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
摘要:關(guān)于地點指示詞——“來”、“去”的語用含義,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呂叔湘先生的定義比較權(quán)威,但是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根據(jù)語境、時間等情況的不同,不能全用此定義來解釋。本文集中探討“來”、“去”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用意義。
關(guān)鍵詞:來;去;語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78-02
地點指示是指明言語事件中相對于指示中心的方位。人或物的空間位置的確定必須以其他的人或物為參照點。學術(shù)界比較承認呂叔湘先生對“來”、“去”的語用意義,把“來”定義為“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把“去”定義為“從說話人所在地方到別的地方”,認為參照點是說話人所在的位置。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指示詞“來”、“去”的使用在很多時候跟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時間、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guān)系密切相關(guān)。
一、參照點
劉月華先生從人稱的角度把參照點分為以下三點:①當用第一人稱敘述時,把說話人所在位置作為參照點。②當用第三人稱敘述時,敘述者可以把正在敘述的人物所在的位置作為參照點。③當用第三人稱敘述時,還可以把某一處所當作參照點。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試分析其中規(guī)律。
(一)當用第一人稱敘述時,根據(jù)動作的發(fā)出者跟說話人是否一致,分為兩種情況
1.動作的發(fā)出者跟說話人一致,例如:我的書被小紅搶去了。句子中“我”是說話人,也是動作的參照點。小紅把書從“我”這里搶走了,書離“我”這個參照點越來越遠,相背于說話人,因此用了“去”。
2.動作的發(fā)出者跟說話人不一致,例如:“我們來了”、“我們?nèi)チ恕?,雖然這里動作的發(fā)出者是“我們”,但“我們”不是說話人,“我們”跟說話人是獨立分開的兩個個體。第一個句子可以理解為“我們來(這兒)了”,“這兒”是說話人在的地方,用了“來”,說明是以說話人的位置為參照點。第二個句子中說話人與“我們”也是不重疊的,可以把它看成“我們?nèi)ィ莾海┝恕?,用了“去”來表示“我們”相背于說話人的位置,離參照點越來越遠。這兩個句子中的說話人可以處于同樣的位置,“我們”相對于說話人就用“來”,“我們”背對于說話人就用“去”,把說話人的位置設(shè)成了參照點。
(二)當用第二人稱敘述時,也是以說話人的位置為參照點
例如:①“你們?nèi)グ伞?;②“你們來吧”。在①句子中“你們”背對于說話人的位置越來越遠,就用了“去”;在②句子中,“你們”面對說話人的位置越來越近,就用了“來”。兩個句子都是以說話人的位置為參照點。
在上面的敘述中,當用第一、二人稱敘述時,用“來”、“去”的參照點是說話人的位置,都滿足呂叔湘先生對語用意義的定義?!皝怼?、“去”的語用意義一:“來”表示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去”表示從說話人所在地方到別的地方。
(三)并不是所有句a子中都會出現(xiàn)說話人
并不是所有句子中都會出現(xiàn)說話人,例如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時候:①成崗看到,許云峰……邁步向樓下走去。②王芹芹從遙遠的北疆為旦旦帶來一章賀年卡。在這兩個句子中,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說話人,但是說話人可以假設(shè)自己以第三人稱出現(xiàn)在某一人物相同的位置(也可以是敘述人),這時以說話人當時所處的位置為參考點。①中,說話人是以樓上的視角敘事的,說話人假設(shè)把自己的位置在樓上,即“成崗”或者“許云峰”的位置上。用了“去”表明“許云峰”離“假設(shè)說話人”的位置越來越遠。在第二個句子中,把說話人的位置假設(shè)定在了“旦旦”的位置,“來”表示“王芹芹的賀卡”朝“旦旦”位置的方向越來越近。還有一種情況是說話人假設(shè)自己處在說話情境中的某一參考地點,例如:①通往縣城的大路上走來了一老一少。句子中使用了“來”,說明說話人假設(shè)自己的位置處在縣城或者“一老一少”的位置到縣城這段路程的某一位置上,比“一老一少”更接近縣城?!耙焕弦簧佟毕蚩h城的方向移動,離說話人越來越近。
綜上所述,當句子以第三人稱敘述時,說話人要把自己的位置假設(shè)在所說內(nèi)容中的某一人物或者某一位置上,并以此來做句子的參照點。
“來”、“去”的語用意義二:“來”表示從別的地方到真實或者假設(shè)的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去”表示從真實或者假設(shè)的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
二、有的句子不能用詞定義來解釋
