵奔馳,不及兩天。如此以來,羊苴咩城直接暴露在大蒙古軍的攻擊之下。大理軍駐扎在金沙江的主力,在相國高泰祥帶領(lǐng)下,直奔京城。防守京都腹心,此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忽必烈所希望的。
他認為,給大理的心理震懾,已經(jīng)差不多了,現(xiàn)在,應當是招降的時候了。忽必烈讓沙合送信,東路軍扔下姚州,來三賧會合。
沙合讓高通幾乎揍出了腦震蕩,一聽讓撤兵,高興得嘎嘎直樂,馬上帶著東路軍馬蹄如飛,向三賧而去。
十萬大軍,會于三賧,“十二月丙辰,軍薄大理城”。蒙古大軍兵戈映日,鐵甲如水,號角在蒼山洱海問如雷響起。三百余年未見兵戈的羊苴咩城,一時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覺得嚇唬得差不多了,忽必烈下令,派出三位侍臣,即玉律術(shù)、王君侯、王鑒,讓其入城,勸大理君臣獻城投降,以免玉石俱焚。
蒙古軍出,有一條既定規(guī)律,該城自動投降,寸草不傷;若一旦抵抗,城下之日,身高在車輪以上的男子全部殺掉,女子和手工藝者,全部歸軍中所有。
面對蒙古使節(jié)的招降,大理人都望著高泰祥。
大理三百年,國君是段氏家族,可權(quán)力卻歸高家世襲。此時大理國君,為二十二代君主段興智,相國則是高泰祥,即史書所言,“大理國君段興智微弱,國事皆決于相高泰祥”。其實,大理國君一直沒強大過,國事一直處于高氏相國之手。
這次,國君與國相意見高度一致,拒絕投降,認為投降不是純爺們兒干的事。
其次,高泰祥還做了一件事,吩咐斬殺三使。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古訓,做為文化之邦的大理,不可能不知道。當然,面對這項決定,也一定會有人起來反對的,因為,大理處事一般都很溫情,很有人情味的。他們與三十七部之戰(zhàn)就是一例,打勝之后,不是采取滅絕人性的殺戮,而是談判,訂立盟約。內(nèi)部奪權(quán),也是敗者退出,就此放手,絕不痛下殺手。
因此,大理無中原立國的血腥味。
有時,我閱讀有關(guān)大理國的書籍,總是禁不住想象,蒼山洱海之間,究竟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他們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們究竟接受中原文化沒有。無疑的,他們是借鑒了,但是是過濾性地借鑒:他們接受其中的溫文爾雅,其中的清風明月;而其中的陰毒、殺戮,斧光燭影和牽機藥,則顯然被過濾掉了。
這,是大理人留下的可貴的東西。
很多仇恨,憑鐵血解決,只會越來越深;靠談判,靠仁義,才會煙消云散。
可是,在大理即將走向毀滅時,卻出現(xiàn)了一場有違人性的流血事件。
高泰祥這個人,我一直懷有好感,覺得這個人是不能以一般權(quán)臣看待的。他任相國時,“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和他幾乎同時,南宋也有一個權(quán)臣賈似道,除了斗蛐蛐玩美女之外,一無是處,最后將南宋殘山剩水,葬送在一片蛐蛐聲中,自己也一命嗚呼,才算完事。同樣權(quán)臣,一個是國家的驕傲,一個是時代的恥辱。
至于殺戮蒙古使者,有人說殘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細論起來,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三位使者進城,就將高泰祥推上了兩難境地,要么投降,要么殺使。
投降,高泰祥一揮手,拒絕了。
下來,只有一條路,抵抗。
要讓三百年無戰(zhàn)事的大理臣民站起來,進行一場殊死抵抗,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三百年間不聞鼙鼓,三百年和平,讓百姓斗志全消。南唐后主李煜詞中曾言:“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闕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彼氖旰推剑茏屇咸茟?zhàn)斗力盡失,何況大理和平三百年。更何況另一方簡直是“東方不敗”,他們的彎刀,是那個時代最鋒利的,最無堅不摧的。
此時,大理人最需要的是一種意志,一種萬眾一心的意念。
斬使,就是高泰祥表決心的時候。
此時,他稍一猶豫,軍心就會渙散,人心會成一盤散沙。他放回三使,在別人看來,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后路,留一條將來向蒙古投降的路。他人會想,這老高,自己留著后路,我們?yōu)槭裁雌疵?/p>
他斬使,就是要向軍民顯示:我,高泰祥,徹底斬斷了投降的后路,將和大蒙古軍決一死戰(zhàn)!
