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鯤峰
清明時節(jié),鳳羽河畔布谷爭鳴、柳條牽衣,壩子中的萬畝油菜花次第開放,與羅坪山頂?shù)娜鹧┫嘤吵扇?。春色宜人,游興蕩漾,約上幾個兄弟和侄兒,沿鳳羽茶馬古道步行游覽鳥吊山佳景。
紺字琳宮帝釋山
清晨涼快好上路,太陽出以前,我們就穿過鳳翔古鎮(zhèn),順著鎮(zhèn)江塔旁的古道經(jīng)過白石江上的鳳輝橋,來到歷史悠久的帝釋山。
帝釋山寺觀群建于元代,山寺紺宇琳宮、松廊桂院,坐落在中和峰麓、白石江南的象鼻山上,因山上有帝釋圣母而得名,是鳳羽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寺觀群落。
來到山下,通過龍王廟前小河上的千年石拱橋,沿著山道上山,便可盡情觀賞寺觀群中的“七寺五塔”勝境。帝釋山門是一個石牌坊,上面雕刻著“帝釋名山”以及“雖然此地無佳景,幸有奇觀在上頭”的聯(lián)句,字體端莊俊秀,牌坊蒼然古樸。第二個平臺上寺院最多,有靈山寺、大覺寺、圣母寺、觀音寺和九蓮寺,各寺大殿均坐西朝東,各自獨立而又寺寺相通,渾然一體。寺院中供有惟妙惟肖的佛像,墻壁上繪有民族風格的壁畫,加上寺院中掛著的經(jīng)幡和佛座上的彩帶,佛教色彩非常濃厚。第三個平臺上有睡佛寺,寺門兩側(cè)各有一座白色的如意塔。第四個平臺位置最高,上面有寬敞高大的玉皇閣,正殿巍巍、兩廊翼翼,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大殿兩邊的墻壁上繪有出自白族畫家張壽培之手的“姆老山嬤開辟鳳羽壩”和“莊道人煮石筵賓”的壁畫,技藝精湛,人物形象生動,大有呼之欲出之勢。寺內(nèi)還有清朝進士趙輝璧《重修帝釋山記》石碑。
帝釋山寺觀群坐落在白石江邊、猿梯瀑旁,地勢獨特、環(huán)境清幽,加之寺觀密集,有求必應(yīng),據(jù)說明代高僧心明、擔當和尚曾在此講經(jīng)說法,莊道人在此煉丹,還有四川狀元楊升庵、宰相恩師李元陽、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到此一游,并留下吟詠詩文。其中楊升庵的《帝釋山》形象記述了自己在云繞雨飛、花香鳥語的時節(jié)不畏山道險阻,備酒騎馬上帝釋山的情境:
帝釋山頭云滿溪,東庵飛雨西庵泥。
碧潭照眼石鯨動,翠微當面林鶯啼。
蒙蒙香霧花層濕,漠漠生煙樹點齊。
傍險銀鞍人未怯,玉壺香酒為君攜。
松風盈耳道人石
聽說中和峰半山腰有塊神秘的道人石,走出玉皇閣,在住持的指點下,順著依稀可辨的山道,越過成片的山白楊,終于找到了道人石。
道人石又名“仙人石室”或“石室古松”,地處帝釋山西北的中和峰半山腰。仙人石室突兀天成,石面平滑斜傾形成石室,其中可坐五六人,四周古松環(huán)繞、風濤盈耳,環(huán)境清幽秀美。
