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策劃前言
“今天,你閱讀了嗎?”
閱讀,本來只是個人的事情。一個人,讀或是不讀,讀什么書與不讀什么書,多讀還是少讀,或者怎么讀,也本是個人精神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當大量的人醉心于追逐奢侈品、推杯換盞,熱衷于上網(wǎng)、刷微博、玩微信的碎片化、快餐式的淺閱讀,卻沒有時間系統(tǒng)、深入地閱讀一本好書,閱讀問題也就值得全體國人思之。
2015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遠低于日本8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顯然,當下的中國在閱讀問題上處境尷尬。
沒有文化大師的國度是可悲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更是不可思議的。社會的進步,有物質的現(xiàn)代化,也有精神的現(xiàn)代化。倉廩實知禮節(jié),也需要有讓靈魂停歇安居的港灣。尤其在當下,閱讀不僅僅是傳承文明的行為,更是所有人開拓眼界、培育創(chuàng)新力量的方式。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jīng)說過,“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p>
當然,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已多年,全民閱讀已立法,也早已告別買不起書的年代,閱讀與否關鍵在于個人。
2015年9月21日,由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共李滄區(qū)委宣傳部、青島出版集團主辦,商周刊社承辦的第一期“青島悅讀·悅心大講堂”在青島五十八中學體育館開講。作為首位開講嘉賓,知名作家葉辛作了題為“閱讀和我們的生活”的演講。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里,葉辛用學者的思辨,講述了三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他所感受到的閱讀。
讀書改變生活
當下,全中國都在談論一個問題:國人讀書比例低。盡管政府、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倡導讀書,但2014年中國人讀書的比例仍舊遠低于世界上的眾多國家。究其原因,是我們把讀書看得過于功利了嗎?
自古以來,讀書就被中國人視為一件雅事。當然,古人讀書也有功利的時候,為功名利祿,為進士,為當官,但是大部分古人把讀書看成是一件雅事。既然是一件雅事,自然就沒有那么多的功利。那么,很多人要問了,讀書有什么用呢?
我的叔叔是上海的一個老資本家,他不喜歡我讀書。在我初中的時候,只要他看到我讀文學書,他總會說:“你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實際上,在眾多家長看來,大多數(shù)的文學書都是閑書。讀書不管吃、不管穿,也不能馬上改變人的物質生活。
但是,中國古人對于讀書又有另一番見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在貴州農(nóng)村當了10年7個月知青,其中,6年9個月的時間都是跟農(nóng)民干一樣的農(nóng)活。那時,從貴州到上海,要坐兩天兩夜的火車。閑時,火車上的人聊天,互相打聽對方的境況,也常?;ハ嗖虏履挲g、工作等。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猜我是農(nóng)民,也沒有一個人猜我是知青。我天天在干農(nóng)活,穿的衣服也不講究,跟農(nóng)民差不多,為什么不認為我是農(nóng)民呢?因為讀書,會慢慢改變一個人。
讀書作用于人的心理。它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氣質、品位和風度。盡管,今天讀《紅樓夢》,后天讀《紅與黑》,或者再讀哪本名著,在短期內改變不了你的生活,但從長遠來說,它會潛移默化改變你的生活,這就是我對讀書的理解。
如今的閱讀,是時代的閱讀,人人都有手機,手機上天天有海量的信息。但是,隨著海量信息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奇聞秘事,過去叫小道消息。這種閱讀,現(xiàn)在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叫碎片化閱讀。當然,在海量的東西當中會有好東西,可天天讀這些信息,文學的內容很少。
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唐朝以前和唐宋元明清,這一千多年留下來很多的千古金句,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它們的用字也不多,五絕才25個字,相對長的元曲也只有78句,500多字。但是為什么這些很短的詩集留下了,而大量的碎片,隨著我們看過就遺失了?