大理軍心,因此才得以穩(wěn)固。
一場守城阻擊戰(zhàn),也因此得以展開,羊苴咩城被攻陷,讓蒙古健兒付出沉重代價。后來,南宋的臨安恰恰相反,元人號角一響,宋朝太后謝道清忙簽字畫押,將降書送到元人手里。以至于多年后,南宋宮廷詩人汪元亮回憶往事,仍無限唏噓地道:“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p>
兩者相比,羊苴咩城就顯得陽剛性十足,而臨安,則多了幾分陰柔。
忽必烈派出使節(jié),長時間不見回信,猜測道:“我使不出,計必死矣!”
于是,蒙古人開始攻堅。
5
大理城攻堅,沒有像忽必烈想象的那么容易。相反,十分艱難。一座三百年古城,竟然擋住了百戰(zhàn)雄兵的馬蹄。一時,忽必烈望著城上旗幟,城下戰(zhàn)兒,陷入苦悶之中。
他在積極想法兒從困局中突圍。
他的謀士們,將眼光瞅準了點蒼山,眼睛登時一亮,向他獻上一計。忽必烈一聽,大聲叫好,馬上回營,組織了一支敢死隊,命令暗地出發(fā),不得讓人知道。這支敢死隊放棄他們百戰(zhàn)坐騎,背上彎刀,在夜晚出發(fā)了。整個蒙古軍營,除了忽必烈,還有他的參謀們,其余人沒有誰知道他們?nèi)チ四膬骸?/p>
他們?nèi)チ它c蒼山西坡,在此集合,開始翻越高高的點蒼山。
毋庸諱言,大理戰(zhàn)士雖猛,將領(lǐng)抗擊敵人意志雖強,可是,論及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他們則始終落后于蒙古人。三百年的安寧,已經(jīng)讓他們?nèi)狈δ欠N應變能力。蒙古人則相反,從成吉思汗起兵伊始,直到用兵大理,已在戰(zhàn)場上摸爬滾打了五十余年,中西戰(zhàn)法,了然于胸。
在戰(zhàn)法靈活度上,大理人甚至不如宋人。
因為,宋人建國之后,始終處于與金對峙中。
大理士兵能挫敗蒙古兵,全憑血氣之勇。蒙古人一旦用謀,大理統(tǒng)帥就落了下風,這次亦如此。蒙古別動隊的目的,就是翻越點蒼山,從背后直搗羊苴咩城。如果大理將軍們稍有警覺,在山上伏一支隊伍,突擊隊必將有去無回。
可惜,他們沒有!大理統(tǒng)帥甚至未做此想。
蒙古突擊隊來自北方大草原,對這種山地,十分不適應。再加上當時是十二月,大雪覆蓋著點蒼山,更是讓他們吃盡苦頭。一路上,突擊隊凍死,或被雪掩埋的,幾達十之七八??墒?,他們的戰(zhàn)略目的達到了,他們翻越過點蒼山,藏身山頭,俯視城內(nèi)。
蒙古軍能橫行歐亞,如此健兒,實是當之無愧。
突擊隊在山上隱蔽組織,整頓一番,突然旗幟招展,鼓角震天,由山頂直沖而下,轉(zhuǎn)眼之間,突入城中。前面,蒙古攻城大軍一見,威勢大振,吼聲大作,爬梯而上。一座古城,一眨眼間陷落了。
其間,城中也試圖出城迎戰(zhàn),可“屢戰(zhàn)不勝”。高泰祥派出使者,向三十七部招兵。三十七部,過去與大理中央關(guān)系極不和諧,可那是內(nèi)部矛盾,“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他們馬上組織聯(lián)軍,趕向羊苴咩城??上В诿晒跑姀澋肚?,三十七部勢力畢竟有限,“有來援者,皆為元兵阻敗”,一一丟盔棄甲而走。