相傳,石室中住著一個由四川峨嵋山來的莊道人,其人由鷺鷥修煉成仙下凡,鶴發(fā)童顏,健步若飛。莊道人神人各半,既懷仙家絕技,又具凡人性情,在石室修煉百余年中,他夏圍爐、冬浴雪,成為民間奇談。鳳羽民間還傳:莊道人與鳳翔古鎮(zhèn)上告老還鄉(xiāng)的趙開祚友好,兩人時有往來,莊道人性喜飲酒,正巧趙家有酒坊,令人驚奇的是,莊道人來那天,趙家酒坊出酒率高,味道也比平日好,不來那天,酒便出得少,味道也較淡。有一次,道仙從山上來到老朋友家品青大麥酒,離開前誠邀老朋友次日上石室吃早飯。第二天早上,出于禮節(jié),趙老順便帶了點鳳羽有名的糯米面,想上山與道仙一同品嘗。不料來到石室時,莊道人卻還在石室中的一塊石板上酣睡。待被趙老大聲喊醒起坐后,道仙對老朋友說:“來我這兒吃飯,何需勞你攜帶食物?!壁w老聽后環(huán)視石室,只見石室三面開敞、毫無遮擋,室中除丟著一個破竹籃和兩個有裂縫的爛土鍋外,別無他物,頓覺好生奇怪,便拍拍道仙的肩膀說:“都日高三丈了,還不生火,何時才開飯呀?”莊道人慢條斯理答道:別急,不會讓你餓肚子的,且讓我到白石江走一趟又再說,于是背著破竹籃,揣著爛土鍋出去了。趙開祚覺得好奇,便悄悄尾隨其后跟蹤。到了白石江邊,只見莊道人先把兩口爛土鍋像洗口袋一樣里外翻折沖洗后,在江中撿了些五顏六色的小石子放進一個土鍋里,加了些水,用石片蓋好,又在另外一個土鍋里裝了些潔凈的細沙,然后用破竹籃背了一籃江水?;氐绞視r,裝有石頭的土鍋中有香味撲鼻的山珍野味,裝有細沙的土鍋中卻有噴香的白米飯,莊道人從破竹籃中盛出的江水卻又變成了美酒和香茶,令老朋友驚訝不已。
由于莊道人有仙術(shù),也為本地做了一些善事。相傳,帝釋山上的玉皇閣原來建蓋在中和峰山麓的梅園,莊道人來鳳羽后覺得其位置不對,為了金鞭打臥虎,倡議搬遷玉皇閣。動工之日,道仙讓民工先鏟平半山腰的新地基,然后拆卸下原閣的瓦片,移動時,莊道人把五色線一頭拴在原閣的閣柱上,另一頭拴在新址的木樁上,作法后大風驟起,老玉皇閣屋架隨風完好飄移到新址,令人驚奇。另外,趙開祚與道仙閑聊時,提及鳳羽歷來人才不多,問或有兩三人,也往往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深感遺憾。莊道人聽后說:“鳳羽四面環(huán)山,山青水秀,壩子中沃野平疇,的確是個好地方,但風水較薄,因而出不了人才。不過,若是在中和峰帝釋山下龍王廟前的小河上造一座石拱橋,可以接通西方風水?!卑吹老傻闹更c修好石拱橋后,鳳羽真的出了許多進士舉人。
據(jù)說,莊道人修成正果離開鳳羽回峨嵋山前,曾在石室留下“天下大旱,此地半收;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八個字,并在清末回石室時留下“山河依舊在,景物盡皆非”一聯(lián)。民間還傳,有的人曾于民國時期在騰沖看到過莊道人。
白石江頭猿梯瀑
在仙人石室中小坐片刻后,沿著前面松林坡里的羊腸小道北行,翻過山嶺,約半個小時光景,便來到白石江源頭處的猿梯瀑上方。
猿梯瀑是鳳羽八景之一,位于中和峰與玉屏峰之間的猴梯箐(當?shù)亟小拔逅⒏锾嬖纭保?,箐中匯集的羅坪山頂九嶺八澗山溪從懸崖之上飛流直下,形成無比壯觀的銀簾飛瀑。
猿梯瀑又名石花樹,當?shù)匕傩账追Q“須活整”(即水花樹),既形象,又動聽。這里山勢嵯峨、崩崖疊峭,飛瀑兩邊蠼崖兀立,峭壁嶙峋,絕(山,獻)上怪柏奇杉橫斜,懸崖問蘭蕙苦李招搖,猿猱愁攀,人跡罕至。瀑高約近百米,氣勢宏大,堪與廬山瀑布相比。趙輝璧曾寫《猿梯瀑》詩紀之:
飛龍倚絕壁。夜猿驚相鳴。
猿梯千仞立。銀漢隨之傾。
山中無近響,下界作雷聲。