我們已經(jīng)把“去”概括為從真實或者假設(shè)的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但是有的句子不能用詞定義來解釋,例如說話雙方小王和小李都在上海,他們談?wù)摰膶ο笫菑埲?,張三從北京去了武漢,但小王并不知道,那就會這樣問答:①小王:“張三從哪兒到武漢去的?”小李:“張三是從北京去的?!币驗樾⊥鹾托±疃荚谏虾?,但張三不是從上海而是從北京去武漢,張三的出發(fā)點和說話人的位置不重疊,即沒有從真實或者假設(shè)的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出發(fā),卻用了“去”表達。在這句子中,可以分析出“去”的另一個語義,從說話人所在地無關(guān)的地點A到與說話人所在地無關(guān)的地點B,不是背向說話人移動的,而是不是朝著說話人移動。“來”、“去”的語用意義三:“來”表示從別的地方到真實或者假設(shè)的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去”表示從一個地方A(包括說話人所在的地方)不朝著說話人的位置到另一個地方B(不包括說話人所在的地方)。
三、參照點轉(zhuǎn)移到聽話人所處的方位
根據(jù)語境的不同,有時不以自己的位置為參照點,而是把參照點轉(zhuǎn)移到聽話人所處的方位上去,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1.“禮貌的觀點轉(zhuǎn)移”(把參照點轉(zhuǎn)移到聽話人所處的方位上去,以示禮貌)一般多用于對話的形式之中,為別人著想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示禮貌和謙遜,例如:①當客人點菜的時候說:“服務(wù)員”、“來了來了”②甲:(在門外)“老張,你的電話!”乙:“來了,來了,我馬上就來?!鄙鲜鼍渥又小皝砹恕笨梢员硎緸椤皝恚氵@兒)了”都是以聽話人(客人)所處的位置為參照點,向聽話人聽話時所處的位置移動,表示對對方的禮讓。endprint
2.表示疑問句式的時候,以聽話人的位置為參照點,例如:①甲:(在電話里說)“小陳來了嗎?”乙:“來了?!痹陔娫捔奶斓臅r候一般都以聽話人的位置為參照點,“小陳”位移的終點正是聽話人的位置,因此以聽話人為參照點,用“來”。
在現(xiàn)實生活禮貌的原則和疑問句式中,其實既能用“來”又能用“去”,完全取決于說話人怎么看待所敘述的人物、地點之間的關(guān)系?!皝怼薄ⅰ叭ァ钡恼Z用意義四:在對話語境表示禮貌和疑問句式時,“來”表示從別的地方到聽話人所在的地方,“去”表示從一個地方A(包括說話人、聽話人所在的地方)不朝著說話人的位置到另一個地方B(不包括說話人所在的地方)。
四、當句子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時,用“來”還是“去”就更加復雜
楊愛鳳學者主張根據(jù)事件發(fā)生在過去還是未來,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事情發(fā)生在過去時,以說話人說話時刻所處的位置為參考點。
2.事情發(fā)生在現(xiàn)在或者未來時,以事件發(fā)生時說話人所在地為參考點。在此理論中受到啟發(fā),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例如:①今天我去北京。②明天我去北京。③昨天我去北京了。④明天我來北京。前三個句子都以說話人說話時所處的位置為參照點,不管是“今天”、“明天”還是“昨天”,“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肯定不在北京,之所以用了“去”是因為“我”在“今天”、“明天”、“昨天”都會離說話人說話時所處的位置越來越遠,即離參照點越來越遠。根據(jù)楊愛鳳學者的提出的規(guī)律,不能解釋①②兩個句子,無論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是以說話人說話時的位置為參照點。第四個句子用了“來”表示說話時的“我”向參照物的方向移動,由此可知在這句子中參照物是北京——事件發(fā)生時說話人所在地。
齊滬陽這一問題上提出了“遙遠位置”和“當前位置”,“遙遠位置”指說話人說話時間發(fā)生在以后的,說話人所處的位置,一般存在于一個對話的語境,“當前位置”指說話人說話時間發(fā)生在當時的,說話人所處位置。①明天你到我家去。②明天你到我家來。當說話人說出第一個句子的時候,說話人的位置不在“我家”,向“我家”的方向移動——是以說話人說話時刻位置為參照點。而第二個句子有兩種解釋:1.說話人說出第二個句子的時候,說話人在“我家”,聽話人向著“我家”方向移動——是以說話人說話時刻位置為參考點2.說話人說出句子時不在“我家”,是說話人把自己的位置定在“明天”這個時間可能所在的地方——以事件發(fā)生時說話人所在地為參照點。說明事件發(fā)生在現(xiàn)在或者將來的時候,不一定只以事件發(fā)生時說話人所在地為參照點,還可以將說話人說話時刻位置作為參照點。
“來”、“去”的語用意義五:有時間因素的時候,“來”表示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說話時刻所處位置,“去”表示從說話人說話時刻所在地到別的地方。但當處在對話的語境中,表示將來時間的時候以時間發(fā)生時以說話人所在地為參照點。
本文從呂叔湘先生對“來”、“去”的語用意義分析,初步探究特殊的參照點標準,從而試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來”、“去”的語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齊滬揚.空間位移中主觀參照“來/去”的語用含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6,(4):54-63.
[2]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3]楊愛鳳.趨向動詞“來”“去”的分析研究[D].太原:山東師范大學,2011.
[4]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劉月華.關(guān)于趨向補語“來”、“去”的幾個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3):004.endprint