如果要追求文學,還是應該讀一點經(jīng)典的、優(yōu)秀的、符合興趣的作品。經(jīng)典的、優(yōu)秀的作品很多。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像拉家常一樣,隨口講出了67個名著,世界上的經(jīng)典名著更是多得多。為什么讀書要符合興趣呢?好的優(yōu)秀的,讀不進去就不要讀,除非要做學問。要讀符合興趣的,明白為什么喜歡這本書,讀進去,那么你已經(jīng)有了收獲。
讀懂一首歌
在中國,有一首內蒙古民歌,幾乎所有的中老年人都會唱,大多數(shù)中國人也都耳熟能詳,它歌詞是“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但是,你知道這首歌為什么這么流行嗎?你知道這首人人會唱的歌是誰寫的嗎?
1996年,我參加了國際筆會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的一個分會。在一個星期的會議結束后,我們應日方筆會的邀請順訪日本。當訪問到大阪,大阪作家協(xié)會很熱烈地歡迎了我們,當天晚上就請我們吃飯。吃到一半時,日方邀請我們去唱歌。開始,他們唱前兩首歌曲時,我們聽不懂,只是禮貌地拍拍手。但唱第三首歌的時候,我們聽懂了,是《北國之春》,一個日本作家搭一個白毛巾,打扮成日本農(nóng)民的樣子,一邊跳一邊唱。我們也拍手,也是出自禮貌,但也發(fā)自真心,覺得唱得很好。
然而,看到日本作家多才多藝,我們很被動。當時,我是代表團副團長,團長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作家瑪拉沁夫,他就給我們使眼色。其實,平常我們只知道互相寫過什么文章,并沒有很深入地了解,尤其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唱歌。一個女作家站了起來,唱了一首《泉水叮咚》,另一個作家也唱了一首很專業(yè)的歌,我們很高興。然后,日方拿起話筒,唱起了“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雖然咬字不準,但還蠻好聽。我們很驚訝也很得意,日本作家竟然唱起了中國的歌曲。
當晚,因為接到通知,我們都穿著正裝,團長也穿得西裝筆挺。但當日本人唱起了這首歌,他卻跳起了蒙古舞,很是興奮。我就奇怪,瑪拉沁夫今天晚上怎么這么興奮?晚會結束后,瑪拉沁夫就說,“葉辛,回客房以前到我房間來一下”。我以為他要商量第二天與日本文化部部長座談的事情。結果到了賓館,他沒有跟我商量明天的工作,而是告訴我說,今天他很高興,日本人唱的“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是他寫的。我望著他,“啊?你寫的!”
那時瑪拉沁夫很壯、很胖,已經(jīng)是老年人的模樣。可年輕的時候,他確實很英俊,既是有名的青年作家,又是縣團級干部,還是藝術處處長,而且還沒有成家,前途無量。
在那個時代,歌舞團演出之前,藝術處處長會先行審查。在一次審查中,他發(fā)現(xiàn)歌舞團一個跳舞的姑娘特別漂亮。當時他沒有對象,就老去這個團里審查工作。后來,歌舞團團長就提醒他趕緊向她表白,并答應他,再來審查節(jié)目時,會安排他們見面。審查結束后,團長引著他,一個一個握手,握到那個姑娘面前,他就使勁握手,并提出約會,姑娘當即答應了他,約會地點就定在了明晚的敖包。其實,這首歌正式的名字就叫《敖包相會》。會見結束后,他就回去了,又刮胡子,又去理發(fā),還把箱子里面的好衣服棉袍子翻出來,等待明天晚上跟歌舞演員的敖包相會。
第二天晚上,他興沖沖地去了。天黑下來,才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他說了時間,是晚上,說了地點,是敖包,但沒有說究竟是幾點鐘。夜晚很長,那該怎么辦?。克?,她沒有說時間,是在考驗考驗我,那就一直等。