瀑布隱藏在白石江源頭的深箐中,時值清晨,陽光灑滿山箐,從上往下看,但見瀑懸一線、水霧縹渺,因太陽光形成的七色光環(huán)若隱若現(xiàn),光怪陸離,變幻莫測。從山上來到箐底,順江西行,“當流赤足踏澗石,水激生生風吹衣?!辈坏桨肜铮m然還未看見瀑布,但老遠就能聽到隆隆作響的水聲,越往里面走,聲音越大,空谷傳響,令人興奮。三轉(zhuǎn)兩轉(zhuǎn),不一會,忽覺豁然開朗,一帶皎潔透亮的飛瀑便如畫一般呈現(xiàn)在眼前。
猿梯瀑水勢大、落差高,靠近時水花四濺,只宜遠隔觀賞。恰好,瀑布左前方約五六十米遠處的山箐邊有一塊突出的石巖,上面苔蘚如茵,正是觀瀑的最佳位置。人立于巖上,三面環(huán)山,如在井底,面西仰視,瀑布從箐谷形成的斷崖上飛瀉而下,宛若一幅潔白而平滑的素錦從九天飄落。瀑布右側(cè)樹木葳蕤,瀑床崖壁陡直平滑,主瀑直瀉而下;左側(cè)懸崖巉峭、奇崛突兀,主瀑下瀉離地面四五十米處,崖壁平滑開闊,主瀑到此向左披拂伸展,瀑面比瀑口處顯得更寬、更薄,恍若縠紗素錦。巖中偶有梭角的地方,泉水擊石,又扯出些粗細長短不等的絲綹,懸泉飛漱,別有異趣。水聲轟響,雷鳴谷應(yīng),水花飄飛,氤氳蒸騰,晶瑩多芒的水花紛紛揚揚,像柳絮,如雪花,似梅雨,沾在發(fā)梢上,歇于眉宇間,鉆到懷抱里。
瀑壁下的深箐中,被瀑流沖擊而成的深潭里浪花翻滾、噴珠吐玉,清澈冷冽的山泉破口而出,形成素練般的白石江,不由讓人想起民間與瀑布相關(guān)的《太陽護寶》故事:相傳,飛瀑下面的深潭中有一只金雞和一株玉白菜,有兩個貪財?shù)娜说弥笃髨D想獨占發(fā)財。有一天,他倆便帶著幾丈長的牛皮繩和砍刀偷偷來到瀑布口,然后將兩根牛皮繩結(jié)好,一頭拴在峭壁間的栗樹上,由一個在上面牽拉,另一頭拴在其余一個人的身上,徐徐降到瀑底的水潭中去打撈寶物。當將要接近水面時,看到潭中的金雞和玉白菜異彩奪目,那人高興極了,但當他正要動手撈取時,太陽將一根耀眼的光柱直射到水里,那人往上一看,卻見到一條金鱗巨蟒韁在身上,于是驚恐慌亂中取出腰刀便砍,不料自己卻瞬間墜入深潭,原來,那是太陽為護寶施法將皮繩變成了蟒蛇。上面負責牽拉的那個人見狀也嚇得魂不附體,想倉惶而逃,但由于慌張踩塌山石,也從峭壁跌落到瀑布下的深潭中。
悠悠古道漫遐思
瀑布北岸懸崖峭壁的上方,就是有名的鳳羽鳥吊山茶馬古道,離開猿梯瀑,沿山坡北行里許便上了古道。
云南茶馬古道被稱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傳播古道之一。其中,穿越鳳羽境內(nèi)的古道南向漾濞、云龍、保山、騰沖,出云南后抵印度、緬甸、波斯灣:向北經(jīng)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鳳羽翻越鳥吊山后,經(jīng)煉鐵、喬后、劍川沙溪寺登街,最后到達四川、西藏。
鳳羽茶馬古道從鳳翔鎮(zhèn)往北,經(jīng)白石江邊的鎮(zhèn)江塔、過地藏寺前的鳳輝橋,便如一條金鱗巨蟒,盤繞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鳥吊山上。過去,古道成了交通運輸?shù)闹鲃用},古道上的馬幫商客南來北往,多情的山風把馬幫讓道的錐鑼聲、馬鍋頭的唱調(diào)子聲、馬隊的馬蹄、馬鈴聲譜成悅耳動聽的樂曲,然后教給川流不息的白石江日夜不停地歌唱。
如今,關(guān)于古道的滄桑和輝煌寫進了一些文人的書卷里,留在曾經(jīng)走過古道的人的記憶中,昔日的喧囂和熱鬧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行漸遠,廢棄的古道也只有以山林云雨為伴,如同一個歷盡滄桑的老者,平靜地躺在斑駁的蒼苔和飄搖的荒草中。
