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馬鞍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31)
沈從文的小說大體分為兩類主題,即對城市文明的抨擊和對鄉(xiāng)村的歌唱。他自認為是“鄉(xiāng)下人”,對城市人的勾心斗角、虛偽奸詐十分厭惡,時常沉醉在沅江邊的湘西世界,并深深為之癡迷。1929年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蕭蕭》,表現(xiàn)的是湘西落后的童養(yǎng)媳制度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起伏,依然保持了作者一如既往的牧歌式舒緩情調,將湘西世情的美好充滿詩意地加以抒寫,帶給讀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在這美好的背后,悄然流動著深沉的憐憫和悲涼的情思,潛藏著作者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憂患。
《蕭蕭》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平淡無奇的湘西農村,并沒有正面的景色描寫,但在“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谷雨”,“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的當兒,讀者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極其濃郁的鄉(xiāng)村風情。一幅幅極富地方風味的圖景,散發(fā)著清香的泥土氣息和鄉(xiāng)民們原生、質樸、醇厚的生活趣味。
蕭蕭出嫁,和多數鄉(xiāng)下人一樣,照例是十二月的冬季。嗩吶、花轎、體面紅綠衣裳,轎夫穩(wěn)穩(wěn)地抬著,結親隊伍喜氣洋洋,新娘子則要嗚嗚地哭著,鄉(xiāng)村喜事的風俗畫出現(xiàn)在小說開篇,冬日里顯出了暖暖的色調。再貧瘠落后的鄉(xiāng)下,再窮苦的人家,也把婚慶當做莫大的喜事來操辦,這正是苦難日子里的一份難得的快樂。
春天里,蕭蕭每天帶著小丈夫去村前柳樹下、嘩嘩流淌的溪水邊玩耍,岸上隨處摘得到狗尾草和南瓜花,水里小蚌、小石頭清澈可見,還能撿拾到有美麗花紋的田螺。蕭蕭每日抱“弟弟”,哄“弟弟”,逗“弟弟”,親“弟弟”,“姐弟”倆日漸親密,“感情不壞”,以至于“因為時間長久,年齡不同,丈夫有些時候對于蕭蕭的怕同愛,比對于父母還深切。”[1]
一幅夏夜納涼圖也許是作者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夢境。勞作之余的鄉(xiāng)下人,在禾花風悠悠的吹拂中,耳畔伴著草蟲的鳴叫,丟掉所有的愁苦,享受自然最廉價又最富有的恩賜,一天的辛苦蕩然無存,該是多么輕松愜意!
“時間到摘瓜,秋天真的已來了,院子中各處有從屋后林子里樹上吹來的大紅大黃木葉。”[1]“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間玩,看碩大如盆上面滿是灰粉的大南瓜,成排成堆擺到地上,很有趣味?!?,[1]棗子也成熟了,“小小竹竿打在棗樹上,落棗滿地。”績麻、紡車、洗衣、漿紗、織布,這些女人們的活計蕭蕭都漸漸學會了,田間的漢子們也一樣把“日子吝惜”,各有所得,各屬分定?!笆澜缟先税讶兆釉闾#褪捠捯活惾思野讶兆恿呦峭瑯拥??!保?]“許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個夏天全消磨到軟綢衣服、精美飲料以及種種好事情上面。蕭蕭的一家,因為一個夏天的勞作,卻得了十多斤細麻,二三十擔瓜?!保?]作者看來,農人們把汗水滴到田里,換得收成,遠比“城市文明人”把日子糟蹋來得文明和高尚。
除了家中活計,蕭蕭還要帶著小丈夫出門打豬草,上螺螄山。麥黃四月,山上到處樹木蒙茸,編草蟲,做竹簫哨子,采刺苺,是五歲小丈夫的樂趣所在,年輕的幫工漢子花狗卻喜歡穿山越嶺,趕到蕭蕭身邊來,要蕭蕭聽他唱那使人開心紅臉的山歌。這里山大人小,生命和欲望蓬勃如茂盛的草木,沒有誰能夠熄滅這份原始自然的情愛和真實沖動的欲望,情竇初開的十五歲蕭蕭由花狗把心竅子唱開,變成了婦人。
鄉(xiāng)下的日子是貧瘠落后的,農人的生活是單調而一成不變的,當日的湘西,更是一個自然條件惡劣、兵匪橫行、戰(zhàn)亂不斷的地方,貧瘠、偏僻、愚昧,但在沈從文的記憶里,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不能不說,是作者深深的愛戀之情美化了他的記憶;是作者用美與愛改變人生的創(chuàng)作信念,詩化了他的文字。