內蒙古草原的夜晚是很冷的。我不是內蒙古人,但是到過內蒙古草原幾次,在內蒙古體驗生活,也在蒙古包里住過幾個晚上。第一次住蒙古包的時候,我很興奮,都說內蒙古草原寧靜,我就想去看看,結果走出蒙古包十幾步就不敢走了,烏黑一大片,看不到一點光,不敢走,趕緊退回了蒙古包。當時,瑪拉沁夫在敖包那里等也是這種滋味。
內蒙古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沒有明顯的標志,在哪里舉行那達慕大會、生產(chǎn)大會?敖包。在哪里約會?敖包,就像電影院門口一樣。在內蒙古草原有這樣一種說法,兩個人談戀愛,悄悄相好,月亮升到中天的時候,心上人就會來?,斃叻蛘驹诎桨?,等到月亮升到中天,姑娘還是沒有來;等到月亮又西斜了,一直到出現(xiàn)魚肚白,被冷風吹了一整晚,只能灰溜溜地回去。回去以后,衣服也不脫,一覺睡到下午三四點鐘。再回想昨晚的事,認為是對他的教育,也是一輩子的教訓,談戀愛不能這么談,還得培養(yǎng)感情。經(jīng)過思考,他就把昨天晚上的感受,寫了幾句詩,“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聽完我講的這個故事,再聽這個歌詞,真是每一句都道出了他的心聲。
過了不久,他的一部中篇小說,《草原上的人們》被改編成了電影。電影拍完了,導演對他說,“你這么年輕,小說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現(xiàn)在又改編成電影。電影中,男女牧民在招工的過程中,有談戀愛的情節(jié),你最好能寫一首反映青年戀愛的歌詞,寫了歌詞以后,我請我們廠里最好的作曲家,給你譜上曲。”他說:“我只會寫小說,哪里會寫歌詞呢?”導演鼓勵他,這么好的小說都寫出來了,寫歌詞幾句話怎么寫不出來呢。他回家以后,冥思苦想也寫不出來,就睡了覺。半夜醒來,他突然想起了前兩天失戀時寫的詩。拿出來一看,覺得蠻有味道!抄一抄,押上韻,第二天就交給了導演。導演看完,一拳就砸他肩膀上,說“還說你不會寫歌,你這個寫得真好,我讓廠里最好的作曲家給你作曲?!焙髞?,作曲家去內蒙古采風,就配成了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這首歌曲。
說讀書,為什么把這個故事作為第一個小故事呢?讀書,要讀進去。讀一首歌,都要了解這是怎么來的;讀書,更要求解,尤其是經(jīng)典的優(yōu)秀的作品。不是所有經(jīng)典作品都好讀,有的很難讀。有的書,從頭到尾都讀不完,就選擇喜歡的。你熱愛的好書,讀完一遍以后不妨多讀幾遍,把這本書的“營養(yǎng)”變成你的東西。為什么呢?女孩喜歡的書男孩不一定喜歡,男孩喜歡的書,女孩也不一定喜歡。人形形色色,作家也是一樣。我喜歡這個作家,他喜歡那個作家,你喜歡的作家代表作,你一定讀,至少要讓你的閱讀得到一個答案。你為什么喜歡這本書,肯定這本書里有打動你的東西。
讀書實際上是一個很個性化的事情。舉個例子,兩個人談戀愛可以到電影院看電影,也可以一起去看戲。兩口子愛得再深,不可能捧一本書一起讀。所以讀書,尤其是文學書,你一定要挑選符合你性情的書。
讀懂一部交響樂
我講的第二個小故事,是關于一部交響樂的故事。這部交響樂人人都知道,尤其在度過了2015年9月3日,即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以后,所有人都知道了交響樂《黃河大合唱》。這是中華民族的交響樂,中華民族的樂曲。
但是,如果要問一句,《黃河大合唱》是誰譜曲的?大多數(shù)都知道是冼星海。如果問歌詞是誰寫的?一般人卻并不知道。歌詞的作者是光未然同志。這是筆名,他原名張光年,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黨委書記,也是老革命,有名的詩人。因為工作關系,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擔任過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張光年當時是我們的領導,黨組書記。今天我要講《黃河大合唱》曲子怎么寫出來的,歌詞怎么寫出來的,這些都是張光年親口告訴我的。如果你讀懂了《黃河大合唱》,也就讀懂了閱讀。
