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發(fā)
(安徽理工大學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
季羨林對胡適及其思想的認識與思考
周良發(fā)
(安徽理工大學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建國初期胡適思想批判存在諸多偏誤,致使季羨林站出來為其正名,希圖為國人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胡適。在他看來,胡適是杰出的學問家和思想家,但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家,只是熱衷政治的一介書生。梳理季羨林對胡適及其思想的認識和思考,對今后的胡適研究仍有助益。
季羨林;胡適;認識;思考
季羨林(1911—2009)先生雖自謙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無疑是當代中國極具權(quán)威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專家,如今他與金克木先生一起雄踞印度學領(lǐng)域之巔峰,令人高山仰止。除了譯介大量印度文學、佛學典籍,季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學術(shù)文化隨筆,記錄了他與眾多學者或深或淺的交誼以及對一些師友情真意切的追思。在諸多同道師友中,季先生對胡適(1891—1962)尤為敬重,先后四次專文追憶這位比他年長20歲的師長的學問人生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細細品讀季先生關(guān)于胡適的文章,或許能從中尋繹出一位后輩學人視域中胡適的別樣風采。
建國伊始,中國共產(chǎn)黨出于意識形態(tài)整合的需要,在思想文化界開展三次大規(guī)模的思想批判運動,包括1951年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1954年對俞平伯紅學研究和胡適學術(shù)思想的批判以及1955年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在這三次思想批判運動中,因胡適畢生宣揚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去甚遠,致使我們黨對其展開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批判,希圖更好地普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通過對胡適思想的全面審查和清理,為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界的主導地位起到若干積極作用。然而在極“左”思潮的支配下,學界對胡適采取完全否定的策略,故在批判過程出現(xiàn)人身攻擊和肆意曲解的現(xiàn)象可謂屢見不鮮,“殊不足以服人”,沒有“一篇真正能搔到癢處的文章”[1]61。
有鑒于胡適思想批判存在的諸多偏誤,季先生于30年后著文著力為胡適辯護,希圖為當代國人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胡適。在《為胡適說幾句話》中,季先生開門見山地指出:“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胡適是一個起過重要作用但爭議又非常多的人物?!盵2]256言下之意,雖然胡適學術(shù)思想紛繁龐雜一時難以厘定,但他在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勿容置疑。季先生之所以著文“為胡適說幾句話”,蓋因?qū)W界有人指責胡適一生追隨國民黨和蔣介石。在他看來,真實情況卻非如此,故“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以廓清胡適并未忠誠地擁護國民黨和蔣介石。
理由之一是胡適沒有一味地服從國民黨 胡適不贊成共產(chǎn)革命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他也不是國民黨員,畢生崇尚自由民主,即便為國民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也始終保持黨外人士的身份,篤定“為國家做一個諍臣,為政府做一個諍友”[3]349。誠如季先生所言:“他(胡適)服膺的是美國的實驗主義,他崇拜的是美國的所謂民主制度。只要不符合這兩個尺度,他就挑點小毛病,鬧著獨立性。對國民黨也不例外?!盵2]257典型的例子是,胡適1929年6月10日在《新月》雜志發(fā)表《知難行亦不易》對國父中山先生“知難行易”提出異議,遭到國民黨文宣系統(tǒng)與黨務(wù)系統(tǒng)猛烈回擊和圍剿。雖然“圍剿”很快黯然中歇,但胡適的道德勇氣可嘉。