《蕭蕭》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幅不著色彩的淡淡的湘西鄉(xiāng)村的山水圖。沒有濃烈的畫面和色彩,有的只是散落身邊的狗尾巴草、南瓜花、毛毛蟲、天上的星和屋角的螢,還有樸實的鄉(xiāng)村人一成不變、世代相傳的勞作與生活。作者話家常般的敘述,使讀者不知不覺進入了他構筑的那個平常而又親切、充滿溫情的世界當中。
提起童養(yǎng)媳制度這一傳統(tǒng)陋習,人們聯(lián)想到的是狠夫家、惡婆婆,孤苦無依的小媳婦過著受盡虐待、任人踐踏、暗無天日的苦日子。這媳婦安分守己、逆來順受、苦熬歲月也就罷了,如若不管什么緣由,做了不守婦道、傷風敗俗的丑事,那結局一定是慘不忍睹、死無葬身之地的。
蕭蕭就是個童養(yǎng)媳,但“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日子卻“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半年來身體發(fā)育很快,“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葉,日增茂盛?!保?]她每天應做的事情只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樹下去玩,到溪邊去玩,餓了,喂東西吃,哭了,就哄他?!保?]幾個月之后,“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幫家中作點雜事,能動手的就動手?!薄叭舜罅艘稽c,家中做的事也多了一點?!保?]蕭蕭十五歲的時候,“績麻、紡車、洗衣、照料丈夫以外,打豬草推磨一些事情也要作,還有漿紗織布。凡事都學,學學就會了。鄉(xiāng)下習慣,凡是行有余力的都可從勞作中攢點私房,兩三年來僅僅蕭蕭個人分上所聚集的粗細麻和紡就的棉紗,已夠蕭蕭坐到土機上拋三個月的梭子了。”[1]蕭蕭做著她的年紀該做的家務和農活,并沒有格外地承擔繁重的事務,身體才長得那樣快,心思也依然單純,“十五歲時高如成人,心卻還是一顆糊糊涂涂的心?!保?]未成年的身體沒有過早地被重壓累著,蕭蕭的精神應該也并不壓抑?!暗艿堋薄≌煞蚴枪郧陕犜挼模牌拧半m生來象一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一個只要求媳婦“能動手的就動手”,做不了的不強求,還允許媳婦攢點私房的婆婆,也不見得多么壞。那祖父“是當地一個人物”,卻親切慈愛地時常拿蕭蕭逗趣,引得蕭蕭有時發(fā)急,有時發(fā)笑,他由著蕭蕭撒嬌,簡直是一幅天倫之樂的畫面。
唯一害苦了蕭蕭的是幫工漢子花狗,這人“面如其心,生長得不很正氣”,可他是“起眼動眉毛,一打兩頭翹”會說會笑的一個人,“凡是男子的美德惡德都不缺少,勞動力強,手腳勤快,又會玩會說”。[1]他唱山歌表白,告訴蕭蕭“我為你睡不著覺”,“一有機會即纏在蕭蕭身邊,且總是想方設法把蕭蕭那點惶恐減去”,[1]在這個二十三歲的漢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粗野豪放的愛和力量的美,這正是無論身體還是心思都容易出軌的年紀,生命和欲望同樣旺盛,他誘引蕭蕭失身,應該沒有玩弄的意思,而是出于靈與肉的自然驅使。至于出事后怕事逃走,只能說是這個涉世不深、一無所有的莽撞漢子的無奈而唯一的選擇吧。至于同為幫工的不多話的“啞巴”,比花狗要實在、厚道得多,先是好心勸阻花狗不要亂來,在花狗出事逃走之后,心里有幾分明白的他,只裝糊涂息事寧人,并沒有添油加醋、幸災樂禍而使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蕭蕭做了丟人的事,肚子被花狗搶先下了種,這“真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一家人的平靜生活,為這一件事全弄亂了。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各按本分亂下去?!保?]然而,亂過之后,卻沒有出現(xiàn)驚天動地的可怕結局。婆家既沒有出于惱怒動蕭蕭一個手指頭,娘家伯父也沒有為了面子選擇將她沉潭,蕭蕭舍不得死,顯然,大家一起也不舍得讓她死。在等待發(fā)賣的過程中,“這件事情既經說明白,照鄉(xiāng)下規(guī)矩倒又象不什么要緊,只等待處分,大家反而釋然了。先是小丈夫不能再同蕭蕭在一處,到后又仍然如月前情形,姊弟一般有說有笑的過日子了?!保?]至于蕭蕭的去留,她不愿意走,小丈夫也不愿意她走,“只是照規(guī)矩像逼到要這樣做,不得不做。”沒等到買家,蕭蕭生了一個團頭大眼、聲響洪壯的兒子,“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規(guī)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一家人都歡喜那兒子?!薄吧碌募仁莾鹤?,蕭蕭不嫁別處了。到蕭蕭正式同丈夫拜堂圓房時,兒子已經年紀十歲,能看牛割草,成為家中生產者一員了。平時喊蕭蕭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應,從不生氣。”[1]