不過,從鑄有金牛獻寶的山神廟經(jīng)接客坪到山白楊澗一段,除了極少路段因雨水沖刷而殘缺外,古道還算保存完好。行走在古道上,好鳥相鳴,山林靜寂。清明谷雨,天氣多變,突然間山上雨旗招搖,天中雨云飄忽,山雨淅瀝,暫且趁此在古道旁的一棵傘狀古松下避雨歇息,舉目南眺,象鼻嶺云霧繚繞,帝釋山春嵐升騰,別有妙趣。帝釋山北的雷打箐也近在眼前,不覺想起舊浪穹縣志“鳳羽山半有霹靂場”的記載,以及雷電劃斷鳳翔尹趙兩姓墳地紛爭的軼事。春雨貴如油,片刻之后就雨過天晴,被馬幫和行人踩踏得光滑發(fā)亮的道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折射出不同色澤的光彩。古道順山勢鋪筑,特別是被當?shù)厝朔Q之為“羊腸羊肚”段,時而盤旋曲折,時而陡直通天,九曲十八盤,奇險難言,有的路段旁長著掛果的冬衣樹,有的路段深夾在山槽中,兩邊古松如蓋,古道上落滿了厚厚的松毛和許多自然掉落的松果。這段古道的鋪路石更加寬大厚實,穩(wěn)重深沉,路石上深陷的蹄窩仿佛講述著昔日的喧囂。遙想當年,古道上馬幫經(jīng)年不斷,這些南來北往的馬幫裝備齊全,聲勢浩大。雖然每隊的匹數(shù)不等,但都由頭騾、二騾、三騾在馬隊前開路。頭騾走在馬隊的最前面,是久經(jīng)調(diào)教、善于識途和掌控行進速度的好騾子。頭騾頭上飾有彩色羽毛、紅色纓花、圓鏡子,脖子上掛著一大串紫銅鈴,前腿兩側(cè)的兩個最大,行走時音色厚重悠遠,發(fā)音各不相同;二騾脖子上仍有一串黃銅鈴,但略比頭騾的小些,聲音清越,歡快熱烈;三騾也有比二騾更小的黃銅鈴,但掛在耳朵兩側(cè),聲音清脆悅耳。歡快熱烈的馬鈴聲和馬鍋頭敲打的铓鑼聲以及“啊呼、啊呼呼”的呼喊和陣陣山歌,除了提示對頭馬幫避讓外,還起到了驚散野獸,驅(qū)除趕馬人沿途寂寞的作用。
走出“羊腸羊肚”段,頓覺豁然開朗,登上觀瀑臺,舉目四顧,松濤盈耳,山風撲面。遠觀中和峰下的猿梯瀑,但見遠峰落天半,中有飛來泉。俯瞰山下的白石江,素練迂回,百折不撓。時聞深山中鷓鴣呼晴,聲音悠遠綿長,但無凄涼之意;每見叢林里錦雞雄飛雌從,卻生鳳鳴羅山之感。觀瀑臺地勢較高,隔澗南望時正好與三臺峰山腰的白王營盤對視。三臺峰主峰突起,山腰平臺開闊,形如天闕,居高臨下,可俯瞰整個鳳羽壩,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敵的戰(zhàn)略要地。相傳當年南詔王閣羅鳳聽到鳳鳴羅山后,出巡鳳羽,經(jīng)法師指點并以斗笠化水后,將此地作為營盤,到了宋末元初,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攻打大理,因上關(guān)憑蒼山洱海天塹無法攻取,便取道攻打鳳羽,從花甸壩翻越蒼山,大理國王段興智曾派重兵屯守三臺峰,扼要塞與元軍殊死對抗,如今,鳳羽境內(nèi)獅子山等地方還有好幾處元軍的火葬墓碑群。
古道悠悠,越升越高,過了梭尖山,便到了一塊開闊地,忽聽一聲嗚叫,循聲細看,不遠處山林間的草甸上有一池春水,周邊灌木叢中開滿了各種顏色的杜鵑花,一頭母麂子帶著一頭小麂子在池邊飲水,構(gòu)成了“林空鹿飲溪”的畫面,顯得十分靜謐安詳。