羊苴咩城,成為一座孤危之城。
城破,是早晚的事。蒙古人奇兵突襲,只是加快了城破的時間而已。
羊苴咩城,讓大蒙古健兒吃盡了苦頭,丟盡了面子,也耗盡了人力。按照慣例,蒙古兵將進行屠城,對待羊苴咩城,如對待花剌子模,以及其它一切抵抗城市一樣。可是,忽必烈沒有這樣做。
蒙古軍進城,羊苴咩城“人民安堵,如無兵者”。這在蒙古征戰(zhàn)史上,是一個奇跡,也是大理人的幸運。以后,忽必烈登基,攻下臨安,亦如此例。
其中,文臣姚樞、劉秉忠和張文謙出力不少。
攻打羊苴咩城之先,在一次酒會上,大家酒意正隆時,蒙古軍將領(lǐng)一個個握拳大吼,提出要求,如果打下羊苴咩城,一定要縱情洗劫一番。這是蒙古慣例,也是激勵軍心的一種得力措施,忽必烈微笑飲酒,沒有反對。姚樞聽了,捋著胡須一笑,對大家講起一個故事來。
蒙古人愛聽故事,尤其愛聽漢人講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原是漢人的強項。
大家一聽,都忙靜了下來。
姚樞講的,是宋朝名將曹彬滅南唐的事。曹彬帶著大軍,打敗南唐軍隊,趁勢圍攻南唐國都金陵。就在即將攻下金陵的前夜,曹彬病倒了。大將們知道后,紛紛趕來探病,見曹彬坐在那兒,正慢條斯理地飲茶。大家不解地說:“將軍,你沒病啊?”曹彬長嘆一聲,告訴他們,自己有病,不是身體的病,是心病。在大家一再詢問下,曹彬才道出實情,百姓望治,南北一統(tǒng)乃大勢所趨??墒?,自己怕攻下金陵,手下將軍放縱士兵,燒殺搶掠,將一代繁華都城化為灰燼。那時,自己將成為千古罪人,所以如此。
大家一聽,紛紛表示,一定嚴明紀律,堅決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
曹彬聽了,哈哈一笑,馬上擊鼓點將,申明軍令,攻打金陵,旦日而下。士兵進入城里,沒有一個隨意亂來。城里百姓,竟如平日,集市照常,安然不驚。
蒙古將軍們聽了,一個個低頭不言。
忽必烈聽了,也默然無言,一代雄主,自然明白,姚樞想說的是什么。
第二天,出發(fā)前,忽必烈坐在馬上,顧盼生輝,突然回頭對姚樞笑道:“汝昨夕言曹彬不殺,吾能為之?!边@,可能是蒙古人發(fā)出的第一道禁殺令,它其實也揭開了蒙古帝國治國的新篇章。姚樞聽了,激動不已,他知道,自己的話生效了,忙趁熱打鐵,上前恭賀道:“圣人之心神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國之福也?!币馑际牵闳绱松衩?,簡直是百姓的幸運,是國家的福分啊,太牛了。忽必烈被狠狠一拍,如同被按摩了一般,渾身舒坦,哈哈大笑,得意非常。
可是,在羊苴咩城下,由于大理軍隊的頑強阻擊,蒙古軍隊死傷累累,再次惹動忽必烈的怒氣。忽必烈忘記了自己前幾天的誓言,馬鞭一揮,準備頒布屠城令。姚樞、劉秉忠和張文謙一見,心說,這主兒,怎么一天一個主意???于是,三人忙上前勸阻道:“怎么又改變主張了?”
忽必烈指指城下戰(zhàn)士的死尸,說我的兄弟們死了這么多,不應該屠城嗎?
三人忙勸諫他:“拒命,高泰祥耳,其民何罪?”