一個童養(yǎng)媳的苦難生活,在詩意的筆下,呈現(xiàn)出來的不是痛苦,而是家人的溫和大度包圍下的舒緩。不是沒有苦難,而是人性美好消散了苦的滋味。一場傷風敗俗的丟人事件,被人性的光芒化解了。從這樣一群身處偏遠落后鄉(xiāng)村的湘西人頗帶幾分蒙昧野蠻氣息的人性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順乎生命本性的原生狀態(tài),自然純樸、溫厚仁善,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只是按照自己的淳樸本質,順其自然、安分自在地活著。沒有怨天尤人,只是以寬和的心態(tài)選擇遺忘痛苦,化解風波,以他們獨有的方式和諧地生活下去。這些鄉(xiāng)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未被封建倫理綱常所規(guī)范的因子和未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浸染的生命意識?!笆捠挼泥l(xiāng)間是很有人情味也很現(xiàn)實的鄉(xiāng)間,它們永遠給人出路,好叫人茍茍且且地活著,一代接一代。它們象是世外,有著自己的質樸簡單的存活的原則,自生自滅。”[2]身處都市的沈從文面對都市人的冷漠自私,用文字將鄉(xiāng)村淳樸、粗獷人性同都市扭曲、異化的人性對比,表達他對人類美好精神品質的呼喚。越是身處充滿智慧、充滿人類文明的大都市,越是向往那未被名利所誘蝕的善良淳樸的美好家園。
沈從文崇尚人性,他說“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它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3]因此,他的小說從倫理道德的角度透視人生,以表現(xiàn)人性為中心內容,以探討民族品德的重造為宗旨,熱衷于表現(xiàn)不受近代工業(yè)文明玷污、侵染,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生的審美理想。在他所構筑的湘西世界,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寫和歌頌人性美。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前者占了上風,蕭蕭的遭遇有驚無險,終于回歸了平靜和正常,小說的結尾,蕭蕭的兒子牛兒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媳婦年長六歲。“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保?]小說以蕭蕭出嫁開篇,以下一代“蕭蕭”嫁進門結尾,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作者無言的感慨悄然流露。嗩吶聲聲的熱鬧里,緩緩的敘說中,我們感覺到作者走進湘西世界自然田園生活的濃濃的喜悅和抽身于那個世界之外時輕輕的嘆息。
為原始的古樸風味淳厚的湘西故土,一往情深地吟唱一曲曲自然和人性的永恒贊歌,并不是作者全部的心意。優(yōu)美濃郁的田園風情,往往遮蔽了作品中隱含的深層的鄉(xiāng)土憂患,使人誤以為沈從文只是湘西世界美好一面的歌者。正如作者所說“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保?]在《蕭蕭》中,讀者能感受到作者難以言說的心緒,他似乎是在描寫單純、率真和浪漫,卻又像是在向我們暗示麻木、渾噩和野蠻。
小說里,蕭蕭被強大的習俗力量所擺布,沒有把握自己命運的主體意識,也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民風固然是淳樸的,幸運的蕭蕭得到了大家的寬容,但這實在少不了偶然的因素?!笆捠掃@類善良、純樸的山村兒女,生命在一種無法預測其結果的人生浪濤里浮沉,任何一種偶然的因素都可能使她們的人生命運改觀?!保?]她恰好有一位老實忠厚又沒有讀過經書的伯父,不知道保全家族和蕭蕭的“名節(jié)”有多么重要;她恰好遲遲沒有等到合適的主顧,才在夫家待到生子;她恰好生了一個可愛的胖兒子,惹得全家都歡喜,才不嫁別處了。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像一顆野生的小草,沒有受過任何教誨,對于身處其中的一切制度,都是無知無覺的,從來沒想過要反抗什么,要爭取什么,她是安于自己的生活的,她的快樂和滿足里攜帶著無知和麻木,她的命運同樣潛伏著隱患與危險。誰能知道,像蕭蕭這樣一個懵懵懂懂長大,從沒有想過自己的過去、今天和將來,從來只聽從命運擺布的鄉(xiāng)下女孩,在未來的日子,一旦再次與禮法和制度發(fā)生沖撞,還能這樣化險為夷、平安地度過一生嗎?