面對此景,慢慢停下腳步,隔樹屏氣遠觀,心想:如今,山野中的鳥兒和稚鹿都不必再擔驚受怕了。因為,人們的心中已裝滿了環(huán)保和良知,昔日獵槍黑洞洞的槍膛里已沒了罪惡的子彈,夜間伺捕的火把也已成為了候鳥遷徙的導航。
鳥吊山頭彩鳳橋
早就聽說古道上有座彩鳳橋,充滿詩意的橋名促使我們產(chǎn)生急欲一睹的欲望,邊走邊尋,以防錯過。也許是心急之故,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一彎又一彎,總是不見橋的蹤影,但目標既定,堅持不懈才能成功,而半途而廢歷來為成功的大忌,于是打起精神,繼續(xù)勇往直前。不料,“路轉(zhuǎn)溪頭忽見”。最終還是在山嘴轉(zhuǎn)彎處山神廟前的山澗上找到了向往已久的彩鳳橋。
彩鳳橋在鳥吊山巔高達兩千多公尺埡口處的千年茶馬古道上,是貫通茶馬古道北線的要塞。橋面由五塊長4米、寬50公分、厚15公分左右的條石板組成,整個橋面寬約2.5米,橫跨在山澗上,下臨澗底有丈余深,澗中山溪不斷,聲若琴瑤,兩旁雜樹環(huán)生。五塊石板呈紅、黃、藍、綠、紫幾種顏色,相傳很早以前,古道因山洪瀑發(fā)形成山澗被隔斷,莊道人知曉后,施法從白石江邊趕五塊石板至此造橋。后來,鳳羽湖上空的金鳳凰在飛往羅坪山途中時飛到橋上歇息,橋因此而得名,現(xiàn)在,橋面石板上的翠羽丹霞與鳳凰的血爪印痕仍依稀可見。
離彩鳳橋不遠處還有一座彩鳳房。彩鳳房用石塊砌墻,石板蓋頂,房由前后兩間組成,每間約10平方米,前間為炊飯烤火用,后間為過夜住宿用。彩鳳房位居一個小山包上,后倚山林,前臨古道,古道旁有一條山溪,流水清冽,經(jīng)年不絕,溪南剛好有一大片草坪地,中間平坦,四圍略高,又在彩鳳房的視線范圍內(nèi),南來北往的馬幫常在此稍稍休息、歇鞍喂馬、做飯過夜,古道上的彩鳳房成了馬幫南來北往的驛站。馬幫長期生活在野外,途中往返一去就是半打半月,風餐露宿,歷經(jīng)雄關(guān)險隘,還要戰(zhàn)勝猛獸劫賊的襲擊,因而馬幫不僅有嚴密的組織,還形成了許多規(guī)矩和禁忌。歇馱卸鞍時,按頭騾、二騾順序排列,方向正對行進方向,生火做飯鍋莊與灶里的柴火方向同樣如此,不燒對頭柴。開飯時,馬鍋頭坐在鑼鍋飯旁,面對前行方向,盛飯先由馬鍋頭開始,從表層至上而下舀,切忌在飯鍋里舀挖出洞坑,盛完飯的勺子必須仰面或插入飯鍋中平放,切忌翻轉(zhuǎn)或丟在湯中(忌馬匹行走掉入江河)。吃肉吃下數(shù),每人三大坨,不煎炒(以防香味吸引野獸),最大的一坨留給最后吃完的洗碗者。晚上睡在馬鞍下,蓋羊毛織成的披氈,騾馬拴在樹樁上,馬頭相對。除了這些,馬幫說話也很忌諱,在白族話中,勺子叫“密早匹”,其中“早”與“糟”近音,為避諱,叫勺子為“媽哥坡”;草鞋叫“改把你”,其中“把”與“豹”近音,為避諱,叫草鞋為“改體你”。
天長日久,彩鳳房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那就是凡過往馬幫或商客行人,都要在房中留下一些柴禾與油鹽米面食物,以供來往者在氣候變化或缺食情況下急需。為此,多少個雨雪交加的日子,有無數(shù)翻越埡口的馬幫商客曾在彩鳳房中生火取暖、遮風避雨,在饑寒交迫的羅坪山頂保住了性命,所以,人們又把彩鳳房稱為“救命房”。
莊上蘭林白王莊