理由之二是胡適積極宣揚“好人政府” 1922年5月胡適草擬《我們的政治主張》,得到蔡元培、陶行知、梁漱溟、李大釗、丁文江等文化名宿的充分肯定,共同署名并發(fā)表在《努力周報》第2號上。這是胡適首篇政論文章,也是他組建“好人政府”的首個行動綱領(lǐng)。此論一出,學界的反映一如繼往地褒貶不一。有人調(diào)侃難道有什么人主張壞人政府?故認為這樣的主張沒有現(xiàn)實意義。這種觀點也許值得商榷,然季先生卻覺得另有深意,那就是“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而提倡好人政府,其中隱含著國民黨政府不是好人政府的意思”[2]257。1930年1月出版的《人權(quán)論集》收錄胡適《我們對于政治的主張》一文,再次要求批判政黨和領(lǐng)袖的自由。
季先生的理由頗多,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道來。學界有人指出胡適之所以與國民黨產(chǎn)生分歧,目的在于與其討價還價,但“這起碼表明胡適不是國民黨蔣介石的忠順奴才”[2]258。解放初期批判胡適思想時,有人提出胡適與國民黨的沖突是“小罵大幫忙”,即胡適通過“小罵”為自己涂上一層保護色,用來迷惑人民,一旦到了關(guān)鍵時刻他又反過來為國民黨捧場做事。對此言論,季先生顯然不能認同,覺得“這樣的‘理論’未免低估了中國老百姓的覺悟水平”。若“把胡適說得似乎比國民黨的中統(tǒng)、軍統(tǒng)以及其他助紂為虐的忠實走狗還要危險,還要可惡,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盵2]258
行文至此,諸君也許心生疑問,那就是季先生何以理直氣壯地為胡適辯護?對于此等疑慮,季先生不厭其煩地細數(shù)學術(shù)和工作上的事例為胡適正名,試舉二則:在學術(shù)上,胡適獎掖學術(shù)青年。1946年季先生回國赴北大任教,校長胡適對其才學頗為賞識。季先生剛到學校即投入佛學研究,不久寫成《列子與佛典》一文請胡適品鑒,據(jù)說后者連夜看完并立即回信大加贊賞。能夠得到學界耆宿點贊,這對處于學術(shù)起步階段的季先生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勵。在工作上,胡適愛護青年學生。解放戰(zhàn)爭期間,北大等高校學生紛紛罷課上街游行,反饑餓、反迫害、反內(nèi)戰(zhàn),遭到政府當局的大肆逮捕。作為北大校長,胡適雖不贊成學生罷課干預(yù)政治,但為保護學生毅然挺身而出。甚至為了釋放被捕學生,他曾動用與李宗仁的私人關(guān)系。這些事情雖有的親歷有的耳聞,然卻給季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胡適沒有盛氣凌人的架子,也沒有唯我獨尊的氣勢,有的只是一位師長應(yīng)有的責任與擔當。
近年來,隨著胡適著作以及胡適研究*胡適著作主要有《胡適文集》(7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胡適文集》(12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胡適日記全編》(8卷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胡適全集》(44卷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胡適研究主要有《胡適研究》(李敖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版)、《胡適傳論》(胡明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羅志田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的密集出版,人們可以從中管窺胡適為學為人的大體樣貌及其對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卓絕貢獻。季先生因做過胡適的下屬且深受后者的賞識而交游甚密,故能夠近距離地體察胡適的點滴細節(jié),力圖為今人還原其被歷史遮蔽的本真面目。在他看來,胡適是杰出的學問家和思想家,但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家,只是熱衷政治的一介書生。
(一) 作為學問家的胡適
季先生認為胡適首先是一位學問家,并將其學術(shù)著作概而分為六大類:(1)早年的《詩三百篇言字解》、《爾汝篇》、《吾我篇》;(2)整理國故和《國學研究》;(3)以《說儒》為中心的《胡適論學近著》;(4)關(guān)于神會和尚的研究;(5)關(guān)于《水經(jīng)注》的研究;(6)考證舊體長篇小說并為之作序,以及紅學研究、《白話文學史》和《中國哲學史》等。季先生細致周詳?shù)亓_列胡適的學術(shù)著作,旨在依此探尋其一生的思想承師與學術(shù)脈系。