忽必烈想想,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勸告,他的做法,比曹彬更加直截了當,也更加有一種蒙古人的浪漫豪放色彩。羊苴咩城即將攻下時,馬上命令姚樞,將布帛制成旗幟,上面大書“止殺”二字,分發(fā)各野戰(zhàn)部隊,如有違者,軍法從事。
蒙古軍律之嚴,也為歷代少見,令行禁止,已成慣例。因此,全軍得此軍令,人人遵守,無敢犯規(guī)者。
大理古城,至今仍矗立西南邊陲。游人到此,仿佛穿越到七八百年前,只見老城依舊,雉堞垛樓,一如當年。站在這兒,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的人聲喧嘩,能看到當年文明昌盛的樣子。行走在古老的巷子里,面對著一個個古建筑,還能讓游人想象到大理的三百年繁華。
這,實在得益于這三個漢臣。
歷史已矣,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墒牵粋€道理,也在羊苴咩城進攻戰(zhàn)中,得到實證:暴力,是智力窮盡的表現(xiàn)。仁德,是勝利者的明信片。
6
羊苴咩城被破,元首與國務卿雙雙逃走。這是一種不得已之舉,因為,大理要保存,要延續(xù)下去,高泰祥是不能死的,他是抗戰(zhàn)的核心。元首段興智雖然作用不大,可他畢竟是元首,是一個國家的標志。
兩人為了分散追兵,減輕壓力,分兩處逃走:段興智快馬加鞭,一口氣逃到鄯闡(今昆明),在這兒厲兵秣馬,做好防御準備。
高泰祥帶著部分警衛(wèi)隊,逃到統(tǒng)矢邏,即今天的姚安。在這兒,他重新集合部隊,以圖恢復。可惜,蒙古軍并不給他機會。忽必烈知道,這個人是大理國的核心,是這個國家的中堅力量,而且也知道,他有治國才能,很得民心,這樣的人,一旦恢復過來,卷土重來,后果十分可怕。所以,忽必烈的策略是,暫時放棄那位傀儡國君,讓他逍遙著。蒙古大軍主力,刻不容緩,直逼統(tǒng)矢邏。
高泰祥緊急中,再次頒發(fā)勤王令。
他的威望,仍然存在,仍然得到大理軍民的信任。招募義士期間,陌上農(nóng)夫,民間豪杰,紛紛來歸。三十七部,再次組織聯(lián)合部隊,旗幟招展,趕來支援,聲勢浩大,以至于史書言,“武夫義士,袍鼓相應”。
可惜,蒙古軍來的太快了,閃電一般。
可惜,大理軍還來不及訓練,是一群烏合之眾。
兩軍在黑初山展開大戰(zhàn),史書對戰(zhàn)斗細節(jié)記載不詳。因為,這是一場有驚無險的戰(zhàn)斗,是一場偏倒一方的戰(zhàn)斗。
一方是大蒙古騎士,躍馬彎刀,仗著他們半個世紀以來的軍鋒,和無往不勝的斗志,怒馬沖陣。另一方,是一群面臨著國破家亡的男兒,他們可能知道,自己是必敗無疑,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憑著自己的血性,奔著自己的追求,還有男兒本色,走向那條悲壯赴死的路。
對大理軍隊而言,這就是一場赴死,慷慨赴死。
這樣的赴死,在歷史上,會經(jīng)常見到,會讓后人想象之中,熱淚盈眶。田橫五百壯士是這樣的,宋末崖山之戰(zhàn)是這樣的。再過七八百年后,在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抗擊倭寇,也是他們這種鐵血精神的延續(xù)。
在華夏史上,這樣的漢子不乏其人,這樣的悲壯屢見不鮮。正是因為這樣,抗戰(zhàn)期間,云南成為大后方。
也是這種精神,使得我們的民族,一代代延續(xù)至今,在每一次大風大浪大災難中,得以浴火重生。
這是一種志氣,一種意志,一種毅力。
可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明顯的,毅力抵不住力量。這是一場比例失調(diào)的戰(zhàn)斗,一方是十萬鐵甲,打遍歐亞。一方是敗后新起的部隊,幾乎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
大理軍隊敗了,潮水一般散去。
他們的統(tǒng)帥高泰祥,卻被蒙古人活捉了。