離開彩鳳房再沿陡直的古道上行一段高坡,便來到羅坪山38公里處的山埡口,立于高處,西望煉鐵、西山,漶江若練,群山如海,風波云浪,景致無限。時值正午,為了節(jié)省體力,從林海中抄小路下山,前往莊上蘭林白王莊。
莊上蘭林坐落在鳳羽壩西北方的羅坪山玉堂峰下,地勢略高于鳳羽壩子,南臨起鳳,西依羅坪,北靠大松甸,東近鐵甲村。其中,莊上是白王的避暑山莊,蘭林與花坪是白王的花圃。
據(jù)傳,大理國白王段思平因得“打努板”的皮膚病,奇癢難忍,后來在道士的點示下,派人從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找到鳳羽的莊上后,終于找到“十分水”醫(yī)好了皮膚病。白王見這里山清水秀,又遠離喧囂,便在此建蓋避暑山莊,并將發(fā)源于玉堂峰下黑龍箐的“十分水”用筒瓦管埋在地下,引到山莊浴室里。同時還在這里栽花種樹、殖牧墾田,又在莊東入莊處挖了一個供進莊時洗濯鞍馬的“洗馬潭”?,F(xiàn)在,這些遺跡還在,而且都一直沿用“莊上”、“蘭林”、“花坪”等地名。
鄉(xiāng)間又傳:白王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當八個哥哥被召回龍宮后,白王獨處深山,以放羊為生,足跡遍布中甸大小雪山、麗江玉龍雪山以及劍川老君山和大理的點蒼山。在鳳羽羅坪山玉堂峰放羊時,他的羊多得難以計數(shù),只得把羊趕進山谷為斛計量,世人稱這些地方為“量羊山斛”。白族話又叫“良咬早”,又叫“咬拔咬登”,“早”是箐的意思,而“拔”與“登”則為白語中升和斗的計量單位。嘉靖年間的一個秋天,元代大理名士李元陽游鳥吊山,下山時途經(jīng)莊上,從路人口中得知這里是白王莊時,曾寫下《鳥吊山詩·二》:
鳥吊山前禾黍香,路人云是白王莊。
量羊山斛今猶在,剩有西風積葉黃。
邑人趙輝璧也有《玉堂峰》一詩:
牛馬曾聞用谷量,山間舊是白王莊。
大宮小霍誰堪擬,乞與嘉名號玉堂。
由于白王嘉惠百姓、造福人民,還在玉堂峰下黑龍河畔的“十分水”發(fā)源處建蓋了一院觀音寺,這里的百姓深感白王帶來的福澤,便在離觀音寺不遠的山坡上建起本主廟,立白王段思平為本主,終年香火不斷。廟前還有一棵本地人稱之為“?!钡睦蠙禈?,樹齡已近四百年,幾人合抱的主干龍鱗龜皺,起苔長蕨,但仍虬枝交錯,生機無限。
莊上蘭林風景秀麗,在莊上南邊進入村口處有一條源于玉堂峰的黑龍河,河水流量大,清澈甘甜,山谷中的懸崖峭壁上有一道瀑布,與怪石古松相映,非常壯觀。河邊有一座龍王廟,香火非常旺盛,廟前還有一座古戲臺,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共享河水的莊上、蘭林、起鳳、鐵甲、雪梨五個村子匯集廟前舉辦黑龍王會,到時五村輪辦,唱戲、對歌、辦伙食,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當?shù)厝诉€說,天氣變化時,終年積雪的雪龍峰下還會聽到八仙奏樂,笙笛交錯,悠揚動聽。
莊上蘭林自古民風淳樸,兩村交界處有一片田野,當?shù)厝朔Q之為“搞樂打”,意為談情說愛的地方。每當吃過晚飯,夜幕降臨,兩個村的青年男女梳洗打扮、帶上信物,紛紛相約來到前不挨村、后不著店的這片田野里,或?qū)ψ谇逑?,或相依在叢林中,在星星月亮的陪伴下對調(diào)子,談戀愛,雙雙沉浸在充滿柔情蜜意的伊甸園之中。
桃花源里又一村