在他看來,第一類早年研究能夠管見胡適學術(shù)思想的理論淵源:一是深受乾嘉考據(jù)學派的影響,二是受到西方語言研究的濡染,尤其是“吾”、“我”、“爾”、“汝”人稱代詞具有西方語法特點。第二類整理國故是胡適“再造文明”,進而推動“中國文藝復興事業(yè)”的必經(jīng)階段,但是國故需要借助西方學術(shù)方法加以整理(“輸入學理”)。第三類《胡適近學論著》之《說儒》歷來被視為儒學研究的力作,此文以章太炎《原儒》為前導,綜合名學方法與歷史方法而開辟了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徑。第四、五類關(guān)于神會和尚與《水經(jīng)注》研究,胡適用力甚勤(“可以說是半生以之”[1]51),再度展現(xiàn)其整理國故的畢生祈愿。第六類考訂傳統(tǒng)小說并為之作序,特別是在《紅樓夢》考證和《水滸傳》考證方面,季先生認為胡適的貢獻卓絕且影響深遠。
作為同道中人,季先生雖對胡適某些學術(shù)著作(比如《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頗有微辭,但不得不承認他對現(xiàn)代學術(shù)的重要貢獻,尤其是在治學方法與考辨材料上的卓見,對后輩學人的啟迪至深且遠。
(二) 作為思想家的胡適
季先生指出,不管是哲學還是思想,胡適都沒有構(gòu)建縝密的理論體系,嚴格說來,他不能算作純粹意義上的思想家,故稱其為行動思想家或者思想行動家。換句話說,胡適畢生都在行動,而且是基于自己思想的行動,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學術(shù)思想創(chuàng)制,“執(zhí)大旗做領(lǐng)袖的人物,不能不說是胡適”[1]52。在他看來,這些“名垂宇宙”的功勛是純粹思想家難以企及的。
作為行動思想家,胡適的思想談不上博大精深卻也頗具特色,季先生從紛繁龐雜中條分縷析出四點特征:
一是思想來源中西兼容。胡適幼年在家鄉(xiāng)接受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熟諳中國古代典籍,少年赴美留學,數(shù)年浸潤于西方文化與民主政治,故其思想兼容中西文化。正因為思想上雜糅中西,導致胡適時有相互抵牾之論,比如他是“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鋒,卻又極其尊崇孔子、朱熹等儒家,故有“最后的一位理學家”(唐德剛語)之譽。
二是思想觀點偏于激進。季先生認為胡適的思想有時流于偏激,甚至偏頗。1917年1月,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等人掀起新文化運動,由于得到廣大知識青年的支持和擁護,旋即席卷全國。蓋因倡導白話文,胡適毫不客氣地判了文言文“死刑”:“死文字不能產(chǎn)生活文學。我認為文言文在那時已不止是半死,事實已全死了;雖然文言文之中,尚有許多現(xiàn)在還在用的活字,文言文的文法,也是個死文字的文法?!盵4]330
三是思想方式假設(shè)求證。提及胡適的思想方式,人們自然會想到“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季先生認為,這10個字是胡適對“思想和治學方法最大最重要的貢獻”[1]57。從事學術(shù)研究,大膽的假設(shè)或設(shè)想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否則學問難有重大進展。但是假設(shè)只是解決問題的初始,尚需伴以小心謹慎的求證。因為有些問題異常復雜,沒有確鑿證據(jù),就不能妄下定論。就此而言,胡適先“假設(shè)”后“求證”的致思方法對“青年學者有深遠的影響”[1]58。
四是思想核心實驗主義。實驗主義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jīng)過查理·皮爾斯、威廉·詹姆斯與約翰·杜威三位大師的精誠努力,終成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1915年9月20日,胡適從康乃爾大學轉(zhuǎn)學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研究哲學,實驗主義成為其畢生的哲學信仰。季先生認為,胡適的治學方法正源自于此,是“他從杜威那里學來而加以簡化和明確化了的”[1]56。雖說實驗主義并未在中國思想界產(chǎn)生太大影響,但胡適的知識考古學無疑拓寬了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研究的新視閾。
(三) 作為政治家的胡適
胡適畢生摯愛學術(shù)研究,但又心懷家國天下,時常在學術(shù)與政治之間徘徊游移,故季先生稱其為“政治熱心家”。季先生作出這種判斷,源于胡適對政治的態(tài)度及其在政界的表現(xiàn)。
首先,胡適畢生熱衷政治。胡適赴美留學主攻農(nóng)學,政治與其所學可謂風馬牛而不及,但他聽了講述美國政治的課程之后,“立即迷上了美國的政治”[1]59。此時胡適對政治的認識尚淺,覺得政治的最高目標就是民主,而美國政治正好體現(xiàn)了這個最高目標。雖然胡適對美國的政治情況不甚了解,卻積極參加美國人的政治集會,“佩戴支持什么候選人的袖章”,當他看到“由一位工友所主持的大會的民主精神,實在令我神往之至”[1]59。胡適留美期間參與選舉活動,增進了他對政黨政治的興趣?!拔覍γ绹蔚呐d趣和我對美國政治的研究,以及我學生時代所目睹的美國兩次大選,對我后來對中國政治和政府的關(guān)心,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覍φ问冀K采取了我自己所說的不感興趣的興趣,我認為這種興趣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應(yīng)有的責任?!盵4]210這里的“不感興趣的興趣”只是胡適對自己熱衷政治的辯駁,后來他數(shù)次介入政治生活自然使這種辯駁消解殆盡。