鄉(xiāng)民們也是愚昧不化的。出于對蕭蕭蒙昧的悲憫,作者用詩意的寫法引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類人群“女學生”,她們暗示著一種對現(xiàn)實的自覺的反省和反抗的力量。但在農人眼里,她們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怪物,有關她們的一切都是荒誕不經的,可以讓大家說一整天的笑話。當爺爺在夏夜納涼當作談資只說了這么一句:“我聽三金說,前天又有女學生過身。”大家就哄然失笑。這是優(yōu)越者居高臨下的嘲笑,女學生的發(fā)型、服飾、吃用竟然與他們“事事不同”,這就是他們發(fā)笑的原因,在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里,從來就沒有過自我懷疑,凡與之不同的“異類”都是荒唐可笑的。在這群人身上,在人物悲劇性的生命循環(huán)中,作者看到了禁錮著鄉(xiāng)民們的思想、道德、習俗深不可測的影響力和強大無比的保守性。
蕭蕭和祖父們所生活的鄉(xiāng)土社會,正處在原始蒙昧、封閉落后的狀態(tài)。女學生的行蹤與蕭蕭的命運悲劇是穿插進行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女性生活和生存方式一暗一明同時展開,鄉(xiāng)土社會以唯我獨尊的價值準繩和強大的輿論力量將新生事物徹底貶低,心安理得地自縛在陳舊、蒙昧、喪失人的主體性的鄉(xiāng)土道德積習中,由此表現(xiàn)出人被束縛、被壓抑,以及人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鄉(xiāng)土積習的維護者和實踐者的可悲現(xiàn)實。
經歷了現(xiàn)代都市的冷漠與虛偽,沈從文無比眷戀湘西故土的美好淳樸,用文字精心構筑了充滿原始的美與愛、天然質樸而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然而,他雖然無奈卻是清醒的,他以一個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者的敏銳眼光對湘西人古樸本真的人生形態(tài)進行了現(xiàn)代審視,寄寓了他在湘西社會歷史轉型過程中的痛苦抉擇和對現(xiàn)代文明的理性思考。
作者看到,古樸本真的湘西人生形態(tài)賦予了鄉(xiāng)民們優(yōu)秀的品質和優(yōu)美健康的人性,卻無法擺脫自然命運的局限。隨著時代變換,湘西社會不得不發(fā)生歷史性變化,原始淳樸的生存方式會漸漸失去存在的土壤,這種淳樸自然而帶有蒙昧意味的湘西人生形態(tài)最終將接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撞,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感情和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將無不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浸染。
鄉(xiāng)民們到了覺醒的時候了。眼見一代蕭蕭老去,又一代蕭蕭迎進家門,這是何其悲涼的人生?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野,理智被蒙蔽著,如同山里未為發(fā)掘的芭茅地。生命處于被動的自在狀態(tài),任人擺布而無法知覺,蕭蕭們不能永遠這樣聽天由命?,F(xiàn)代工業(yè)文明盡管破壞了生態(tài)自然甚至打破原有的觀念和秩序,但是它凸顯了人的主體性,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思想,這種理性認識使沈從文成為痛苦的覺悟者。在熱情歌頌和無比眷戀湘西優(yōu)美的田園生活和淳樸的自然人性的同時,深沉的憂慮使小說散發(fā)出淡淡的憂傷和悠悠的悲涼,體現(xiàn)出作者對民族未來生存方式的終極關懷和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深沉憂患。
[1]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八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王安憶.走出鳳凰[C]∥沈從文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3]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九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4]沈從文.沈從文選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