蒙古人沒有立即殺死他,將他綁上,放在馬上,做為戰(zhàn)利品,雄赳赳氣昂昂地押離戰(zhàn)場,押向羊苴咩城,交給了忽必烈。忽必烈知道這個人的價值,就像不久后,抓住南宋宰相文天祥后,知道文天祥的價值一樣。
他對兩人采取的招降方法,也前后輝映,高度一致。
首先,待遇良好。讓他們吃好喝好,沐浴更衣,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以此,讓他們心存感激,為后面的勸降做好鋪墊。
其次,封官許愿。此時的忽必烈,還是太弟,不是元首,因此,宰相之類,是無法許諾的,但是當面答應,“欲官之”。而且,從后來封高泰祥兒子的官職來看,給高泰祥的官也不會小,一定是主管一方的大員。
高泰祥拒絕了,冷冷一笑,昂首而立。
三十多年后,忽必烈建立大元,揮兵南下,抓住了文天祥,拉到大都,也許下諾言,給他宰相的職位。文天祥的做法,和高泰祥如出一轍,微微一笑,搖頭拒絕。
兩人身份地位相同,面對國破家亡的慷慨赴死精神,也何其相似乃爾。
兩人的死前情景,也驚人地相似。
高泰祥拒絕投降,忽必烈無奈,命令在羊苴咩城的五鳳樓前斬之。臨死,高泰祥仰天長嘆道:“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吾事畢矣?!?/p>
多少年后,在泛黃的史冊中,讀到這些零落的文字,我竟然熱淚盈眶,難以自已。我想,高泰祥在走向生命的最后時刻,一定是帶著無限的遺憾,無限的不甘走的,他走得辛苦,也走得孤獨。
文天祥在死前,站在大都的街道上,遙望臨安的時候,大概也有著高泰祥的這種感受吧?他也用一句詩,表達了內(nèi)心的堅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個為國盡職,一個為國盡心,也是極其相似的。
文天祥死后有傳,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全面了解這位硬骨頭的人生??上?,高泰祥的史料,少之又少,以至于今天,我們對于這個為了大理拋灑一腔心血的人,仍知之甚少,不為無憾。
高泰祥死時,史書記載一件異事,“時白日當午,忽云起雷震”。高泰祥死日,史書一直語焉不詳,由此觀之,當在夏日。至于史書寫此,目的無外為了映襯他的忠烈,大概有感天動地一說。這點,當然牽強,也非高泰祥心中的愿望。他為國殞命,為自己的心而死,在他而言,盡心而已,無須乎別人的贊嘆,更無須乎蒼天落淚。
他死后,忽必烈十分敬佩,告訴身邊人:“忠臣也,禮葬之?!?/p>
對于他的后人,忽必烈給予了充分的禮遇,再三道:“此忠臣之后,善視之。”讓他的小兒子高瓊,在統(tǒng)矢邏“世其官長”,他的長子高長壽,被任命為威楚萬戶。
忠心如月,不只是高懸本國歷史的天空,也高懸于敵國歷史的天空。這話,大概是對高泰祥而言的吧。
7
高泰祥死了,忽必烈長吁一口氣,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彈彈袖子上的灰塵,上了馬,帶著姚樞他們,馬蹄得得,回草原上去了。他想,那兒草綠馬肥,馬頭琴悠揚,多爽啊。再說,高泰祥已死,不用操心了。
他把軍權(quán)全部交給兀良哈臺,揮揮衣袖,走了。
他以為,高潮已過,后面的,只不過是尾聲而已??墒牵聦嵡『孟喾?,后面戰(zhàn)爭的慘烈,遠遠超過前面。因為,前面屬于突襲,大理軍隊出乎意料,一時聚集不及。此時,高泰祥的死,讓蒙古人掉以輕心,停止了戰(zhàn)爭的步伐,這為后面的戰(zhàn)事贏得了時間。
兀良哈臺接過軍權(quán),做了南征軍總司令,馬上出軍,向鄯闡進軍,想把大理元首段興智給滅了,不然,這家伙早晚是一顆定時炸彈。
蒙古軍一路而來,攻下哈剌章水城,再攻羅部,大敗大理軍,終于奮馬直撲,來到鄯闡城下,揮軍圍城,竭力攻打。在兀良哈臺想來,這個段興智,一輩子都是傀儡,都捏在高泰祥手里,一定是軟柿子,沒什么能耐。誰知,段興智這次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自己的能耐,讓兀良哈臺這位大蒙古名將狠狠欣賞了一把。