其次,胡適參與政府工作。1917年7月,胡適歸國途中深感國內(nèi)出版界、教育界與學術(shù)界的沉寂,打定“二十年不談?wù)巍钡臎Q心,“要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政治建筑一個革命的基礎(chǔ)”[5]363。然國運多舛、民族危亡還是喚起這位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社會責任”,遂使他多次參加政府工作。其中有兩件事必想大家耳熟能詳:一是駐美大使。1938年7月,國民政府與蔣介石致電胡適邀其擔任駐美大使,后者思慮數(shù)日復電表示同意:“國家際此危難,有所驅(qū)策,義何敢辭。唯自審廿余年閑懶已慣,又素無外交經(jīng)驗,深恐不能擔負如此重任,貽誤國家。故遲疑至今,始敢決心受命?!盵3]365-366盡管胡適不是職業(yè)外交家,但在駐美期間多次發(fā)表演講,呼吁美國出手幫助苦撐待援的祖國。二是參選總統(tǒng)。1948年底,國民政府自導自演了選舉國大代表和總統(tǒng)的喜劇,并把胡適卷入其中。關(guān)于胡適參選總統(tǒng)之事,坊間眾說紛紜流傳甚廣,據(jù)說除了李宗仁致信邀約,王世杰亦傳達了蔣介石“請適之先生拿出勇氣來”的意見。翻閱胡適日記可知,他本人對此態(tài)度游移不定,先是認為自己“真沒有信心”而動搖,后又傾向于接受這個“偉大的意思”。但在季先生看來,這是“蔣介石的一種政治手段”,“胡適卻真信以為真”[1]60,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也充分驗證了這種觀點。
政治通過文化將權(quán)力內(nèi)在化,無痛地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烙印,兵不血刃地解除那些自詡清醒的思索者的武裝。胡適對自由的不懈追尋,到頭來只在政治的裹挾下被更緊密地捆綁在時代的限定性上,并未真正突破現(xiàn)實的種種藩籬,其對自由的熱望最終只表現(xiàn)在學術(shù)與政治之間隙的自我欣賞。
上世紀末,耄耋之年的季先生應(yīng)邀赴臺參加學術(shù)研討會。雖然來去匆匆,時間甚短,但季先生還是抽身前往胡適墓陵憑吊寄懷。斯人已逝余韻猶存,故國往事俱上心頭。
(一)獎掖后進,彰顯師長風范
積八十余年的人生經(jīng)歷,季先生認為個人若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與機遇。關(guān)于前兩者,季先生言之簡潔,自認為約略具有,然論及機遇,則言之甚詳。他說:“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1]411此論雖不乏謙遜之意,但與幾位學術(shù)前輩的相遇無疑讓季先生終生受益,比如清華大學的陳寅恪、哥廷根大學的西克教授、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等。在這些學術(shù)前輩之中,季先生對胡適尤為崇敬,尊其為有著“知遇之恩的恩師”[1]411。茲舉三例,以為說明:季先生留德回國時能夠順利地進入北大工作,正是陳寅恪的推薦和胡適的賞識與接收;季先生對印度文化與佛經(jīng)的興趣,則與胡適趣味相投,后者曾作《荷澤大師神會傳》,并對前者所撰《列子與佛典》贊賞有加;季先生年紀輕輕即成為北平圖書館學術(shù)評議會委員,乃是胡適大力舉薦的結(jié)果。除了提攜季先生,胡適對周一良、楊聯(lián)陞、傅斯年等后輩學人亦關(guān)愛提挈。
(二) 解放前夕,從容淡然離去
1948年12月中旬,北京大學五十周年校慶,此時人民解放軍已兵臨城下,隱約可聞國共雙方的槍炮聲。作為北大校長,胡適從容淡定地作了簡短的演講,“只有喜慶的內(nèi)容,沒有愁苦的調(diào)子”[1]409,甚至戲稱城外的槍炮為校慶鳴禮。慶典儀式結(jié)束,胡適辭別北大師生,從容登機南下。關(guān)于離別的情境,季先生套用李后主的《破陣子》加以描繪:“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盵1]409不曾想,這竟是他與胡適的生死訣別。大陸隨即解放,胡適由臺赴美,然在美國的生活并不如意,“往日的輝煌猶如春夢一場”。后在蔣介石等人的盛情邀請下,胡適由美返臺,主持中央研究院的工作。胡適晚年的生活雖說差強人意,然也“過了幾年舒適稱心的日子”[1]409。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可以接續(xù)此前未盡的學術(shù)事業(yè)尤其是一直寄掛于心的《水經(jīng)注》研究。只可惜仁者不壽,1962年胡適猝死于宴席之間。
(三) 墓前追思,猶憶書生本色