一千多年前,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的《朱陳村》中有這樣的描述:
徐州古豐縣,有村日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氤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h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yè),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黃雞與白酒,歡會不隔旬。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死者不遠葬,墳墓多繞村。既安生與死,不苦形與神。所以多壽考,往往見玄孫。
奇巧的是,在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之為桃花源的鳳羽,也有一個與白居易描繪的朱陳村極其相似的村子,它就是鳳羽的大澗村。
大澗村位于鳳羽壩西南方羅坪山大澗峰下的深澗中,白族話叫“學早稿”(即香長澗),因澗邊多長遍地香而得名。這里三面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澗底大澗河清流激湍縈帶。
為了親自感受桃花源里又一村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與古樸的民俗風情,第二天清早,我們又專程來到大澗村,請年近八旬的張老師當向?qū)А?jù)張老師介紹:大澗村的祖先最早是一對會編篾器的蔣姓夫婦,因避戰(zhàn)亂來自洱源茈碧湖海頭村(白族話叫“稿等”,即現(xiàn)在的梨園村)。夫婦倆逃到深澗中后,看見這里環(huán)境清幽,到處長著竹子,又深藏于山坳深澗,難為世人所知,便在此隱居度日,終年以編制篾器、放牧墾荒和養(yǎng)蜂采藥為生。
后來,壩子中一個老者來大澗峰采藥碰到兩夫婦,問及貴姓,那男的告訴老者說姓蔣,不料老者耳笨,把“蔣”誤聽成“皎”,又問說“皎”字如何寫,那男的不識字,又不好拒答,信口開河說一個白字加一個交字。后來,這對夫婦將錯就錯,讓后代兒孫改姓“蔣”為“皎”。因此,鳳羽壩中也傳言:大澗村原來只有“白”、“交”兩姓,后來兩姓合一,改為姓皎。
蔣氏夫婦定居澗北后,夫妻倆在這里生兒育女,年復一年,戶口逐漸增加,村落日益擴大。后代一直承襲祖制,靠山吃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編制篾器,墾荒種蕎,放牧養(yǎng)蜂,狩獵采藥,種植果木。澗底有水碓石磨,村頭有廟宇神祠,山上有墓地墳塋。長期以來,正如白居易描述的古之朱陳村那樣,大澗村歷來與世隔絕,不為外界打擾,風俗淳美,里巷仁和,自給自足,更談不上什么污染與喧囂,過著“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以及“生者不遠別”、“死者不遠葬”的不苦形神生活。