那一年,我在上海,接到了作家協(xié)會辦公室的電話,張光年要來上海,我負責招待。過了幾天,張光年和老伴來到上海,提出要看看改革開放以后上海浦東的面貌。于是,我就安排了游覽上海浦東的三天日程。
那時候,上海最高的金茂大廈剛剛建好,我就陪著他登上了金茂大廈。之后,我在陸家嘴綠地中間安排了半個小時的喝茶時間,張光年一直靜靜地看著風景。他對我說,坐到這里,看到浦東這樣的氣象,各不相同的高樓,他很高興。他告訴我,“我到延安去追求革命理想,要三次渡過黃河,還要躲過日本鬼子的槍彈。我是小個子,拿刺刀跟日本鬼子拼,我又拼不過人家,于是我就想方設法寫了一首歌,鼓舞士氣?!?/p>
三次渡過黃河以后,他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那時,他也只有二十多歲,寫了《黃河大合唱》,想要鼓舞軍民來唱,就拿給周圍的人看。周圍的人卻認為歌詞像馬路上的三句半,否定了他。他就想到,把歌詞拿給一個大藝術家看。
這個大藝術家是誰?那就是冼星海。那一年,冼星海剛剛到延安,已經(jīng)寫了很多好的歌曲。當時中國有名的作曲家,除了聶耳就是他。張光年跑到延安,來到冼星海的住處,請冼星海幫忙看歌詞能否譜上曲子。冼星海一看歌詞,對他說,好久沒有讀到這么好的歌詞了。張光年說,“真不愧是大藝術家,好多人說我是寫的三句半。你幫我把曲子譜出來?!钡呛s說我譜不出來。追問原因,是因為營養(yǎng)不好。冼星海告訴他,“在延安,我的住處老鼠天天晚上跑,怎么有細胞寫出曲來?寫不出!”他還提出,想天天吃老母雞。當時,張光年無法同意,只能回去。
不久,冼星海做曲要天天吃老母雞,還要喝湯的事,一下就傳開了。傳到了毛主席耳中,毛主席就把周揚、張光年他們幾個叫去,“聽說你們傳得很盛,怎么了?”他們就向毛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很開明,認為正需要這種抗日歌曲,同意了冼星海的要求。冼星海提出要吃一個月的老母雞,結果,吃了半個月,不但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還親自擔任總指揮指導排練。在演出的第一個夜晚,毛主席也說“我們都去看,吃老母雞湯譜出的曲”。也就是從那一個夜晚開始,《黃河大合唱》唱到現(xiàn)在,在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在首都大劇院,在上海大劇院,在全世界演出;上海樂團,中央樂團,越來越多的樂團都在唱著。用老母雞湯代替稿費換來的交響樂,唱到今天,已有七十多年。
那么,我講這些是為了什么呢?作家寫一本書,作曲家寫一首歌,詩人寫一首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情緒,需要條件,還需要一些怪要求。很多文人,都有一些怪脾氣,我也是。在上海作協(xié)的工作,讓我接觸了從二十多歲到八九十歲的青老年作家。這些作家,各種各樣的脾氣都有。文人作家都有點怪脾氣。
讀懂一棟樓
我最后講得一個小故事,叫讀懂一棟樓。這棟樓要讀,而且只有三個字——“岳陽樓”。
多年前,我在上海研究院文學研究所任所長,應院長的要求,去岳陽一所大學里講了一堂課。講完了課,校長請我去觀賞岳陽樓。作為我們國家三大名樓之一,岳陽樓確實值得一看,尤其是“岳陽樓”三個題字,寫得特別好。陪同的校長告訴我,這三個字有一個長長的故事。從岳陽樓回來,校長請我吃岳陽小吃。十幾道小吃吃完了,他才把這三個字的故事講完。這是一個跟讀書有關,跟寫字有關,跟創(chuàng)作也有關的小故事。
1949年解放時,岳陽樓已經(jīng)被破壞得一塌糊涂,與今天岳陽樓有著天壤之別。解放之后,岳陽樓重修,岳陽市民提出重新請人題字。湖南人說給岳陽樓題字,一下子就想到了毛主席。但是請毛主席題字并不容易。