季先生指出,雖然他與胡適學術(shù)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但后者的親切和藹模糊了身份上的差異,故而覺得“沒有什么局促之感,經(jīng)常如坐春風中”,“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中國人常說“蓋棺定論”,是說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只有死后才能做出相對客觀的論定。胡適離世三十余年后季先生仍覺得他只是書卷氣十足的一介書生,盡管他曾做過駐美大使,也當過北大校長,還任過國大代表。季先生如是說:“不管適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畢竟是一個書生?!盵1]416在他看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試舉一則,以表一般:胡適晚年傾心于《水經(jīng)注》的收集與研究。一次北京圖書館召開評議會,胡適因事需提前離席。會中有人忽然提及《水經(jīng)注》,不想竟使他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由于會議主題偏離,胡適不僅未提前離場,還興致極高,甚至有“挑燈夜戰(zhàn)之勢”[1]416。
拜謁胡適墓陵,年邁的季先生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遙想當年《為胡適說幾句話》連“先生”二字都沒有勇氣加上,心中唯覺抱愧于適之先生。其實季先生過于自責了,是年思想解放不久,學界的狀態(tài)又是乍暖猶寒,如何評價胡適等人的思想尚存爭議,能夠站出來為胡適“說幾句話”已是難能可貴之舉??v觀其一生,季先生沒有寫出系統(tǒng)的胡適研究專著,只有四篇文風質(zhì)樸而干凈的學術(shù)隨筆,但這點滴思緒仍可見他學術(shù)心靈的充溢與感情的流瀉。時光流轉(zhuǎn),季先生離開我們已有五個年頭,可是他對胡適為學為人的精深之思還在綿延。今天的學術(shù)研究者,都應(yīng)該有季先生那樣的情懷,那樣的擔當,從季先生身上汲取慧識和勇氣。在此意義上說,文章梳理季先生對胡適及其思想的認識和思考,對今后的胡適研究仍有助益。
[1] 鄧九平.季羨林散文全編(5)[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 鄧九平.季羨林散文全編(2)[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3] 胡明.胡適年譜簡編[C]//胡適文集(7).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C]//胡適文集(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 胡適.我的歧路[C]//胡適文集(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Ji Xianlin’s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Hu Shi and his thoughts
ZHOU Liang-f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7, China)
Because of Hu Shi’s ultra-left thoughts, there were many errors in the criticism of his thought in the year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Ji Xianlin stood out to present a true Hu Shi and also for his defense. In Ji’s opinion, Hu Shi was an outstanding scholar and thinker, and also a scholar keen on politics but not a politician in the strict sense. This essay scrutinizes Ji Xianlin’s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Hu Shi and his thought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studies of Hu Shi in the future.
Ji Xianlin; Hu Shi; understanding; thinking
[責任編輯:范 君]
2015-04-16
周良發(fā)(1979-)男,安徽六安人,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與中西文化。
B26
A
1672-1101(2015)05-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