的確,大澗人質(zhì)樸善良,熱情好客。很多情況下,壩子里的人常常經(jīng)過他們的村子到大澗峰上砍柴拖竹,有時丟了餉午、穿爛了草鞋或是突然生病,只要堅持走到大澗村,不管是敲開誰家的門,熱心的村民都會樂意地給予吃食,為人找藥找鞋。而且平日間有事無事,不管是誰,即便是素不相識,只要你在吃飯時間來到人家家里,熱情好客的大澗人都會把你當作客人,與你在地上的火塘邊烤喝雷響茶,品飲用澗水釀制的小甑子包谷酒,用核桃或蕎粑粑蘸蜂蜜吃。吃飯時,必定用純正的煎土雞蛋和噴香的臘肉招待你。
由于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這里的人們最能唱山歌,對調(diào)子,吹樹葉。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積淀,村子里還產(chǎn)生了不少屬于大澗人的本土傳說故事,塑造了許多本民族的英雄。
張老師還說:很早很早以前,由于社會動亂,匪患不斷,加之大澗村東邊不遠處的大澗口便是蒼山西坡后通往騰沖保山(吉齒等王)的茶馬古道,大澗村又是從外地搬來,因而時有匪盜來村中行竊騷擾。在這樣的情況下,村子里出了一些保護百姓,為民除害的英雄。有一對名叫甸八、甸選的兩兄弟,大哥甸八厚道善良、力大無比,打石頭可以入地三尺,而且百發(fā)百中。村中傳言,他在山頂上放羊時,看到澗底磨房中有只狗在舔吃磨出的面粉,他順手撿起塊石頭,非常準確地擊中了狗的頭部。甸八還憑他的絕技保護村民,有一次,一伙強盜到大澗村行竊后,在澗水旁煮吃從村里偷來的雞,甸八得知后,趕到澗水旁與賊人理論,強盜見他只身一人,壓根兒沒把他放在眼里,甸八與賊人立了個君子協(xié)議,說如果他到對面的山頭上用石頭擊中雞湯里的勺子,就把剛才搶的東西放下,否則誰也別想走。甸八真的飛一般跑到山頂上后,順手撿了一塊石頭,打飛了雞湯里的勺子,嚇得那伙強盜連飯也不敢吃,丟下?lián)尩臇|西倉惶而逃。甸八不僅身懷絕技,而且有勇有謀。上街時在大澗口石房子中躲雨遇賊被欺,他略施小計挫敗群賊:九頭山放羊,看到七個土匪并排睡在樹下納涼,他估好尺寸,從栗樹上抄下一根八尺長、碗口粗的栗木棍,一棍就打死了七個土匪……
除了甸八,大澗村里還有會做生意、維護大澗村人尊嚴的香合、良合兩兄弟。據(jù)說,香合良合兩兄弟牛羊成百上千,有一次,大哥香合到喜洲買東西,賣主見他身上穿著麂皮褂,嫌他窮,不賣給他東西,還趕他走。香合也沒說什么,轉(zhuǎn)過身到對面買,倒出藏在麂子褂里面的大袋銀子,使剛才的賣主后悔莫及,從此,喜洲街上的人再也不小看穿麂子皮褂的山里人了。
除此,大澗村里還有與猛獸搏斗的勇士,為愛情獻身的青年……這些人和事成了大澗人火塘邊和村口老樹下擺古的美談。從張老師講述時的語氣和神態(tài)中,完全可以感覺到傳說中的人物在大澗人心目中的分量,在他們看來,這些開疆拓土、傳宗接代、身懷絕技、除暴安良、勇敢機智的人,不亞于神話中造人的女媧、神箭手后羿,類似于藏族的格薩爾王,蒙古族的嘎達梅林,白族的杜朝選,以及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造福的普羅米修斯和保護特洛伊人的英雄赫克托爾……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澗村已移居鳳羽壩里,但村名沒有改,澗水仍在新村前流過,還有幾戶老人仍然固守在澗中的老屋里養(yǎng)蜂放牧。是的,不管社會怎樣變遷,大澗人永遠依戀大澗峰下祖祖輩輩繁衍生息過的美好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