機會一晃而來。1961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副總參謀長陳賡去世。一個職工拿了訃告跟領導請假,原來他是陳賡大將的親弟弟,要去北京參加追悼會。領導批準了他的要求,同時又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在毛主席參加追悼會時,提交題字的報告。弟弟在握著毛主席的手時,卻激動地忘記了自己的任務。幸運的是,毛主席第二天下午在懷仁堂會見家屬,他還有機會。
第二天,家屬們到了毛主席辦公室,看見毛主席正在跟一個老人講話??吹剿麄兒螅飨瓦^來與家屬握手,并詢問家屬有什么要求。陳賡夫人回答,一家人沒有什么要求,只是陳賡弟弟的單位想請主席題字,弟弟趕緊將市里面準備好的材料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認為,岳陽樓是千古名樓,也是文人墨客喜歡登的地方,自己題不合適,提出讓郭沫若同志題字。弟弟一想,只要毛主席開了口,誰題都合適,回去匯報就可以。他同毛主席說,“郭沫若同志寫當然好了。但是我們老百姓哪里能見到郭沫若呢。”毛主席一指,原來剛剛同毛主席說話的老人就是郭沫若。在毛主席年譜、郭沫若的年譜上都寫著,毛主席1961年3月30日在懷仁堂跟郭沫若談長征詩六首。就在當日,陳賡家屬也來了。
弟弟回到家鄉(xiāng),向領導作了匯報。毛主席讓郭沫若題字,郭沫若很認真,從上寫到下,從左寫到右,一口氣寫了六幅,用一個大信封裝著,上書“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風景管理區(qū)收”。風景區(qū)領導很高興,打開一看,卻發(fā)現(xiàn)不行。書法有一個麻煩的地方,越是認真,越是達不到效果,郭沫若寫得太認真了。國務院副總理,毛主席讓題的字,又不好退稿,該怎么辦?做上去怕不好看,也怕影響郭沫若的聲譽。
中國人碰到一個難題,有一個辦法就是開會。于是,岳陽領導召集岳陽市、湖南省的書法大家開會想辦法,如何將這幾個字做到匾上去。書畫大家都在想辦法,但一籌莫展。會議從上午八點鐘開到十二點,想不出,散會,把問題帶回去,再想辦法。過了兩三天,再召集大家一起會診,還是沒想到辦法,大家都準備灰溜溜地走了。這時,一個老人說我有辦法。什么辦法?大家很勉強地坐下來,老頭拿起那個信封,指著封皮上“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風景管理區(qū)”一行字,這上面的“岳陽樓”寫得怎么樣。大家看后,一致說好。后來,做到匾上的三個字,就是信封上的三個字。
走南闖北,飛來飛去,我聽到各種各樣的怪怪的故事很多,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含義的。為什么這個故事我一聽就要講呢?因為故事背后有道理:創(chuàng)作,還有率性的一面。郭老寫那三個字很認真,可越是認真越是寫不好。書法是這樣,畫畫也是這樣,有時候創(chuàng)作作品也是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是率性而為創(chuàng)作出來的。
我兼任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文聯(lián)下屬有一個美術家協(xié)會,有時候他們開畫展、搞筆會,我也參加,交了一些畫家朋友。其中,一些有名的畫家,你讓他畫畫,對他說,“你的畫很值錢,一尺就要20萬,請你給我畫一張”,他不畫。相反,他高興了,喝了一點酒,不拿錢給他,他馬上寫字、畫畫。為什么?他要尋找他的率性。寫作跟畫畫、寫字,尤其寫毛筆書法和作畫,更講究率性而為。我有一個小說家的想象:郭老寫完了字,肯定會跟警衛(wèi)員說,你去蓋上章,讓他們挑選。而當他任務完成了,拿過信封,真性情出來了,寫起來一氣呵成,最好的字就寫出來了。創(chuàng)作,不要忘記率性而為;讀書,要讀出作家的神來之筆,讀出率性而為,這樣就算讀到家了。
讀書是一件雅事。但是這件雅事要做好,要讀進去,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