鄯闡“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加上段興智此時毫不怯懦,矗立城頭,拄劍而立,率眾阻擊,蒙古人再次碰壁。
這哪是那位忒娘的元首啊,簡直是石敢當。
兀良哈臺率軍數(shù)攻,如錘碰鐵砧,毫無作用。無奈下,“選驍勇以炮摧北門,縱火攻之,皆不克”。
兀良臺頭痛不已,繞室彷徨,最后拿出絕招。反正蒙古人牛皮大鼓多,反正蒙古軍中大漢多,于是命令,搬出大鼓,排出鼓陣,讓那些蒙古漢子,掄起鼓槌,使勁敲打鼓面。幾百面大鼓,一起震響,地皮忽悠忽悠顫動。人們給震得頭暈眼花,四肢發(fā)麻。
而且,這樣的敲擊不是一天兩天,一連七天。
蒙古人輪班倒,鄯闡城上的人不知道啊,以為蒙古人要進攻,時時防備,整整七天七夜,都是如此。反正倒在床上也睡不著,對方那鼓仿佛就在耳邊敲著,腦門子都痛。感覺鄯闡人困乏了,第七日五鼓,兀良哈臺開始行動,派出敢死隊偷襲鄯闡。敢死隊隊長,選派自己的少爺阿珠,下發(fā)死命令,如果完不成任務,自己少爺?shù)谝粋€軍法從事。
這位名叫阿珠的官二代,不像別的公子哥們兒,這小子兇猛得狼一樣,帶著偷襲部隊,在鼓聲中,偷偷爬上鄯闡城頭,彎刀一舉,玩起命來,展開肉搏戰(zhàn)。鄯闡的大理兵,七天沒休息,一個個暈暈乎乎的,已沒有力氣抵擋了,“遂大潰”。
兀良哈臺大吼一聲,快追,不要讓他們喘息。
蒙古人的戰(zhàn)馬,當然快過大理戰(zhàn)士的雙腳,一口氣追到昆澤,段興智精疲力盡,帶著部分部眾扯起白旗,投降了事。蒙古人對他很客氣,尤其元朝建立,忽必烈高規(guī)格對待他,在他死之日,下發(fā)紅頭文件,特意追封其為大理向義王。
不過,和高泰祥相比,他骨頭軟了那么一點兒。
還有一部分部眾,絕不屈服,他們逃到山里,依山阻谷,為大理國保留最后一點領(lǐng)土,延續(xù)著最后一點余脈。這,當然是兀良哈臺所不允許的,他派出部將,“掩其左右”,圍住這最后一批鐵血之士。兀良哈臺親自披掛上陣,帶著兒子阿珠,率領(lǐng)蒙古騎士,四面進擊,最終擊敗段興智的余部。
此時,高潮才算結(jié)束。
至于尾聲,就是干得哥城的攻拔了。兀良哈臺有病,讓兒子阿珠攻城。這小子,繩乃祖武,攻打不成,再用計謀,環(huán)城立炮,城壕填草,眾軍環(huán)集,做出進攻的樣子,讓士兵嗷兒嗷兒叫著。自己卻悄悄率領(lǐng)突擊隊,從側(cè)面發(fā)動突襲。等到大理軍隊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遲了,蒙古兵已經(jīng)進城。
大理,從此歸于蒙古版圖。
整個征戰(zhàn),歷經(jīng)三年。在蒙古戰(zhàn)史上,屬于時間較長的一次戰(zhàn)爭。
大理最后三年,是大理戰(zhàn)士用自己的鐵血維護自己尊嚴的三年,維護大理尊嚴的三年。這三年中,有悲壯,有慘烈,有低回,也有高潮。
這三年,將這個文明之邦的血性,表露無遺。
一段歷史遠去,歲月,湮沒了荒城古道,也荒蕪了烽火邊城??墒?,一群人的影子,不應該在歷史深處消失,因為,他們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上,曾經(jīng)努力過,奮斗過,曾經(jīng)哭過,曾經(jīng)笑過。
大理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顆星在閃閃爍爍。蒼山洱海,也必定有一股英雄氣在縱橫馳騁。編輯手記:
高泰祥又名高祥,歷任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時期的宰相,大理國抗元主將,段智祥時期廣納賢才,發(fā)展農(nóng)業(yè),治國有方,史稱“當時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十萬蒙古兵攻大理,高泰祥極力主戰(zhàn),殺蒙古招降使者,后兵敗被俘,臨刑堅貞不屈,忽必烈稱其為忠臣并以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